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炎松

鄭炎松 (Dr. Yan-Song Zheng),男,1961.10,理學博士 ,教授,博士生導師,1998–現在,華中科技大學化學系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炎松
  • 外文名:Dr. Yan-Song Zheng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61.10
  • 職業:,理學博士 ,教授
  • 性別:男
人物經歷,主講課程,研究方向,主要貢獻,

人物經歷

1982年華中師範大學化學系學士。
1996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化學研究所博士(導師:黃志鏜院士)。
1998年浙江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系博士後(沈之荃院士課題組)。
1999.12–2001.4香港大學化學系博士後(楊丹教授課題組)。
2002.2–2004.8美國密西西比大學藥物化學系訪問學者。
1998–現在,華中科技大學化學系工作。

主講課程

有機化學,有機化學實驗,高等有機化學,有機合成,不對稱合成等。

研究方向

⒈杯芳烴衍生物的合成,杯芳烴金屬配合物的合成,以及它們性能的研究。杯芳烴是一類由苯酚單元構成的大環化合物,被譽為繼冠醚和環糊精之後第三代主體化合物,在物質的分離提純,分析測試,分子識別,分子材料,化學催化以及模擬酶等方面有潛在的用途,引起了廣泛的興趣。現在杯芳烴及其衍生物已經可以用來從海水中提取鈾,核廢料的回收,C60的提純,氫氣的純化,納米銀線的製備,選擇性電極的製備等方面,隨著對杯芳烴化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它們的用途會越來越多。
我們主要研究杯芳烴金屬配合物的製備以及用於催化化學反應等,其目的是想利用杯芳烴的大環骨架結構提高化學反應的選擇性;手性杯芳烴的合成及它們的手性識別性能,在該方面的研究成果可望用於手性化合物特別是手性藥物的分離,分析及不對稱合成;利用杯芳烴合成納米金屬。我們合成的手性杯芳烴氨基醇可以用於一些酸性化合物的手性位移試劑,如用於扁桃體酸,酒石酸,IB布洛芬等對映體純度的測定,其中僅使用5%的手性杯芳烴氨基醇1a即可有效的區分扁桃體酸的兩個對映體。
⒉抗癌新藥Epothilones及衍生物的全合成研究。Epothilone具有與目前臨床上使用的紫杉醇相同的作用機理,能夠促進細胞管線的聚合,形成穩定的細胞微管,從而殺死癌細胞。其活性比紫杉醇強10倍以上,而且水溶性更好,與其它藥物配伍不易產生耐藥性,目前該藥已經進入了臨床Ⅱ期試驗,可望在未來5年左右成為臨床用藥。我們的研究工作主要著重於Epothilones及衍生物的全合成。
⒊聚集誘導螢光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具有聚集誘導發光(AlE)性質的有機化合物能夠在聚集或固態條件下,通過改變分子組成、扭曲構象、剛性結構、堆積形態等調節螢光發射強度和波長,使其在OLED、化學/生物感測器等領域具有廣闊套用前景。要研究和開發高效、穩定、高色彩純度的新型有機發光材料 ,就要解決聚集螢光猝滅問題。設計、合成具有與之相反現象的發光材料,即固態時發光增強的化合物,將在諸如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化學、生物感測器等領域有廣闊的套用前景。
⒋超分子自組裝化學。超分子化學是基於共價鍵存在著分子化學領域,基於分子組裝體和分子間鍵而存在的,此後經過近20多年的快速發展,超分子化學已遠遠超越了原來有機化學主客體體系的範疇,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概念和體系:如分子識別、分子自組裝、超分子器件、超分子材料等在與生物、物理等其它學科的交叉融合中,超分子化學已經發展成了超分子科學,被認為是21 世紀新概念和高新技術的一個重要源頭.以分子識別為基礎、分子自組裝為手段、組裝體功能為目標的超分子科學體系研究的領域主要包括:超分子體系的反應性、層狀超分子自組裝、界面超分子自組裝、聚合物自組裝、納米超分子材料等。

主要貢獻

⒈"Effect of Carboxylic Acid on Micelles of an Neutral Amphiphilic Dendro-Calix[4]arene".Org. Biomol. Chem,2011,Accepted Manuscript.
⒉" Inherently chiral calixarenes: a decade's review". Journal of Inclusion Phenomena and Macrocyclic Chemistry ;(2011), 71(1-2), 35-56.
⒊“Highly enantioselective recognition of a wide range of carboxylic acids based on enantioselectively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1,47(36), 10139-10141.
⒋“Single-Hole Hollow Nanospheres from Enantioselective Self-Assembly of Chiral AIE Carboxylic Acid and Amine”.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2011, 76⑷, 1100-1108.
⒌“ Enantiomer analysis of chiral carboxylic acids by AIE molecules bearing optically pure aminol groups”.Talanta 2010, 80⑶, 1470-1474.
⒍“Chiral recognition based on enantioselectively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2009, 74⒂, 5660-5663.
⒎“Enantioselective self-assembly of chiral calix[4]arene acid with amines”.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09,⑼, 1121-1123.
⒏“Heat-set gels and egg-like vesicles using two component gel system based on chiral calix[4]arenes”.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07,(48), 5200-5202.
⒐“Enantioselective nanofiber-spinning of chiral calixarene receptor with guest”.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07,(32), 3398-3400.
⒑“Chiral nitrogen-containing calix[4]crown-an excellent receptor for chiral recognition of mandelic acid”. Tetrahedron Letters 2006, 47(36), 6357-6360.
11“Total Syntheses of Epothilones B and D”.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2004, 69(26), 9269-9284.
⒓“Exceptional Chiral Recognition of Racemic Carboxylic Acids by Calix[4]arenes Bearing Optically Pure .alpha.,.beta.-Amino Alcohol Groups”. Organic Letters 2004, 6⑻, 1189-1192.
⒔“Macrocyclic,linear and starlike assemblies of calix[4]arenes covalently bridged by methylenes at the upper rims: simple route to novel receptors with defined polycavities”. Tetrahedron 2002, 58⒆, 3729-373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