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華鄉

酉華鄉

酉華鎮隸屬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鎮政府駐楊家村,位於縣城東15公里處,行政區面積117.7平方公里,酉華鄉設立宋沖、田屋、樂元、金峰、華岸、二酉、朝華、石安8個村民委員會。酉華鄉全境四面環山,中間為沖畈。2014年3月,經安徽省民政廳批准,撤銷酉華鄉,設立酉華鎮。

酉華鄉農業以水稻為主,蠶桑、茶葉、油料、小麥、丹皮等次之;林業有鄉村林場12個,竹木資源豐富。

酉華鄉地方資源十分豐富,地下礦藏遍布各地,其中石灰石、方解石已在開採利用;、鎢、銻、銅、金等寶貴礦產;還有大量礦芷未經發掘。山上森林風海,山下桑田似錦。蠶桑、茶葉、中藥材等產品馳名大江南北。隨著山脈縱橫、地勢起伏奇特景觀此隱彼現,雲崖、瀑布、溶洞、石林、井泉、坑道、水庫、橋樑、古樹、古廟、古村落等自然景點盡含情默默地點綴在青山綠水間,構成了一幅又一幅別致動人的山水風情畫卷。

酉華鄉歷史悠久,曾數易其名,古稱二十四都,解放前稱賓陰鄉,俗稱青陽北鄉。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是涇(縣)、青(陽)、南(陵)游擊根據地,位於青陽縣城北20公里,是涇、青、南三縣交界處。318國道橫穿境內,北距銅陵港口50公里,西至池州市60公里,東至蕪湖市10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國土面積117.7平方公里,轄11個行政村,總人口15000餘人,素以礦產富鄉、林業大鄉、蠶桑強鄉、農業特色鄉著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酉華鎮
  • 拼音:you hua zheng
  • 所在地:青陽縣城北
  • 面積:117.7平方公里
  • 行政村:11個
  • 總人口:15000餘人
  • 地理位置:酉華鄉隸屬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
行政規劃,經濟,建制沿革,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風景名勝,名井,名坑,名瀑名崖,名洞名寺,名樹奇瓦,山沖水庫,社會事業,基礎設施,教育事業,醫療衛生,自然資源,礦產資源,植物資源,特色產業,蠶桑生產,茶葉,中藥材,手工製品,當地特產,歷史文化,政治,

行政規劃

總面積117.7平方公里,占青陽縣總面積十分之一。可耕地面積16400畝。現有人口15000人,占全青陽縣人口總數的二十分之一。酉華鄉8個行政村,村村山清水秀,風景奇麗,各具特色。解放前曾是游擊戰爭的重要戰場。涇(涇縣)、青(青陽)、南(南陵)縣委會址就設在境內宋沖村,朱龍、尹彬、孫林等領導同志常在這裡辦公、開會,領導人民武裝積極開展游擊戰爭,同時發動民眾積極開展對敵鬥爭,狠狠地打擊了國民黨地方惡勢力,為解放江南,奪取革命鬥爭全面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酉華鄉酉華鄉

