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露營

野外露營

野外露營是一種戶外生活方式,主要出於旅遊度假、軍事需要等目的而臨時在野外搭建的居住營所。常見戶外裝備還有望遠鏡、防水袋登山杖、各種刀具(瑞士軍刀)、指南針、功能手錶、GPS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野外露營
  • 類型:戶外生活方式
必需品,輔助品,選營地,搭帳篷,找水源,辨方向,巧生火,營地選擇,近水,背風,近村,背陰,防雷,通風,淺住,水情,野外作息,建設營地,平整場地,場地分區,建設取水用水區,建設衛生區,防雨,防風,氣溫,露營裝備,

必需品

1.頭燈或者手電(蓄電池燈)(晚上紮營走路沒那東西危險)
2.帳篷、塑膠布(防潮)
4.雲南白藥噴劑、紅花油、創可貼
5.繩索
6.小刀
7、火種(火柴和打火機二者都要),但在高原地帶,火柴和打火遇高海拔很難打著,因此在高原地域最好是攜帶鎂棒取火。
8.潔淨的水(適量)
9.充足的食品
10.濕巾、紙巾
11.保暖用衣物
12.防身器具:如噴劑、高壓電棍
13.繃帶
14.太陽鏡
15.望遠鏡
16.顏色醒目的衣物或飄帶,最好為大紅色
17.強力驅蟲劑

輔助品

  • 1.帽子,頭巾,太陽眼鏡,手套(個人決定帶與不帶)
    2.腰包(如果你有需要裝的小東西的話多少有點用)
    3.指南針(或者GPS)(如果你只是跟著走又不掉隊的話就沒必要帶了)
    4.照相器材(如果你怕麻煩就站在那裡等人給你照行)
    5.通信工具(野人一般不用,但是我們不是,特別在遇險的時候更是很重要)
    7.工具鏟(刀具)(吃飯防身幹活離不開的)
    8.身份證(帶比不帶好)
    9.鈔票(帶少了有點麻煩)
    10.電池卡充電器等配件(不要帶個武器去沒法使用那是很頭疼的事)
    11.塑膠袋(帶些質量好的大塑膠袋有意想不到的好處)
    12.美容美髮(我不用不能保證你也不用,但是最好少帶)
    13.筆和本子(如果你喜歡寫點什麼感想一類的話最好帶個)
    14.細繩子(帶些直徑3MM左右的繩子10來M很有用的)
    15.登山杖(多少有點用,在不算艱苦的環境棍子和竹竿也是很好的選擇)

選營地

在搭帳篷之前,必須仔細勘察地勢,營地上方不要有滾石、滾木以及風化的岩石,尤其是靠岩石壁越近的地方越要留意,儘量要避免在凹狀的地方紮營。萬一發現滾石,應立即大聲喊叫,通知同行夥伴。
野外露營野外露營
許多石塊有被泥土包裹的痕跡,這是識別發生土石流的主要標誌。營地不要選在離土石流通道太近的地方。
如果是雷雨天的話,不要在山頂或空曠地上安營,會引起雷擊。也不要在河灘、河床、溪邊及川谷地帶建立營地,以防被突如其來的洪水沖走。
一些便於欣賞風景的營地,雖然是理想的露營場所,但是一旦下雨,理想場地將會變成災難之地。山谷里的水會突然暴漲,使河岸沒入水中。
另外選擇營地時,要選擇排水情況良好的地方。還需時常注意水源流水量及渾濁情況以及流水聲。一旦感覺異常,就要趕快逃。深夜或疲憊時都是導致災難的主要原因,不可粗心或觀察不仔細。

搭帳篷

搭帳篷時應儘量選擇在平坦、堅硬的地上搭帳篷。沙地、草地、或岩屑地等排水佳的都是理想的營地。入口要背風,儘量遠離有滾石的山坡。不要在河岸和乾涸的河床上紮營。帳篷四角要用大石頭等重物壓住。帳篷內要保持空氣流通。如果要在帳篷內做飯的話,要防止著火。為了防止飛蟲進入帳篷,可在帳篷周圍撒一圈煤油。帳篷搭建時,最好超南或東南面,能夠看到清晨陽光的地方。為了晚上不會太冷,可以選擇在有凹槽的地方搭建。

