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道昭

鄭道昭

鄭道昭(?-516年),字僖伯,自署中嶽先生,司州滎陽開封(今屬河南)人,北魏詩人、書法家,有“北方書聖”之譽。

鄭道昭少而好學,博覽群書,曾入中書學,入仕即任秘書郎,很受孝文帝拓跋宏信任,後受到從弟鄭思的牽連而被貶出禁,轉而擔任司徒元詳的諮議參軍。正始元年(504年)後,鄭道昭曾先後三次上表,勸諫宣武帝元恪重視教育,但都未被採納,於永平三年(510年)被推為光州刺史,又於延昌二年(513年)轉任青州刺史,後重新入禁任秘書監。熙平元年(516年),鄭道昭暴病而亡,獲贈鎮北將軍、相州刺史,諡號“文恭”。

書法上,鄭道昭是洛派的代表書家,不僅發展了方折的書風,而且吸收民間圓筆作書的特色,創造了洛派真書中規矩整飭、結構嚴密的圓筆流派;文學上,其五言詩既具有會通南北、折中古今的特點,又具有魏晉以來玄言詩以老莊玄學的思想方法來敘述體悟玄理的特點,但超越了玄言詩只體味玄理而不強調景物特殊性的特點;其創作有詩賦數十篇,多散佚,《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輯有其詩4首,《全魏文》輯有其文5篇。

(概述圖片“鄭道昭畫像”來源:《中國古代書畫家圖典》)

基本介紹

  • 本名:鄭道昭
  • 別稱:中嶽先生、北方書聖、北派王右軍
  • 字號:字僖伯
    自署中嶽先生
  • 所處時代:北魏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司州滎陽開封(今屬河南)
  • 去世時間:熙平元年(516年)
  • 主要作品:《登雲峰山觀海島》等
  • 諡號:文恭
人物生平,君臣詠綴,因弟獲貶,三表敦學,出鎮二州,暴病而卒,主要成就,書法,詩歌,人物評價,親屬成員,個人作品,書法作品,詩文作品,相關爭議,為父改謚,書聖之名,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君臣詠綴

鄭道昭少年時就很好學,博覽群書。早年為中書學生,後升為秘書郎,又任主文中散,升為員外散騎侍郎、秘書丞,兼中書侍郎。
太和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497年10月7日,庚辰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率軍從洛陽出發,再次南伐廢主僣立的齊明帝蕭鸞,鄭道昭隨孝文帝出征。十一月十四日(497年12月23日,丁酉日),北魏的軍隊於沔北打敗了南齊的軍隊。
太和二十二年三月三十日(498年5月6日,辛亥日),孝文帝到達懸瓠(在今河南汝南縣)。大概在四月,孝文帝在懸瓠方丈竹堂宴請隨從群臣,鄭道昭和兄長鄭懿都在孝文帝身邊陪坐。
隨著樂隊奏起樂曲,眾人飲酒盡興而呈半醉狀態之際,孝文帝乘興唱道:“白日光天無不曜,江左一隅獨未照。”彭城王元勰接著唱道:“願從聖明兮登衡會,萬國馳誠混江外。”鄭懿唱道:“雲雷大振兮天門辟,率土來賓一正歷。”邢巒唱道:“舜舞乾戚兮天下歸,文德遠被莫不思。”鄭道昭唱道:“皇風一鼓兮九地匝,戴日依天清六合。”孝文帝又唱道:“遵彼汝墳兮昔化貞,未若今日道風明。”宋弁唱道:“文王政教兮暉江沼,寧如大化光四表。”孝文帝對鄭道昭說:“近來雖被遷都事務所牽,和眾才子也沒有中斷詠詩,但還沒有像今天這樣盡興的。”於是命邢巒把所詠的詩歌加以整理編成集子,又對鄭道昭說:“在這幾年,你家連遭喪事,但你仍眷戀吟詩作賦,我很為之感動。”不久,鄭道昭升任中書郎正職,轉任通直散騎常侍。

因弟獲貶

景明元年八月十八日(500年),元勰與傅永合力在肥口大破陳伯之,使得淮南歸北魏所有。這時,北魏宣武帝元恪下詔,遣時任給事黃門侍郎的鄭道昭前往淮南勞軍。
景明二年(501年)五月,鹹陽王元禧與自己王妃的哥哥給事黃門侍郎李伯尚、氐王楊集始、楊靈祏、乞伏馬居等人謀反。二十九日,元禧因謀反失敗而被賜死於私宅。因受到從弟鄭思參與元禧謀反的牽連,鄭道昭與兄長鄭懿都被貶出禁。十一月初七日,北海王元詳任太傅,兼任司徒,便讓鄭道昭和琅邪人王秉擔任其諮議參軍。

