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保稅區

重慶保稅區

重慶兩路寸灘保稅港區規劃面積8.37平方公里,其中,水港功能區面積2.43平方公里,涵蓋了長江中上游最大最重要的港口——寸灘港;空港功能區面積為5.94平方公里,無縫對接國內首家規劃建設4條跑道的重慶江北國際機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重慶兩路寸灘保稅港區
  • 所屬地區:重慶市
  • 面積:8.37平方公里
  • 設立時間:2008年11月12日
基本介紹,七大相關優勢,結語,

基本介紹

2008年11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覆設立重慶兩路寸灘保稅港區,這是我國首個內陸保稅港區和如今唯一的“水港+空港”一區雙核的保稅港區。
重慶兩路寸灘保稅港區規劃控制面積8.37平方公里,分水港和空港兩個功能區。其中,水港功能區面積2.43平方公里,四至範圍為:
重慶保稅區
東至江北區寸灘街道寸灘村甘蔗堡社、大橋社,
南至沿長江至渝黔高速公路大佛寺大橋,
西至渝北區人和鎮童家院子立交,
北至渝北區人和鎮雙碑村十七社、220國道。
空港功能區面積5.94平方公里,分為兩個地塊。其中地塊一面積1.04平方公里,四至範圍為:
東至渝北區雙鳳橋街道辦事處礄田村七社,
南至渝北區雙鳳橋街道辦事處新華村十社,
西至渝北區雙鳳橋街道辦事處新華村十一社,
北至渝北區雙鳳橋街道辦事處礄田村九社;
地塊二面積1.33平方公里,四至範圍為:
東至渝北區古路鎮榮華村八社,
南至渝北區古路鎮榮華村六社,
西至渝北區雙鳳橋街道辦事處黎家村十六社,
北至渝北區古路鎮榮華村七社。
重慶保稅港區的設立,是黨中央、國務院推進西部大開發的重大戰略部署,是重慶市委、市政府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314”總體部署的重大舉措,對於國家縮小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的經濟差距,加快西部內陸發展步伐具有深遠意義。重慶保稅港區建成後,將對周邊6省20多座城市的進出口貿易發揮較強的輻射聚集作用,預計出口加工產值將達到2000億元以上,保稅倉儲、保稅物流產值將達到5000億元以上,成為西部地區的對外開放視窗。

