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促進消費擴大內需的意見

《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促進消費擴大內需的意見》是由重慶市人民政府發行的意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促進消費擴大內需的意見 
  • 發文機關:重慶市人民政府 
  • 發文字號:渝府發〔2002〕75號 
渝府發〔2002〕75號
各區縣(自治縣、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
消費對經濟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在世界經濟成長放緩的形勢下,促進消費,擴大內需,已成為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性措施。為了充分發揮消費對我市經濟成長的拉動作用,促進我市經濟快速發展,現就我市促進消費擴大內需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消費對全市經濟成長的重要作用
(一)消費已成期間,我市最終消費年均增長9.6%,消費對經濟成長貢獻率為62.6%,略高於全國水平,年均拉動經濟成長5.8個百分點,在我市投資、消費、出口3駕馬車中,消費對經濟成長拉動的比重最大。據市統計局統計數字表明,2001年全市最終消費1078億元,預計到2005年,我市新增消費能力累計可達到2138億元,其中,可直接轉化為最終消費的將達1816億元,消費潛力巨大。
(二)當前我市消費的主要特點消費結構進入最佳化轉型階段。恩格爾係數下降,非商品消費上升,溫飽生存型消費基本滿足,寬裕小康型消費快速增長。城鄉居民恩格爾係數分別由1996年的49%和63.2%降至2001年的 38.7%和54.1%。城市居民消費已達小康水平,正向富裕型邁進;農村居民消費總體上越過溫飽線,正向小康過渡。城鄉居民消費處於積蓄期。“九五"期間,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4%,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7.6%,人均消費支出年均增長分別為6.6%和5.1%,消費支出增長低於收入增長,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年均增長21.7%。同全國比較,我市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低於全國,但儲蓄增長高於全國。2001年全市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317.17億元,比上年增長21.4%,增幅高出全國6.7個百分點。我市消費能力總體上仍處於積蓄階段。消費增長主要由本地居民拉動。在我市1000億元消費總規模中,本地居民消費約占920億元;外來(包括國外旅遊人員、境外常住人員、會議會展參會人員、國內旅遊人員等)消費僅占80 億元。外來消費總額及比重與其他直轄市相比均有較大差距,我市吸引外來消費工作潛力巨大。
(三)影響我市消費增長的三大因素一是城鎮低收入群體比重較高,農村購買力偏低。2001年,我市城鎮困難民眾達70餘萬人;農民收入尤其是現金收入偏低, 2001年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僅1752元。收入水平決定消費能力,收入越低,越不敢花錢,嚴重影響消費心理預期。二是消費環境欠佳,消費熱點不突出。近幾年全國部分大城市呈現的家用汽車、教育等消費熱點在我市尚未形成氣候。較高的停車費、修理費及停車不便,導致私人購車容易養車難。教育供給總量不足,特別是成人教育、非義務非學歷教育,職業培訓和優質教育發展滯後,不能滿足需求,且教育投資渠道單一,社會力量辦學投資占教育投資總額的比重不足2%。房地產市場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住房貨幣化進程緩慢,廉租住房保障工作尚未啟動,個人信用制度不健全,使住房消費增長受到一定抑制。此外,傳統消費觀念對消費增長也有一定影響。三是流通結構不適應現代消費增長的要求。傳統的購物性商業經營比重仍然較高,非購物性服務的經營規模小,比重低,發展不快,特別是現代服務業處於起步階段,與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非商品消費需求不相適應。流通經營結構的不完善、不適應,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消費規模的進一步擴大。
二、全市消費增長的預期目標