三表敦學

正始元年(504年)五月初一日,元詳被貶為庶人,不久後突然氣絕身亡。大概在此之後,鄭道昭升任國子祭酒。任內,鄭道昭上《求樹漢魏石經表》,勸諫宣武帝重視教育,修建學館,修復漢魏石經,大規模培植人才,但宣武帝沒有聽從。十二月初四日,宣武帝下詔讓殿中郎陳郡袁翻等議定律令,時任國子祭酒的鄭道昭參與其中。
正始四年(507年)九月初三,宣武帝下詔讓百官都進位一級,鄭道昭大概在此時升任秘書監。
鄭道昭塑像鄭道昭塑像
永平元年(508年)至延昌元年(512年),廣平王元懷擔任司州牧。其間,鄭道昭與宗正卿元匡曾擔任司州州都督。任內,鄭道昭上《請置學官生徒表》,力陳禮樂教化的重要性,並援引漢高祖劉邦、光武帝劉秀重視文化教育的事例,苦心規勸宣武帝制定新的學令,讓天下士子都能入國子學。宣武帝下詔說:“你崇儒促學的用意是非常可嘉的。新的條令不久就可以頒布,付諸施行也不會很久了。你真是盡職盡責,沒有曠廢職事。”以此對鄭道昭進行褒獎,但沒有同意執行他的建議。於是,鄭道昭上《請置學官生徒又表》,但沒有得到宣武帝的答覆。之後,鄭道昭遷任秘書監、滎陽邑中正,應該還由滎陽邑中正升任司州大中正。

出鎮二州

永平三年(510年),朝議認為光州風尚習俗近於南楚,號稱“東秦”,是田單用火牛陣破燕國軍隊逞武和酈食其馳騁辯才的地方,民俗澆薄,風氣大壞。宣武帝詢問誰能治理時,朝臣們認為非鄭道昭不能治理。於是,鄭道昭以平東將軍的身份出京擔任光州刺史,攜兒子鄭敬祖、鄭遵祖、鄭順祖到達光州任所。任內,鄭道昭曾在光州(今山東萊州市)大基山依東、西、南、北、中虛設青煙寺、白雲堂、宋陽台、玄靈宮、中明壇等鍊氣之處,並刻字為志。
延昌二年(513年),鄭道昭由光州刺史轉任青州刺史,仍任平東將軍。
在任光州刺史和青州刺史期間,鄭道昭在雲峰山、大基山、天柱山和玲瓏山(“雲峰四山”)上主持刊刻了數十種刻石,其中《鄭文公碑》等傳為其所書。

