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晉鳴

鄭晉鳴

鄭晉鳴,新聞幹事,後來考入光明日報新疆記者站,光明日報江蘇記者站站長,教授高級記者,全國百佳優秀新聞工作者。現為東南大學董事會董事,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兼職教授,河海大學兼職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晉鳴
  • 國籍:中國
  • 職業:記者
  • 主要成就:第十二屆長江韜奮獎長江系列10名獲獎者之一
    全國百佳優秀新聞工作者
  • 性別:男
個人經歷,主要事跡,

個人經歷

鄭晉鳴,男,第十二屆長江韜奮獎長江系列10名獲獎者之一,曾從軍在新疆部隊當過文化教員、新聞幹事,後來考入光明日報新疆記者站,光明日報江蘇記者站站長,教授高級記者,全國百佳優秀新聞工作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他從事新聞工作20多年,先後在5個省市自治區駐站和工作。他對新聞事業充滿熱情,曾說:“新聞是我的最愛,愛之勝過愛自己”。憑藉這種對新聞事業的熱愛,再加上勤奮、智慧和永不向困難低頭的頑強,他寫出了一篇又一篇精彩的報導,連續5屆獲得中國新聞界的最高獎——中國新聞獎。到江蘇工作期間,連續10年獲得江蘇報導獎一等獎,每年的頭版頭條總數、好稿總數、發稿總數均居光明日報全國各記者站之首。
現為東南大學董事會董事,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兼職教授,河海大學兼職教授。