找水源

尋找水源、收集水在戶外運動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技能。
首先,在山區尋找水源的首選之地是山谷底部地區,如果在高山地區尋水,應沿著岩石裂縫去找,乾涸河床沙石地帶往往會挖到泉眼。
在海岸邊,應在最高水線以上挖坑,很可能有一層厚約5厘米的沉濾水浮在密度較大的海水層上。但是在飲用凹地積水處的水時,必須做到先消毒、沉澱後煮沸飲用。切不可為了解一時口渴,而不消毒,直接引用。
此外,收集雨水也是一個取水的有效方法。在地上挖個洞,鋪上一層塑膠,四周用粘
土圍住,可以收集到雨水。
在野外,如果發現動物、鳥類、昆蟲、或人類的蹤跡,可以順著足跡找到水源。而許多植物中,例如竹類等中空植物的節間常存有水,藤本植物往往有可飲用的汁液,棕櫚類、仙人掌類植物的果實和莖幹都含有豐富的水分。
野外露營野外露營

辨方向

在山野中行進,常常會遇到迷路的情況,這時候切忌慌張,要冷靜沉著,利用大自然中的一些特徵物來識別方向:
表法是比較簡單的辨別方法。利用傳統手錶有的時針和分針,但是前提是它表示的是確切的當地時間。越遠離赤道地區,這種方法會越可靠。在北半球,將表水平放置,時針指向太陽,時針與12點刻度之間夾角的平分線指示正南方向。
另外有一種簡易指南針法同樣可以用來辨方向。將一截鐵絲(縫衣針即可)反覆同一方向與絲綢摩擦,會產生磁性,懸掛起來可以指示北極。當然利用自然植物來尋找方向也十分便捷。若是在陰天迷了路,可以靠樹木或石頭上的苔蘚的生長狀態來獲知方位。以樹木而言,樹葉生長茂盛的方向即是南方。若切開樹木,年輪幅度較寬的一方即是南方。

巧生火

火不僅可以將食物煮熟,還能釋放熱量產生暖意,會節省體內熱量散失;可以烘乾衣服;薰過的肉食可以較長時間保鮮;火可以嚇跑危險的野獸;煙霧可以驅走害蟲,另外還可鍛燒金屬打制工具,削尖木棍。因此必須學會在任何條件下、任何地方生火。
正常情況下,打火機和火柴是最重要的點火工具。出發前在火柴上滴蠟,防止火柴變潮。火柴萬一潮濕,將它放在頭髮裡面磨擦一番,頭髮產生靜電可使其乾燥,另外,要記住:一隻小蠟燭只損耗最小的能量就可以維持很長時間,而且蠟燭是良好的助燃劑。
在有強烈的陽光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凸鏡聚集後可以產生足夠的熱量點燃火種。放大鏡、望遠鏡或照相機凸鏡都可以作為生火的工具。
另外一種方法可以用電池生火。用導線連線車輛、手電筒或收音機中電池的正負極時發出的火花可用來點火。
當然,也可以回歸遠古時代,利用鑽木來取火。用一塊堅硬的紡棰狀木頭在一塊軟木底座上磨擦鑽孔,起初會落下細碎的木屑,爾後磨擦處會變熱,為便於鑽木,往往將硬的紡棰狀木頭纏在自製木弓上,加快轉動速度,儘快引燃火種

營地選擇

營地選擇及其建設是關係到全部人員休息的大問題,在營地的選擇很講究,以下是注意事項:
野外露營野外露營

近水

露營休息離不開水,近是選擇營地的第一要素。因此,在選擇營地時應選擇靠近溪流、湖潭、河流邊,以便取水。但也不能將營地扎在河灘上,有些河流上游有發電廠,在蓄水期間河灘寬、水流小,一旦放水時將漲滿河灘,包括一些溪流,平時小,一旦下暴雨,都有可能發大水或山洪暴發,一定要注意防範這種問題,尤其在雨季及山洪多發區。