暴病而卒

之後,鄭道昭再次入朝任秘書監,轉拜平南將軍。
熙平元年(516年),鄭道昭暴病而亡,北魏孝明帝元詡追贈其為鎮北將軍、相州刺史,諡號“文恭”。

主要成就

書法

主要特色
就傳為鄭道昭所書的刻石(參見“主要作品·書法作品”)來看,若考慮石刻有無對墨跡的失真、墨跡上石時有無收縮墨痕的現象和摩崖刻石的風化問題3個方面,則鄭道昭的書法刻石與他的墨跡雖有差距,但差距不大,主要是刻石上字口已失去刀痕處,字畫有的變圓和變瘦。就此來看,鄭道昭的筆法是篆法、隸法皆有,方筆、圓筆並用,大字方筆多於圓筆,小字圓筆多於方筆,應屬於北魏書體體系中以方筆為主的書法藝術。
若不考慮上述3個方面,就刻石的書法藝術而言,流派上,鄭道昭是洛派的代表書家,其書法是鐘繇公卿將軍奏上尊號》的遺風,筆勢洞達,雄偉磅礴,雖具天趣,卻呈現出一定的法度,不像《乙瑛碑》那樣有海鷗雲鶴的風姿。用筆上,鄭道昭不僅發展了方折的書風,寫出了氣勢豪放的擘窠大字,而且吸收民間圓筆作書的特色,用以書碑及摩崖題字,同時力去北朝真書中獰獷的面貌,而代之以端莊的風標,創造了洛派真書中規矩整飭、結構嚴密的圓筆流派。整體上,鄭道昭書寫的字型風格多變,方圓肥瘦各具特色,布局一也變化多端,可以看出鄭道昭在書法藝術中的探索。具體而言,鄭道昭的書法有以下特色:
一、雲峰山刻石
西周時期的《散氏盤》在金文中以圓轉之筆、橫衍之勢自創一格(金文多取縱勢),用筆醇厚,具有英鷙雄渾之勢,而傳為鄭道昭所書的《鄭文公下碑》承其餘緒,不論碑額碑身,均取橫勢,且碑額“滎陽鄭文公之碑”數字取方折之勢,碑文書寫則圓轉有篆意,筆意內含,渾厚強勁,字勢寬博、意態沖和,浩逸天成,章法穩重,給人以肅穆之感。
同時,《觀海童詩》和《九仙之名題字》等用筆肥重;《論經書詩》等則多方筆,偃筆突出,筆意外露,用筆大起大落,爽朗明快,洗鍊大方,結體開張洞達,藝術風貌呈現出縱橫高邁、自然瀟灑的一派。
此外,新發現的《列子題字》等“四仙”刻石行筆主要以中鋒為主,筆畫豐滿,側鋒很少用之,僅見於短小筆畫,如側點等。許多筆畫,行筆以澀見力,沉著莊重,如“乘”和“崖”等橫畫。結體寬博端莊,雖方正端嚴而不拘謹呆板,穩健之中流露出飛動,有一種態情放縱、閒逸悠情的意趣。其中,《鴻崖子題字》等筆勢取上揚之勢,尤感純樸、飄逸、自然;《神人子題字》中的“崖”字、“風”字的左撇作頓筆方收,有意挫成方筆,採取內圓外方的寫法,鋒角突出,筆勢雄奇;《赤□子題字》等“之”字,多數捺筆作長捺,末端有意放長,亦有行書筆意,用筆於紮實穩健之中也不失飄逸與灑脫。
(圖冊“雲峰山刻石21種”主要來源:
二、大基山刻石
大基山刻石中,傳為鄭道昭所書的《青煙里題字》、《中明壇題字》、《仙壇銘告》和《玄靈宮題字》等有肅穆渾融之姿,用筆圓厚,結體平和;《歲在壬辰建題字》等則有淡然、飄飄欲仙的風姿。
其中,《青煙里題字》和《歲在壬辰建題字》用筆瘦峭而圓,撇與鉤均用捺,全用隸法,圓中又露方,其字大至七寸,而點劃卻細如小指,提按頓挫,藏鋒用筆,書勢雄健,力可抗鼎,別具風味;《中明壇題字》用筆圓中有方,莊嚴質樸。
此外,《置仙壇詩》和《論經書詩》一樣,系榜書大字,渾厚古穆,字型圓潤;《雙鉤白雲堂題字》的“白雲堂”三字雙鉤,移步換形,富於情趣。
圖冊“大基山刻石13種”來源:
三、天柱山刻石
天柱山刻石中,傳為鄭道昭所書的《東堪石室銘》和《詠飛仙室詩》一樣瘦勁飄逸。而《天柱之山題字》的“此天柱之山”五字多輕用中鋒圓筆,行筆不極意頓挫,一般是輕入疾行輕駐,放縱不羈,於自然瀟灑中突出地表現了飛動的神采。尤其是“此”字,橫一筆縱情急就,任其勢長,然並不見筆單力薄,表現了極強的腕臂力量;豎筆則短列相配,末筆起落含蓄,圓轉爾後翹起,與全字結合,屈蟠如臥龍。與《瘞鶴銘》的“此”字相比,顯得略勝一籌。此外,“之”字末筆如長戟,“山”字結體似鐵叉,剛健有力,都是很有特點的。
(圖冊“天柱山刻石5種”主要來源:
四、玲瓏山刻石
玲瓏山刻石中,傳為鄭道昭所書的《游磐題字》等刻石用筆方硬峻利,體方筆厚,沉著蒼老,結體寬博端正,體現出一種緊俏莊嚴的獨特風貌。用筆上,《白駒谷題字》用筆方折,波挑翻動,字徑一尺多,和《鄭文公下碑》碑額一樣,是雄強厚密、筆力橫絕的方重之筆,與《龍門二十品》中同屬於洛派的《孫秋生造像記》和《魏靈藏造像記》相比,則遒勁奇偉的風格遠勝二者;《游槃題字》則善於變化,縱筆態肆,結字布局隨之迥異,章法渾然如《散氏盤》,大小、長短、疏密變化途離,流露出一種不事雕琢的意味。
(圖冊“玲瓏山刻石4種”來源:
歷代評論
清代阮元:①我朝乾隆、嘉慶間,元所見所藏北朝石碑,不下七、八十種。其尤佳者,如《刁遵墓誌》、《司馬紹墓誌》、《高植墓誌》、《賈使君碑》、《高貞碑》、《高湛墓誌》、《孔廟乾明碑》、鄭道昭碑、《武平道興造像藥方記》、建德、天保諸造像記,《啟法寺》、《龍藏寺》諸碑,直是歐、褚師法所由來,豈皆拙書哉?(《南北書派論》)②即以焦山《瘞鶴銘》與萊州鄭道昭《山門》字相挍,體似相近,然妍態多而古法少矣。(《北碑南帖論》)
清代包世臣:北碑體多旁出,《鄭文公碑》字獨真正,而篆勢、分韻、草情畢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畫本《石鼓》,與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體近易見也。以《中明壇》、《雲峰山五言》驗之,為中嶽先生書無疑。碑稱其“才冠秘穎,研圖注篆”,不虛耳。(《藝舟雙楫·論書一·歷下筆譚》)
近代康有為:①魏碑大種有三:一曰《龍門造像》,一曰《雲峰石刻》,一曰岡山、尖山、鐵山摩崖,皆數十種同一體者。《龍門》為方筆之極軌,《雲峰》為圓筆之極軌,二種爭盟,可謂極盛。(《廣藝舟雙楫·卷四·餘論第十九》)②數寸大字,莫如鄭道昭《太基仙壇》及《觀海島詩》,高氣秀韻,馨芬溢目。(《廣藝舟雙楫·卷六·榜書第二十四》)③《雲峰山石刻》,體高、氣逸,密緻而通理,如仙人嘯樹,海客泛槎,令人想像無盡。若能以作大字,其穠姿逸韻,當如食防風粥,口香三日也。(《廣藝舟雙楫·卷六·榜書第二十四》)
近代葉昌熾:隋以前碑版,有書人名可考者,南朝以陶貞白為第一,貝義淵次之;北朝以鄭道昭為第一,趙文淵次之。其餘,南之徐勉,北之蕭顯慶、王長儒、穆洛、梁恭之,皆入能品。鄭道昭雲峰山上下碑及《論經詩》諸刻,上承分、篆,化北方之喬野,如蓽路藍縷進於文明。其筆力之健,可以剸犀兕、搏龍蛇而遊刃於虛,全心神運。唐初歐、虞、褚、薛諸家皆在籠罩之內,不獨北朝書第一,自有真書以來,一人而已。舉世噉名,稱右軍為書聖,其實右軍書碑無可見,僅執《蘭亭》之一波一磔盱衡讚嘆,非真知書也。余謂鄭道昭,書中之聖也;陶貞白,書中之仙也。(《語石·卷七》)
近現代書法理論家祝嘉:①南朝禁碑,到齊、梁以後,雖已稍弛,但久而成俗,石刻仍少,法書只藉法帖以傳。而帖多為行草小字,一翻再翻,到了今日,精神已失,面貌或非。北朝則適相反,簡牘雖然無存,而刻石至多,豐碑、摩崖、墓誌,實不勝紀,且各有其體,各極其妙,若西施、王嬙,難選其尤。但署名的很少,即有也僅知其姓名,不詳其他。且一石之外,不可再見。象《石門銘》之雄強飛逸,位置天然,可謂登峰造極。然對於作者,所知道的,也不過“梁秦典簽太原郡王遠書”十字而已。二十世紀初出土之《霍揚碑》,筆法集北碑之長,結構也極其變化,雄強且為諸碑之冠,作者也不署名,已有專文論及。求其作品多,家世詳,只有鄭道昭一人。《雲峰石刻》,確知為鄭道昭所書的,在三十種以上。字大的近尺,小的也二寸。一字的結構,全幅的章法,其遒麗天成,只於鐘鼎文見之,《石鼓文》已稍拘束了。其筆法多取於篆,所以於《鄭文公碑》,自稱為“草篆”。用隸法處也多。方筆有純方的,象益都的《白駒谷》;圓筆有純圓的,象《鄭文公碑》;雲峰諸刻,則有方圓並用的。且粗的不覺其肥,細的不嫌其瘦,縱筆所至,無不如意,真是神乎其技。其成就決不在王羲之之下,應奉為北方書聖,與王羲之並尊。②鄭道昭的《鄭文公碑》,知的人較多,但這碑(《鄭羲上下碑》)不是他最高的作品,雲峰其他石刻,得天然之美,變化最大,——方筆、圓筆,篆法、隸法,無不具備,若奇花異草,高妙難名。惜得窺全豹者少,所以名不甚著。《鄭文公碑》他自稱為“草篆”,他是用篆法作楷書的,雲峰諸刻石,布白全學鐘鼎,很得天然之美,用隸筆處也很多。六朝人是學隸而寫楷的,用隸法是最普遍的,不止道昭一人。《廣藝舟雙楫》說:“《龍門》為方筆之極軌,《雲峰》為圓筆之極軌,二種爭盟,可謂極盛。”其實《雲峰石刻》,用方筆處,也不為少。在雲峰等三山之外,尚有益都北峰山《白駒谷題字》,則純為方筆。方筆寫大字更難,在道昭書中,又別為一體,甚為可貴,留在下面詳論之。所惜者,其行草小字,沒有流傳下來,和王羲之沒有大字留下來,同是憾事。(《書學論集·鄭道昭及其〈雲峰石刻〉》)
近現代書法家沙孟海:中古數書家玉,北鄭繼南王。洞天萬山骨寒,字字發幽光。雲峰並經峪,山左兩大宗。榜書何雄偉,泱泱大國風。(《為山東雲峰山刻石討論會題詩》)

