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資源

醫療資源是指提供醫療服務生產要素的總稱,通常包括人員、醫療費用、醫療機構、醫療床位、醫療設施和裝備、知識技能和信息等。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是指醫療衛生資源在醫療衛生行業(或部門)內的分配和流動,它包括了衛生資源兩方面的分配,即增量分配與存量調整,又稱“初配置”與“再配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醫療資源
  • 外文名:Medical Resources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也在飛速發展,本文分析了我國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對此進行思考,並結合國外先進經驗,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字:醫療衛生 資源配置
醫療資源是指提供醫療服務生產要素的總稱,通常包括人員、醫療費用、醫療機構、醫療床位、醫療設施和裝備、知識技能和信息等。政府行政部門通過直接控制醫院,間接控制了所有重要的醫療資源,從而織成了一張醫療資源行政化壟斷的天羅地網,同時也是一張千絲萬縷交織的利益大網。我國醫療衛生領域幾乎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追溯到行政化壟斷的關係網和利益網中。醫院控制了所有重要的醫療資源,從而將醫院、醫生、藥品和檢查這四個重要的醫療資源捆綁在一起,同時隸屬於一個所有者主體。
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是指醫療衛生資源在醫療衛生行業(或部門)內的分配和流動,它包括了衛生資源兩方面的分配,即增量分配與存量調整,又稱“初配置”與“再配置”。作為醫療衛生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是表現較為活躍的部分,分布不均衡,配置不公平,是我國醫療衛生人力資源配置的最突出的問題。尤其是城鄉的不均衡分布,作為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和衛生系統公平與效率研究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對資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效率目標的實現有著嚴重的影響。
首先,在人員數量的配置與供給方面,城鄉的醫療衛生人力資源,如在執業醫生、衛技人員等的配置上呈現出不平衡及不均等的狀況;再者,在優質資源與人員質量方面,醫療衛生人力資源的配置也有著城鄉分布不均導致的結構性失衡狀況,高質量的醫療衛生技術大多集中工作於城市的大型醫療機構,而在農村與基層醫療機構,醫務人員的整體素質偏低,這就使醫務人員的醫療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受到限制,進而造成農村居民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偏低。這是當前我國衛生系統急需解決的一個迫切性的問題。如何公平、合理地分配與有效利用醫療衛生人力資源,關係到一個國家或地區居民的健康水平和資源利用效率。
縱觀我國醫療服務體系中突出的問題就是居民“看病難、看病貴”,出現這個問題的根源就是我國在不同的區域存在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公平的現象,並被國內多項實證研究所證實。其主要表現為醫療衛生資源往往向購買力高、人口密度大的大城市聚集,也將服務集中於那些價格高的藥品或盈利水平高的治療上。實踐證明,我國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的非均衡也是城鄉衛生二元結構和醫療衛生改革成效不顯著的主要原因。2009年啟動了新一輪醫療體制改革[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 (2009--2011年 )],“新醫改”方案明確提出“最佳化、整合配置現有醫療衛生資源,新增衛生資源要符合區域衛生規劃,資源投入向弱勢群體傾斜”。在公共衛生宣傳、防病治病和教育中,醫療衛生資源為居民提供了物力、人力、財力的保障和支持,也起著基礎性作用。因此,筆者試圖研究如何合理分配、公平有效利用衛生資源,實現其公益性,並提高醫療資源利用效率等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 衛生人力資源配置現狀