根據我市第二次黨代會確立的“富民興渝,加快建設長江上游經濟中心”的奮鬥目標,分析今後幾年我市經濟發展和人民民眾生活水平提高的狀況,適應消費結構變化特別是非商品消費快速增長的趨勢,預計到2005年,全市最終消費將達到1816億元,年均增長12.8%,高於“九五”時期2.5個百分點,消費對經濟成長貢獻率達到66.5%,拉動GDP增長6個百分點。全市重點熱點消費的預期增長目標是:家用汽車消費年均增長28%,2005年達到40億元(3.9萬輛),比2000年增長1.9倍。住房消費年均增長18%,2005年達到241億元,比2000年增長 1.3倍。文化體育消費年均增長10%,2005年達到40億元,比 2000年增長60%。教育消費年均增長22%,2005年達到173億元,比2000年增長1.7倍。信息服務消費年均增長20%,2005 年達到214億元,比2000年增長1.5倍。旅遊消費年均增長15%, 2005年達到300億元,比2000年翻一番。醫療保健消費年均增長18%,2005年達到103億元,比2000年增長1.3倍。餐飲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15%,2005年達到110億元,比2000年翻一番。外來消費規模年均增長15%,2005年達到160億元,比2000 年翻一番。
三、切實抓好促進消費的幾項重點工作
(一)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增強即期消費能力一要繼續抓好擴大城鎮就業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工作。加大吸引內外資的力度,利用外來資金促進我市建設和發展,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同時,鼓勵下崗職工自謀職業,擴大勞務輸出,增加就業崗位。強化職業培訓,提高下崗職工的再就業能力。健全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繼續以“一個覆蓋,兩個確保,五個提標”為重點,抓好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提高社會保險覆蓋面,並爭取逐步提高標準。二要進一步拓寬農村居民增收渠道。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積極推進10個“農業產業化百萬工程”,加大對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政策支持力度,擴大農副產品加工規模,增大市場份額,提高農民收入。鼓勵大型商業企業直接與農村聯營,開發綠色產品和優質特色農產品,發展訂單農業。促進非農產業發展。鼓勵和引導農民從事工業、建築業、運輸業、服務業等非農產業以及外出務工,建立農民從事非農產業服務體系,努力增加農民非農業性收入。到2005年,農民非農產業收入力爭占農民總收入的50%。大力推進小城鎮建設,提高我市城鎮化水平。注重培育小城鎮的支撐產業,增強小城鎮對農民的吸納能力。重點建設好100個非農產業收入超億元強鎮。三要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全面推行農村稅費改革,禁止一切形式的亂收費、亂集資、強行攤派和要求農民出錢出物出工的達標升級活動。全面推行涉農價格和收費公示制度,完善農村價格收費監督網路,加強對農民負擔的監督管理。
(二)更新消費觀念,擴大居民消費信貸每年3月集中開展“國民消費教育”、“更新消費觀念”主題宣傳月活動,引導城鄉居民改變依靠積蓄消費的傳統觀念,積極推廣信用消費等現代消費方式。加大個人信貸消費宣傳,逐步提高居民的信貸消費意識和消費信用水平,引導居民從無債消費逐步轉變到適度負債消費和超前消費,使消費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積極引導商業銀行開展消費信貸業務,提高消費信貸在全部貸款中的比重。以住宅、汽車、教育和耐用消費品為信貸重點,並積極探索醫療消費信貸,為居民消費信貸提供方便,切實提高服務質量,擴大萬元級以上的商品和服務消費。逐步推廣電子貨幣結算,擴大信用卡消費規模。加大對農村信貸的支持力度,立足為三農服務,提高小額生產性貸款和消費信貸額度。到2005 年,全市居民消費信貸餘額由目前的137億元提高到284億元,年均增長20%。
(三)開拓農村消費品市場,擴大農村消費支持發展農村流通組織。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社、農民販運大戶和以供銷社為依託的村級綜合服務社。加強農村商業網點建設和布局。加大對農村商業服務設施建設的投入,積極引導城市連鎖店、專賣店向鄉鎮延伸,創新行銷服務方式。鼓勵在小城鎮和鄉村積極發展醫藥、家電、建材、舊貨、菸酒等專賣連鎖店鋪,在經濟條件適宜的中心城鎮發展設立連鎖超市。對下伸鄉村的商業服務網點,符合《當前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產品和技術目錄〈2000修訂〉》規定的,在2001年底前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改善農村消費環境。繼續改造農村電網,對直接入戶的低壓電網改造,規範相關收費標準。加快實行城鄉用電同網同價,進一步降低農村用電電價。改善通訊設施,下伸通訊網路和廣播電視網路,擴大電視閉路覆蓋面。加強農村道路設施建設,繼續實施“鄉鄉通公路”工程,扶持邊遠山區發展公路事業。
(四)擴大外來消費增量加快我市中央商務區的規劃、建設,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改善設施條件和投資軟環境,重點引進國內外大財團、大公司的總部或分支機構以及銀行、保險、證券機構入駐重慶,讓國內外的資本包括民間資本在渝自由創業,公平競爭,增大投資主體,增加外來常住人口,擴大重慶高收入消費群體。加快會展設施建設,完善服務環境,培育品牌會展。重點把我市的“一會一節”、“高交會”、“美食文化節”培育成為全國性的會展活動,辦好“都市旅遊節”、“服裝文化節”、“啤酒節”以及汽車機車、化工建材產品、農副產品、鞋類、名特商品等一批大型專業會展。積極爭取國內外的大型專業會議、會展來渝舉辦,擴大外來消費增量。
