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磐基

鄭磐基

鄭磐基,1938年11月生。福建省永定縣鳳城鎮人。林業高級工程師。江西農業大學63屆林學專業畢業生。江西婺源縣林業科學技術推廣站退休工程師。北京林業大學客座教授,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員,終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磐基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福建省永定縣鳳城鎮
  • 出生日期:1938年11月
  • 職業:林業工程師
  • 畢業院校:江西農業大學
  • 主要成就:江西省科學大會獎,世界發明獎
  • 代表作品:婺源古樹、自然保護小區建設基本知識
簡歷,榮譽,事跡,婺源模式,綠野尋蹤,鐘情生態,

簡歷

1957年永定一中高中畢業,1959年至1963年就讀於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總校林學系,1963年10月畢業分配到婺源縣共大珍珠山分校,1982年,調入婺源縣林業科學技術推廣站工作。曾任婺源縣政協四至八屆委員、常委。1992年開創自然保護小區研究,被林業部譽為“婺源模式”推廣全國。1998年退休。
鄭磐基鄭磐基

榮譽

杉天牛研究獲江西省科學大會獎,自然保護小區研究獲世界發明獎、伍體賢現代林業基金獎、林業部“社會林業工程項目優秀論文一等獎”, ABT生根粉研究推廣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黃喉噪鶥保護小區建設與功能研究獲美國“福特汽車環保獎”(中國)自然環境保護項目一等獎,1994年獲“全國林業科技推廣先進工作者”, 1995年獲“全國農業技術推廣先進工作者”。

事跡

鄭磐基在全國最先提出自然保護小區的理念,他推動了婺源生態保護大步邁進。在婺源率先發現“黃喉噪鶥”,在世界生物學界引起轟動。鄭磐基幾十年如一日,為婺源生態保護和旅遊開發做著自己的貢獻。鄭磐基提出並參與創建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使婺源變成中國最美鄉村之一,而且這種模式被國家林業部譽為“婺源模式”,並在全國多個地區廣泛推行,使很多人都實現了住在公園裡這個夢想。

婺源模式

1992年4月,鄭磐基從《科技日報》上看到了中科院李慶逵等3名學部委員關於“應建立微型森林自然保護區”的建議。緊接著,他又在中國林業報上看到廣東省108位專家、教授聯名發出的“關於建立社會性、民眾性自然保護小區”的倡議。鄭磐基茅塞頓開,很快寫出了一篇《關於婺源建立鄉、村自然保護小區的商討》的論文。他在文中提出了利用全縣村莊周邊的天然林建立自然保護小區的構想和具體做法。
同年7月,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鄭磐基選定了秋口鎮漁潭村的一片天然林作為示範點,成立了建設自然保護小區的領導小組,訂立保護公約,還劃定了保護界限並立了碑牌。據業內專家稱,這是我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小區,初始面積僅125畝。拋“磚”引來“玉”。鄭磐基首創的自然保護小區,使婺源縣領導看到了發展生態經濟的亮點,縣政府很快發出《關於開展我縣自然保護小區調查規劃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鄉、鎮(場)分管林業的領導帶頭,對宜建自然保護小區的山場進行規劃、調查,然後上報政府審批公布。至2012年底,該縣已建立自然生態型、珍稀動物型、水源涵養型等六類自然保護小區191處,總面積達65萬畝,幾乎村村都有了自己的保護小區,到處都是綠色的世界。
正因為首創自然保護小區,1994年,鄭磐基獲得了世界發明者協會國際聯合會頒發的世界發明獎(IFIA)。維也納國際聯合會主席法拉格·穆薩還寫授杈書,委託中國發明協會武衡會長親自給鄭磐基授獎。
1995年,“自然保護小區建設”被林業部譽為“婺源模式”,並進行推廣。同年,國家科委、人事部、農業部、林業部、水利部等單位聯合授予他“全國農業科技推廣先進工作者”稱號。聯合國專家、德國弗萊堡大學教授帕爾斯到江西考察時稱:婺源建立自然保護小區的做法,不僅在中國是一個很成功的模式,而且對世界各國也堪稱楷模。
2000年底,全國推廣婺源模式,已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小區50319個,總面積達135.58萬公頃。

