野生禾

在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崖門鎮黃沖、三家村一帶,歷史上曾大量出現野生水稻,在黃沖俗稱為“野生禾”或“野禾”。野生禾分布在山澗周圍和石隙之間,米粒粗大,米腰中有一條暗紅色的細線,較為特別,因此稱“紅腰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野生禾
  • 概述:在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崖門鎮黃沖
  • 歷史由來:這一帶發生了宋元崖門海戰
  • 俗稱:“野生禾”或“野禾”
概述,歷史由來,

概述

黃沖流傳下來一首描述野生禾的民謠(黃社儉口述):“烏唔似烏茭(似烏茭又不像烏茭),蘭樹又冇距多,(蘭花又沒長這么多) 禾樹冇距婆娑(水稻不及繁茂扶疏)。”
歌中沒有一字出現“野生禾”這個“謎底”。從意思上可知,野生禾要比烏茭的枝形小,比蘭花長的數量多,比普通禾稻長得濃密。南方人叫茭白為烏茭,即古人所稱“”,在唐代以前,它作為糧食作物栽培,今作為蔬菜,崖門鎮過去也有種植。

歷史由來

700多年前,這一帶發生了宋元崖門海戰,南宋行朝駐蹕銀洲湖對面的崖山,崖西這邊也有駐軍。民間流傳有此地的紅腰米曾供宋帝所食的故事,這野生稻粒嘉名為“紅腰御米”。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卷十四載:
“崖門內有村曰‘三家村’,澗中有自生禾,粒長而白,有一紅腰,傳為御米,宋帝昺之所食。”
又據黃沖舊族譜記載,康熙三年(1664年),清政府下令第二次遷海移界,黃沖列入界內,越界者格殺勿論。文興祖長房黃洪璣已遷出縣城,次年“回鄉貪食野禾被兵殺死”。他的兒子黃樹廣“因遷移次年隨父回村謀食野禾贍命,被兵捉去”。還有十五世祖黃耀世“遷移收野禾殺死”。可見,野生禾曾為當地村民饑荒時果腹“贍命”(贍身養命),是大自然所賜恩物。
今有人作文章說,這可見是當時此地野生稻很多,連軍隊也為掠取資源而出動看守。這是對舊族譜的誤讀,清軍駐紮是因為其時正執行“遷海令”,布下五里一墩(碉樓)、十里一台(烽火台),越界立殺。
可惜,不知什麼時候起這種野生水稻絕跡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