經濟

目前,全鄉共有40餘家工業企業,其中規上工業企業17家。其中新納規企業1家。
六項考核指標完成情況:
1、規模工業增加值:全年目標任務22000萬元,1-12月完成25465.9萬元,占目標任務的115.75%。
2、新增規模工業企業戶數:全年新增2000萬元以上規模工業企業戶數任務4戶,10月申報1戶(青陽縣百丈岩礦業有限公司)。500-2000萬元的任務6戶,1-12月申報5戶(青陽縣恆祥爐有限公司、青陽縣東俊礦業有限公司、青陽縣華峰礦業有限公司、池州向陽礦業有限公司、青陽縣振宇工藝織造廠、青陽縣錫華石粉廠)。
3、固定資產投資:1-12月完成40000萬元,占全年目標任務的84.21%。
4、工業投資:1-12月完成40000萬元,占全年目標任務的114.29%。
5、財政收入:1-12月完成4270萬元,占全年目標任務的74.53%。
6、招商引資總額:1-12月完成31630萬元,占全年目標任務的102%。
酉華鄉走“科技興農”之中路,向“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市化”目標邁進。迅速轉變“以農業經濟為主導”為“以工業經濟為主導”的市場經濟。積極招商引資,努力開發利用地方自然資源。合理開發礦山資源,合理投資辦廠(場)辦企業;對現有廠(場)、礦、企業不斷進行更新改造,促進勇攀經濟建設高峰。著力創辦旅遊業。酉華鄉是個風景秀麗的天然大公園,景點無數,可供遊人盡情遊玩觀賞。同時酉華又是革命老區,對繼承和發揚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青陽縣旅遊總體規劃》已將酉華鄉宋沖村列為紅色旅遊區,開發紅色旅遊。酉華鄉重視對旅遊環境的保護,村莊、廠礦、企業任何單位和個人均不可因建築而破壞景點,對古建築要以保護並適時維修,新建村莊房屋講究風格典雅,造型美觀大方,整齊統一。酉華鄉加強環境綠化,讓村村達到美化、香化、淨化、綠化的標準,把家鄉建成更加美好的大花園。

建制沿革

酉華鄉建制:據縣誌記載,在清光緒30年(公元1904年)屬金山鄉,後稱“二十四都”;民國36年(1947年)建賓陰鄉。
1949年青陽解放時保留原建制,屬吳潭區,翌年改為石安區,區址在石安街。
1952年,境內分建“酉華”、“東山”、“長河”、“金石”四個鄉。其中酉華鄉轄朝華、田屋、雙合、二酉四個村;東山鄉分轄東山、樂元、雙沖三個村(當時東山村包括現在的新河鎮新建村和周橋村部分村民組。這一地區因建東山水庫而就劃分到新河鎮;長河鄉轄宋沖、三元兩個村;金石鄉轄金峰、石安和現在的木鎮鎮金義村部分村民組,屬木鎮區。
酉華鄉酉華鄉
1957年4月四鄉合併為酉華鄉,鄉址在田屋村。
1958年改制成立酉華人民公社
1956年春與喬木人民公社並成立石安人民公社,翌年冬又分制為酉華、喬木兩個人民公社。田屋村仍為酉華人民公社社址所在地。
1977年酉華人民公社社址遷往朝華村楊家村重建,促使後來酉華楊村街道形成。
1984年恢復酉華鄉人民政府建制。 酉華鄉居住人口多為漢族。祖居酉華鄉的人口居多,其中有施、吳、汪、董四大旺族,以樂元村的“施家”、“花園吳家”、三元村的“青坑汪家”、二酉村的“董家”四大村莊為代表。歷史上因多種原因從境外遷入酉華鄉的人口有太湖縣人,主要住在二酉、宋沖兩個村;湖北省人(據說是太平軍一支部隊的後代),主要住在華岸、田屋兩上村。他們各具自己明顯的地方方言和通用語言。 酉華鄉原有11個行政村(村名:宋沖村、三元村、樂元村、東山村、田屋村、雙沖村、朝華村、華岸村、二酉村、金峰村、石安村),2007年12月撤併為8個村,宋沖、三元合併為宋沖村,東山、田屋、雙沖合併為田屋村,有120個村民組,有95個自然村。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青陽縣酉華鄉位於縣城東部,東鄰喬木鄉南陵縣格里村,南交涇縣厚岸鄉,西連楊田鎮蓉城鎮新河鎮,北接木鎮鎮

地形地貌

境內地形是四面環山,中間夾丘畈,宛如山間盆地。酉華鄉大地是典型的石灰岩地貌,境內山脈縱橫,平川隱現,數萬畝良田被割置其中,形成一個連一個相連而不相望的平陽大畈。
酉華鄉酉華鄉

水文

四周山溪河道蜿蜒穿過田園村莊向中匯聚,東、南兩方溪流注入“華岸河”,西、北兩方溪流注入“朝陽河”,兩河進而向樂北方向匯合流入“金峰河”,通往“石安河”,再折轉向西流入“木鎮河”即:七星河。河內野生魚、蝦、蟹、鱉常年捕撈不盡,過去人們還利用溪流河道放木排、竹排到木鎮。酉華鄉境內地質構造複雜,暗河、泉眼、崖洞自然景點頗多。

