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交通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重慶交通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重慶交通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是由原基礎部發展成立的具有鮮明現代信息技術特色的學院,1995年更名為重慶交通大學計算機系,2003年更名為重慶交通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學院,2008年更名為重慶交通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學院於1993年開始招收計算機套用專科學生,1996年招收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學生,2006年學院獲得計算機套用技術二級學科碩士點,2010年獲得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點,並於2011年獲批成為重慶市重點建設學科,2011年獲得軟體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交通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 創辦時間:1993年
  • 所屬地區:重慶
  • 學校屬性:學院
  • 主要獎項: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學院概況,組織機構,學院領導,師資力量,專業介紹,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開發方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技術及套用方向,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物聯網工程,研究生學科介紹,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地圖信息,

學院概況

語音大樓語音大樓
重慶交通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是由原基礎部發展成立的具有鮮明現代信息技術特色的學院,1995年更名為重慶交通大學計算機系,2003年更名為重慶交通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學院,2008年更名為重慶交通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學院於1993年開始招收計算機套用專科學生,1996年招收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學生,2006年學院獲得計算機套用技術二級學科碩士點,2010年獲得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點,並於2011年獲批成為重慶市重點建設學科,2011年獲得軟體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
學院現設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包括信息技術及套用及計算機軟體開發兩個專業方向)、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物聯網工程4個本科專業,擁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其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為重慶市重點建設學科。建有現代電子實驗中心、軟體及信息技術實驗室、通信與交通物聯網實驗室3個實驗室,2011年學院成為西部地區交通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設有信息技術、交通信息工程與控制及交通物聯網、軌道交通通信與信號控制4個研究所。擁有1個重慶市創新團隊“大型結構全壽命監測類技術”,2個校級創新團隊(結構智慧型檢測與控制創新團隊與交通信息化與智慧型化創新團隊)。學院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英國威爾斯愛博瑞斯大學、加拿大勞里埃大學等10多所國外高校建立了合作關係。
學院現有教職工68人,專職教師52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7人,博士(在讀博士)35人,擁有重慶市高校中青年骨幹教師6人,交通運輸部交通科技英才1人。
學院高度重視人才培養質量,以社會人才需求為導向,全方位推進以提升學生能力為重點的綜合改革,建立學生個性化實踐教學平台及科技創新平台、“學賽結合”、開展多形式的校企合作等,全面提升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工程套用能力及創新能力。學生在全國大學生“挑戰杯”、“電子設計大賽”、“計算機作品大賽”、“計算機仿真大賽”等大賽中獲省部級及以上獎勵80餘項,獲得國家專利6項。連續15年學院初次就業率超過90%,畢業生得到了社會、用人單位的廣泛認可和好評。考研率和考研質量不斷提高,多名學子進入在中科大、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方交通大學、電子科技大學、重慶大學、深圳大學等高等學府繼續深造。

組織機構

院黨政辦公室
院學生工作辦公室
教學機構
——計算機公共課教研室、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電子信息工程系、通信工程系、物聯網工程系
實驗教學機構
——現代電子實驗中心、軟體與信息技術實驗室、通信與交通物聯網實驗室
研究平台
——信息技術研究所、交通信息工程與控制研究所、交通物聯網研究所

學院領導

職務
姓名
分管工作
黨總支書記
曹建秋
全面負責總支黨務工作,負責全體教職員工思想政治工作。
院長
宋軍
全面主持學院行政工作,分管學院財務、人事、學科建設及科研工作。
副院長
羅憲
分管學院本科實驗教學、工程實訓、學科競賽、產學研工作。
院長助理
張奔牛
分管學院本科理論教學、研究生教育工作。
黨總支副書記
林興冬
負責學院學生工作、協助黨總支書記做好日常黨務工作。

師資力量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現有專兼職教師59人,其中高級職稱32人(教授15人),博士(在讀博士)35人,擁有重慶市高校中青年骨幹教師6人,交通科技英才1人。
教授:陳松、何友全、盛明蘭、楊建喜、曹建秋、鐘佑明、徐凱、張奔牛、藍章禮、宋軍、王宏剛、黃大榮、李 偉、羅 憲、許登元
副教授:劉玲、余沛、張穎淳、周建麗、梁宗保、米波、王家偉、王政霞、朱振國、婁路、黃瀚敏、姜建山、張開洪、鄭博仁、許強、李益才、趙 玲
交通科技英才:張奔牛

