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市農業局關於加快發展飼料業的意見的通知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市農業局關於加快發展飼料業的意見的通知》是由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於2003年4月26日發布的地方性法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市農業局關於加快發展飼料業的意見的通知
  • 發文機關: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 發文字號:渝辦發〔2003〕49號
  • 發文時間:2003年4月26日
  • 法規類型:地方性法規
檔案索引,檔案名稱稱,檔案引題,檔案內容,

檔案索引

發文機構: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發文字號:渝辦發〔2003〕49號
發文時間:2003年4月26日
法規類型:地方性法規

檔案名稱稱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市農業局關於加快發展飼料業的意見的通知

檔案引題

各區縣(自治縣、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
市農業局《關於加快發展飼料業的意見》已經市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二○○三年四月二十六日

檔案內容

關於加快發展飼料業的意見
(市農業局 二○○三年四月十五日)
飼料業,是聯結種植業養殖業的中軸產業。它不僅有利於最佳化種植業結構,促進糧食轉化增值,推動養殖業發展,提高農業綜合效益,而且還將帶動化工、醫藥、包裝、交通等二、三產業發展,吸納城鄉勞動力。因此,加快發展飼料業,對於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增強農業競爭能力,改善城鄉人民生活,增加就業機會等具有重要作用。
我市飼料業歷經20多年的改革與發展,已經成為國民經濟中一個相對獨立的基礎產業。但在目前的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產業結構和生產布局不夠合理,加工廠點多、總體規模小,飼料原料質量和生產能力不高,飼料質量監測體系和安全監管體系不夠健全等問題。為了加快我市飼料業發展,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農業部關於促進飼料業持續健康發展若干意見的通知》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發展飼料業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我市發展飼料業的指導思想是:圍繞農民增收和飼料安全兩大主題,實行提高與發展並重,數量與質量並舉的方針,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飼料業快速健康發展。
發展目標是:建設安全優質高效的飼料生產體系,綜合開發、利用各類飼料資源,加快優質飼料原料基地建設,積極推進安全優質高效飼料產品生產,實現飼料總量供求基本平衡;健全完善飼料質量監管體系,抓緊建立、健全飼料質量監測體系和飼料安全監管體系,加大監測設備投入,儘快把我市飼料安全監管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2005年和2010年的配合飼料普及率分別達到48%和55%。
二、飼料業發展的重點
(一)加速發展飼料添加劑和添加劑預混合飼料。添加劑是飼料產品的核心,事關配合飼料質量;添加劑預混合飼料非常適合廣大農村特別是山區推廣套用。要充分利用我市較為發達的化工、醫藥行業優勢和畜牧獸醫教學、科研優勢,廣泛套用生物技術和精細化工技術,加速開發和推廣無污染、無毒副作用、促生長的各類飼料添加劑及其預混合飼料。
(二)調整飼料產品結構,加快發展濃縮飼料和配合飼料。要通過結構調整,逐步實現飼料品種系列化、結構多樣化和飼料產品更新換代,滿足不同畜禽、不同飼養方式對飼料產品的需求。由於我市東、西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自然地理條件差異較大,總的調整原則是:經濟欠發達地區要加快發展濃縮飼料、推廣添加劑預混合飼料,以便農戶充分利用手中餘糧轉化為畜產品;經濟較發達地區和集約化飼養水平較高的大中型養殖場要大力推廣、使用配合飼料。
(三)積極開發飼料資源。鼓勵飼料生產加工企業綜合開發糧油、輕工、食品、釀造、醫藥行業的餅粕、糟渣、蛋白粉等副產物,減少飼用糧消耗,促進糧食安全。建立飼料原料基地,大力發展飼用糧和蛋白含量高的飼料、牧草,緩解蛋白原料嚴重不足的矛盾。開發非常規飼料資源,加快農作物秸桿等利用步伐。
三、突出抓好三項工作
(一)最佳化區域布局、調整產業結構。要按照區域資源特點和優勢,充分利用光、熱、水、氣資源,因地制宜、統籌規劃,積極促進種植業由糧食作物、經濟作物二元結構向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三元結構轉變,以增加飼料總量。加快耕制改革步伐,盡力擴大南方大豆作物的種植面積,增加蛋白飼料源;利用冬閒地增加種植優質牧草,積極試驗並推廣糧、草的間、套、輪作;實施退耕還草和林下種草;推廣青貯飼料和氨化飼料;加速發展附加值高的添加劑及其預混合飼料,以及濃縮飼料和精料補充料,把潛在的資源優勢轉變為現實的經濟優勢。
(二)推動科技進步,加速成果轉化。組織飼料生產加工企業、大專院校、科研單位走產、學、研聯合之路,積極開發和生產安全、高效、低成本的飼料和飼料添加劑,逐步替代藥物飼料添加劑。鼓勵飼料生產加工企業發揮技術創新核心作用,建立、完善技術研發中心,提高技術創新能力。