(五)改善促進消費的巨觀環境強化結構調整,增加有效供給。圍繞市場需求,進一步加強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調整,特別是加快我市輕工、食品、電子、通信、建材、家用汽車等產業的發展,不斷開發新產品,滿足消費者各方面的需求。加快推進流通現代化,大力發展連鎖經營,積極推進現代物流,穩步探索電子商務,以完善的流通經營結構和先進的行銷方式,適應現代消費需求。加快生產、流通和消費的再循環。以消費促進生產流通,以生產流通培育新的消費。堅持市場開放,破除地方封鎖和行業壟斷,鼓勵地方名優產品消費,積極支持地方骨幹優勢產業和名優產品生產企業開拓市場。提高地方品牌產品在市內重點建設項目物資採購市場中所占比重,充分利用投資需求拉動我市裝備材料工業發展。對全市交通、市政、電力、通信、環保、水利、庫區建設等方面的重點基礎設施建設和企業技術改造項目,要採取擴大內需的辦法,建立物資採購信息公布制度和重點項目聯絡員制度,及時溝通供需信息,加強聯繫、協調,為市內企業參與重點工程物資供應創造條件。進一步拓展消費服務領域。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口結構變化趨勢,注重研究不同人群的消費需求和消費心理,開發不同消費人群的適銷商品和服務。針對消費上檔升級和外來人口增加,有針對性地發展新的服務領域。不斷擴大消費服務的廣度和深度。大力發展社區商業服務,在城區特別是在居民住宅小區,大力興辦社區商業服務中心,積極開展各類社區服務。加強市場整治和監管。進一步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圍繞民眾反映的熱點焦點,加強消費品市場的治理,強化商品質量的監管。大力整治各類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對生產銷售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的假冒偽劣商品的違法行為要堅決打擊,特別要加大對農村消費市場的治理整頓,解除老百姓消費的後顧之憂。健全消費者維權體系,建立投訴和監督機構,建立完善消費投訴綠色通道和消費爭議仲裁機構,開展民眾性的消費維權活動,努力營造人民民眾放心滿意的消費環境。
四、採取有力措施,促進八大消費
(一)關於住房消費 1.推進住房貨幣化分配,完善住房供應體系(1)大力推進住房貨幣化分配。各級政府應制定本地區財政撥款單位的住房貨幣化分配實施計畫,各級財政將住房補貼資金納入預算安排。符合住房補貼發放條件的地區,今年均應啟動住房補貼工作,力爭於2003年底以前全部解決財政撥款單位離退休職工的住房補貼。進一步擴大企業住房貨幣化分配實施面。各類企業的住房補貼方案既可比照機關事業單位的方案執行,也可按照房改的政策規定,結合本單位、本行業的工資水平、本單位職工歷史住房狀況、單位所在地區商品住房價格,制定符合單位實際的住房補貼方案。(2)開展廉租住房保障工作試點。出台重慶市城鎮廉租住房保障試點的相關政策。採取以租金補貼為主,實物配租為輔的方式,選擇部分地區進行廉租住房保障試點。通過實施廉租住房保障,解決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促進住房租賃市場的發展。 2.繼續加大存量公房出售力度,鼓勵房改房再交易(1)符合出售條件的公有住房,凡住戶要求購買的,產權單位必須出售。企事業單位閒置公有住房經批准後,可按市場價向社會公開出售,售房資金專項用於職工住房補貼。(2)進一步完善房改房再交易的優惠政策,對出售房改房再購商品住房或二手房的,按面積增量計收契稅和轉讓手續費。 3.規範完善集資合作建房政策,吸引職工將消費資金投入住房建設在住房貨幣化分配尚不能全面實施的階段,繼續發展集資合作建房。修改現行集資合作建房政策,出台新的集資合作建房辦法,將集資合作建房分為集資建房和合作建房兩種形式。合作建房不納入個人實物分配範疇,由職工按房屋綜合造價全額集資。鼓勵職工以住宅合作社或集資合作建房等形式,自籌資金對自住的危舊房進行改造。 4.進一步降低房地產市場交易稅費(1)降低住房轉讓、租賃手續費。轉讓新建住房按每平方米 3元標準收取,轉讓存量住房按每平方米6元標準收取,集資合作住房免收轉讓手續費。降低住房租賃手續費,按每套20―80 元標準收取。(2)降低住房所有權轉讓登記費,按每套80元標準收取。(3)降低房地產交易契稅。個人購買住房的契稅由1.5%降低為1%。職工支用住房公積金和住房補貼購買住房免徵契稅。(4)對個人購買並居住超過1年的普通住宅,銷售時免徵營業稅;對個人購買並居住不足1年的普通住宅,銷售時營業稅按銷售價減去購入原價後的差額計征。對個人轉讓自用5年以上並且是家庭生活用房取得的所得,繼續免徵個人所得稅。 5.活躍房地產交易,改善住房消費環境(1)完善全市房地產交易市場網路建設。未建立房地產交易市場的地區,要在今年內完成組建。已建立的要進一步提高服務效率和能力,拓展業務範圍。儘快形成以市房地產交易所為中樞、主城各區房地產交易所為主幹、遠郊區縣市房地產交易所為支點的全市房地產交易市場網路。(2)改進房地產市場服務。繼續舉辦全市及區域房地產展示交易會,通過交易會樹立品牌,激活市場。引入電子商務技術,建立和完善全市房地產交易服務信息網路系統。大力培育和發展房地產中介服務業,通過聯合、重組、兼併等方式發展大型房地產銷售和諮詢企業。(3)整頓房地產市場秩序。全面推行商品房買賣契約適時在線上備案制度,切實保障交易安全。