詩歌

魏書》和《北史》俱稱鄭道昭“好為詩賦,凡數十篇”。但現存鄭道昭的詩歌作品僅僅6首,而其中的《詠飛仙室詩》是否鄭道昭所作尚有爭議,故難以對其詩歌的成就作出全面分析,只能根據其現存詩歌作品對其五言詩成就作出較為全面的分析。
鄭道昭像鄭道昭像
鄭道昭是北朝較有成就的詩人,其詩長於寫景,略具清拔之氣,風格與南朝的謝靈運相近,作有筆力縱橫、揮灑自如、幻想奇特的《論經書詩》等。從五言詩的發展史、鄭道昭所處的時代及其現存五言詩作品來看,鄭道昭的五言詩主要有兩個方面的特色:
一方面,鄭道昭的五言詩繼承了北魏前期崔浩高允等人的文學成就,同時又吸取了南朝詩歌典麗清新的特點,拉開了北朝詩人吸取南朝詩歌成果以彌補自身不足的序幕,既有對於光州青山綠水的精細刻畫,語言精練工整,又有感盪心靈的抒情,還帶有北朝文辭所特有的尚質求實、剛健樸素的風格,具有會通南北、折中古今的特點,反映了北朝中後期詩歌演變發展的現狀。
另一方面,鄭道昭的五言詩具有魏晉以來玄言詩以老莊玄學的思想方法來敘述體悟玄理的特點,卻通過雲峰山、大基山等地具體的、特殊的山水景物來體悟玄理,所描寫的自然景色都是特定的、具體的山水景物,而不是玄言詩中概括性、概念化的山水景物,超越了玄言詩只體味玄理而不強調景物特殊性的特點。如《與道俗十人出萊城東南九里登雲峰山論經書》前半部分描寫的是雲峰山的霞旌、林巒、雙闕、澗岨等自然景色,同時又描寫了姑射蹤、朱台日等仙界景色,接著表達情感“相翔足終身,誰辨瑤與□”,最後述說體悟到的玄理——“萬象自云云,焉用掛情憶”;《登雲峰山觀海島》中描寫的景色是在雲峰山遠眺中看到的仙鵠、玉車、金軒、紫蓋、流精等仙界景色,並敘述自己在仙境的活動“往來風雲道,出人朱明霞”,最後述說體悟到的玄理——“秦皇非徒駕,漢武豈空嗟”。