主要事跡

“新聞是我的最愛,愛之勝過愛自己。”這是鄭晉鳴的人生格言,也是他的真實寫照。正是源於這種熱愛,他“半路出家”做了記者,在爾後的二十餘年間,他甘於吃苦,拚命學習和工作,為自己所痴情的事業奉獻著每分每秒。
鄭晉鳴出身於山西農村一個普通的教師家庭,大山里艱苦的生活環境培養了他不甘向困難低頭的性格。經歷了饑寒交迫的童年,青年時代,他參軍離開了家鄉。在新疆的部隊里,他當過文化教員、新聞幹事,後來考入光明日報新疆記者站,開始了他夢寐以求的記者生涯。
為了熟悉民情,老鄭在剛到江蘇的三年內跑了20萬公里,江蘇省64個縣,426個鄉鎮,他都跑過兩次以上;為了節省開支,老鄭捨不得雇專職駕駛員,有時候出差,既要開車,又要採訪,箇中風險和艱辛,讓人不忍回首;為了採訪第一手的獨家新聞,他出過兩次較大車禍,死裡逃生,至今腰間還留有術後的鋼板;為了採訪抗洪搶險,他與在抗洪第一線與民眾同住堤壩五天,差點被毒蛇咬傷,寫出了《人心更比洪水高》,獲江蘇報導獎一等獎;為了採訪徐州礦井瓦斯爆炸事件,他冒著生命危險與營救人員一同深入井下,受到徐州市領導的高度讚揚;為了揭露"黑網咖"的真實狀況,他帶領實習生冒著39攝氏度的高溫一天跑了四個縣20多家網咖,寫出了《專家建議網咖整治重點下移》,受到當地領導的高度重視。
正是由於與民眾有真感情,老鄭寫出了許多富有情感的作品。1999年5月,美國和北約部隊悍然轟炸了我駐南斯拉夫大使館,光明日報駐南記者許杏虎、朱穎不幸犧牲。作為許、朱的同事,老鄭主動來到許在農村的老家住了7天,白天幫忙接待客人、照顧老人,晚上熬夜寫稿。《小院不了情》、《故鄉的魂》、《送虎子歸故里》等稿件都是他含淚寫出的,文章感動了編輯,也打動了讀者。
2004年7月19日,老鄭經過兩個多月的採訪,在光明日報經濟周刊頭條刊發了分析文章《增長並不等於發展》,管窺江蘇經濟成長方式。此文切中問題要害,李長春同志曾高度評價說:"這篇文章很好,很有深度。"此稿在江蘇也引起了極大反響,江蘇專門舉辦了領導幹部科學發展研討班,進行專題討論,揚州大學、江蘇科技大學等大學將此稿印發給全校做課文學習。此文獲得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第一名。
由於常年在外奔波,忘我的工作使他無法照料年邁的父母和年幼的兒子,這也讓他一直心懷歉意。去年全國兩會期間,正在北京採訪的老鄭接到電話,父親病危,速歸。一聽到訊息,這個向來倡導"流血不流淚"的錚錚漢子忍不住淚流滿面。一邊是生他養他的老父親,一邊是報社一年中最重要的報導任務,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他狠下心來留在北京繼續採訪,等回到老家時,父親已經過世兩天。老鄭一下子在父親靈位前長跪不起,沒能見上父親最後一面也成為他一生中最大的遺憾。就在幾天前,他年近80歲的老母親在種地時從山坡上滾落下來,情況危急。老鄭得知訊息後火速趕往飛機場,但就在半路上,他接到一個重要的採訪任務,高度的敬業精神讓他不得不調轉車頭,直接趕往採訪現場。
記者站工作具有較大的自由,缺乏監管。為了加強自律,老鄭給自己擬定了名為"一、二、三、十"的工作計畫,即每月一個頭版頭條、兩個二版頭條、三個四版頭條,每月共發10篇稿件。正是由於他多年來一直履行這個計畫,連續8年來,他的發稿量、頭版頭條和其他版頭條數、好稿率均居光明日報全國各記者站前列。
光明日報和江蘇新聞圈裡的人對老鄭都有這樣一個評價:老鄭寫新聞採訪實、角度刁,感情真。的確,老鄭就是源於對新聞事業的滿腔熱情,痴心工作二十餘年,憑藉勤奮、智慧和永不向困難低頭的頑強,寫出了一篇又一篇精彩的報導,3次獲得中國新聞獎,連續7年獲得江蘇報導一等獎。
光明日報鄭晉鳴同志事跡介紹
鄭晉鳴,男,山西沁源人,1960年12月出生。現任光明日報社江蘇記者站站長,高級記者。一直在基層從事新聞報導工作,曾獲“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抗震救災宣傳報導先進個人”、“‘走轉改’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30年來,公開發表各類稿件萬餘篇;用稿量、好稿量、頭版頭條數連續15年居光明日報全國各記者站之首。出版各種著作150餘萬字。在歷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有2篇作品獲“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鄭晉鳴對黨的事業高度負責,對民眾利益時刻關注,在深入實際採訪中總能挖掘出重大報導題材。
2004年,出訪美國的鄭晉鳴從一群“老外”對當時中國一味追求GDP增長的不理解中意識到,不能讓逐年跳躍的GDP數字換來令人憂心的生存環境和發展空間。經過兩個多月的深度採訪,他寫就了《增長並不等於發展》。甫一付梓,便引起軒然大波,在為經濟成長數據一路走高的喝彩聲中,這篇報導猶如當頭棒喝。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但社會上一些人對增長與發展的關係仍然缺乏理性的認識,這篇報導見報後,有人甚至發出了“沒有增長會有發展嗎”的質疑。在這個關鍵時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同志認為“這篇文章很好,很有深度。”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在一次講話中原封不動地引用了這篇文章中的三個標題。