完善對房地產開發企業和中介機構的監管制度,通過業績公示、不良記錄公示和加強資質管理等辦法,規範房地產開發和中介執業行為,加強行業自律。 6.完善住房金融配套政策,擴大個人住房消費貸款(1)引導商業銀行加大個人住房消費貸款力度,提供多樣化個人住房消費貸款品種。提高住房公積金使用率,大力發放住房公積金個人貸款。(2)積極探索現住房抵押融資購房業務,加大二手房按揭貸款投放。(3)積極完善個人住房貸款金融配套政策,引導支持保險業開展多樣化、多品種的個人住房貸款保險業務,加大對個人住房貸款的法律支持,保障權利人的合法權益,組織資金投入,組建置業擔保公司。 7.調整規範危舊房改造政策政府土地儲備機構積極參與城鎮危舊房拆遷,銀行提供對房屋拆遷和土地整治儲備的融資支持,拆遷後地塊進行整治綠化,納入政府土地儲備,適時進行公示、招標、拍賣。 8.調整經濟適用住房政策認真貫徹國家有關政策,並結合重慶實際進一步完善經濟適用住房建設的各項優惠政策,切實解決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鼓勵已建經濟適用住房(安居房)補繳土地出讓金轉化為商品房,並上市交易。 9.完善“購房入戶”政策在城鎮購買商品房(含二手房)的人員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親屬,並已在本人的合法固定住所實際居住,可在當地入戶;購買按揭商品房(含期房)3年以上並實際居住的人員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親屬,可在當地入戶;具有大專以上學歷或中級以上專業職稱的人員購買按揭商品房並實際居住的,不受購房時間限制,可憑相關手續和證明,在當地入戶。 10.結合路橋收費改革,發展周邊房地產市場利用路橋收費改革的有利時機,積極盤活存量土地,適當增加江北、渝北、南岸、沙坪壩、九龍坡、大渡口區等相應區域房地產開發的土地有效供給;加大住房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山水園林城市規劃要求,營造新的開發熱點,促進區域房地產市場均衡發展。
(二)關於汽車消費 1.降低停車收費,規範稅費徵收(1)降低停車收費。停車收費標準,由市物價局會同市市政委,研究提出公共停車場收費標準,報市政府批准後執行。對住宅小區停車實施分類管理。(2)規範稅費徵收。對全市公路收費進行清理,掛牌公布收費年限和收費還貸進展情況,已收費到期和提前還清貸款的公路終止收費。實行“車務公開”制,交通部門所屬收費站(所)實行亮證收費,公開辦事程式。 2.簡化用車手續(1)推行汽車銷售商“交鑰匙工程”。消費者購買國產或地產免檢機動車,由銷售商負責代交各種稅費,辦理相關手續,經銷商交付車鑰匙和所有行車手續,車主交款即可用車。(2)簡化用車手續。取消對非財政預算單位和私人購買、註冊的汽車的行政審批和驗證;取消辦理停車證、排氣證等證件,消費者只要持有效駕駛證、行車證即可上路,惡意拖欠稅費或違反有關規定可吊銷“兩證”。(3)大力發展汽車銷售中介諮詢機構,提供汽車市場諮詢、信貸、法律等方面的服務。 3.改善行車停車環境(1)加快交通設施建設。把城市道路交通設施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列入各級政府的重要議程。(2)加快停車設施建設。大型商業中心和休閒娛樂中心附近要規劃建設大型停車樓。新建住宅小區和大型建築物必須預留或規劃建設停車場,並作為住宅建設立項審批標準。已建住宅小區缺少室內停車場地的應在不影響消防安全和道路暢通的情況下設立相應的停車場,為住戶提供家用轎車暫停區域。規劃、建設部門要大力發展地下停車場,增加停車泊位。 4.鼓勵生產銷售企業採取多種方式刺激汽車消費(1)鼓勵和引導汽車生產企業加快技術創新,開發適銷對路新品,降低價格,讓更多的市民願意買車,買得起車。(2)引導企業研究開發符合國際汽車發展趨勢,適應重慶環境、路況和能源特點的家庭轎車。(3)完善銷售及售後服務。引導企業和銷售商創新銷售模式,發展汽車特許專營,建立15―20家國內外知名汽車廠商的特許專營店。鼓勵汽車銷售企業建立汽車超市,為消費者提供多種品牌和型號的汽車,在主城區建立3―5家汽車超市。鼓勵汽車製造企業完善售後服務網路,提高服務水平。 5.規範市場秩序,完善配套服務(1)清理整頓市場。整頓整車銷售市場、零配件市場。(2)鼓勵金融機構以消費信貸方式為私人購買汽車提供服務,實施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的事業單位,可根據本單位情況對職工購買汽車進行有條件的擔保。支持有條件的製造企業開展汽車金融業務。
(三)關於教育消費 1.加快教育改革步伐(1)大力發展高中階段教育。到2005年,全市國中畢業生升入高中階段學校的比例達到60%以上,高中階段在校生規模達到70萬人左右。主城區和經濟發達地區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其他地區高中階段教育入學率逐年提高。以重點高中和示範國中建設帶動高中教育整體發展,擴大普通高中的教育供給,促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逐步滿足社會對高中階段教育的需求。(2)穩步擴大高等教育規模,加快高等教育大眾化步伐。到 2005年,全市在校研究生達到1.5萬人,普通本專科在校生達到 22萬人左右。各類高等教育在校生達到36萬人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15%以上。