背風

在野外紮營,不能不考慮背風問題,尤其是在一些山谷、河灘上,應要選擇一處背風的地方紮營。還有注意帳篷門的朝向不要迎著風。背風同時也是考慮用火安全與方便。
遠崖:紮營時不能將營地扎在懸崖下面,這樣很危險,一旦山上颳大風時,有可能將石頭等物刮下,造成傷亡事故。

近村

營地靠近村莊有什麼急事可以向村民求救,在沒有柴禾、蔬菜、糧食等情況時就更為重要。近村的同時也是近路,即接近道路,方便隊伍的行動和轉移。

背陰

如果是一個需要居住兩天以上的營地,在好天氣情況下應當選擇一處背陰的地方紮營,如在大樹下面及山的北面,最好是朝照太陽,而不是夕照太陽。這樣,如果在白天休息,帳篷里就不會太悶熱。

防雷

在雨季或多雷電區,營地絕不能扎在高地上、高樹下或比較孤立的平地上。那樣很容易招至雷擊。
住宿溶洞
在南方大部分地區的野外,常可見到各種形式的山洞,旱洞、水洞、穿山洞、複合洞等,住宿溶洞是野外旅行最為常見的方式之一。我們的祖先就是從住宿溶洞開始了新的地面生活。可見住宿溶洞是安全、方便、溫暖、避風避雨的好地方。住宿溶洞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野外露營野外露營

通風

首先要察明該洞是否是通風的溶洞,而不是一個死洞。保持空氣的流通很重要的,可以點一支香菸察該洞是否通風,只要煙向洞中或洞外單向的飄動即說明此洞是通風的。

淺住

:洞多是比較深的,從安全的角度出發最好將營地安排在距離洞口較近的地方,以方便撤營及轉移。

水情

在確定一個溶洞可否住宿時,應先弄清此洞的水情,多數的溶洞都有流動的地下水在活動,有個別的地下水水情複雜,尤其在雨季就更應當注意,選擇的住宿地應當乾燥,上無滴水。
其他在溶洞住宿應當注意:不少的溶洞多有蝙蝠、燕子等動物棲息,因而入洞住宿最好少驚動它們,或者換一個洞。如果對洞穴探險沒有經驗應當在洞中少活動,單人活動應當禁止;在洞中住宿可以不用支搭帳篷,只需鋪上各種睡具即可,如果有蚊蟲可以燒煙驅趕。
露天宿營:露宿是對我們野外生活的一種鍛鍊和考驗,同時也是一種難得地生活體驗。在沒有雨水、大風、風雪及霜的天氣,完全可以試試在露天下露宿的方式,不用支搭帳篷等任何遮擋物。露宿可以選擇一塊大樹下,鋪上塑膠布、防潮墊,再放上睡袋,睡袋上可以再罩上一塊塑膠布,或者在睡具的上方簡單的掛一張防雨布,露宿主要的問題就是防露水及蚊蟲的侵襲,可以在睡袋的頭套處罩一層紗網,以防蚊蟲,或連夜的燒煙火,燃煙可以防止霜降,減少露水,在一些農村可以看到農民這樣做為減少霜降。當然,雨季、冬天就不要露宿。另外,注意不要在水邊、草木密集的地方露宿,那些地方蚊蟲多,也不安全,同時,在露天露宿一般氣溫比帳篷里低5度左右,故要多加衣物,以防著涼。
另一種露宿的方式就是用吊床,吊床的優點是不會被地上的動物襲擾(如蛇等爬行動物),並在一些潮濕的地帶很適合,用吊床要在睡袋下墊防潮墊,並在吊床上方掛一張防雨布。有一種吊床式帳篷即有防雨蓬,同時還有防蚊蟲的紗帳,很適合叢林宿營。
雪屋:在大雪紛飛的雪天,如果雪地的雪比較厚實,就可以用雪做一個簡單的雪屋,這在東北地區的農村,獵人們就熟悉這種辦法。建蓋雪屋必須要有比較壓實的雪,再用鐵鏟等物切割建蓋,由於篇幅所限,本書不過多的研究特殊條件下的露營方法。