風景名勝

名井

珍珠井。在田屋村珍珠村民組邊境公路旁,清《安徽通志》有文描述此井,“泉泉累累如珠”,泉眼密布,串串泛動。大寺井和小寺井。又名“湧泉”,在樂元村境內。大寺井面積兩丈見方,其深莫測,井旁原有古寺,故而得名。
酉華鄉酉華鄉
菜花洞(井)。又稱天然出水洞,在華岸村菜花村民組。
司姑井。在東山村陳村境地內。井上是石灰石山頭,井水從山底石縫中流出。是東山湖(東山水庫)的源頭。
龍井。在雙沖村龍井村民組。井深數丈,據說古時候大修過,並有修井圖紙和注意事項,後來遺失。
陷馬井。在雙沖村大馬村民組。後要誤稱此井為大馬井。相傳是太平天國有位將領打仗路過此地,突然馬失前蹄陷入地下,踩出此井。故稱陷馬井。
蟹子井。又稱蟹子塘。在田屋村橫山村民組。在山下平地處,自然形成一井,貌似山塘。井面約一畝左右。井底泉眼每逢上午8時左右、中午12時左右、下午6時左右分次自然出水,但在井面不易看見。
牛頭井。在三元村青坑村後山下。 所有井水不僅具有冬暖夏涼的特色,同時還優於一般水井:①有很高的觀賞價值;②井水入口甘甜;③常年四季井水不乾,旱季可正常灌溉農田。

名坑

陽坦坑。在宋沖村陽坦村民組。“平坑”在三元村平坑村民組;“青坑”在三元村青坑村邊境;“牛欄坑”在三元村平源村民組;“鳥烏坑”在樂元村源河村民組;“轎子(趙思)坑”在樂元村胡村村民組;“里江坑”和“外江坑”在樂元村項山村民組;“江坑”在樂元村張山村民組;“老虎坑”在華岸村東風村民組;“天坑”在金峰村金元村民組;“梅河坑”在三元村平坑村民組;“子(麂)坑”在樂元村良山村民組。
酉華鄉酉華鄉
上述九口名井和十三條坑道,通稱“九井十三坑”。人們讚譽“九井十三坑、旱澇無憂”。意思是:天旱就引井灌溉農田;發洪水就往坑道內排洪,農田安然保收。故此歷史上農業免不了稅,災年報不掉災。

名瀑名崖

盤台雙瀑。又稱百丈崖瀑布。在三元村境內,兩條瀑布相距30 米,其中一條高42米,寬1.2米;另一條高60米,寬8米。雙瀑飛瀉而下,為兩條百練懸掛空中,墜入深潭,氣勢雄偉。
百丈崖。在三元村境內,位於“黃箔嶺”和“盤台”之間,東西寬約 1 公里,崖壁狀似刀削,呈倒傾斜狀,峻聳陡峭。
虎頭岩。在華岸村,岩石狀如虎頭,海撥568 米。
百丈崖山間有七葉一枝花,八角蓮、明黨、貝母、百合等數千種珍貴藥材,可藥用,可觀賞。