專業介紹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現有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開發方向、信息技術及套用方向)三個專業,師資力量雄厚,教學條件完全能滿足人才培養要求,人才培養質量高。特別是自2008年啟動“全面推動以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科技創新能力為重點的實踐教學質量工程”以來,學院大力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重構“彈性”人才培養體系及“能力遞進式提升”實踐教學體系,積極開展多樣化、實質性的校企合作,積極開展以學科競賽、科研、項目開發為重點的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提升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工程設計及套用能力、科技創新能力。學生取得各類科技競賽省部級以上獎項80餘項,考上研究生的學生大都進入985、211知名高校,相當一部分畢業生進入國內外知名IT企業。“十二五”期間,學院全力推進專業綜合改革、交通信息複合型人才培養、工程實踐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等工作。讓所有學生在校期間得到工程項目訓練,實施“3+1”培養及卓越工程師培養計畫,實現學校培養與社會人才需求的有機銜接,同時,培養“卓越”(精英)人才。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開發方向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方向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較寬廣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系統掌握計算機硬體、軟體與套用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與方法;具有將這些知識套用於軟體設計與開發的潛力,並能熟練運用軟體開發平台進行軟體設計與開發;具有在科研部門、教育單位、企業、事業、技術和行政管理部門以及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相關的其它專業領域從事計算機教學、科學研究、開發和套用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二)專業定位
本專業立足軟體開發和信息技術套用,面向軟體產業和傳統行業信息化,開展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為背景,計算機科學、軟體工程、信息技術的基礎理論和工程素質教育為重點,適應信息產業發展需要和交通等傳統行業信息化需要的寬口徑教育。
(三)核心課程
高級語言程式設計、離散數學、數據結構、彙編語言程式設計、作業系統原理、編譯原理、資料庫原理、電路與電子技術、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計算機網路原理、計算機組成原理、計算機系統結構、人工智慧、JAVA語言、.net開發平台、軟體工程等。
(四)就業服務方向及從事的主要工作
學生畢業可到科研、機關、各類企事業單位、大中專學校及社會其他行業相關部門,從事計算機軟體設計、開發、測試、管理、教學和維護等工作。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技術及套用方向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方向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較寬廣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系統掌握計算機硬體、軟體與套用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與方法;具有將這些知識套用於信息系統構建和套用的潛力,能根據不同組織和機構的需求,選擇相應的信息技術,並能有效地實施;具有在企業、事業、技術、行政管理部門和教育單位及與信息技術相關的其它專業領域從事計算機信息技術開發、套用、管理及教學等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二)專業定位
本專業立足軟體開發和信息技術套用,面向軟體產業和傳統行業信息化,開展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為背景,計算機科學、軟體工程、信息技術的基礎理論和工程素質教育為重點,適應信息產業發展需要和交通等傳統行業信息化需要的寬口徑教育。
(三)核心課程
高級語言程式設計、離散數學、數據結構與算法、計算機系統平台、計算機網路與網際網路、Web系統與技術、信息保障和安全、資料庫與信息管理技術、套用集成原理與工具、信息系統工程與實踐、Web與數字媒體技術、系統管理與維護、軟體工程等。
(四)就業服務方向及從事的主要工作
學生畢業可到科研、機關、各類企事業單位、大中專學校及社會其他行業相關部門,從事計算機信息技術開發、套用、管理、教學及維護等工作。

電子信息工程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適應電子信息及相關領域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感、職業道德、合作精神和學習能力,具有紮實的電子信息領域基本理論知識,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能從事電子信息系統和設備研發、維護、運營和管理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二)專業定位
以交通電子技術、嵌入式系統及套用和電子儀器儀表為主要專業方向,以電子信息技術在交通領域的套用為特色,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建設重慶地區一流,全國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專業。
(三)核心課程
C語言程式設計、電路分析、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電磁場與電磁波、感測器與檢測技術、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單片機原理與套用、資訊理論、信號與系統、數位訊號處理器、通信原理、計算機網路原理、計算機仿真技術等。
(四)就業服務方向及從事主要工作
學生畢業後可到相關研究設計院(所)、企事業單位或大中專學校從事電子技術或信息系統方面的研究、設計、製造、套用和開發等方面的技術工作及教學、管理工作。