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加快高等教育發展,加強高校“三重”建設,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增強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能力,不斷滿足人民民眾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3)改革高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招生制度和人才培養模式。努力創造條件,逐步實現高校自主招生,促進高職教育的發展。學校根據條件可實行彈性修業年限和更加靈活的學分制,學生可分階段完成學業。對取得學籍的學生,可保留學籍,從事創業和就業工作。利用高職院校和中職學校的優勢,大力開展職業培訓。(4)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按照國小就近入學、國中相對集中、高中合理布點的原則,合理規劃和調整學校布局。學校布局調整要結合危房改造、移民搬遷、城區開發及城鎮化發展等統籌規劃。加大治理薄弱學校的力度,促進各類教育均衡發展,努力滿足社會對優質教育的需求。新建、改建居住區必須配套建設教育設施。在有需求又有條件的地方,適度發展寄宿學校。 (5)加大金融對教育的支持力度。探索並實施教育貸款、教育儲蓄和教育保險辦法,推動教育發展。在防範風險的前提下,繼續實行助學貸款,幫助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6)加快大學園區(城)建設。選擇有條件的區縣,整體規劃,成片開發,建設高水平的大學園區。制定大學園區建設的各項優惠政策,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大學園區建設。同時,加快實施重慶教育發展與智力研究中心、學生素質教育基地、高校基礎設施、重慶大學江北校區、全市優質高中校舍、重慶市綜合職業培訓鑑定基地等6個重點建設項目。(7)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職工帶薪參加繼續教育。單位應統籌安排職工參加繼續教育,按規定比例提取併合理使用職工教育專項經費,解決職工的學費、食宿費、交通費等。 2.大力促進和規範發展非義務教育(1)改革非義務教育收費辦法。兼顧投資者和消費者的利益,制定非義務教育收費標準及收費管理辦法,逐步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及政府公共財政體制的財政教育撥款的政策和成本分擔機制,適當增加學費在培養成本中的比例。規範收費行為,杜絕亂收費。(2)鼓勵社會力量以各種方式積極發展高中階段和民辦高等教育。重點引導社會力量舉辦中等、高等職業教育,支持有條件的社會力量申辦民辦普通高等學校,積極推進高等教育學歷文憑考試試點工作。經批准,允許普通高校舉辦相對獨立的按民辦機制運行的二級學院,或與社會力量聯辦、共建具有法人資格的民辦高校。 3.擴大非學歷教育消費(1)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培訓。倡導社會力量利用現有教育資源,舉辦各種形式的社會文化生活教育,以適應社區教育和終身教育的需要。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職業教育和職業資格培訓,按照《社會力量辦學條例》和國務院批轉《關於積極推進勞動預備役制度,加快提高勞動者素質的意見》精神,充分調動社會力量辦學的積極性,廣泛開展以提高職業技能為主的培訓,以及各種層次的短期、中期培訓和各種資格證書培訓。在面向社會認定教師資格過程中,吸引社會力量參加各類培訓以及繼續教育。鼓勵社會勞動者接受職業技能培訓後參加職業技能鑑定,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放開社會力量舉辦的各類短期職業技能培訓收費管理,由辦學者自主定價並報有關部門備案。(2)鼓勵企事業單位開展職工崗位培訓。根據工作崗位性質、要求等不同情況,制定培訓計畫,對職工進行輪訓,並納入年度或目標考核。落實就業準入制度,技術工種從業人員要持證上崗,凡不參加相應培訓,參訓考試不合格或年度考核不合格的職工,不能評優評先,不能正常晉升工資及職務。 4.鼓勵社會資金投資教育(1)對社會力量辦學給予相應政策支持。加快我市社會力量辦學步伐,落實《關於鼓勵社會力量辦學的意見》,調整教育布局結構,將富餘的教育資源用於支持社會力量辦學。社會力量舉辦的教育機構取得的辦學收入,報經稅務機關批准,自開業之日起減征或免徵所得稅1年;按有關規定減免徵收城市建設配套費,其用於教學及科研等本身業務的房產和土地免徵房產稅和土地使用稅。允許社會力量辦學投資者在保證學校正常運轉的前提下,逐步收回辦學成本,從辦學結餘中取得合理回報,並使學校得到滾動發展。(2)鼓勵社會資金以多種形式投資辦學。進一步探索、完善公辦民助、民辦公助、集團化辦學、股份制辦學、合作辦學、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及公民個人辦學等改革模式,逐步形成政府統籌下的多元辦學主體並存的新格局。到2005年,全市各類民辦學校在校生達到30萬人以上,舉辦學歷教育的民辦高校達到5 所以上。(3)加快後勤社會化改革步伐。進一步推進後勤社會化改革,全面落實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支持高校學生公寓建設及配套建設有關問題的通知》精神,減免規費14項,社會資金按照規定的等級標準和收費標準參與學生公寓、學生食堂等項目建設。