名洞名寺

岩石洞在宋沖村境內,該洞口隱蔽,不易發現,洞內可容納百餘人,解放前新四軍和涇、青、南縣委領導同志在洞內經過。國民黨軍隊幾次到宋沖村圍剿,“天山吳洞”在樂元村花園吳家背後山上,洞內可住一戶人家。“水雞洞”在“天山吳洞”下首,洞內泉水每天漲潮三次(分早、中晚),常年不乾。
“庵基洞“在樂元村項家山,傳說太平天國時期有百餘僧人藏於洞中,被太平軍封其洞口而消滅,至今,該洞口仍未打開。
老虎洞。在華岸村境內。傳說此洞為虎穴,伏虎禪師曾馴服猛虎,移棲洞內,清初建有伏虎寺,洞深數里。鐘乳石、石柱、石筍、石井密布洞內。
酉華鄉酉華鄉
菜花洞。在華岸村天然出水洞,洞高4米,寬2米,深數百米,入洞30米,有一深潭,洞內鐘乳石密布。
八仙洞。在華岸村。豎井式洞口,深6米,入洞4米處折入洞廳,鐘乳石形似八仙。
大龍洞。在朝華村楊家凹境內。洞口高8米,寬16米,山溪水流入洞內,穿山而出,達金陵村民組地界,出口處有 2 平方米的深潭。水清見底,時有游魚出沒。
青雲洞 在朝華村,洞高12米,寬15米,深30米,洞廳鐘乳石似青雲飄蕩,幽然出入,奇妙無窮。
朝陽洞。在二酉村蘇村組境內。
清源禪寺。位於金峰村茶場。距318國道約1公里,該寺初建於宋末,後於清末擴建,淵源深厚。鼎盛時期有僧尼數百人,是影響廣泛的佛教聖地。

名樹奇瓦

酉華鄉山村古樹頗多,其中“檀公古樹”尤為聞名。
檀公古樹。縣誌記有檀公古塔,位於二酉村老屋村民組。該樹圍約8米,其頂孽生兩枝,一南一北,各粗5米,樹冠覆蓋多畝土地,樹根隆出地表一人多高,盤節交錯,籠罩地面二十多平方米,宛如造型奇特的倚山。
奇瓦。在三元村、宋沖村境內。可見土牆屋蓋石片(即奇瓦),如鱗蓋在屋頂,不怕風雨冰雹,安如泰山,堅固而用,屋頂新蓋的厚石片經過常年風化可成更多更薄的石片,蓋屋更為方便。
“土牆”是取黃土層層構築,牆土中放樹枝棍、竹條為筋,用牆板層層夾緊黃土,錘打構築結實,可抗風雨雷電,不怕轟擊,不易摧毀,禦寒御熱優於一般牆體。

山沖水庫

酉華鄉境內有不少風景秀麗的“山沖”,“宋沖村”、“雙沖村”還以沖命名。以“沖”命名村民組的更多,如二酉村的“蘇家沖村民組”、“金家沖村民組”、“小金沖村民組”(又名金盤村民組)、“西沖山村民組”;雙沖村的“雙沖村民組、陳家沖村民組、蓋煙(甘泉)沖(又名黃村)村民組”;金峰村的“黃栗沖村民組”;東山村的“石灰沖”,沖內有中元、上元、陳村、吳村四個村民組。還有不少無人居住的“沖”,如東山村的“大沖”;石安村的“老鼠沖”,田屋村的“馬沖”;二酉村的“水家沖”,樂園村的“苦木沖”等。沖內山清水秀,景物迷人。可見林海翻波,可聞鳥語花香,可觀古樹小橋,可賞游魚戲水。解放後黨和政府重視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酉華人民利用山沖有利的地勢建造水庫9 座。如二酉村“小酉水庫、大酉水庫”,金峰村“金元水庫”,石安村“小路水庫”,華岸村“東風水庫”,田屋村“馬沖水庫”,雙沖村“雙沖水庫、陳冲水庫”,東山村“東山水庫”(東山水庫是酉華鄉和新河鎮於20世紀70年代共建)等等。水庫建築不僅利於農田灌溉和漁業發展,而且美化了山區的環境,為酉華景點增添了更多璀璨的明珠。
酉華鄉酉華鄉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酉華鄉境內雖然地形複雜,山脈河道縱橫交錯,但道路交通還十分便利。各村將人行大道拓寬鋪成了汽車公路,將鄉村公路鋪上了柏油水泥,實現了村村通公路的工程規劃。所有村民組也都修了小公路,與主幹路線相通,逐步實現“點點通”。酉華鄉在公路主幹線上還增添了大橋6 座。如“石安新大橋”、二酉村的“響橋”、朝華村的“朝陽橋”、田屋村的“紅旗大橋”、三元村的“青坑橋”和“平源橋”等。境內還保存古橋9座,如“烏潭橋”在華岸村,石安橋(原名十堰橋)在石安村,這兩座古橋在全縣16座古橋之列。“烏潭橋”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建造,3孔跨徑10米,全長42 ,高7.2米;“石安橋”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建造,3孔跨徑8米,長33.4米、寬5米、高6.5米。還有“王師鋪橋”在朝華村,“花園橋”和“西溪橋”“源河橋”在樂元村,“孫家橋”在田屋村,“寡婦橋”在宋沖村出口到“黃泊岑”山腳下,“響鈴橋”(因在橋上行走,橋石會發生響聲,如同鈴響而命名)在金峰村。
酉華鄉酉華鄉

