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脫胎漆器髹飾技藝

鄱陽脫胎漆器髹飾技藝

鄱陽脫胎漆器工藝製作非常細膩,成品光澤圓潤,外形若骨,刻繪精細,手法自然,巧奪天工。1915年,在江西鄱陽宗傳六代的漆畫工藝老人張席珍精心製作了一對脫胎漆器帽筒,作為“大中國”的工藝品送到世界工商博覽會上參展,榮獲巴拿馬四等獎,此後,鄱陽脫胎漆器名享海內外。有些作品被稱為國內首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鄱陽脫胎漆器髹飾技藝
  • 所屬地區:江西· 鄱陽
  • 遺產編號:Ⅷ-127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基本信息,特點,傳承意義,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鄱陽脫胎漆器髹飾技藝
所屬地區: 江西· 鄱陽
遺產編號:Ⅷ-127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申報日期:2011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江西省鄱陽縣
遺產級別: 國家

特點

鄱陽脫胎漆工藝以生漆(不含化學成份的原生漆)為原料。經制模、裹布、上灰、上漆、脫胎、打磨、貼箔、推光、拋光等50多道工序製成。
鄱陽脫胎漆器工藝作為一門民間工藝,歷經幾千年流傳至今,其純手工製作的精密度和細膩度,是歷代藝人心血和智慧的結晶,是一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傳承意義

鄱陽脫胎漆器由於純手工製作,工序繁雜,從業人員習藝時間較長,且工作辛勞,為現代年輕人不屑,後繼乏人,傳承十分艱難。
鄱陽縣人民政府為保護這一獨特民間工藝,通過招商引資等方式,將僅存的幾位老藝人組創了新的生產公司,並投入專款培養傳人,力求此工藝能完整地保護起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