綠野尋蹤

黃喉噪鶥是世界瀕危珍稀鳥類之一,僅分布於我國江西婺源、雲南思茅和印度阿薩姆。黃喉噪鶥為雀形目畫眉科噪鶥屬,體形小巧,羽毛艷麗,聲音動聽。據說,世界上第一隻黃喉噪鶥的標本,便是法國一名傳教士於1921年在婺源採制到的。
被譽為婺源種的黃喉噪鶥,幾乎有近一個世紀杳無音信了。1993年,英國鳥類保護協會在一批從中國進口的畫眉鳥中,意外發現了一隻混入其中的珍貴的黃喉噪鶥鳥,便十分關注,並特地電告中國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部門,同時轉來了一幅黃喉噪鶥的彩色照片。經確定,正是婺源種,由此引起國內外鳥類學界的關注。
1996年12月,一項由國際資助的調查正式啟動。由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省林業廳和婺源縣林業局的高級專家和科技人員組成的調查小組,在婺源縣山山嶺嶺、村村寨寨展開了歷時3年艱苦的野外調查工作。鄭磐基每天早上5點鐘出發,先是坐公共汽車到山區,然後再爬山尋找,下午還得在5點鐘之前下山,不然趕不上回縣城的客車。為了蹲坑守侯,他常常是餓了吃乾糧,渴了喝山泉,有時還得把自己偽裝起來,不能發出聲響。一些旱螞蟥就神不知鬼不覺地爬上身,等它吃飽喝足人血之後,才會自動滾落下來。
2000年5月24日,在秋口鎮鶴溪自然保護小區內,一隻喉部有著黃色羽毛的小鳥不經意地闖入了鄭磐基望遠鏡的視野中,引起了他的注意,片刻,他欣喜若狂,跟蹤追擊,一定要看個清楚明白。他在一片高大的闊葉林中,果然發現了幾十隻黃喉噪鶥正在枝條上或歌或舞,或追逐或嬉戲,形象生動,扣人心弦。他端起照相機不停地搜尋目標,一連拍了好幾個膠捲,留下了珍貴可信的物證照片。
2001年4月,德國動物物種與種群保護協會主席羅蘭德·沃思博士一行專程赴婺源實地考察黃喉噪鶥,並簽訂了為期3年的合作協定,每年無償提供3000美元的專項保護資金。同年10月,世界自然基金會把婺源黃喉噪鶥自然保護小區的建設列入“中國珍稀物種保護小型基金”項目,資助5000美元用於黃喉噪鶥自然保護小區的建設。
2002年,鄭磐基撰寫的論文《婺源黃喉噪鶥保護小區建設與功能研究》,榮獲福特汽車環保獎自然環境保護項目一等獎。
2007年4月,英、德、法三國動物保護學會聯合簽訂了黃喉噪鶥項目合作議定書,每年提供專項資金,鄭磐基被聘請為該合作的資深顧問。 截至2012年,該縣先後在6處地方發現近200隻黃喉噪鶥。

鐘情生態

婺源的生態文化旅遊資源,鄭磐基極為關注,曾在該縣調查風景名勝,發表“婺源靈岩古洞群”和“朱熹與植樹”等文章,1985年4月,他起草上報建立“靈岩洞群森林公園”併到林業部匯報,當時林業部董智勇副部長得知後,隨後由宣傳司邀集了北京八大新聞單位到婺源考察靈岩古洞等風景資源,人民日報1986年11月15日整版刊登了婺源的旅遊資源。林業部1988年5月15日也發文批建靈岩洞森林公園,據業內人士透露,當時,這是江西省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國內森林公園開發旅遊也僅僅起步。他只能摸著石頭過河,迅速帶領技術人員進入景區進行考察規劃,經歷半年的野外調查、洞內探險、洞外測繪、資料收集,於1989年8月執筆完成《靈岩洞國家森林公園總體規劃設計》一書,接著親自實施森林公園的開發,1992年底,他將靈岩洞森林公園建設情況向林業部匯報,董智勇副部長聽完匯報後,在其辦公室與鄭磐基合影留念,還要他安排落實第二年在靈岩洞森林公園舉辦全國林業攝影培訓班的事宜,經費由林業部提供。
婺源的村莊,被媒體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村邊的古樹美景,鄭磐基早就印在心裡。1985年省林業廳李明志廳長到婺源考察,鄭磐基陪同到浙源鄉在鄉政府旁的老屋喝茶,看到院內魚壙邊的古桂花樹感興趣,鄭磐基立即匯報全縣有眾多的名木古樹,並有能力拍攝彙編成書時,廳長認為這會是全國最早的古樹攝影畫冊,當即表態下撥3萬元出畫冊。鄭磐基迅速行動,於1986年調查撰寫拍攝出版了《婺源古樹》彩色攝影畫冊,接著以旅遊觀光的形式改編為“古樹情思”拍攝了一部電視片,由於題材和形式新穎,在華東六省電視大賽獲二等獎,在中央電視台播放。通過婺源古樹的畫冊和電視宣傳,婺源村莊周邊的古樹得到全面保護,全縣掛牌保護的古樹名木總計64種5533株,占全省古樹名木種類的三分之一、數量的十分之一。通過全國第一本古樹彩色攝影畫冊以及電視的印象,2005年5月,在婺源召開了全國《古樹名木保護條例》研討會暨《中華古樹名木》畫冊編寫方案評審會,當年“古樹情思”的電視拍攝地,如今有的成了婺源的旅遊景區或景點。
2008年,鄭磐基巳經退休十年,但生態保護痴心不變,他避開夏日酷暑,連續七天起早摸黑攀登多個千米海拔的高山,進行環境考察和標本採集,為婺源報建鐃河源、大鄣山兩個省級自然保護區提供資料,為全縣打造世界最大的生態文化公園添磚加瓦。
鄭磐基對大自然無法割捨的情懷和無怨無悔的忙碌,得到了家人的理解並支持,省婦聯授予“江西省綠色家庭”榮譽,全國婦聯、環保總局聯合頒發第二屆全國“綠色家庭”證書,讚譽全家對社會所作的奉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