教育事業

解放前酉華有公辦國小一所(即朝華國小),學生不過百餘人。解放後教育事業大發展,公辦國小迅速覆蓋全鄉,並在1970年創辦了“酉華初級中學”,簡稱酉華國中,學齡兒童入學率已達100% ,“九年義務教育”目標已實現。朝華國小定為青陽縣酉華鄉中心國小,1974年選址拆遷新建校舍,到了2004年又改建了一幢幢嶄新的教學大樓,擴建了運動場。酉華鄉國小除低年級學生就近入學外,高年級學生全部集中到中心國小就讀,教學秩序井然有條,教育質量不斷提高。學校還創辦了幼稚園和學前班,朝華街道已有幼稚園兩所(藍天翔和酉華中心幼稚園)。

醫療衛生

解放前酉華鄉沒有衛生院,醫務人員也都是民間醫生,而且人數很少。民眾依靠土醫草藥治病,身體健康無保障。解放後,酉華鄉建立了酉華衛生院,各村還逐步建立了衛生室,衛生室醫生均是不脫產農村赤腳醫生,他們參加農業生產還隨時隨地給民眾看病,服務十分周到,實現了民眾看病“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鄉“的願望。歷史上酉華鄉是血吸蟲病流行區,在過去稱該病為“水鼓脹”,患者得了此病就無法可醫,只有在家等死。解放後酉華鄉建立了《血防組》,展開了“血吸蟲病”大普查,並及時組織民眾清溝滅螺。血防組免費為民眾檢查身體,免費為“血吸蟲病”患者治療,終於消滅了血吸蟲病。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酉華鄉獨特的山區地理環境,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金屬礦有:鉬、鎢、銻、鉛、鋅、銅、金、銀等;非金屬礦有:石灰石方解石白雲石等。石灰石儲量近20億噸,是全國品質最優、儲量最大的石灰石基地。Cao≥55% 、CaCO3 ≥99.5% 、Fe<0.04% 、 MgO<0.23% 、SiO <1.26% ,是開發氧化鈣、輕重碳酸鈣產業所需的最佳原料,廣泛用於造紙、橡膠塑膠油漆、電纜、食品、化裝等多種製造業。方解石儲量5000 萬噸。Cao≥ 55.5% 、CaCO3 ≥ 99.5% ,白度>93% ,廣泛用於造紙、橡膠、油墨、油漆、護膚品、醫藥、食品等生產。白雲石儲量3億噸。MgO ≥22% 、C≥31% 、SiO<0.65%。

植物資源

酉華鄉擁有山場面積10萬多畝,其中用材林4萬多畝,據林業部門調查統計,木材蓄積量已達12.5萬立方米。林木品種繁多,常用材有杉木、株樹、松樹楓樹、楓楊(大葉柳)、櫟類雜樹等;較珍貴的樹種有香椿、檫樹(軍用木材)、黃檀、秋樹、銀杏、桂花等;經濟林有:板栗、青檀、杜仲等,其中板栗林有近千畝,年產板栗兩萬多公斤,二酉村西沖山有天然林453畝,占池州地區之首;青檀林6000多畝,檀皮是造宣紙的主要原料;杜仲樹(中藥材)有十萬棵以上。觀賞林有桂花、棕侶、香樟樹、廣玉蘭,一直被上海、南京、蘇州、杭州等城市採購為美化城市之用。竹類:酉華鄉共毛竹4600畝,年產毛竹10萬根以上,小園竹400多畝,野雜竹2500多畝(以樹林、小竹混雜為主),種類多達10餘種。

