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文理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重慶文理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重慶文化遺產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始於1976年,是學校最早開辦的院系之一。 2000年,學院開始招收本科生。學院的人類學、社會學分別是重慶市重點建設學科、校級重點學科。學院設有兩個重點研究機構,分別為吳芳吉研究所和巴渝文化研究所。其中巴渝文化研究所於2007年至2008年,研究所圍繞巴渝區域文化開展課題申報和研究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果,先後有10餘項國家級、省部級課題獲得立項。學院設有多個學生社團以滿足學生的課餘文化生活需求。

基本介紹

  • 學院名稱:重慶文理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
  • 成立時間:1976年
  • 所屬地區:重慶市永川區
  • 學院性質:本科
  • 主要專業:漢語言文學,教育技術等五個專業
學院簡介,師資力量,學院領導,師資隊伍,學院組織,專業設定,研究機構,吳芳吉研究所,巴渝文化研究所,教學成就,學生社團,渝西文化創意社,語言文化藝術社,星湖寫作社,

學院簡介

重慶文化遺產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始於1976年,是學校最早開辦的院系之一。 2000年,學院開始招收本科生。
學院面向全國招生,(據學院資料)學院現有漢語言文學、漢語言文學(現代文秘方向)、廣播電視編導、文化遺產傳播、廣播電視新聞學、教育技術學五個本科專業,在校本科學生近1500人。
學院人類學、社會學分別為重慶市重點建設學科、校級重點學科,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為重慶市人文社科示範研究基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實驗中心為重慶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教學團隊為重慶市優秀教學團隊;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為國家級精品課程、重慶市精品視頻公開課程,古代漢語為重慶市精品課程,中學語文教材教法為重慶市重點建設課程,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為校級精品課程,文藝學、新聞採訪與寫作、現代漢語為校級重點建設課程;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體系在當代高校的構建與實踐、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踐分獲國家級、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設有吳芳吉研究所、巴渝文化研究所;截止至2012年教師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9項、省部級項目20餘項,出版學術著作30多部,在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科研經費達100餘萬元。
學院學生活動形式新穎,學生能力鍛鍊充分,社會實踐平台寬廣,學生社團繁榮有序,學生作品屢獲大獎。“星湖寫作社”、“文化藝術節”等已成為知名文化品牌。自2005年的第九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以來,文傳學子連獲全國大學生挑戰杯比賽一、二、三等獎,不少學生考上中山大學、廈門大學等名校攻讀碩士學位。學院在重點中學、各級電視台、重要報社、入口網站、區縣行政服務中心、文化事業單位、相關企業等建立實訓實習基地50餘個。歷年來,學生參加公務員考試、村官考試通過率及應屆畢業生就業率等均居重慶市同類高校前列。
2010年(根據學校網站的最晚更新為2010年推測得到),學院確立了“重套用、倡交叉、創特色、鑄品質”的發展定位,正在搶抓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發展契機,積極加強專業建設、學科建設及套用型人才培養轉型,致力占領學科建設制高點、構建專業建設創新點、打造產學研一體化突破點,努力創建有特色、有實力、有影響的新型二級學院。
學院學子在各類校內外競賽活動中屢獲佳績, 學生社團“星湖寫作社”、學生活動“文化藝術節”已成為校內知名品牌。

師資力量

學院領導

重慶文理學院副校長、重慶文化遺產學院院長:譚宏
重慶文化遺產學院副院長、文化與傳媒學院院長:李天福
重慶文化遺產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黨總支書記、副院長:何雲貴
重慶文化遺產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黨總支副書記:李芹燕
重慶文化遺產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副院長:劉壯
重慶文化遺產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副院長:劉小文

師資隊伍

據重慶文理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官網資料顯示,學院現有教職工55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7人,博士6人、在讀博士7人,國家一級編劇、二級教授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人,兼職碩士研究生導師5人、重慶市高校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4人、重慶市優秀教師1人、巴渝新秀1人、重慶市優秀輔導員1人。迄今,已建成數字語音實驗室、廣電製作室、電視演播室、圖形工作站等9個現代化專業實驗室,設備總值近700萬元。學院圖書資料室陳列圖書、期刊近兩萬冊。
職稱/職務老師
教授
萬書輝夏明宇,楊忠謙,趙明友楊釗李天福,何雲貴,劉學明,段昌平,王逸虹
副教授
袁珍琴,皮運湯,蔣永平,袁昌玉,劉小文,蔣獨見,肖玉峰劉光明,黃高慶,吳立友劉壯胡明清,唐筱童,李芹燕,洪星球,唐霞李東平
講師A組
楊家興,田小中,胡亞非王茂建沈祖春,鄧江權,王宏梅,黃晉卿,崔狄生,王長武,華龍康
講師B組
鐘聿新,夏建軍雷璐榮余建榮胡曉黃元英周杰邱飛,韓永青,袁志利,劉宏梁,易曉莉,李微
助教
韓宇峰,郝力瑤
教務及管理
魏小蘭,吳光碧,牟芷