人物評價

北魏公孫崇:秘書監鄭道昭才學優贍,識覽該密。(《魏書》)
北齊魏收:其在二州,政務寬厚,不任威刑,為吏民所愛。(《魏書》)
清代龔自珍:余平生不憙道書,亦不願見道士。以其剿用佛書門面語,而歸墟只在長生,其術至淺易,宜其無壤文淵義也。獨於六朝諸道家,若郭景純、葛稚川、陶隱居一流,及北朝之鄭道昭,則又心喜之,以其有飄颻放曠之樂,遠師莊周、列禦寇,近亦不失王輔嗣一輩遺意也,豈得與五斗米弟子並論而並輕之耶?(《上清真人碑書後》)
現代書法家駱恆光:擒龍氣勢雄,獨與右軍相峙立,悠悠萬古仰英風。(《題鄭道昭畫像》)
山東省文博書畫協會副會長張從軍:道昭出身於南北朝名門貴族,一生經歷較為平淡,沒有跌右面伏的大變化。其思想成份在儒家為主的情況下,兼雜玄、道。(《滎陽鄭氏與鄭道昭生平思想考略》)

親屬成員

輩分稱謂簡介
先輩
先祖
鄭渾曹魏將作大匠,按《魏書》和《北史》為鄭道昭九世祖,按《新唐書》則為十世祖。
高祖父
鄭豁,字君明,曾任慕容垂的太常卿。
曾祖父
鄭溫,後燕太子瞻事。
祖父
鄭曄,鄭溫次子,《新唐書》稱“後魏(即北魏)建威將軍、南陽公”,《魏書》和《北史》俱稱“不仕”,《鄭文公碑》則稱“拜建威將軍,汝陰太守”。
父親
鄭羲(426年-492年),鄭曄第六子,字幼驎(或作幼麐、幼麟),北魏建威將軍、南陽公,娶李孝伯之女為妻。
伯父
鄭白驎,鄭曄長子。
鄭小白,鄭曄次子,曾任中書博士。
鄭洞林,鄭曄第三子。
鄭叔夜,鄭曄第四子。
鄭連山,鄭曄第五子,性嚴暴。
平輩
兄長
鄭懿,字景伯,廣讀經書、史籍,善於處置世事。
妻子
李長妃,北魏司空李沖之女。
後輩
兒子
鄭嚴祖,北魏鴻臚卿、北豫州刺史。
鄭敬祖,鄭嚴祖之弟,起家著作佐郎,鄭儼敗逃時被同鄉人所害。
鄭述祖,鄭敬祖之弟,字恭文,北齊光州刺史。
鄭遵祖,鄭述祖之弟,官至秘書郎,贈光州刺史。
鄭順祖,鄭遵祖之弟,官至太常丞。
女兒
名不詳,鄭嚴祖之妹,嫁盧元明
名不詳,嫁盧道約
孫子
鄭仲禮,鄭嚴祖庶子,少輕險,有膂力。
鄭紹元,鄭敬祖之子,出繼鄭嚴祖,小字安都,曾任太尉諮議、趙郡太守。
鄭元禮,鄭敬祖之子,北周始州別駕。
鄭元德,鄭述祖之子,多藝術,官至琅邪太守。
孫女
鄭大車(《北史》作“火車”),鄭嚴祖之女,鄭仲禮之姊(《北史》作鄭嚴祖之妹,當誤),北齊馮翊太后。
鄭仲華(522年-587年),鄭敬祖之女,鄭元禮之姊,崔昂後妻。
名不詳,鄭述祖之女,北齊趙郡王高睿的王妃。
曾孫
鄭子翻,鄭紹元之子,字靈雀,北齊司徒記室參軍,北齊滅亡後隱居於滎陽三窟山。
鄭子騰,鄭子翻之弟,仕隋為蔣州司馬。
鄭天壽,鄭子翻之弟,仕隋為開府參軍。