(四)關於旅遊消費 1.加速打造旅遊精品,增強旅遊消費吸引力。在“十五”期間,力爭把長江三峽、大足石刻和重慶都市旅遊都培育成為世界級旅遊精品;力爭把天坑地縫、“烏江畫廊”、仙女山、黑山谷、四面山、合川釣魚城、重慶野生動物世界等建成國家級旅遊精品。配合國家旅遊局等6部委,做好重慶、湖北、湖南、貴州4省市長江三峽區域旅遊發展規劃,規劃一批具有三峽庫區特色、國家級的重大旅遊項目,爭取國家對三峽庫區旅遊開發的支持。在重點旅遊區加快建設達標旅遊廁所,並不斷完善其他接待設施,加快實現重點旅遊景區提檔升級;新增1A―4A級旅遊區5個。 2.擴大都市旅遊圈,豐富都市旅遊產品內涵,促進1日游和周末休閒遊。抓住“8小時重慶”、“半小時主城”工程快速建設和主城路橋收費改革的契機,發揮都市發達經濟圈輻射帶動功能,以主城區為中心,將周邊2小時左右車程範圍的旅遊景區(點),納入都市旅遊圈進行統一的線路設計和產品包裝。新增範圍包括永川野生動物世界、大足石刻、銅梁溫泉城、合川釣魚城、北碚金刀峽、渝北統景、長壽湖、豐都名山、涪陵天台峽谷、武隆仙女山、南川金佛山、萬盛黑山谷、江津四面山等旅遊景區。將渝中區舉辦的“都市旅遊節”擴展到主城區,並在每年的9月至10 月進行。加速發展“魅力重慶一日游”。及時並分批增闢線路,包裝一批產品,迅速壯大規模,力爭今年“魅力重慶一日游”人數達到 3.5萬人次,其中市外遊客超過30%,繼續鼓勵支持有實力、信譽好的旅遊企業擴大“魅力重慶一日游”的線路、產品經營。工、青、婦組織,機關、企事業單位要繼續配合組織“魅力重慶一日游”客源。今年內設立完善重慶市散客服務中心和旅遊諮詢服務中心。加快我市入境公路規劃建設,儘快修通一批周邊地區入境的“斷頭路”,吸引方便周邊遊客。大力發展山城夜景游和“兩江游”。加速推進長江、嘉陵江濱江路的旅遊開發建設,加強行業管理,完善南濱路、長濱路旅遊設施。年內北濱路要加快建設,形成新的旅遊帶,在南濱路開工建設中外合資的“重慶海底世界”旅遊項目。把“長江三峽觀光專線游”、“兩江游”、“魅力重慶一日游”和入境游有機組合起來,向海內外大力推介,延長遊客在渝遊覽時間。多元投資、多元開發,發展一批都市旅遊新品。著手三峽博物館和人民廣場三期工程完工後的旅遊服務配套工作;儘快恢復和開放洪崖洞、湖廣會館等都市名勝古蹟;擴建、完善“八一” 路“好吃街”;深化對磁器口古鎮的旅遊開發;儘快理順黃山“二戰”遺址等旅遊管理及開發經營體制。培育渝北鹿山、九龍坡皇田、永川黃瓜山等農業觀光旅遊產品;促進和規範城市近郊景區 “農家樂”建設與管理。積極探索工業旅遊、教育旅遊,包裝設計一批景點,推向市場。 3.繼續組織好國家級“中國重慶投資貿易洽談會暨三峽國際旅遊節”(一會一節)。從2003年起,在“一會一節”期間,增加高水平高檔次的商業性演出;從今年開始,在每年“9.27”世界旅遊日舉辦重慶都市旅遊節,由主城各區以申辦制方式主辦。 4.發展旅遊商品生產。提高設計開發水平,定期舉辦旅遊商品設計大賽和展銷活動。在今年9月舉行的第三屆重慶旅遊產品交易會上,推出一批重慶品牌旅遊商品;抓緊建設旅遊商品展銷中心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旅遊小商品一條街。 5.加大重慶旅遊宣傳促銷力度。市內各媒體要進一步強化對旅遊的宣傳報導,重慶電視台在黃金時段開闢以展示重慶旅遊精品、名品為主要內容的旅遊專題節目。旅遊主管部門每年統一印製一批包括重慶旅遊產品介紹、旅遊交通線路等內容的精美旅遊宣傳資料,免費提供給口岸、外事系統各單位,重點散發給海外遊客。下半年將採取市級組團和區縣組團、政府補貼和市場運作相結合的方式赴歐洲、美國、日本、韓國及東南亞等境外主要客源市場開展旅遊促銷活動。充分發揮市台辦、市僑辦、外聯委、海外聯誼會、重慶貿促會等單位和組織與海外客人的橋樑作用,積極宣傳重慶旅遊產品,動員邀請海外遊客。 6.增闢旅遊專線,統一設計包裝後,大力向市民推介,方便市民出遊。對旅遊專線客運的經營特許權,由市交委牽頭,市旅遊局配合,向社會公開招標,並按各部門職責加強行業管理。對旅遊專線定點車輛實行“五定一收費”制度,即對到旅遊景區的旅遊車實行定時、定班、定車輛、定線路、定票價,實施一次性統一收費。抓緊規範和完善城市道路、旅遊景區(點)的標識牌,重新印製規範的重慶旅遊地圖。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加快發展專職導遊和社會導遊,3年內由現在的4408人發展到8000人左右。 7.在主城區重點景區(點)和重點旅遊購物中心新辟旅遊專線車站和旅遊團隊停車港。 8.加強八大特色旅遊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一批適應周末休閒和黃金周消費的環線產品。加強與周邊省市的合作,培育跨省市區域旅遊產品。 9.大力發展航空旅遊。在鞏固已開通國際(地區)航線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恢復重慶至德國慕尼黑航班的工作;著手開通重慶至馬來西亞、美國洛杉磯、新加坡等國際航線的準備工作。積極發展與南充、達川、恩施、宜昌、襄樊、綿陽、廣元、西昌、九寨溝等周邊地區一些客源較好的城市的支線直航;年內開通渝成“空中穿梭巴士”,實現主城區到萬州的穿梭飛行。加快萬州機場、黔江機場、梁平機場等支線航空旅遊的交通建設。支持和鼓勵民航、旅遊等企業積極與韓國“韓亞”、香港“港龍”、澳門“澳航”等航空公司聯合拓展業務,促進入境游。支持和鼓勵有實力的旅行社開展包機業務。今年內,力爭全市進入全國“百強旅行社”的5家國際旅行社均能開展包機業務,組織更多的市外、境外遊客來渝。