學院組織

黨總支部教工一支部教工二支部學生一支部學生二支部
書記:何雲貴
書記:何雲貴
書記:李芹燕
書記:牟芷
書記:周杰
副書記:李芹燕
組織委員:周杰
組織委員:王長武
組織委員:邱飛
組織委員:王茂健
組織委員:雷璐榮
宣傳委員:王長武
宣傳委員:楊家興
宣傳委員:鐘聿新
宣傳委員:秦奮滔
宣傳委員:聶廷廷
紀檢委員:楊忠謙
紀檢委員:王長武
紀檢委員:胡曉
紀檢委員:韓永青
紀檢委員:王宏梅
統戰委員:李天福
統戰委員:李天福
統戰委員:李微
青年委員:劉小文
青年委員:楊釗
青年委員:胡曉
青年委員:陳潔
青年委員:王碧蔚
保密委員:牟芷
保密委員:劉小文
保密委員:李微

專業設定

(註:專業介紹相關信息參見參考資料)

研究機構

吳芳吉研究所

吳芳吉研究所是重慶文理學院校級研究機構。重點對吳芳吉的文學成就,包括對新文化運動的反思、自身的文學創作成就、與新文化運動同時代學人的交往特別是“學衡派”諸君子的交遊、其創作與巴蜀文化的關係等作深入研究;以此為基礎,展開對古代、近現代巴蜀作家作品的研究,充分展示巴蜀文學的源遠流長,研究巴蜀文學與文化的特點;並且將科學研究與學科建設、學術團隊建設相聯繫。
吳芳吉作為近現代非常重要的巴蜀文人,對蜀中教育、新文化運動的反思等方面都做出貢獻,有鑒於此,對其做全面的研究,不僅僅是本研究所,還有江津區吳芳吉研究會、重慶大學吳芳吉研究會,本研究所與他們形成緊密的學術聯繫,依靠他們的學術資源,擴大與學界吳芳吉研究同仁的聯繫,從而深化本研究所吳芳吉專題研究。

巴渝文化研究所

巴渝文化研究所成立於1998年,幾經發展,人員機構有許多變化。至2012年4月,研究所共有6名成員,研究隊伍實力比較突出。
2007年至2008年,研究所圍繞巴渝區域文化開展課題申報和研究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果,先後有10餘項國家級、省部級課題獲得立項。出版學術專著近10部,發表高質量論文近百篇, 在社會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今後將進一步整合資源,加強課題的申報和研究力度,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研究所工作宗旨:
關注重慶區域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研究重慶區域文化(文學)問題,服務重慶區域社會經濟文化事業。
研究所主要任務:
1、積極開展巴渝文化(文學)的課題申報和研究,助推巴渝區域文化建設事業的發展。
2、積極參與巴渝區域社會文化活動,以區域文化(文學)為紐帶,加強校地合作。
3、以學校為陣地,積極開展有關巴渝文化的學術講座宣傳活動,增強學生對重慶豐富多彩的區域文化(文學)的認識和了解。
4、積極開展區域外文化和文學的研究。

教學成就

2012年暑期雙師型教師培訓經驗交流會成功舉行
2009級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學生鄒靖團隊作品喜獲第六屆中國大學生DV文化藝術節兩項大獎
2009級董宇翔團隊作品《夢回松溉古鎮》喜獲第八屆“科訊杯”國際大學生影視作品大賽一等獎
2005-2009年,教師出版學術著作10餘部, 在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近150篇,成功申報國家級科研課題2項,省級課題10餘項,校級課題16項。

學生社團

渝西文化創意社

渝西文化創意社成立於2008年9月18日。現有社員70人。“立足校園,輻射社會”是社團的戰略定位。讓同學們利用社團平台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創新創造意識,不斷提高同學們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以及社會溝通能力。從而在學校和社會上形成一個濃厚的文化氛圍。渝西文化創意社還將有效的推進“走出去,引進來”的人才策略,從而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為我校大學生在以後的就業競爭中蓄備一定的就業資本。社團本著為大家服務的宗旨,以提高大家的創新意識以及鍛鍊大家的實踐能力為目的。將專業知識、創新知識與實踐能力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為同學們提供了一個完善自我、發揮自我的平台。
該社團專注培養網路套用型人才、市場行銷與策劃類人才、新聞傳媒類人才、廣告設計、教育實踐培訓等。

語言文化藝術社

語言文化藝術社,是關於語言、文化、藝術的學生社團。該團於2002年9月成立,以“舞動語言腰肢,演繹藝術圖騰”為口號,以“宏揚校園文化,增強大學生的參與意識,鍛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表演能力,展現當代大學生的風采”為宗旨。社團主要活動形式有話劇編排、短片拍攝和欄目製作。學生以語藝社為平台,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達到鍛鍊自我,展現自我,提高自我的目的。語言文化藝術社團相信“有心就有翼”。

星湖寫作社

星湖寫作社成立於1993年10月9日,主辦《星湖》一報,下轄有紅河校區編輯部、星湖校區編輯部、記者團、網路部、美宣部、文藝部、外聯部、秘書處以及書畫、攝影、舞蹈及文學俱樂部等各種社員互動組織。星湖寫作社一九九七年正式成為中國語文報刊協會會員(社團代號50001299——9),同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校園社團”。並在2001年再次獲此殊榮,並出版了第一本面向全國公開發行的大學社團文集《星湖歲月》,及第二本社團文集《星湖十年》。在2006至2008年校園文化藝術節上連續三年獲明星社團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