1.1 衛生技術人員整體素質不高 衛生人力資源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衛生服務水平的一個重要的標誌。至今,我國醫療衛生人力資源的總量已勉強達到夠用,但卻存在著衛生人力資源結構的不合理、配置不平衡、管理相對滯後、整體素質不高等問題。根據統計得出的下列結果卻說明了一點的問題,首先全國的醫療衛生技術人員達446萬人,然而高級人員只占5.6%,中級人員占22%,初級人員最多,占72%,其中高級、中級、初級醫療衛生技術人員比例為1:4:13。而從學歷構成上看,研究生不足2%,本科生有15%,大專生有29%,中專生最多,占44%,無專業學歷者占10%。
1.2 醫療衛生經費的投入不足 我國的醫療衛生資源的總量存在著嚴重不足,國家對衛生資源的經費投入不夠,同時也沒有及時地建立起有效的籌資機制。我國人口約占世界的20%,但卻只享受了占總量2%的世界醫療衛生資源。我國政府財政方面的支出,醫療衛生事業費用支出的比例在逐年下降。而科教文衛事業費的比例,也在逐年下降,這個比例甚至低於大多數的開發中國家。醫療衛生服務費用大部分由居民承擔,這就導致了人民民眾“看病貴”、“看不起病”,使個人衛生投資的積極性降低。
1.3 城鄉的醫療衛生資源分配不均 至今我國有230萬註冊的醫生,而我國人口總數為13億,這其中的比例約為600:1,而在美國則為 500:1,相比較之下,我國平均每人的醫生占有率算不上少。但是我國醫療衛生資源在地區、城鄉之間的分配有著極大的差距,先進設備及高新技術基本集中於城市大醫院、經濟發達的地區等,在健康水平與保健服務利用方面,地區與城鄉居民之間存在明顯的差距。據調查顯示,城市人口,只占總人口30%,卻享有80%的醫療衛生資源配置,而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70%,只享有20%的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據統計,全國將近一半以上的大中型醫療機構和將近一半以上的醫療衛生技術人員集中於城市。基層社區缺少醫療衛生資源,農村與城市社區的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十分薄弱。
1.4 醫療衛生資源質量不高 因為醫療衛生資源近些年來過份地強調了擴大規模、增加數量,忽略了培養人才及改善醫療衛生服務條件,這就使衛生服務與衛生設施和質量較低,不能滿足居民的醫療衛生需求。主要表現在農村、社區衛生技術人員學歷低、能力差,農村、基層衛生機構的設備落後、房屋破舊、人才不足等方面。而近些年,雖然有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的改善,但是我國城鄉居民的健康水平並未發生明顯的變化,1993~2003年城鄉居民的患病率從140.1‰提高到 143.0‰,這說明醫療衛生資源的質量偏低,遠不能滿足廣大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求醫治病、追求健康的實際需要。
2. 衛生信息資源配置現狀
2.1衛生信息資源的配置不均衡 衛生信息資源的配置不均衡主要是指硬資源分配上不均衡。從全國看,城市的衛生信息資源配置遠高於農村,我國城鄉人口的比例幾乎接近於為1:1,然而城市卻占有衛生資源總量的80%,且過分集中在大城市、大醫院以及大設備上,農村僅占了20%,甚至有些偏遠地區的農村在醫療衛生領域還沒有實現信息網路化。衛生信息資源的分布呈現出明顯的“倒三角形”,即在總體信息資源的配置上,出現了高層次的醫療衛生信息資源多於中層次,而中層次又多於基層特殊的這一配置狀態。硬資源如醫療衛生信息設備等方面,配置的不合理性,必將導致衛生信息軟資源的分布不協性的出現。
2.2 衛生信息資源的交換性與共享性差 我們國家的公共衛生信息領域中,存在著多個獨立的信息系統。以醫院為例,在不同的醫院,特別是信息化起步較早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他們自己設立醫院的信息管理系統與業務之間相互封閉,造成信息分散,導致信息的協調性和連續性差,使各個大醫院的信息不能共享以及進行交換;再比如,一部分省市的醫療衛生統計的資料庫,目前還局限在日常的管理層面,尤其是在應急指揮情況下,其需要的數據以及資料大多是以紙質檔案保存和進行交換的。即使有一些是電子資料,也基本在不同部門以及不同人員手中,而沒有形成資料庫管理與共享,決策的依據也基本是下級單位與部門的文字資料和口頭報告,沒有相關的分析工具和信息資源資料庫的支持。如果各醫療機構的各部門只依據本部門業務方面的需求建立相應的套用系統,缺乏統一信息化的規範與標準,那么將會導致堆積大量的冗餘信息,開發各個系統的成本高、強度高,嚴重浪費各種人、財、物,以及產生“信息孤島”。衛生信息資源不支持跨部門間的業務協同,不能使業務分割成一個個小的部分,從而不能使大量的衛生信息資源得到有效的流動與配置使用,導致開展區域性衛生信息整合變得極為複雜。
2.3 缺乏以公眾需求為導向的衛生信息資源建設 衛生信息資源的公眾用戶對本資源的需求特點很明確,據調查統計,有大概75%的公眾需求是圍繞提高生活質量、醫療保健、疾病預防、合理用藥、健康心理、科學運動等方面的信息,信息要準確、及時、通俗。但因為忽略了公眾的實際的信息需求,信息檢索不夠方便迅速,使醫患之間的交流互動缺乏有效的技術推動;同時在信息傳播過程中,衛生信息本身存在著內容上專業度過高、數量龐雜、內容失真、標準化程度低、可信度低、重複嚴重等問題,缺乏可信度高的、統一的官方發布的面向公眾的衛生信息,這直接對該類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造成不良影響。