個人作品

書法作品

雲峰刻石”是山東掖縣(今萊州市)的雲峰山和大基山、平度縣天柱山、青州市玲瓏山上北朝摩崖刻石的總稱。據統計,有雲峰山刻石40種(計入2000年9月新發現的4種)、大基山刻石25種、天柱山刻石11種和玲瓏山刻石6種,總計82種。其中,北朝刻石51種:
雲峰山刻石(22種)
《鄭文公下碑》
《論經書詩》
《詠飛仙室詩》
《耿伏奴題字》
《觀海童詩》
《右闕題字》
《九仙之名題字》
《安期子題字》
《王子晉題字》
《赤松子題字》
《浮丘子題字》
《羨門子題字》
《神人子題字》
《鴻崖子題字》
《列子題字》
《赤□子題字》
《雲峰之山題字》
《當門石坐題字》
《山門題字》
《左闕題字》
《重登雲峰山記》
《石匠題字》(《石匠於仙題字》和《石匠於仙人題字》合計)
大基山刻石(16種)
《南山門題字》
《朱陽台題字》
《青煙寺題字》
《玄靈宮題字》
《北山門題字》
《白雲堂題字》
《置仙壇詩》
《中明壇題字》
《青煙里題字》
《歲在壬辰建題字》
《仙壇銘告》
《雲居館題字》
《石人名題字》
《雙鉤白雲堂題字》
《郭靜和題字》
《白雲堂畔題字》
天柱山刻石(7種)
《鄭文公上碑》
《東堪石室銘》
《上游下息題字》
《天柱之山題字》
《姚保顯造石塔銘》
《天柱山頌》(又名“四言詩殘刻”)
《天柱山銘》(原石已毀)
玲瓏山刻石(6種)
《游槃題字》
《白駒谷題字》
《白雲堂中解易老題字》
《登百峰山詩》
《解衣冠處題字》和《哀子詩》(均僅見著錄而未見刻石及拓片)
(表格參考資料:)
雲峰山刻石情況(22種)
字數保存狀況書體等
《鄭文公下碑》
51行,每行約29字,共1243字
輕度風華
魏書
《論經書詩》
20行,每行約21字,共324字
嚴重風華
魏書
《詠飛仙室詩》
5行,每行5字,共25字
嚴重風華
魏書
《耿伏奴題字》
3行,每行2字,共6字
基本完好
魏書
《觀海童詩》
13行,每行8字,共104字
嚴重風華
魏書
《右闕題字》
5行,每行約3字,共16字
嚴重風華
魏書
《九仙之名題字》
3行,每行約3字,共8字
嚴重風華
魏書
《安期子題字》
4行,每行約2字,共10字
輕度風華
魏書,與《王子晉題字》同石
《王子晉題字》
5行,每行2字,共10字
輕度風華
魏書,與《安期子題字》同石
《赤松子題字》
3行,每行約3字,共10字
嚴重風華
魏書,與《浮丘子題字》同石
《浮丘子題字》
3行,每行約3字,共10字
嚴重風華
魏書,與《赤松子題字》同石
《羨門子題字》
5行,每行2字,共10字
嚴重風華
魏書
《神人子題字》
3行,每行約4字,共10字
原石碎為8塊,整復後較為完整
魏書,2000年9月新發現
《鴻崖子題字》
3行,每行3字,共9字
原石碎為3塊,整復後筆畫稍缺
魏書,2000年9月新發現
《列子題字》
3行,每行約4字,共8字
原石碎為2塊,整復後筆畫稍缺
魏書,2000年9月新發現
《赤□子題字》
3行,每行約3字,殘存6字
原石碎為多塊,現存5塊
魏書,2000年9月新發現
《雲峰之山題字》
1行,每行4字,共4字
嚴重風華
魏書
《當門石坐題字》
3行,每行約4字,共9字
嚴重風華
魏書
《山門題字》
4行,每行約3字,共13字
嚴重風華
魏書
《左闕題字》
2行,每行約4字,共7字
基本完好
魏書
《重登雲峰山記》
20行,每行約28字,共553字
嚴重風華
隸書
《石匠題字》
2行,每行5字,共10字
嚴重風華
楷書,刻壓在“齋亭”遺址牆基線上
(表格參考資料:)
大基山刻石(16種)
字數保存狀況書體等
《南山門題字》
2行,每行約4字,共7字
輕度風華
魏書
《朱陽台題字》
3行,每行約6字,共14字
嚴重風華
魏書
《青煙寺題字》
3行,每行約5字,共14字
嚴重風華
魏書
《玄靈宮題字》
3行,每行約5字,共14字
嚴重風華
魏書
《北山門題字》
2行,每行約4字,共7字
輕度風華
魏書
《白雲堂題字》
3行,每行約6字,共14字
嚴重風華
魏書
《置仙壇詩》
13行,每行約19字,共206字
嚴重風華
魏書
《中明壇題字》
3行,每行約5字,共14字
基本完好
魏書,與《歲在壬辰建題字》、《青煙里題字》同石
《青煙里題字》
3行,每行4字,共12字
基本完好
魏書,與《中明壇題字》、《歲在壬辰建題字》同石
《歲在壬辰建題字》
2行,每行約2字,共5字
基本完好
魏書,與《中明壇題字》、《青煙里題字》同石
《仙壇銘告》
5行,每行13字,共53字
輕度風華
魏書,與《石人名題字》、《雲居館題字》同石
《雲居館題字》
12行,每行約6字,共68字
輕度風華
隸書,與《仙壇銘告》、《石人名題字》同石
《石人名題字》
3行,每行約5字,共13字
輕度風華
隸書,與《仙壇銘告》、《雲居館題字》同石
《雙鉤白雲堂題字》
1行,每行3字,共3字
嚴重風華
魏書
《郭靜和題字》
原石已佚,有拓本傳世,刻字3行,每行3字,共9字
《白雲堂畔題字》