公安、民航、旅遊、外事等部門要進一步宣傳和用好入境落地簽證的政策措施,提高入境通關效率和服務質量。邊防局要把海外遊客人均通關時間控制在45秒以內。 10.推進旅遊市場主體多元化,發展開放型旅遊經濟。打造一批多種所有制、開放型、高檔次、大規模的旅遊企業。通過改革改制,進一步實現旅行社業的資源最佳化配置。擬在今年完成重慶海外旅業集團的改制,組建重慶國際旅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進一步開放旅遊市場,吸引境內外多種所有制企業來渝投資經營旅遊業,爭取在今年內組建1家中外合資旅行社。 11.逐年加大對旅遊精品、名品建設和旅遊促銷的政府導向性投入,市級每年繼續安排3000萬元旅遊結構調整資金,並隨假日旅遊的發展而逐年有所增加。對旅行社代遊客支付給其他經營單位的交通費、住宿費、門票等費用,憑票據在計征營業稅時扣除,不重複徵稅。年內儘快出台《旅遊創匯獎勵實施辦法》,落實渝委發〔2001〕11號檔案關於旅遊創匯獎勵的政策措施。在機關、事業單位逐步實行“早九晚五”作息制,創造更多的個人學習、休閒、消費時間。嚴格執行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帶薪休假制度。
(五)關於醫療保健消費 1.引導人民民眾更新醫療保健消費觀念大力開展健康教育活動,加強社區衛生服務,引導居民的服務需求從疾病診治向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拓展,使醫療保健消費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2.提倡多層次、多渠道醫療保險,探索醫療保健消費信貸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醫療保險,逐步形成完善、規範的醫療保險市場,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醫療保險機制,在保障基本醫療的基礎上促進城鎮所有勞動者的醫療保健消費。探索專項醫療保健消費信貸辦法,為民眾提供醫療保健信貸支持。 3.吸引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非營利性或營利性醫療機構,進一步加大力度引導外資和社會資本參與或舉辦各類醫療保健服務機構。特別是引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我市缺乏、人民民眾又急需的學科和專業。在設定審批上,對具有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的醫療機構可不受醫療機構設定規劃的限制。對於外資舉辦合資合作醫療機構,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和醫療機構應在人事用工制度上給予大力支持。 4.調整和完善醫療保健服務價格政策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基本醫療服務實行政府指導價格,逐步提高技術勞務價值,拉開不同等級醫院、醫生的醫療服務價格檔次,非基本醫療服務項目實行醫院自主定價。 5.大力發展特需醫療保健服務各級醫療衛生機構要積極轉變觀念,調整結構,開展和擴展諸如抗衰老、抗疲勞、老年醫療保健、心理諮詢、高檔次的產科醫療保健服務、醫療美容、生活美容、減肥、健美、口腔保健、中醫推拿保健按摩、足療、醫療保健和疾病治療諮詢服務、高檔次健康體檢等特需醫療項目。開展“金卡”特需醫療服務(實行掛號、看病、檢查、收費、取藥、檢驗、辦理住院手續一條龍服務)、開展點名手術和點名接生、康復醫療、家庭保健醫生服務項目,開設特需服務病房、開設臨終關懷病房等特需醫療項目,努力滿足不同層次的醫療保健需求。
(六)關於信息服務消費 1.擴大信息服務領域加快推進重慶市作為中國西部信息中心的建設步伐,加快推進通信和信息業在技術上的更新換代,實現網路的寬頻化、高速化,力求在通信業務上覆蓋語音、數據、圖像傳送及信息源提供等電信、信息服務全領域,並促使我市通信網路和業務向綜合化、智慧型化、個人化方向發展。鼓勵通信運營企業開發非語音的數據業務、網際網路業務等,積極引導科研院校機構與通信企業合作,不斷推廣和創新通信消費業務。 2.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爭取國家相關部門的支持,在渝建立網際網路交換中心,最佳化網際網路總體結構,提高網路運行效率,促進西部網際網路的發展。加強農村信息設施建設,鼓勵信息運營企業到貧困落後地區投資進行通信建設,解決貧困鄉、村的通信問題,促進農村落後地區經濟加快發展。加快城市廣播電視綜合信息網建設。啟動有線數位電視建設,促進廣播電視、寬頻網際網路與數據傳輸、遠程教育、廣告、視頻點播等多種數字視頻、數據傳輸業務的發展。 3.加快發展電子商務,擴大消費規模和檔次發展電子商務以帶動計算機、伺服器、網路產品、通信產品等硬體設施與數據管理系統、網路管理系統套用軟體的消費,為消費者提供便捷的消費方式和手段,並帶動信息諮詢、培訓與維修等服務業的發展。 4.擴大農村有線電視消費加快對全市現有4萬餘個廣播電視自然盲村的有線電視通信設施建設,實現全市自然村“村村通廣播電視”的目標,提高農村有線電視入戶率,促進電視機等家用電器的消費。鼓勵企業發展面向個人消費的電子信息產品,如數位相機、可視電話、家用醫療電子產品和兼有電視與計算機終端顯示功能的智慧型終端產品。
