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湖漁歌

鄱湖漁歌

鄱湖漁歌是一種江西鄱陽湖的傳統民歌,又稱彭蠡漁歌,流傳於南昌、新建、進賢、餘干、鄱陽、都昌、湖口、九江、星子、德安和永修等湖區市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鄱湖漁歌
  • 音樂風格:傳統民歌
  • 歌曲語言:國語
  • 地區:江西鄱陽湖
  • 別稱:彭蠡漁歌
背景,起源,特點,拓展,譜系,榮譽,

背景

起源

鄱陽漁歌源遠流長,起源於宋代,流行於明清,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史籍記載,有宋代楊時的《鄱陽湖觀打漁歌》,明代葉蘭的《划船歌》:“饒城雨晴五月五,城中父老話鄉土,少年結束賽划船,擊楫謳歌健如虎。”“但知划船樂,不知划船苦。魚腹藏忠魂,悲悽吊千古。”清代徐坤的《東湖採蓮曲》:“採蓮莫採花,花容似妾面,枝枝是並頭,顏羞不忍見。採蓮莫采子,子滿粒難數,同胎期長大,分離蓮心苦。”還有清代朱廷瑛的《東湖采菱歌》:“采菱采菱,東湖之濱。湖水清且漣,菱實脆而鮮。大郎載盆桶,小郎撐破船。采掇月數擔,易米供新餐。爾來天亢旱,雨露失周全。采掇日復勤,菱近況亦斬然。嗟嗟采菱子,亦念生息艱。”以及解放前後廣為傳唱,由趙南元記錄的《四季漁歌》:“春季里來暖洋洋,東風吹來百花香,鮎魚成群斗水上,豐收漁歌滿湖場。夏季里來湖水漲,五百里鄱湖碧波盪,鯉魚穿梭水中游,一網魚蝦一網糧。秋季里來秋風涼,鄱湖一片好風光,鱖魚條條肥又壯,漁家兒女喜洋洋。冬季里來雪茫茫,白花點點灑湖上,鯿魚喜愛鬥風寒,勤勞換來心歡暢。”音調的純樸、吐字發音的跳進及演唱者真假嗓音的運用,讓聽者恍若來到浩淼的鄱湖邊,看到漁民們正划船打魚的歡樂景象。
鄱湖漁歌鄱湖漁歌

特點

鄱湖人余亞飛的《漁舟唱晚》:“水畔暮山銜夕陽,歸舟返棹沐霞光;漁歌陣陣相呼應,聲響調高傳遠方。”描述了鄱湖漁民唱漁歌的情景。鄱湖漁歌的特點是節奏自由,聲響調高,在寬闊湖面上傳得遠。漁歌互答,此起彼伏。

拓展

古代鄱陽曾以“澤有蒲魚之饒”而聞名於世,全縣總水面達800多平方公里,可謂是水好草肥的天然漁場。歷代漁民在長年累月的生產生活中,創造了許多富有鄱湖風味的漁歌,以此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激發生產熱情。漁歌成了漁民生產生活的伴侶,是湖區民風民俗的精神財富,具有濃郁的水鄉特色和精湛的藝術魅力。因此,鄱陽不僅享譽魚米之鄉、中國戲劇之鄉,還有漁歌之鄉的美稱。解放後縣文化館民間藝術家趙南元蒐集記錄了近百首漁歌,並刻印彙編成冊。

譜系

第一代:帥德化
第二代:徐天福(小名大毛)為鄱陽曲藝界之宗師。
第三代:劉雙喜、周天潤、趙南元
周天潤,鄱陽縣鄱陽鎮人,鄱陽縣著名民間曲藝家。自幼雙目失明,十三歲開始學藝,後從徐天福學習漁鼓。在鄱陽民間享有較高聲譽。他說唱的漁鼓不但有濃郁的鄱陽地方特色,而且說唱實踐中,廣泛收饒河戲及鄱陽民歌和漁歌的旋律,融於漁鼓之中,大大豐富和發展了鄱陽漁鼓唱腔的板式和特色。
趙南元,鄱陽縣鄱陽鎮人。鄱陽縣文化館音樂幹部,江西省曲藝家協會會員,江西省音樂家協會會員。《江西省民歌集成》、《上饒市民歌集成》編委,生前收集了大量的鄱陽民間曲藝和民歌資料。為鄱陽縣曲藝事業的繼承和發展作出了寶貴的貢獻。

榮譽

解放後縣文化館民間藝術家趙南元蒐集記錄了近百首漁歌,並刻印彙編成冊。(這裡的近百首漁歌其中就有如今的鄱湖漁歌主旋律)上世紀50年代末,季夢華以《鄱湖四季漁歌》為內容,編排成舞《鄱湖漁歌》,榮獲省民間文化會演一等獎;上世紀80年代初,趙南元改編的男女對唱《半斤個鰟鮍不上鉤》,獲省創作歌曲一等獎;上世紀80年代中期,該縣民歌手張光明、傅金花對唱《半斤個鰟鮍不上鉤》,榮獲省民歌演唱二等獎;1990年蔡天來作詞作曲的女聲獨唱《小妹我愛看饒河戲》,獲上饒地區原創歌曲一等獎;1994年蔡天來作詞作曲的男女對唱《相思情》被該縣評定為“五個一工程”的推薦曲目。鄱陽湖區漁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了多種類型的漁歌,現已收集整理140餘首,多流傳於鄱陽濱湖地區的十多個鄉鎮。這為鄱陽漁歌傳承、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成為鄱陽廣大音樂工作者賴以借鑑和創作的源泉。
鄱陽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創新工作,尤其是隨著中國湖城戰略的實施,數以百計的鄱陽漁歌的優美旋律,激勵著廣大音樂工作者的創作熱情。他們以漁歌音樂為素材,為家鄉的美好,為中國湖城鄱陽的發展,譜寫了不少動聽的歌曲。鄱陽漁歌已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並由市文化局選送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鄱軒 記者 張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