3. 最佳化衛生資源配置
3.1 按需分配 譚勇認為,絕大多數的門診病人在基層的一些醫療單位就可以得到恰當的治療。而住院病人需要到較高級別的醫療衛生單位進行就診的比例較大。張同利等人認為,在不同級別的醫療衛生機構之間,醫療衛生資源的配置依據應體現出居民的醫療衛生服務的不同需求,因而在不同級別或不同功能的醫療衛生機構的資源配置上應有所不同。因為絕大多數的公共衛生服務與基本醫療服務是由基層的醫療衛生機構提供的,所以醫療衛生資源的配置應呈正三角形態,即資源配置越往基層衛生機構數量越大。因此在制定衛生資源配置標準時,首先應制定出醫生和病床在各級醫療衛生單位的結構比例。
3.2 因地制宜 有許多因素影響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如地域狀況、經濟狀況、人口、現有衛生資源配置狀況以及文化程度等,與此同時,要結合城鄉之間差異,採取雙重體系進行衛生資源配置。王小合等人認為醫療衛生資源的配置,應根據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人口狀況、地理條件、衛生資源服務分布及居民衛生服務需求利用情況,充分考慮各方面的因素,恰當地確定衛生服務系統的公平性、可及性,建立起科學系統的配置模型,使區域內不同層次的醫療衛生資源配置達到最好。
3.3 最佳化與加大衛生方面的投入 首先,政府應適當地增加衛生方面的投入,增加醫療衛生機構的補助比重,要保障醫學科研機構人員的開支和業務工作、醫學教育、婦幼衛生、綜合疾病控制與衛生執法監督等的需要。新增的醫療衛生投入主要用於現有的醫療衛生機構的設備購置及更新,房屋改造,技術人員的培養與教育等,提高醫療衛生的技術服務水平,改善就醫條件,來滿足人民民眾多層次的醫療與保健需求。強化醫療衛生服務事業的公益性,提高衛生服務的公平性與可及性。目前來看,如果提高醫療衛生投入的比重有困難,那么至少也要穩定衛生投入的比重,以保證政府的社會經濟和衛生投入同步發展。
3.4 建立醫學資源共享體系 當今社會,醫療衛生保健的方式與觀念隨著人們的生產與生活方式的改變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全面地了解我國醫療衛生資源情況,社會進步使衛生信息化的進程得以推進,然後根據醫學資源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開拓創新,開闢出新的醫學資源建設方法,打造適合我國醫學發展的資源共享體系。加強我國衛生資源信息的網路構建,打開關於醫療衛生資源的信息交流傳遞的通道,減少資源重複建設,節省資金,實現我國醫療衛生資源信息與服務的共建、共知共以及享。促進我國醫療衛生資源的傳播與共享,使衛生資源在我國醫學事業的發展中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在蓬勃發展的過程中,醫療衛生技術人員數量的增長態勢非常明顯。醫療衛生人力資源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儘管目前依照人口總量等標準,不難發現人均占有資源總量的嚴重不足。但是考慮建國以來 60多年裡人口基數的大幅度擴張,以及醫療衛生技術人員規模的巨大增長,成績依然是主要的。
(2)現階段我國醫療衛生人力資源在各個地區之間的分布差異性十分明顯,如東部地區占有著將近45%的醫療衛生人力資源,而中部地區占有將 近30%的醫療衛生人力資源,西部地區所擁有的人力資源總量最少,這表明現階段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需要將均衡醫療衛生人力資源的區域配置作為重要目標,以增進醫療衛生領域中的公平性。
(3)現階段各類醫療衛生人力資源在各個地區之間的配置存在差異。不僅衛生技術人員總量在不同地區之間有著較大差異。 具體到“執業醫師”和“註冊護士”等 ,差異性更為明顯。另外北京、上海、天津和浙江等發達地區明顯有著經濟相對落後地區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如排名第一的北京地區所擁有的各類醫療衛生人力資源均比排在第4~10位的各個地區高出2倍以上。
在基本滿足醫院人員配置的基礎上,應儘快建立縣級綜合醫院的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機制,保持醫院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骨幹隊伍的穩定,建立活力的用人機制和激勵機制,充分發揮醫院人力資源的作用,為縣級醫院的建設和發展提供有力的人力保障。在保障制度與政策的引導下,縮小城鄉之間的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的差距,改善醫療衛生資源在城鄉分布不公與不均等情況,推進城鄉之間衛生服務體系的均衡性發展,實現城鄉基本衛生服務的均等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