原石已佚,有拓本傳世,書體為隸書,刻字約4行,每行約16字,約略可辨的有39字
(表格參考資料:)
天柱山刻石(7種)
字數保存狀況書體
《鄭文公上碑》
20行,每行約50字,共882字
嚴重風華
魏書
《東堪石室銘》
10行,每行約12字,共115字
輕度風華
魏書
《上游下息題字》
3行,每行約3字,共13字
輕度風華
魏書
《天柱之山題字》
2行,每行約3字,共5字
輕度風華
魏書
《姚保顯造石塔銘》
7行,每行約5字,共37字
嚴重風華
不詳
《天柱山頌》
7行,每行約15字
嚴重風華
隸書
《天柱山銘》
原石已碎,且大部分已佚,書體為隸書,刻字29行,每行約23字,共609字
(表格參考資料:)
玲瓏山刻石(6種)
字數保存狀況書體
《游槃題字》
3行,每行5字,共15字
輕度風華
魏書
《白駒谷題字》
1行,每行4字,共4字
輕度風華
魏書
《白雲堂中解易老題字》
4行,每行約4字,共13字
嚴重風華
魏書
《登百峰山詩》
原石已斷,現存故宮博物館,殘存刻字7行,每行8~9字,殘存62字
《解衣冠處題字》
原石已佚,亦未見拓片,僅見著錄
(表格參考資料:)
自包世臣將51種刻石中的46種魏書作品定為鄭道昭所書而5種隸書作品定為鄭述祖所書後,幾成定論。但其中的魏書作品數量巨大,風格多樣,而且相差懸殊,用筆習慣也不一致,不可能出自鄭道昭一人之手;而隸書作品的風格不一,也不全是鄭述祖所為。因此,學界對51種刻石的書丹人是否為鄭道昭父子尚有不同意見,如中國書協會員崔傳富即從刻石的藝術風格、用筆習慣、行文語氣、鐫刻位置等方面進行系統考證,根據《右闕題字》中的“雲峰山之右闕也,棲息於此”是鄭道昭的手跡等推斷這些刻石的撰文者和書丹人,得出較具代表性的結論:
刻石名稱撰文者書丹人
雲峰山刻石(22種)
《鄭文公下碑》
鄭羲僚佐
鄭道昭光州任所僚佐
《論經書詩》
鄭道昭
鄭道昭(第17行至第19行為鄭道昭光州任所僚佐)
《詠飛仙室詩》
鄭道昭僚佐
鄭道昭光州任所僚佐
《耿伏奴題字》
耿伏奴
耿伏奴
《觀海童詩》
鄭道昭
鄭道昭光州任所僚佐
《右闕題字》
鄭道昭
鄭道昭
《九仙之名題字》
鄭道昭
鄭道昭光州任所僚佐
《安期子題字》
鄭道昭
鄭道昭光州任所僚佐
《王子晉題字》
鄭道昭
鄭道昭光州任所僚佐
《赤松子題字》
鄭道昭
鄭道昭光州任所僚佐
《浮丘子題字》
鄭道昭
鄭道昭光州任所僚佐
《羨門子題字》
鄭道昭
鄭道昭光州任所僚佐
《神人子題字》
鄭道昭
鄭道昭光州任所僚佐
《鴻崖子題字》
鄭道昭
鄭道昭光州任所僚佐
《列子題字》
鄭道昭
鄭道昭光州任所僚佐
《赤□子題字》
鄭道昭
鄭道昭光州任所僚佐
《雲峰之山題字》
鄭道昭
鄭道昭
《當門石坐題字》
鄭道昭
鄭道昭
《山門題字》
鄭道昭
鄭道昭
《左闕題字》
鄭道昭
鄭道昭光州任所僚佐
《重登雲峰山記》
鄭述祖僚佐
鄭述祖僚佐
《石匠題字》
石匠
石匠
大基山刻石(16種)
《南山門題字》
鄭道昭
鄭道昭光州任所僚佐
《朱陽台題字》
鄭道昭
鄭道昭光州任所僚佐
《青煙寺題字》
鄭道昭
鄭道昭光州任所僚佐
《玄靈宮題字》
鄭道昭
鄭道昭光州任所僚佐
《北山門題字》
鄭道昭
鄭道昭光州任所僚佐
《白雲堂題字》
鄭道昭
鄭道昭光州任所僚佐
《置仙壇詩》
鄭道昭
鄭道昭光州任所僚佐
《中明壇題字》
鄭道昭
鄭道昭
《青煙里題字》
鄭道昭
鄭道昭
《歲在壬辰建題字》
鄭道昭
鄭道昭
《仙壇銘告》
大基山道士
大基山道士
《雲居館題字》
鄭述祖
鄭述祖僚佐
《石人名題字》
鄭述祖
鄭述祖僚佐
《雙鉤白雲堂題字》
地方文人
地方文人
《郭靜和題字》
郭靜和
郭靜和
《白雲堂畔題字》
地方文人
地方文人
天柱山刻石(7種)
《鄭文公上碑》
鄭羲僚佐
鄭道昭光州任所僚佐
《東堪石室銘》
鄭道昭
鄭道昭光州任所僚佐
《上游下息題字》
鄭道昭
鄭道昭
《天柱之山題字》
鄭道昭
鄭道昭
《姚保顯造石塔銘》
民間藝人
民間藝人
《天柱山頌》
鄭述祖
鄭述祖
《天柱山銘》
鄭述祖
鄭述祖僚佐
玲瓏山刻石(4種)
《游槃題字》
鄭道昭
鄭道昭青州幕僚
《白駒谷題字》
鄭道昭
鄭道昭青州幕僚
《白雲堂中解易老題字》
鄭道昭
鄭道昭青州幕僚
《登百峰山詩》
鄭道昭
鄭道昭青州幕僚
(表格參考資料:)
對於崔傳富的結論,青島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邢學敏的《北魏書法家鄭道昭家族研究》基本上採用;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許洪國則認為將《右闕題字》等10種刻石的書丹人定為鄭道昭“確為的論”,而將《鄭文公下碑》等23種刻石的書丹人定為鄭道昭的僚佐則“似尚需探討”,因為這33種有“時代共性”,書丹人似是同一人。
總而言之,對於46種魏書刻石的書丹人,無論肯定還是否定的書丹人是鄭道昭都嫌證據不足,而較為科學的說法是“這46種魏書刻石傳為鄭道昭所書”。