後來,中央把轉變經濟成長方式的提法改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該報導獲“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近50年來,中國人一直奉行“多快好省”的信條,鄭晉鳴在採訪中以特有的新聞嗅覺敏銳地發現,好與快、富民與強省孰先孰後,需要探個究竟。2006年11月寫出了《和諧文化催生江蘇十餘項領先》的報導,在全國第一次將“又快又好”變為“又好又快”,將“強省富民”變為“富民強省”。一個月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引人注目地提出了“又好又快發展”。於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又好又快發展、富民強國一併寫入了黨的十七大報告。十七大閉幕期間,鄭晉鳴有幸成為接受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採訪的記者之一。1999年春節期間,全國“三下鄉”又掀高潮,如何使“三下鄉”常搞常新,鄭晉鳴深入採訪後寫出了《感情越拉越近——關於江蘇“三下鄉”的調查》,在光明日報刊出當天,時任中宣部常務副部長劉雲山批示:“光明日報對三下鄉的報導有聲有色、有深度,尤以江蘇的調查為最,這樣的報導對實際工作有很好的促進作用。”2000年元月份,中宣部《新聞閱評》又一次轉摘了鄭晉鳴采寫的《“下鄉”搞活“鄉下”》的文章,並在評語中說“這篇文章提出了新情況、新問題,總結新經驗,發表新見解,問題切中要害,經驗和見解有新鮮感,又實在可行,希望媒體多推出這樣的好文章。”緊接著,全國“三下鄉”現場會在江蘇召開,會上鄭晉鳴這兩篇報導作為資料印發給與會代表。
鄭晉鳴嫉惡如仇,敢於針砭時弊,勇於向黨和政府反映社會問題。
上世紀90年代初,國內市場充斥著大量假冒偽劣產品,他在探親期間,發現老家農村不少農民到河北無極販假藥。他在第一時間報告總社並受命到無極縣暗訪,很快了解掌握了第一手資料。返京第二天,一篇題為《富了一縣坑了全國》的內參給人們揭開了無極醫藥市場制假售假的真相。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很快對內參做出批示,一場打假活動迅速在全國範圍內展開,很快端掉了無極假藥市場。該內參獲當年全國內參類評比特別獎。
1998年,就在長江發生特大洪水之前的一個多月,鄭晉鳴發現從馬鞍山到南京長江段有人為一己之利不惜毀堤非法采沙,感到一旦洪水襲來,後果不堪構想。強烈的憂患意識驅使他連三趕四到沿江沿線採訪,寫下了《采沙毀堤何時休》的報導。文章並不長,卻事關沿岸千家萬戶的安寧。1998年5月22日在光明日報刊出後,水利部火速命安徽、江蘇兩省嚴查采沙,封存船隻,緊接著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制定了《無限期禁止採挖江沙》的規定。之後一個月,長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水,唯有江蘇有驚無險。2001年10月25日,國務院頒布了《長江河道采砂管理條例》,將長江采砂管理納入法制化軌道。此稿獲“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2011年,南京市建設捷運3號線,需要沿線的600棵法國梧桐“讓路”,鄭晉鳴接到民眾舉報電話後,連續三天到現場採訪,《從南京護綠歷程看——大樹不該被移走》、《城市管理更要講科學——對南京“梧桐讓路”之爭事件的追蹤報導》等系列報導相繼刊出,有力抨擊了城市建設“重面子輕里子”的弊端,引起中央高層的關注。國務院兩位副總理打電話給南京市領導,希望他們在砍樹上要慎重。南京市委市政府根據國務院領導的指示,多次召開專門會議,做出了調整城市建設規劃方案的決定,出台了相關法規。捷運3號線沿線的600棵大樹保住了,全城每棵古樹名木都有了GPS“護身符”。
鄭晉鳴以人為本,善於發現典型,樂於替好人說話。有關“好人”一類的題材一直備受關注,由此也在全國率先報導諸多典型。
人民的好乾部孔繁森的最後14天是在新疆考察中度過的。任職新疆記者站的鄭晉鳴在陪同考察的過程中,敏銳地察覺到這位領導幹部身上有著不一般的品格和情懷。就在孔繁森犧牲後的日子裡,鄭晉鳴踏著孔繁森在新疆留下的足跡重走4000多公里,從葉城到阿克蘇和喀什再到烏魯木齊,他不肯錯過與孔繁森有過接觸的每一個人,不肯忽略孔繁森舉手投足的每一個映像。回想著採訪的一幕幕,鄭晉鳴夜不能寐,深情寫出了《孔繁森生命的最後十四天》。一年之後,孔繁森成為全國領導幹部學習的榜樣。
“全國模範教師”徐其軍是一名鄉村教師。 2002年,年僅25歲的徐其軍被查出患有腎衰竭並發尿毒症,卻毅然拖著病軀在講台上一站就是9年。鄭晉鳴憑著特有的新聞嗅覺,從徐其軍身上看到了全國鄉村教師淳樸的敬業精神和大愛情懷。他走進徐其軍生長和工作的鄉村,深度採訪之後,寫出了《堅守講台,因為愛》,點出中國教育正是有了千千萬萬像徐其軍這樣的鄉村教師才有了光明的前途。不久後,徐其軍榮獲“全國十大最美鄉村教師”稱號,並成為全國教師的楷模。李源潮同志在光明日報上批示,“這個典型很好,值得在全國宣傳和學習”。
鄭晉鳴主動請纓,六進汶川。在抗震救災火線上經歷生與死的考驗。
按理說,他是江蘇站記者,輪不著他出馬。然而,震後第三天,他就將請戰電話打給了總編輯。放下電話不到24小時,一篇《飛往汶川》的報導躍然光明日報上,此後一年,這位年近50 、頭髮花白、身著迷彩服的“戰士”六次出現在抗震救災的“戰場”。
震後一月,他走遍了12個重災區;
六進汶川,他寫下了《震不垮的精神長城》等60多篇通訊報導;率先報導了映秀中學校長譚國強、直升機長邱光華;
他還將為若干單位作抗震救災報告所得酬金全部捐給了災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