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桐生小光殼炱

野桐生小光殼炱(學名:Asteridiella malloticola)是屬於小煤炱目小煤炱科小光殼炱屬的一種真菌寄生野桐屬植物上。該種分布於中國印度菲律賓。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中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野桐生小光殼炱
  • 拉丁學名:Asteridiella malloticola
  • :真菌界
  • :子囊菌門
  • :糞殼菌綱
  • :小煤炱目
  • :小煤炱科
  • :小光殼炱屬
  • :野桐生小光殼炱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中國分布,世界分布,討論,

形態特徵

菌落多數葉面生,薄,蛛網狀或絲絨狀,很少薄殼狀,黑色,不規則散生,圓形或邊緣不整齊,直徑1.0~3.0mm,較少融合。菌絲體緊密交結在一起,形成密網狀的菌絲層;菌絲輕微彎曲至強烈彎曲、扭曲,多數銳角或直角對生分枝,褐色,隔膜有時融解,通常由長 17.0~30.0μm和寬5.0~8.4μm的菌絲細胞組成;頭狀附著器互生或單側生,不規則彎曲,少數亞直,長15.0~44.0μm;柄細胞圓柱形至楔形,彎或直,長 4.0~21.0μm;頂細胞卵圓形,橢圓形,略不規則變形,邊緣圓角狀至淺裂,有時先端平截狀或邊緣完整,10.0~25.0×9.0~18.0μm;瓶狀附屬枝與頭狀附著器混生,聚生或不規則散生,有時單生,對生或互生,瓶狀至錐狀,12.0~23.0×6.0~8.6μm。沒有菌絲剛毛。子囊殼位於菌落的中央,稀疏至近密集分布,黑色,球形,表面粗糙,直徑達220.0μm;表面細胞圓錐狀或乳頭狀突起,高20.0~32.0μm,基部寬13.0~22.0μm。子囊孢子橢圓形至矩圓形,兩端鈍圓,有4個隔膜,在隔膜處明顯鎰縮,棕色,細胞較為均勻,35.0~52.0× 18.0~21.8×13.0~16.0μm。

分布範圍

中國分布

銹毛野桐Mallotus anomalus Merr. et Chum:海南保亭(31841)。
白背葉Mallotus apelta(Lour.) Muell. -Arg. :廣東鼎湖山(HMAS 50091);海南萬寧(HMAS 24339),陵水(31838),儋州(30376)。
毛桐Mallotus barbatus(Wall.)Muell. -Arg.:雲南景洪(31537)。
野梧桐Mallotus japonicus Muell. -Arg. :台灣台北(HMAS 04798)。
大戟科Euphorbiaceae indet.:海南陵水( 31836)。
據Yamamoto(1941)、Hansford(1961)、戴芳瀾(1979),這個種的國內寄主還有台灣的白楸Mallotus paniculatus(Lum.)Muell. -Arg.。

世界分布

討論

本種Asteridiella malloticola(Yam.)Hansf. 以頭狀附著器比較密生,常不規則圓角狀或有時淺裂狀,變形,也有全緣,較大,寄生在野桐屬Mallotus為主要特徵區別於相近種:野桐小光殼炱Asteridiella malloti( Hansf. et Thirum.)Hansf.(1956),多瘤小光殼炱Asteridiella verrucosa(Pat.)Hansf.( 1956)和閉花木小光殼炱Asteridiella cleistanthi Hansf.(195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