特色產業

蠶桑生產

蠶桑生產是酉華的特色產業,並有悠久歷史。據《青陽縣誌》記載:“民國8 年(1919年)調查,全縣蠶桑主要產區,以木鎮為中心的北鄉為主”。而酉華桑園在北鄉面積最大,是蠶桑生產的重要基地。從1989年開始,酉華蠶桑生產一直穩居青陽縣第一,當年鮮繭產量達180.1噸。改革開放以後,農民栽桑養蠶積極性不斷提高,到2006年底,酉華鄉已有優質高產桑園萬畝以上,年產鮮繭80萬斤以上。酉華鄉於1989年籌建了繅絲廠(現名三方繅絲有限公司),現有工人180名,實行了繅絲自動化操作,年產絲100噸,產值2000萬元,絲質經國家檢驗達到5A級品位。

茶葉

茶葉主要產區在宋沖村,有茶園600餘畝,金峰、二酉、三元各村也都有茶園近千畝以上。

中藥材

種植的和野生的中藥材品種繁多。種植最多的中藥材有丹皮、桔梗、白朮、杜仲等;野生的中藥材多達上百種。五步龍、眼鏡蛇竹葉青等各種蛇類也很多見。

手工製品

樂元村胡村村民組有“皮紙作坊”,生產成品皮紙。樂元村、二酉村過去都生產過“大皮紙”;樂元村花園吳家、施家,田屋村,二酉村過去都有不少農戶織老布、麻布;樂園村花園吳家、施家從事打棕繩、織棕墊等副業。不少民眾會做傳統美味食品“灌心糖”。過去糖果糕點少,民眾過年都愛熬“灌心糖”,它以仙米、芝麻為原料、熬制而成,食之口感香、酥、甜、美、味道純正。陰醬是獨特的調味品,是用蠶豆醬拌辣椒淹制而成,是炒菜的調味料,也可直接當菜吃,味道鮮美。梅豆子也是獨有風味的一道農家土菜。

當地特產

石安梅魚,是魚類一絕。傳說,過去是進貢朝庭的貢品。每年在梅雨季節才出現,石安河道上下數百米,不過一公里內有梅魚出現。梅魚身長2—3厘米,無鱗、無內臟,用其做湯、燉雞蛋味道極其鮮美,梅魚產地唯此一處,而且產量很低,每年只能捕撈得幾十斤,歷史上最多年產量也只有幾百斤,所以很少有人品嘗過梅魚的美味。
太湖石是做山石盆景的上乘材料,境內盛產“太湖石”,民眾培植花木盆景已有十多年歷史,產品暢銷上海、南京、蕪湖等沿江各大城市。