野外作息

合理的戶外作息安排是保障身體良好狀態的重要途徑,常常會由於激動、興奮等原因,大家在篝火旁一聊就沒完,或者進行一些娛樂活動,從而影響正常的休息。這要特別注意,因為大家活動了一天,身心都比較疲勞。這時隊長應當規定統一的作息時間,如不超過夜間12點休息,早上不超過7~8點起床,尤其要強調要統一,不能因個別人而影響整體。
野外露營野外露營
露營是指不依賴山屋、旅社等人工設備,而是用自己準備的道具,在山野中生活過夜。露營雖然很有趣,但露營新手卻要注意很多項問題
  1. 應儘量在堅硬、平坦的地上搭帳篷,不要在河岸和乾涸的河床上紮營。
  2. 帳篷的入口要背風,帳篷要遠離有滾石的山坡。
  3. 為避免下雨時帳篷被淹,應在篷頂邊線正下方挖一條排水溝。
  4. 帳篷四角要用大石頭壓住。
  5. 帳篷內應保持空氣流通,在帳篷內做飯要防止著火。
  6. 晚間臨睡前要檢查是否熄滅了所有火苗,帳篷是否固定結實了。

建設營地

營地選擇好後即要建設營地。尤其是有一定規模的野外露營地,整個營地的建設就尤為重要,分以下一些步驟:

平整場地

將已經選擇好的帳篷區打掃乾淨,清除石塊,矮灌木等各種不平整、帶刺、帶尖物的任何東西,不平的地方可用土或草等物填平。如果是一塊坡地,只有坡度不要大於10度一般都是可以作為露營地

場地分區

一個齊備的營地應分帳篷宿營區,用火區,就餐區,娛樂區,用水區(盥洗),衛生區等區域。第一個先落實宿營地。用火區應在下風處,距離帳篷區應在10~15米以上,以防火星燒破帳篷。就餐區應就近用火區,以便燒飯做菜及就餐。活動及娛樂區應就餐區的下風處,以防活動的灰塵污染餐具等物,並距離帳篷區應在15~20米,以減少對早睡同伴的影響。衛生區應在宿營區的下風處,與就餐區、活動區保持一定的距離。用水區應在溪流及其河流上分別上下兩段,上段為食用飲水區,下段為生活用水區。
建設帳篷露營區:如有數頂帳篷組成的帳篷營地區,在布置帳篷時,應注意:第一,所有帳篷應是一個朝向,即帳篷門都向一個方向開、並排布置。二,帳篷之間應保持不少於1米的間距,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儘量不系帳篷的抗風繩,以免絆倒人。三,必要時應設警戒線(溝),在山野露宿有可能會遇到威脅性的動物或者壞人的攻擊,當然,這種可能性很小。可以在帳篷區外用石灰、焦油等刺激性物質圍帳篷區畫一道圈,這樣可以防蛇等爬行動物的侵入。或者用電子報警系統等辦法。
建設用火就餐區:就餐同用火一般在一塊兒或是相近的地方,這個區域要與帳篷區有一定的距離,以防火星燒著帳篷。燒飯的地方最好是有土坎、石坎的地方,以便挖灶建灶,拾來的柴禾應當堆放在區外或上風處。就餐區最好有一塊大家圍坐的草地,“餐桌”可以用一塊大平石或者就在地上。“餐椅”同樣用石塊最好,或者席地而坐,由於地氣對人體有害,故可以用各自的睡墊或氣枕頭代用一下,不要怕麻煩,至少要用雨衣或塑膠布。多數就餐時間已經是天黑的時候了,應當考慮照明的位置,不論是用汽燈還是其他方式照明,燈具應當放在可以照射較大範圍的位置,如將燈具吊在樹上、放在石台上或者做一個燈架將其吊起來。