(七)關於文體消費 1.培育文化經營項目,加快發展文化產業(1)積極拓展大眾文化消費市場。針對大眾消費水平,結合當前社區建設,創新文化產品和形式,大力發展較低收費的社區文化。(2)大力開拓青年消費市場。針對青年人的特殊消費需求,開發適應青年特點的新穎的文化產品,並經常性舉辦高雅或流行的各類商業性演出,進一步活躍營業性演出市場。(3)逐步拓展高消費市場。針對高收入階層和文化品位較高的群體,建設高檔次、高品位、有特色的多功能文化娛樂場所,重點建設音樂廳、戲劇廳、音樂茶座等。加強大劇院、圖書館、文化館、文化站等文化設施建設,引導廣大市民積極消費、健康消費。探索為外國旅遊者的演出活動,增強旅遊的文化底蘊。(4)加大對文化事業的投入,積極扶持我市專業和業餘文藝團體。培育文化精品,鼓勵各類演出單位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的營運機制,大膽創新,針對重慶演出市場的特點和觀眾需求,創作一批具有重慶特色的舞台藝術作品,進行商業性演出。努力培育和擴大消費群體,在此基礎上發展一批現代傳媒集團,同時大力發展中介演出公司。(5)培育影視製作公司。扶持電視劇和電影創作,發展影視製作經營機構,壯大影視製作經營實力,鼓勵企業投資參與影視節目製作。(6)加快發展有線數位電視節目,逐步開通家庭有線電視視頻點播業務,拓展和細化電視的服務功能,提供豐富多彩的電視節目。(7)穩妥推進古玩字畫文物交易市場的建設。 2.擴大出版物消費(1)創建我市教育、科技、少兒、美術等專業出版社,針對各種層次的消費群體,出版發行適銷對路的圖書和音像製品。採取獎勵、貼息、專用書號等措施,鼓勵和支持出版精品圖書和電子音像製品。加快發展電子出版物、網路出版等多媒體製品。(2)整頓圖書和音像製品市場秩序。打擊非法出版、發行和銷售經營者,切實保護正版圖書和音像製品經營者的利益,保護正版經營者守法經營的積極性,為正版經營者降低價格創造條件。(3)扶持壯大一批圖書和音像製品經營主體。鼓勵新華書店集團等優勢圖書音像經營企業,通過參股、控股、特許加盟等多種方式發展連鎖經營。發展圖書銷售網點,在車站、碼頭、機場、酒店、超市、居民社區開辦具有統一標誌、統一裝飾、實行統一管理和配送的圖書專賣店、便民店。建立圖書配送中心和統一的書刊經營網路,對實行圖書連鎖經營且符合條件的,享受流通產業連鎖發展優惠政策。扶持音像製品的連鎖經營網路,通過市場競爭和政策引導,逐步建成規範經營的行銷網路。音像直營經營店不再單獨辦理許可證。(4)鼓勵開發農村圖書市場,刺激農村圖書消費的增長。 3.大力促進體育消費(1)加大對體育場館設施建設的投入,以適應舉辦國際國內賽事需要。(2)鼓勵國內外資金投資開發體育資源,通過招標、聘任等方式委託經營或社團全權管理,盤活現有體育場館。(3)簡化審批手續,鼓勵舉辦各類體育比賽和競賽活動,特別是積極爭取舉辦國際國內的重大體育賽事。(4)努力拓寬體育消費市場和體育用品市場,滿足民眾對健康與生活質量提高的要求以及對各類體育消費品的需求。(5)鼓勵社會各界投資興辦健身、健美、康復、休閒娛樂等體育事業實體,對保齡球、檯球、射擊、跳傘、游泳以及遊藝(不包括狩獵和玩遊戲機)等大眾健康休閒娛樂活動的營業稅按8%― 13%的稅率徵收。
(八)關於餐飲消費 1.大力推進餐飲發展與假日經濟、旅遊經濟、會展經濟和食品加工業的結合,注重餐飲業傳統與創新的結合。突出川菜、火鍋、名小吃、大眾餐飲及快餐的發展,引導餐飲向重特色、重科技、重創新、重文化、重品牌、重質量的方向轉變,加大餐飲消費促銷力度。 2.大抓宣傳造勢。在各新聞媒體開闢專欄,加大重慶餐飲的宣傳力度,提高重慶飲食文化的知名度。將每兩年一次的“重慶美食文化節”提升為全國性的美食節。積極籌辦2003年全國美食節,向全國推出重慶名菜、名店,鮮明提出“吃在重慶”、“川菜創新在重慶”,同時吸引全國各大菜系和餐飲名店來渝展示、發展。 3.培育有規模的飲食專業街。對美食街的改造給予一定的商業結構資金扶持。重點支持發展渝中區八一路、南岸區南山和南濱路、九龍坡區直港大道、高新區科園三路等10個各具特色和風格的美食街,使其成為我市發展假日、旅遊經濟的新亮點。 4.支持餐飲大店名店擴張發展。加強對餐飲品牌企業的引導和政策扶持,支持其發揮優勢,積極對外擴張,發展分店,成為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餐飲集團。堅決制止對餐飲企業的亂攤派、亂收費行為,嚴格按規定執行各種辦證、驗證、檢查、管理等收費,同時公開餐飲業稅費項目和標準,加強社會監督。 5.營造環境,積極支持餐飲業發展。積極鼓勵個體、私營經濟和下崗職工興辦餐飲企業,鼓勵和支持個體、私營經濟通過兼併、收購、控股、參股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飲食服務企業改革,按有關規定享受優惠政策。各級政府、有關部門要強化服務,提高辦事效率,改善投資環境,積極吸引市外、境外企業來渝發展餐飲業。指導餐飲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現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做大做強。 6.發揮行業中介組織作用。積極發揮各餐飲專業協會、行業中介組織的橋樑、紐帶作用,健全行規,端正作風,開展技術管理諮詢,培訓行業從業人員,提高行業整體的經營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組織企業之間、市內外同業之間的交流活動,推廣典型經驗,強化行業自律,規範經營行為,促進行業進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