詩文作品

逯欽立的《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輯有鄭道昭的詩4首,嚴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輯有鄭道昭的文5篇,篇目如下表:
詩(4首)
《詠飛仙室詩》
登雲峰山觀海島》(《觀海童詩》)
《與道俗十人出萊城東南九里登雲峰山論經書》(《論經書詩》)
文(5篇)
《天柱山銘》(《東堪石室銘》)
《齊亭銘》(殘存一句)
(以上參考:)

相關爭議

為父改謚

對於鄭道昭父親鄭羲的諡號,據《魏書》記載,鄭羲去世後,尚書奏報擬諡號為“宣”,孝文帝下詔說:“依《諡法》,博學多見曰‘文’,不勤成名曰‘靈’。可贈給本有官職,加謚‘文靈’。”而傳為鄭道昭所書的《鄭文公碑》中卻稱“謚曰‘文’”。對此,有的學者認為《鄭文公碑》篡改了孝文帝欽定的諡號,有失史實;有的學者則認為《魏書》有意污衊鄭羲;而趙明誠則認為“賜謚詔書甚詳,不應差誤,而碑當時所立,必不敢諱一字”(《金石錄》),但沒有說明碑文與史書出現差異的原因,採取了存疑的態度;還有的學者則認為二者的差異是由文體性質的不同造成的:銘文是用來歌功頌德的工具,故《鄭文公碑》省去了鄭羲諡號中與過失相關的“靈”;而史書則是俱錄功過的,故《魏書》完整地記錄了鄭羲的諡號。

書聖之名

有關鄭道昭與雲峰刻石的記載,在宋代趙明誠《金石錄》以後的諸多文獻中,多涉及其金石學價值。關於其書法藝術的討論,在晚清包世臣、阮元之後逐漸深入,到了康有為時達到高潮,葉昌熾在《語石》中更是稱鄭道昭為“北朝書聖”。但云峰刻石中哪些為鄭道昭所書尚有爭議,且《魏書》和《北史》敘述鄭道昭的生平時均未載其工書,加之其他因素影響,自葉昌熾提出這個概念後,關於鄭道昭是否可以被稱為“書聖”的爭論就沒有停止過。

後世紀念

鄭道昭紀念館
鄭道昭紀念館在山東省萊州市雲峰山,1995年落成並正式開放。館內分:滎陽鄭氏世系,鄭道昭其人;刻石分布及現狀;刻石著錄與研究;現代中外書法家留墨等部分。
陳列大廳正面是鄭道昭的大型塑像,塑像身後鑲嵌著藝術大師劉海粟為《鄭文公下碑》題寫的“雲峰千仞,濤聲萬里,一代文宗,萬方光燦”16個大字。
陳列大廳展出的內容主要表現鄭道昭“少而好學、才冠秘穎”;“政務寬厚,吏民擁戴”;“談經論道,觀海賦詩”;“書寫鄭碑、千古流芳”等。此外,還陳列有鄭道昭的刻石拓片,歷代對刻石研究及論著;還有中外書法家為鄭文公碑題詞及留下的墨寶等。
鄭道昭宅
據《洛陽伽藍記》記載,在河南洛陽市東陽門外二里御道的北面是人們所說的暉文里,其中有秘書監鄭道昭故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