建設取水用水區

用水、取水一般都在水源處,盥洗用水與食用水應分開,如是流水,食用水應在上游處,盥洗生活用水在下游處。如是湖水即同樣要分開地方,兩種用水處應當距離10米以上。這種劃分是出於衛生的需要。另外,取水要經過的河灘地帶亂石灌木等物較多,沒有小路可尋,故應當在白天的時候注意清理一下,不然晚上取水時就不方便了。

建設衛生區

衛生區即是隊員們解手方便的地方,如果只是住宿一晚,可以不必專門挖建茅坑,可以指定一下男女方便處即可。如果隊員人數多或者住宿天數在兩天以上,即應當挖建茅坑,臨時廁所應建在樹木較密的地方,就不用拉圍簾了。更要注意不能建在行人常經過的地方。如果附近的溪流多,可以將廁所建在溪流上,在小溪上塔兩根大木頭,要建平穩並有安全感,大家即可在上面大小便,並將大小便直接排入溪流中,不用耽心會污染河流,小量的糞便會被河流中的生物分解或被自然淨化。如果已建了衛生區,大家的大小便就應該在修建的衛生區里進行,而不應滿山排泄,而大煞風景。
建設娛樂區:娛樂區可以在就餐區,待就餐以後打掃出來即可,如果場地大,也可以單獨劃出一塊地,只要場地平整即可,同時場地里絆腳、碰頭(矮樹)的東西要少,因而要進行一般性的清理,在玩一些遊戲時應在一個劃定的圈子裡拉上保護繩,以免不注意發生意外事故。
野外氣象小知識:在戶外旅行應當知道些氣象的基本知識,本書在第七章中有些介紹,這裡是針對野外露營進行介紹。一旦到了戶外,就只有聽天由命,我們只能認識自然,而不能左右自然。旅行中除了遇到雷雨、大風雪等情況應當停止、休息外,其他情況均可以繼續行動。而在野外露營就需用多考慮一些氣象問題:

防雨

防雨是露營氣象考慮的重要問題,如果判斷當晚有可能下雨,應當對營地及帳篷進行必要的防雨處理,除選擇好營地外,需要挖泄洪溝,加固帳篷並增強防雨性能,如可以在帳篷外加蓋防雨塑膠布、雨衣等,將各種旅行用品放置在帳篷中等。防雨應在紮營前觀察天氣變化情況,經常外出旅行多觀察多積累經驗就會掌握是個大慨。

防風

風向對應紮營比較重要,關係到帳篷門、爐灶口開向及營地各區域的整體布置問題。這須要了解一些地形氣候知識,在大湖泊邊紮營,其風向是早晚相反變化,白天,地面溫度上升快,風向是向陸地刮;夜晚,地面溫度下降快,風向向湖區刮。故應當將帳篷門背風開,而爐灶口應向風開。在炎熱乾燥的山區同樣有相似的情況,白天,由於山谷(谷地)氣溫上升慢于山坡(山頂),呈上升氣流,即谷地向上颳風,而夜晚則呈下降氣流,風向谷地刮。故在山谷中紮營時應當事前考慮這種情況。研究風向及風力,對應戶外運動比較重要,有條件的可以帶上一個風向風力表,或根據下表查知風力,在記日記時不妨記錄一天最大的風速
風力等級簡表 風速單位:米/秒
風力等級 風速 外 界 表 象
0級靜風 0.0-0.2 煙柱直上,水面無波,樹葉不動。
1級軟風 0.3-1.5 弱而無力,煙隨風去,樹葉微動。
2級輕風 1.6-3.3 人有感覺,樹有微響,旌旗始動。
3級微風 3.4-5.4 細枝搖動,旌旗風展,稻穀搖動。
4級和風 5.5-7.9 樹枝彎動,灰塵四起,紙飄空中。
5級勁風 8.0-10.7 小樹搖動,湖塘起波,莊稼起伏。
6級強風 10.8-13.8 電線有聲,撐傘難行,大樹搖動。
7級疾風 13.9-17.1 迎風難行,全樹搖動,大樹彎枝。
8級大風 17.2-20.7 阻力甚大,小枝折斷,江河浪猛。
9級烈風 20.8-24.4 吹壞煙囪,小屋受損,瓦片移動。
10級狂風 24.5-28.4 行人吹跑,逆風難行,樹木颳倒。
11級暴風 28.5-32.6 破壞嚴重
12級颶風 32.7以上 摧毀極大