七大相關優勢

1、實現中央戰略意圖,落實“314”總體部署美好藍圖
2007年全國“兩會”期間,胡錦濤總書記明確要求把重慶加快建設成為西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同時提出了四項重點任務。胡錦濤總書記親自為重慶規劃的這三大定位、一大目標、四大任務,構成了重慶新階段發展的“314”總體部署。國務院又批准重慶成為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明確了重慶作為全國區域性中心城市在西部舉足輕重的地位。
要實現黨中央、國務院對重慶的重託,認真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314”總體部署,著眼於重慶特殊市情和發展優勢,著眼於中央要求重慶在西部實現“加快”、“率先”的目標,必須促進重慶經濟社會超常規、高速度發展。通過建設保稅港區這一開放型經濟標誌性的功能平台,推動重慶乃至西部經濟跨越式發展,更好的完成中央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
2、集聚產業轉移,提升老工業基地巨大潛力
重慶是全國最大的老工業基地之一,具有較強的產業基礎。因此,要通過加快老工業基地的改革、改組和改造,振興工業,帶動整個區域發展,這對重慶而言,依然是一項重大任務。作為老工業基地的重慶,具有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的基礎。必須開拓視野,抓住世界500強和中國500強日漸重視國內市場,抓緊布局的機遇,找準合作項目,更好地利用外資和內資。要積極承接東部地區加工貿易的轉移,加快內陸港區建設。要通過不斷完善軟、硬環境,使重慶逐漸轉化為內陸地區對外開放的前沿。
重慶是內陸地區惟一擁有一類港口的直轄市,也是內陸首個部市共建開放型經濟的試點,發展開放型經濟是重慶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核心要件。2008年海關總署與重慶市簽署《海關總署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海關支持重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合作備忘錄》。統籌出口和進口,在繼續發展出口的同時,更加注重進口外部先進技術、資金、管理和智力;統籌出口和內銷,在大力發展內需型經濟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優勢產品和服務出口;統籌對外開放和對內開放,在充分利用國外資源的同時,更加重視利用沿海地區的資金、技術和人才”,支持重慶成為西部首個承接沿海加工貿易轉移基地。
通過建設重慶保稅港區,可以積極參與國際分工,並介入國際產業鏈中間環節,引入一些重點高新技術領域、服務貿易領域產業,實現重慶乃至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和最佳化。重慶保稅港區的建設將成為重慶發展開放型經濟的重要依託,有助於重慶市吸引和集聚國內外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促進重慶老工業基地改造,調整和最佳化重慶的產業結構,同時將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有效緩解內陸地區特別是三峽庫區移民就業難的問題。
3、借力空港優勢,助推高新技術產業迅速騰飛
相對沿海地區,重慶具有土地能源成本低、工業基礎相對雄厚、潛在市場需求龐大等優勢條件,對中高端製造業有很大的吸引力。由於航空運輸成本沿海和內陸相差不大,若在江北國際機場增加綜合保稅物流功能,將吸引以航空運輸為主的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向重慶轉移。
如今,重慶對高新技術產業的吸引力開始顯現,全球知名晶片商台灣茂德已落戶重慶,惠普全球軟體服務中心和測試服務中心也在眾多競爭城市中最終選擇了重慶。保稅港區的空港功能區,將進一步強化航空物流配套功能,降低投資和營運成本,帶動更多的配套企業落戶重慶,形成行業性集聚和產業集群。從中長期來看,空港保稅港區對於促進重慶產業結構調整、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4、利用黃金水道,打造西部地區最優出海通道
重慶是西部地區唯一擁有長江黃金水道的大城市,行政區域內85%以上的進出口貨物通過長江進出境。重慶貨櫃運輸發展迅速,2000年以來每年箱量以40%以上的速度遞增,同時,港口聚散輻射作用也日漸顯現。
據調查,從重慶運輸一個20英尺的標準貨櫃到上海,通過高速公路運輸運費要接近2萬元,通過鐵路運輸費用超過5000元左右,而通過長江水運運輸只需2500元左右,水運優勢非常明顯。然而,西部大部分省市地處內陸且沒有內河碼頭,外貿貨物運輸主要靠鐵路和公路,物流成本較高,發展開放型經濟相對沿海省市有先天不足的劣勢。在重慶設立保稅港區,可為重慶周邊地區外貿貨物經長江水運進出境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帶動和推動以重慶為圓心、半徑500公里、面積近100萬平方公里地區的開放型經濟發展。
5、勇於開拓創新,探索內陸開放型經濟發展新模式
在成立重慶保稅港區之前,我國已批准設立的保稅港區均位於沿海。重慶地處內陸,碼頭緊鄰機場,依託內河港,可實現水空、水陸多式聯運,形成“水港+空港”的保稅港區新模式。同時可藉助保稅港區功能延伸,拓展保稅功能區,通過蘭渝、蘭新鐵路至阿拉山口,實現與歐亞各國的無縫連線和貿易往來,探索內陸保稅港區水、空、鐵多式聯運新模式,這不僅有利於充分體現重慶作為西部交通樞紐的作用,發揮重慶“一基地四港區”協同效應,還有利於探索在內陸保稅港區開展國際配送、國際採購、國際轉口貿易、出口加工等業務功能的新模式。
6、發揮示範作用,率先開創嶄新監管模式
在監管模式上,按照“出口退稅、進口保稅、區內交易不徵稅”的政策,重慶海關對進出保稅港區的貨物,採用“提前申報、貨到驗放”;“屬地報關、口岸驗放”;“以備代報”以及簡化保稅港區與重慶關區其他監管場所之間的轉關監管流程;重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重點打造以科技創新為先導的內陸口岸查驗模式,對保稅港區貨物實行“一線檢驗、二線檢疫”的作業流程;金融服務部門也在積極探索意願結匯、簡化核銷、離岸賬戶等金融服務產品,通關加簡便快捷、結算更加寬鬆靈活。
7、牢記使命攻堅克難,展示重慶建設速度
作為內陸唯一的保稅港區,重慶保稅港區與沿海保稅港區相比,不僅缺少地域優勢,而且土地條件惡劣,保稅港區內的地塊零散、地形落差大,經反覆論證,保稅港區一期圍網的挖方量近1800萬立方米。以水港功能區(一期)建設現場為例,最高點與最低點落差達70米左右,這些都給徵用土地工作帶來了挑戰。加之全球經濟危機對我國外向型產業的嚴重影響,保稅港區規劃建設面臨的困難是巨大的。為了更快的搶占政策先機,促進重慶城市經濟實力的提升,市委、市府將其列為重點建設的首要任務,要求舉全市之力“高起點規劃,大馬力建設,大力度招商”並在2009年底達到一期圍網封關的預驗收標準。因此,在僅有不到一年的時間裡,重慶保稅港區要嚴格按照海關的各項監管要求,完成保稅港區的整體規劃、土地拆遷、地塊平整、圍網建設、招商引資等多項工作。
志存高遠,才能不斷征服挑戰;牢記使命,才能始終豪情滿懷。面對這項“時間緊、難度大、資金缺”缺的任務,重慶保稅港區人始終銘記市委、市政府的囑託和重慶三千萬人民的期盼。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在市級相關部門、相關單位的大力支持下,自6月2日開工以來,總體推進順利,累計已完成平場土石方約1110萬方,其中空港功能區約710萬方,水港功能區約400萬方。一期建設預計總投資約40億元(含土地徵用和拆遷),如今已完成投資約19.35億元,其中空港功能區9.28億元,水港功能區10.06億元。

結語

重慶保稅港區的建設發展,不僅需要重慶保稅港區全體員工的不懈努力,更需要海關、國檢、外經貿委、國稅、建設、規劃、國土等市級相關部門和中央在渝單位以及全社會的齊心努力、全力參與和大力支持。在此,我們也社會各界繼續關注、支持保稅港區的建設發展,為把重慶打造成為內陸開放高地共同努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