歷史文化

重大現象
酉華鄉山好水好,孕育著一代又一代優秀兒女,歷史上名人居多。如石安人章允賢,1529年中“進士”,會試亞魁,著有《諫議集》、《九華山詩集》;石安人方新,13歲中秀才。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中進士,著有《全台關中文集》。還有歷代在外鄉為官者多不甚舉。近代酉華學子,讀大學、研究生、博士生人數逐年增加。二酉人江世誠,留學美國馬里蘭大學,學宇航管理,博士學位。樂元村,吳世宏。雙沖人,祝峰等都先後步入了博士生行列。 宗教在酉華鄉源遠流長。“天主教”於1876年傳入境內,樂元村當時還建有“天主教”公所,解放後才停止了活動,自然消失;“道教”根源更加深遠,解放前,華岸村和雙沖村都有“道士”、“道姑”,他們常為當地民眾看風水、做佛事,建房屋、葬墳墓有請必到。“佛教”流傳同樣深遠。境內曾有寺廟多座。金峰村境內有“清源寺”;樂元村境內有廟宇遺址,其中大寺井邊一座(井以寺廟命名),項家山上有庵基一座,在太平天國時有僧眾上百人被太平軍滅於洞中。酉華鄉民眾信佛者較多,每年都有善男信女朝山(上九華山)燒香拜佛。解放前樂元村花園吳家做過“百子會”(由近百名民眾集體朝山,由“香頭”、“香尾”組織)。 基督教於 1983 年傳入酉華,目前信眾不少,但參加過“洗禮”的教徒不多。
文化現象
1、剌繡、剪紙,歷代風行。在雙沖村建樓村民組有繡花樓遺址,因年久失修,於解放後倒塌。酉華鄉善於剌繡、剪紙的老藝人健在的已經不多。
2、民眾自娛自樂活動頂花似錦,歷代留傳。田屋村珍珠村民組曾經有“皮影戲班子”和“黃梅戲草台班子”,在全鄉巡迴演出。解放後,東山、田屋、宋沖、二酉等村都組建過文娛活動小組,為民眾演黃梅戲(大多以折子戲為主),劇目有古典的,如“小辭店”,也有現代的,如“小二黑結婚”等,表演深為廣大民眾歡迎,演員有的還被縣黃梅劇團選中。 樂元村施家舊時有“木蓮戲班子”與貴池茅坦、劉街、本縣烏魚塘四大“木蓮戲班”齊名。
3、“舞龍燈”是傳統的娛樂項目。有“篦龍”和“滾龍“兩種。解放前以宗族公堂為單位組織,解放後以居住集中的村、組為單位組織,每年在正月初八至十六期間,酉華鄉便有幾十條篦龍或滾龍走村串戶表演。花園吳家蓖龍在全縣聞名,解放前後曾兩次舞過九十九板到縣城獻藝。二酉村舞的篦龍(賓山老龍)倍數各地民眾敬重,因賓山有龍洞,舊時天旱無雨,民眾來龍洞求雨,接龍者虔誠地對龍頂禮跪拜,求老龍保佑一家平安,地方風調雨順,年年豐收。解放後東山村還組織過大型散燈舞,集各種燈舞和傳統舞於一體,組成一支浩浩蕩蕩的燈舞隊,前面用四個大牌燈開道,在春節期間到各處演出。有獅子舞、旱船(又稱踩龍船、車上轎)舞、漁蚌舞(本地人稱打蚌殼精)、竹馬燈舞、花籃舞、雲彩舞(用篦丸紙糊,狀似雲彩)、八仙過海舞、連響隊舞,燈舞自始自終有鑼鼓、大清(嗩吶)伴奏。在夜晚燈燭能明、人流如海、龍騰虎躍、五彩斑讕,氣氛異常熱烈。 4、民間樂器:以打擊樂——鑼鼓為主,以“工、尺”為調,有板有眼。每套鑼鼓都配有大小鑼、大小鈸、皮鼓、脆鼓、扎板、大清(嗩吶)一對。每逢喜事、佳節慶祝活動,如春節燈會、青年參軍、兒女婚嫁等都會用到鑼鼓隊奏樂。全鄉以花園吳家唱經鑼鼓和田屋村龍崗村民組鑼鼓隊最聞名。

政治

在1945年10月到1948年9月,這三年游擊戰爭中,酉華鄉“賓蔭山”一帶是涇(涇縣)、青(青陽縣)、南(南陵縣)縣委領導遊擊戰爭的根據地。朱龍、尹彬、孫林等領導同志在這一帶領導人民民眾與國民黨地方惡勢力展開各種形勢的鬥爭,並指揮游擊隊戰士不失時機地打擊國民黨反動武裝,使反動派聞風傷膽。當時縣委會址設在宋沖村。在革命鬥爭中黨的組織不斷發展壯大。程新榮、彭國璽等同志是黨組織在酉華鄉第一批發展的黨員。
在中國共產黨的統一領導下,成立了民兵組織,建立了地下交通站,全面開展對敵鬥爭,破壞敵人交通、通訊、砍電桿、割電線、挖斷公路,襲擊汽車,鎮壓反革命,讓國民黨官僚劣紳望而生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