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三關鎮民族實驗中學

野三關鎮民族實驗中學

巴東縣民族實驗中學位於318國道,武漢進入恩施州第一個“楚天明星鎮”—野三關鎮南端。學校創辦於1983年8月,伴隨改革開放的鼓點應運而生。始建時為區辦國中,1986年4月縣政府發文更名為“野三關民族初級中學”,1999年7月縣政府再次發文更名為“巴東縣民族實驗中學”。

學校占地3.2萬m2,校舍1.8萬m2。學校建有規範的教學樓、科教樓、綜合樓、師生宿舍樓等,建有理、化、生實驗室,圖書室、微機室、多媒體教室、遠程教育資源中心等教育教學設施。學校有教職工103人,中高級職稱68人,學歷達標。教學班23個,學生1700餘人。土家族占92%。26年來,受完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8348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野三關鎮民族實驗中學
  • 校舍:1.8萬m2
  • 占地:3.2萬m2
  • 教職工:103人
最新動態,學校簡介,

最新動態

2013年5月27日
“向日葵”花開巴東縣民族實驗中學
由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檢察院和武漢供電公司武昌分公司聯合發起的“向日葵成長計畫”啟動儀式再巴東縣民族實驗中學舉行。
啟動儀式上,武漢市洪山區檢察院政治處主任黃義仿將“向日葵”班牌授予巴東縣民族實驗中學八年級一班。武漢市洪山區檢察院和武漢市 供電公司武昌分公司想“向日葵”版捐贈現金10000元,向八年級一班3名品學兼優的貧困生各捐款1000元。當天,檢察院工作人員還為學生上了一堂法制課,為學生講授了自我保護。維權等方面的只是。

學校簡介

巴東縣民族實驗中學位於318國道,武漢進入恩施州第一個“楚天明星鎮”—野三關鎮南端。學校創辦於1983年8月,伴隨改革開放的鼓點應運而生。始建時為區辦國中,1986年4月縣政府發文更名為“野三關民族初級中學”,1999年7月縣政府再次發文更名為“巴東縣民族實驗中學”。
學校占地3.2萬m2,校舍1.8萬m2。學校建有規範的教學樓、科教樓、綜合樓、師生宿舍樓等,建有理、化、生實驗室,圖書室、微機室、多媒體教室、遠程教育資源中心等教育教學設施。
學校有教職工103人,中高級職稱68人,學歷達標。教學班23個,學生1700餘人。土家族占92%。26年來,受完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8348人。
校以來,學校得到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關懷,得到國家、省、州、縣等領導的蒞臨指導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學校從幾間簡陋的瓦房中走出,闊步邁進輝煌的歷程,發展成為花園式學校。學校始終堅持“全面貫徹方針,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質量”的辦學思想,滲透“教育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辦學以人才為本,以教師為主體”的辦學理念,確立“質量立校、科研強校、文明興校”的辦學思路,成績斐然。上世紀90年代,學校成為首批州級示範學校,先後100餘次受到縣級以上表彰,曾極其光榮的被國務院表彰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連續八次被省委、省政府命名表彰為“文明單位”。
學校有一個團結、務實、進取、創新的領導班子,有一支積極向上、不斷進取、博學敬業的教師隊伍。辦學26年來,始終堅持以改革總攬全局,以創新謀求發展,用目標凝聚人心,借信念光大事業。上個世紀80年代探究出的“政教—教務—總務”三輛“馬車”並駕齊驅的管理模式在全州推廣;90年代的“校長負責制、教職工聘任制、崗位責任制”的推行,開了全縣學校管理模式的先河。為讓教師增加底氣,充實內涵,學校藉助教師繼續教育實施工程,採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培訓學習,用專業引領提升教師的理論水平,用課堂鍛鍊為教師搭建展示的舞台。
鞏固“普九”成果,實施素質教育。德育工作主抓養成教育。政教處、團總支整合德育資源,開展讀書、演講、歌舞、社會實踐等活動,採用“十星級”評價學生一日行為。愛國主義教育、感恩教育、忠孝雅誠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安全教育等一系列活動的開展,提高了德育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26年來,學生受到縣級以上表彰300多人次。教學工作主抓課堂教學主陣地。學校以教研組為單位開展教學研究,上世紀80年代的“異步教學法”、“三段六步教學法”;90年代的“目標教學法”;2000年以後的“學案導學”研究,都取了顯著的成效。實施新課程,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課堂教學重點落實“五會”:即設計目標引導,培養學生“會自學”;注重方法引導,培養學生“會提問”;體驗學習過程,培養學生“會探究”;知識與能力並重,培養學生“會實踐”;加大情感疏導,培養學生“會自信”。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逐步形成,中考成績一直名列縣前列。
校本培訓,為教師專業發展鋪路搭橋。學校鼓勵青年教師“致富冒尖”,增強名師示範效應。全校90%的教師參與各種類型的理論學習。學校現有省級骨幹教師1人,州級骨幹教師4人,學科帶頭人5人,縣級骨幹教師15人,學科帶頭人12人。教師寫教育敘事或案例1500多個,其中 28篇敘事、案例發表於省級刊物上, 60多篇分別在縣、州、省獲獎。
民族文化進校園。學校自1987年以來,將《民族文化》作為校本課程進行研究,寫進了教學計畫,排上了課表,每周每班一節課,將“民族風情、民族歌舞、民族體育”的精華滲透到體藝教學之中, 成立了民族歌舞表演隊,民族體育運動隊,以社會實踐為載體,挖掘深沉豐厚的土家文化。每年舉行一屆民族體育運動會、民族歌舞大賽活動。學校組建的蹴球、陀螺代表隊代表縣在省第3屆、第5屆、第6屆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獲得獎盃、獎牌。
教育科研碩果纍纍。學校從80年代開始教育科研,“三段六步”教學法被《中國教育報》向全國推廣。學校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間,承擔國家級、省級、州級科研課題9個,結題5個,處於實驗研究階段的課題4個。《國中學生養成教育研究》被州評為A等成果;《農村中學素質教育研究》被國家級評為一等獎;《中學語文創新教學研究與實驗》被評為國家級重點科研課題A等成果;《國中“學案導學”研究與實驗》被省教研室評為A等成果。《構建和諧校園,促進教師發展》課題由教育部中國小幼兒教師獎勵基金會立項,其三個階段性研究成果均被評為一等獎;《弘揚土家文化,促進學生髮展》的課題由中國教育學會立項,其階段性成果《綜合實踐案例》被評為三等獎;《土家民族傳統文化教材開發與套用》由省民宗委批准立項,其研究成果文字材料刊發於《民族大家庭》2008年第2期。26年來,教師教研論文獲省級以上獎勵820餘篇,學生參加各類競賽獲獎1000餘人次。學校被州評為“542工程示範學校”、“德育研究基地學校”、“教育科研示範學校”,被省定為“教育科研試點示範學校”,2008年被教育部中國小幼兒教師獎勵基金會評為“全國科研先進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