氣溫

氣溫對應戶外旅行同樣重要,我們應當學會氣溫管理,即掌握在什麼季節、什麼地區的氣溫變化及規律,並在此基礎上的裝備、服裝配置。學會對氣溫及變化有一個較為準確的直覺判斷,這就要經常攜帶一個氣溫表,經常性的對照觀察、體驗。一日之中,一般在下午2點為當日最高氣溫,為其峰值;而夜裡2點~3點是最低點。這一日之間的溫差叫日較差,日較差的大小與地理緯度、地形、季節、天氣狀況等因素相關,一般說來,低緯度比高緯度地區、內陸比沿海地區、晴天比陰天、盆地比平原、荒漠比林地的日較差大。在森林中,由於森林的儲存功能,日較差小。
野外露營

露營裝備

帳篷
一般分三季帳、四季帳和高山帳。按使用人數可分單人、雙人、三人、多人帳。一般戶外店普遍銷售的是三季雙人帳,即春夏秋普通休閒露營活動常用,結構分雙層、單層帳。雙層帳外賬防雨,內帳透氣,在夏季天晴可不加外賬,因此雙層帳越來越普遍。帳桿分玻璃纖維桿和鋁合金桿以及碳纖維
四季帳較少見,可在冬天使用,但也較為厚重,價格較高。
登高山特別是雪山,套用高山帳篷,通風、保暖、透氣且非常結實,能防12級大風,一般旅遊帳篷不適合高山地區。
背包
根據容量分小型背包30升以下,中型背包30-45升、大型背包45-80或更高。根據目的地攜帶的裝備選擇背包。一般周末兩到三天的野外露營活動,45-60升的背包合適(帳篷、防潮墊可未掛置頂)。戶外中大型背包一般都有良好設計的背負系統,使背負重量均勻分散到背上和腰上,並可調節。背負系統好壞是衡量背包好壞的重要因素。
普通氣候條件可以用杜邦棉或其它棉的睡袋,根據溫標(睡袋保暖溫度的指標)選擇睡袋。在高山或高寒地區以高質量的羽絨製成的睡袋較好,一般1.5-2公斤的充填絨量即可。羽絨睡袋因容易壓縮,體積、重量都小,越來越受歡迎,但價格也較貴。
防潮墊或氣墊
物理防潮墊或充氣睡墊,用於與地面潮氣隔離,保持體溫及睡眠質量。
衝鋒衣泛指防水透氣的功能性外套,區別與雨衣是其透氣性,讓身體汗蒸汽容易揮發,保持身體的乾爽與舒適。著名的防水透氣材料品牌是Gore-Tex
炊具與餐具
野外炊具一般指爐頭和燃料(氣罐)用於野外煮食燒水,攜帶非常方便。爐頭分油爐和氣爐,氣爐搭配氣罐較為常用。油爐又稱萬用爐,配合煤油、白汽油等使用,但價格貴,並且需要經常清理維護。餐具包括適用不同人數的套鍋、碗、刀叉筷子。
登山與野外行走,全方位對腳部提供良好的保護與緩衝,大大減緩疲勞。分登山鞋、徒步鞋,還有根據目的地型的其他功能鞋。
頭燈
戴在頭上的燈具,用於夜間活動,走夜路或營地活動,解放雙手。
水瓶/水袋
著名的SIGG水瓶和太空杯等。而水袋是專業水具,用於在行走中直接飲水。
另外,常見戶外裝備還有望遠鏡、防水袋登山杖、各種刀具(瑞士軍刀)、指南針、功能手錶、GPS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