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黔江小南海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黔江小南海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重慶東南緣黔江區的北部,距重慶市公路距離近400公里,公園南連酉陽,西接彭水,北界湖北利川,北東部包括湖北省鹹豐縣一小角,其地理座標為:東經108°38'20"--108°49'48",北緯29°31'14"--29°43'2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黔江小南海國家地質公園
  • 位置:距黔江城北部30餘公里
  • 範圍:平方公里
  • 成因:由於地震時山崩岩塌
地理位置,1.1位置,1.2具體範圍,地貌成因,景點,3.1地質遺蹟,3.2人文景觀,

地理位置

1.1位置

湖泊,位於重慶與湖北交界處,距黔江城北部30餘公里,車程約一小時。

1.2具體範圍

平方公里。

地貌成因

重慶黔江小南海國家地質公園
小南海是由於地震時山崩岩塌、溪流堵塞而形成的地震堰塞湖,是目前中國國內歷史最長、保存最為完好的地震堰塞湖,而且在世界上也“極為鮮見”。四周秀峰環列,湖內水碧島綠,湖光山色,景色如畫。小南海地震遺址為全國獨有、世界罕見,其地震崩滑體、崩積物、淤壩等至今清晰可見。二00一年,被國家地震局批准為“黔江小南海國家地震遺址保護區”和“全國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基地”。
地震遺址是小南海最具科研價值和旅遊價值之處。小南海處在渝東鄂西褶皺帶內,以震旦系變質岩為基底,最近的構造運動主要表現為大面積的隆起抬升。所以小南海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本地區基底斷裂活動有關。由於小南海遠離城市,人煙稀少,所以地震遺址得以完整保存下來。

景點

3.1地質遺蹟

重慶黔江小南海國家地質公園
主要地質遺蹟包括小南海地震遺址、八面山岩溶地質地貌、仰頭山岩溶地質地貌、古生物化石遺蹟、沉積構造、古冰川遺蹟及流水地貌。主要自然景觀有大垮岩、小垮岩、轎頂山、崩滑體、堆石壩、堰塞湖、岩溶景觀(石芽、石筍、峰林、漏斗、溶蝕窪地等)、泥岩頁岩中的波痕、槽膜、溝模及蟲跡構造、冰川U型谷、冰磧體等。