加強飼料業的技術推廣工作。各級、各有關部門要組織、篩選先進適用的新技術、新成果進行示範、推廣,把雄厚的科技優勢轉變為持續的經濟優勢;要充分調動教學、科研、生產銷售企業和社會中介組織的積極性,開展技術推廣、諮詢服務;把“綠色證書工程”、“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工程”等與加強飼料專業人才培訓結合起來;開展飼料行業職業技能鑑定與培訓,認真執行關鍵崗位持證上崗制度,提高從業人員素質。
(三)抓大放小,扶持優勢企業。對規模大、綜合實力強、輻射範圍廣、吸納人員多、促進農民增收效果顯著的大中型企業和起點高、人才雄厚、發展潛力大的科技型企業以及產品科技含量高、出口數額大、創匯能力強的外向型企業,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從稅費減免、技術改造、人才培訓、質量監管、發展環境等多方面予以大力扶持,促進優勢企業發展壯大,推動飼料業快速發展。對監督抽查質量過硬、市場信譽好的產品,試行免檢制度,以鼓勵企業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市場占有率。
四、加強監督檢查,確保飼料業持續健康發展
飼料安全直接影響動物產品的質量安全,事關人民民眾身體健康和我國的國際信譽。各級飼料行政主管部門要深入學習、宣傳、貫徹國務院《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重慶市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及相關的法律、法規,會同有關職能部門紮實有效地開展飼料市場整治活動,加強對飼料生產、經營、使用等環節的監測檢驗和監督管理,堅決查處違反飼料安全規定的行為。
監督管理要做到日常檢查與突擊檢查相結合,綜合檢查與專項檢查相結合,產品生產領域檢查與流通領域檢查相結合,生產硬體檢查與管理軟體檢查相結合;在監督生產企業提高從業人員素質、配備必要的生產設備和檢驗儀器的同時,要督促、幫助企業健全生產記錄、檢驗記錄和添加劑、預合混合飼料、藥物的使用記錄以及產品質量追溯制度,通過建立健全資料檔案,促使企業牢固樹立質量意識和安全意識。要加強對飼料經營、使用環節特別是大中型養殖場、戶的監管,對在飼料經營、使用過程中添加、使用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激素類、精神藥品、抗生素濾渣等違禁藥品的,要依法嚴肅查處;對於允許添加的藥品,在使用上要符合有關休藥期的規定要求。要嚴格禁止使用哺乳類動物性飼料飼養反芻類動物,嚴密監控動物性飼料、轉基因飼料的質量安全及流向。要堅決取締無廠址、無廠名、無標準、無配方、無生產許可證、無產品批准文號、無產品質量合格證的“瓢瓢藥、配方料”。對生產、經營不合格飼料和安全隱患多的企業,要督促停業整改;對使用違禁物品、發生重大安全事故的企業,要依法取消其生產、經營資格,並追究有關責任人的法律責任。
五、加強對飼料業工作的領導,穩定落實相關政策
(一)切實加強對飼料業發展和飼料安全工作的領導。各區縣(自治縣、市)人民政府、市級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飼料業發展的重要性,把發展飼料業作為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確保食品安全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切實解決本地區、本部門發展飼料業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二)建立健全飼料業管理機構和飼料質量監測機構。各級飼料業行政主管部門要進一步明確職責,落實責任,配備相應的管理人員,搞好執法隊伍建設,確保飼料工作有人抓、有人管。要在引導、規範、監管、服務上下功夫,搞好發展規劃、分類指導、安全監管和協調服務,把管理工作重點切實轉到巨觀管理、法制建設、政策調研和行政執法上來。要充分發揮飼料工業協會的“橋樑、紐帶”的作用,幫助企業完善經營機制,提高經營水平,規範經營行為,增強自律意識。
要加強飼料監測體系建設,以縣級飼料監測站為基礎,結合農產品質量監測機構建設,儘快建立起地區性的飼料監測機構。暫時沒有條件建立的區縣(自治縣、市),要儘快培養1~2名飼料產品監督、抽樣員。通過實施飼料安全工程,逐步改善基礎條件,力爭用5年左右的時間,把飼料監測機構建設成為飼料產品質量檢測評價中心、市場信息發布中心、技術諮詢服務中心和專業人才培訓中心,提高飼料監測體系的整體水平。
(三)穩定飼料業發展的有關政策。要繼續執行國家對飼料行業的現行稅收優惠政策,嚴格禁止各種亂評比、亂收費和亂罰款。鼓勵和支持大中型飼料企業跨區域收購飼料原料。糧食購銷企業要發揮倉儲優勢,進一步搞好與飼料企業的購銷銜接。符合飼料原料質量標準要求的陳化糧要優先用於飼料加工,以促進糧食轉化與增值。
(四)多渠道增加飼料業的投入。發展飼料業,是調整農業經濟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各級財政支出要隨著農業、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而調整,並逐步增加對飼料業的投入。要把飼料安全監管、飼料質量監督檢驗所需資金列入財政預算;飼料業的高新技術開發、推廣和優質飼料原料基地建設,各級財政也要給予必要的支持。有關部門要積極支持飼料企業的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商業銀行要對飼料企業生產、經營提供信貸支持。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向飼料業,推動飼料企業實施兼併聯合、資產重組,擴大規模,努力擴展市場空間。
各區縣(自治縣、市)飼料業行政主管部門要按照本意見的要求,對飼料生產和質量安全進行一次全面檢查,並將貫徹本意見的情況於2003年6月15日前報市農業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