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氏要覽

釋氏要覽

《釋氏要覽》三卷,北宋釋道誠集。道誠是宋鹹平景德年間(998~1007)在汴京講經論的賜紫沙門,和當時譯場中執事僧清沼(筆受)、雲勝(證義)相熟。自京師罷講返鄉(錢塘),先後居住龍華寺和月輪山寺,以十年時間披閱大藏,遇到出家人須知的事就抄錄下來。天禧三年(1019)八月宋真宗大赦天下,普度僧尼道士女冠系帳童行,計度僧二十三萬零一百二十七人,尼一萬五千六百四十三人,道士七千零八十一人,女冠八十九人。他因此整理舊鈔,分類並添了一些傳記書疏材料,編成此書,供新度者閱讀(見《要覽》作者自序,又見宋志磬《佛祖統紀》卷四十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釋氏要覽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郡齋讀書志
  • 文學體裁:類書體
  • 作者:釋道誠
  • 篇幅:三卷二十七篇
目錄,內容,版本狀況,釋氏要覽序,

目錄

本書為類書體。共二十七篇,六百七十九目,析為三卷。卷上九篇:一、姓氏,二、稱謂,三、居處,四、出家,五、師資,六、剃髮,七、法衣,八、戒法,九、中食。
釋氏要覽
中九篇:一、禮數,二、道具,三、制聽,四、畏慎,五、勤懈,六、三寶,七、恩孝,八、界趣,九、習學。
卷下九篇:一、說聽,二、躁靜,三、諍忍,四、入眾,五、擇友,六、住持,七、雜記,八、瞻病,九、送終。各篇子目多少不等。

內容

作者選定這些篇目,是以《華嚴經》菩薩有十種知來作標準的。十知為:一、知諸安立,二、知諸語言,三、知諸談議,四、知諸軌則,五、知諸稱謂,六、知諸制令,七、知其假名,八、知其無盡,九、知其寂滅,十、知一切空。這些本來範圍寬泛,也可涉及很深的義理;但本書的編撰,是預想到初入法門者特別是當時普度的一般僧尼,或有常識不夠,特用此來供給補充,使他們免於徒具僧形的譏誚,所以只限於有關名物典章制度稱謂以及其他生活細節等方面。
在宋初,象本書這類性質的著述,已有贊寧的《大宋僧史略》一種,但其書偏重事物興廢,僅列五十九條,範圍比較狹隘。本書則可說是在它的基礎上擴充起來的,對於新學更有切近實用的意義,因而保存了當時有關佛教制度風俗等很多資料。特別是作者在南北各地所觀察到的一些不同習尚的記載,最為可貴。這如南方禪僧一切作務皆服絡子,北僧多翻著袈裟(見《要覽》上《法衣篇》)。南方僧以抽坐具為禮(見《要覽》中《禮數篇》),浙右僧解安居日,以彩束草送給施主,謂之解夏草(見《要覽》下《雜記篇》),北方皆不行。江浙浴佛以四月八日,淮北乃至兩京用臘八日(見《要覽》中《三寶篇》)。又法曲子南方禪人作漁父、撥掉子唱道之詞,京師僧念梁州八相、太常引、三歸依、柳含煙等,號為唐贊(見《要覽》下《雜記篇》)等,都是其例。此外本書所鈔佛典,有些不是大藏所收而為當時流行的,如《四分律行事鈔增輝記》(唐末希覺撰),即屬久佚之籍,所鈔記文,吉光片羽,自是珍品。
本書撰成後,崔育林與隨某替他作了序,天聖二年(1024)刊行,因未入藏,後即散佚。日本寬永十年(1633),重刻流通。今收入《大正大藏經》第五十四卷事匯部

版本狀況

是書最早有宋刻十卷本﹐見於《郡齋讀書志》﹐今不傳﹐明宣德八年(一四三三)﹐有釋寶成刻本﹐據寶成序雲﹐《要覽》舊板湮沒﹐其自幼得此集﹐隨身四十年﹐後率同志顧道珍繕寫並捐資﹐洎信官姜晉成等命工刊板﹐印造流通﹐以傳列祖心燈不絕。又嘉靖八年刻本﹐乃據宣德殘本重刻﹐卷末刊有“重刊板在慧照寺印行”。今此本也罕見流傳﹐《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未著錄。查諸各家書目﹐台灣“中央圖書館”僅有日本寬永十年(一六三三) 豐雪齋刻本﹐為三卷。日本內閣文庫有明萬曆十一年(一五八三) 刻本﹐為二卷。繆荃孫《藝風藏書續記》卷二著錄之本﹐為日本刻本﹐三卷。又楊守敬《日本訪書記》卷十六、《留真譜》初編第十一冊著錄者亦為日本刻本﹐三卷﹐雲“此本為日本翻雕﹐末有‘前川茂右衛門尉開板’字樣﹐相其字型﹐當是三百年前之物”。至於日人森立之《經笈訪古志》卷五則著錄為日本活字印本。又此書曾收入日本《大正藏》第五十四冊﹐均作三卷。

釋氏要覽序

功德主仙林住山壇主愚極宣德郎守尚書屯田員外郎上輕車都尉崔(育林) 撰
昔我佛。妙正三身。圓成四智。不泥洹而自證。運漚和以度人。敷顯萬法。指真實際。導誨群性。了根本空。設三昧之門。嚴具足之相。盡有為之執。歸無生之忍。宗會覺海。實蕃淨徒。迨乎寂滅示往。結集垂言。經論以祖述。教法以摽闡。其為大也。至極含受而不可限量。其為小也。細而不遺視之弗見。窮無央之劫不可壞。終內有之識不能稱錯綜端緒。雖惟逮而莫周。恢博開解。非超越而不至。將不由徑儔為所依。則今要覽可由而致之也。靡涉西流知五竺之本末。不游法藏明萬行之節制。動息隨用而立軌。修習知趣而不迷。包括微著。詮乘諦以證之。昭灼品例。卷上下以勻之覽之者。猶若太陽升而萬境廓然矣。謂曰。真如非在句義。且夫一切之法。無礙相中。非學非知。應學應知。去聖彌遠。毛角差別。雖學雖知然後不足罔有行(去聲)向未臻而遠離於學可也。因地果位。系之在功。今 誠公大師。博富於有聞。法施而留志。承佛威力。載集斯要。曰智曰慧。孰謂不敏。時皇宋天禧四載李秋既望序而引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