通信工程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以“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為培養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通信與信息系統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具備從事交通通信系統、通信設備以及信息系統的研究、設計、開發、製造、運維和管理能力的複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二)專業定位
本專業立足於西部交通信息建設,以交通通信與信號系統、交通物聯網為主要專業方向,以通信信息技術在交通領域的套用為特色,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建設重慶地區一流、全國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專業。
(三)核心課程
C語言程式設計、電路分析基礎、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路與數字邏輯、信號與系統、電磁場與電磁波、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通信電子線路、通信原理、移動通信原理與套用等。
(四)就業服務方向及從事的主要工作
學生畢業後可到相關研究設計院(所)、企事業單位(包括軌道交通公司等交通單位)或大中專學校從事通信技術、通信網、2G/3G/TD-LTE系統等方面的研究、設備製造、系統設計、系統集成與套用開發等方面的技術工作及教學、管理工作。

物聯網工程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以“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為目標,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系統掌握物聯網技術及與其相關的電子、計算機、通信和感測技術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備從事物聯網相關技術研發及物聯網套用規劃、設計、系統集成、運維和管理能力的套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二)專業定位
依託交通行業的物聯網套用背景,以物聯網技術在交通領域的套用為特色,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建設重慶市有重要影響,西南有一定知名度的專業。
(三)核心課程
電路分析基礎、模擬電路、數字邏輯、資料庫套用、高級語言程式設計、單片機原理與套用、感測器原理及套用、物聯網通信技術、感測網原理及套用、物聯網控制、RFID原理及套用、信息系統集成、交通物聯網工程設計與實施等。
(四)就業服務方向及從事主要工作
學生畢業後可到相關研究設計院(所)、企事業單位或大中專學校從事物聯網、系統集成等的研究、設計、製造、套用和開發等方面的技術工作及教學、管理工作。

研究生學科介紹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目前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2006年學院獲得計算機套用技術二級學科碩士點,2007年開始招收計算機套用技術碩士研究生,2010年學院獲得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授予點。本學科致力於計算機科學與信息技術的理論、方法、技術研究及套用系統研發,力爭在交通物聯網及智慧型(雲)終端、交通工程軟體平台及雲計算技術、交通設施智慧型檢測與評估技術、交通視頻及圖像處理技術、交通信息智慧型處理與控制等研究方向上實現突破,形成具有鮮明交通信息化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特色。主要研究方向為交通物聯網及智慧型(雲)終端、交通工程軟體與理論、智慧型檢測技術及套用、計算機視覺與交通圖像處理、交通智慧型信息處理與控制等。
本學科現有碩士研究生導師37人,其中正高職稱20人,副高職稱17人,已形成一支專業範圍涵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工程、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交通信息工程與控制等多學科交叉,結構合理、科研能力強的學術梯隊。近五年來,本學科組成員主持或參與國家973前期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交通部重大科研項目、重慶市科技攻關計畫及大型橫向課題共67項,經費近2000萬元;發表學術論文500餘篇(三大檢索收錄182篇),出版專著6部;獲國家專利40多項(其中發明專利20多項)、軟體著作權3項、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獎勵近20項、省部級教學成果獎2項;科研成果已在重慶、雲貴川、西藏等省市的多項交通工程中實際套用,實現直接和間接經濟效益超過1億元。

軟體工程

2011年學院獲得軟體工程一級學科碩士授予點,2013年開始招收軟體工程碩士研究生。本學科致力於面向交通信息化、智慧型化的軟體理論與技術、信息智慧型處理與可視化領域的研究和系統開發,主要研究方向為交通工程軟體系統與理論、交通信息智慧型處理、計算科學、交通圖像處理與信息可視化。
本學科現有碩士研究生導師8人,其中正高職稱3人,副高職稱5人。本學科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互為增益,主要依託軟體中心、通信實驗室、電子實驗室,並充分利用數理學院小型機設備、重慶市交通運輸工程重點實驗室、重慶市山區橋樑與隧道工程重點實驗室、山區道路建設與維護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慶市航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高校水工建築物健康診斷技術與設備工程研究中心、重慶市特種船舶數位化設計與製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及圖書館藏資源開展學術及教學活動,並與英國威爾斯愛博瑞斯維斯大學、澳大利亞MRC公司、英國貿易和工業部、香港大學等國內外機構存在著廣泛的學術交流,不斷推動學科發展。

地圖信息

地址:海棠溪街道學府大道66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