3.2人文景觀

小南海四周秀峰環列,湖內水碧島綠,湖光山色,景色如畫。小南海地震遺址為全國獨有、世界罕見,其地震崩滑體、崩積物、淤壩等至今清晰可見。
小南海原名小瀛海,位於黔江區境內,面積約30平方千米,是一個融山、水、島、峽等風光於一體的高山淡水湮塞湖泊景區。人稱“深山明珠”、“人間仙境”。小南海是國內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古地震遺址水面海拔370.5米,面積2.87平方公里。湖面長約5公里,最寬處1公里。湖水深度平均為30米,最深處50多米,蓄水量約為7020立方米,積雨面積達150平方公里。有板夾溪、白鶴溪、白礬溪、清溪溝、肖溪溝等五條溪流注入,水源豐富,水質良好,據清《黔江縣誌》載:“清鹹豐六年(公元1857年)五月王子,地大震,後壩鄉山崩,溪口遂被埋塞。厥後,盛夏雨水,溪漲不通,瀦為大澤,延裹20餘里”。清鹹豐六年(1856年)大地震中,谷口遂被湮塞而瀦為大澤。大垮岩、小垮岩、斷碉絕壁及岩石壘成的大壩等地震遺蹟,於今仍清晰可見。小南海四周秀峰環列。 湖口奇石豎立,溪水縈迴。湖內港汊縱橫,島上茂林修竹。朝陽寺、老鸛坪、牛背三個島嶼,古松蔽日,茶花連雲,茅舍竹樓,雞鳴犬吠,一派田園風光。小南海是一個融山、水、島、峽等風光於一體的高山淡水湖泊。人稱“深山明珠”、“人間仙境”。有很多文人雅士題詠過。清人遊記稱讚小南海為“勝境清幽”、“不異洞庭君山”、“勝似嘉陵山水”。如清人王國珍對小南海四時的描述:“游斯地也,值煙消日出,金光萬道,雲破日出,銀浪千層……若春則花明柳岸,夏則水滿湖平,秋有紅樹青山,冬似雪峰銀海。四時之景,皆有可觀。” 翻越八面山至小南海,既可以感受山的壯麗又能感受湖的秀美,是黔江區較精品的徒步穿越路線。
朝陽寺島位於小南海地質公園內。 朝陽寺島,得名於島上的朝陽寺,因為形如蝴蝶,也稱“蝴蝶島”,面積為96.9畝。朝陽寺為乾隆二十九年(1764)間的一位黔江知縣楊雲彩積善重建,原有寺宇四合大院,房屋60多間,供奉著南海觀音及二十四諸天神,以及十八羅漢等。小南海就因為供奉南海觀音而得名。可惜朝陽寺在“文革”中被火焚。只留下這些虬勁蒼翠的古松,遙對海口,歡迎各位的到來。南海,在佛教中是觀音大士居住的仙境。然而這大自然中的小南海,卻是地震給人類造成的一次浩劫留下的遺址。
小南海是目前中國國內歷史最長、保存最為完好的地震堰塞湖,而且在世界上也“極為鮮見”。據中科院專家考察,當時地震震級為 6.3 級,地震的破壞烈度為 8 度。地震時山體滑塌 10 余公里,4500 萬方崩滑體向西推移 2 公里,以近 100 米的落差阻塞山谷,形成長1170 米、高 67.5 米的天然大壩。小南海地震遺蹟區保存了崩塌崖面、崩滑體、堆石壩、堰塞湖及淹沒森林等多種地震破壞形跡,為地震災害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自然實體,有很高的科研科考價值。正因為如此,國家地震局於2001年為小南海頒發了“黔江小南海國家級地震遺址保護區”和“全國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基地”兩塊牌子,使小南海的科技價值得到了社會的公認。
堰塞湖位於小南海地質公園內,為市第一大天然湖泊,碧水綠島,四圍青山,其地震遺址保存得極為完整。乾支流縱貫黔江的阿蓬江河谷風光優異卓絕,在黔江境內形成了兩大原始峽谷、兩大天生橋群以及間歇泉、溫泉、地下暗河、溶洞等自然奇觀,令人叫絕。雄壯的武陵仙山奇峰異石,尚存的寺觀或遺址折射出當年的宗教繁盛。此外還有仰頭山森林公園、灰千梁原始森林以及八面山、麒麟蓋、石鐘山等豐富多采的自然旅遊資源,令人目不瑕接,留連忘返。
大垮岩位於地質公園內。至今,當年地震形成的斷岩絕壁——海口北側的大垮岩、小垮岩等遺蹟仍清楚可見。在大小垮岩之下,滾石密布,巨石林立。巨石直徑一般為 1~5米,大的10米以上,從數百米處被推置而來,在海口堆成大壩。壩南北長 l170米,壩高67.5米,溢流堰寬70米。
民居—吊腳樓,土家人喜聚族而居,一姓為一寨,以姓氏為寨名或村名。在建築形式上,以吊腳樓為主;在建築材料上,以木材為主,木結構占多數,也有土木結構的。
土家人大多生活在山區,居處較少平地,山高林深草茂,常有蛇蟲野獸出沒。因而,當地人建房造屋就地取材,依勢而建。背靠青山,面對綠水,是其最佳選擇,屋基前低後高,所以木結構的“吊樓”式建築應運而生,樓外有“耍子”,安有各式各樣的木欄,保留著土家先民“乾蘭”式居屋的遺俗。
土家吊腳樓為典型的欄桿式建築,分全吊型和半吊型兩種。
全吊型 ,全部懸虛,比較少見;半吊型,部分懸虛,為主流形式。一般是幾間主屋落地,左右兩邊轉角吊樓懸空。主屋正中一間為堂屋,堂屋正對大門一面設有香龕,以敬神靈祖先。堂屋不作居室,有的設有火塘,以作迎親待客之用。
房子主屋為父母及老人居室,兩側吊樓是子女的居室,左為長,右為幼。吊樓的四周設走廊,雕欄花窗,其花紋圖案多為鳥獸花草,寓意福祿壽禧,安康吉祥。吊樓下多為豬圈、牛欄,或用來安置碓磨,堆放柴禾雜物等。
土家吊腳樓,在少數民族木樓建築中,是一顆光彩奪目的藝術明珠。飛檐翹角,鑿龍畫鳳,雕欄花窗,描紅著綠,色彩斑斕,讓人浮想聯翩。
有詩人如此讚嘆:
孔雀開屏先提腿,錦雞展翅先擺尾;
怎比土家吊腳樓,時時張開五色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