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尖兵

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於鄭(陝西省華縣東,居棫林,徙拾),史稱鄭桓公。鄭國公元前769年東遷新鄭,於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占據,鄭人奔於陳、宋間,以原國名為氏,就得鄭氏。

基本介紹

  • 本名:鄭尖兵
  • 出生地:江西省廣豐縣人
  • 出生時間:1987年8月
  • 主要成就:鄭桓公
基本介紹,名字釋義,鄭吧,

基本介紹

【鄭尖兵內容簡介】
姓氏
籍貫:江西省廣豐縣人
出生年月:1987年8月

名字釋義

解釋:
NO1;
鄭 zhèng
<名>
1(形聲。從邑,奠聲。從邑,與地名、邦域有關。本義:周代諸侯國名,姬姓)
2同本義 [Zheng state]鄭,京兆縣,周厲王子友所封。從邑,奠聲。宗周之滅,鄭徙繒洧之上,今新鄭是也。——《說文》至於南鄭。——《穆天子傳》。此舊鄭也。鄭穆公使視客館。——《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3周西都畿內地。周宣王封季弟友(桓公)於此。在今陝西華縣境。其後犬戎殺周幽王,桓公死之,其子武公與晉文侯定平王於東都,武公遷居東都畿內,都新鄭,即春秋之鄭國。戰國時為韓所滅。又如:鄭聲(鄭國音樂);鄭風(《詩》十五國風之一);鄭國渠(古代關中平原的人工灌溉渠)
4原指春秋戰國時鄭國的民間音樂,後與所謂雅樂對舉,指與雅樂相背的“淫邪之音” [wanton music]改華服以就紫,變雅音而入鄭。——《惟皇誡德賦》
5又如:鄭音(本指春秋時鄭國的音樂,後多指俗樂)
6姓
一、尋根溯祖
姓氏:鄭 祖籍:河南
祖宗:鄭桓公 郡望:滎陽郡
分類:以國為姓
二、遷徙分布
鄭氏最早的發源地在河南東部及山東、安徽等地間。秦時,19世孫鄭襲遷司州河南洛陽。27世孫鄭其舉族遷回滎陽(位於開封城東開封縣朱仙鎮古城村)。秦漢以後,鄭姓已遷入鄰近地區,主要以今山東、安徽、陝西、山西等境為其分布的主要地區。其後29世孫鄭賓居山東高密。31世孫鄭眾之子安世遷居鹹陽。因漢武帝令"強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孫南遷至浙江會稽山陰。鄭姓大舉南遷始於"永嘉之亂"之時。西晉永嘉二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為鄭姓。唐初,河南鄭氏又有隨陳政、陳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鄭氏隨王潮、王審之入閩。明清之際著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閩的。鄭氏移居台灣,始於鄭成功;播遷至海外,始於清,現分布於泰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等國家。
三、郡望堂號
【堂號】 "博經堂":東漢鄭玄,博覽群經,幾千人從遠方來拜他為師。西漢時期的讀書人大都專治一經,鄭玄卻獨自力主博通。
"安遠堂":漢宣帝時,鄭吉為侍郎,那時外侮屢屢來犯,鄭吉打敗了車師,使日逐投降。於是皇帝提他當司馬。為了西方國境的安全,又派他為西域都護,封安遠侯。
【郡望】 滎陽郡:三國時置郡。
洛陽:我國古都之一。漢、魏故城在今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漢城西18里。
高密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高密。相當今山東高密一帶。
雍州:東漢時置郡,治所在長安。
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狄道。
南陽郡:戰國秦置郡,治所在宛縣。
四、家乘譜牒
江蘇:鄭氏宗譜一卷、雲陽鄭氏宗譜二十卷、扶風鄭氏宗譜四卷、蘭陵鄭氏宗譜三十卷、東山鄭氏世譜八卷首一卷、蕭山鄭氏宗譜十二卷
浙江:鎮北龍山鄭氏宗譜十四卷首二卷末二卷、慈谿鞍山重視重修宗譜二十四卷、慈谿灌東鄭氏宗譜十卷、蘭溪鄭氏宗譜十九卷
安徽:峰陽鄭氏家譜不分卷、祁門奇峰鄭氏本宗譜四卷、鄭氏宗譜十三卷、桐城鄭氏宗譜、桐西鄭氏宗譜、禮儀堂鄭氏宗譜、鄭氏宗譜一卷
福建:南湖鄭氏宗譜、石井本鄭氏宗族譜、石井本宗族譜、鄭氏世代譜、桃源鄭氏族譜二卷、桃源鄭氏族譜、四城鄭氏家譜、滎陽堂鄭氏家譜 滎陽鄭氏宗譜、岩鎮鄭氏遷出宗譜一卷、鄭氏傳家譜、續修白華鄭氏宗譜、鄭氏族譜、鄭氏宗譜不分卷、鄭氏宗譜一卷
五、歷史名人
鄭 玄:漢代創立鄭學。
鄭成功:明末名將。
鄭 和:明航海家。
鄭 國:戰國時代的水利家,韓國人。出任關中史官,開鑿灌溉渠,稱為"鄭國渠"。
鄭 虔:唐朝學者、畫家。詩詞、書法、畫俱佳,尤以山水畫見長,玄宗皇帝為之題字"鄭虔三絕"。
六、宗親社團
40年代後期起,組織或恢復、改組成立的宗親團體有台北鄭氏宗親會、嘉義縣鄭氏宗親會、彰化鹿港鄭氏宗親會、台南鄭氏宗親會、全台鄭氏宗親會,台北市鄭氏宗親會、世界鄭氏宗親總會,等多個宗親會、家族會。這些宗親會在各地均建有宗祠,多數且設有各類教育、文化基金和經濟、慈善、互助等分機構。冠以“世界”兩字的宗親會,除個別無固定會址者外,均與其他國家、地區的宗親團體沒有隸屬關係。 1974年4月29日,海內外鄭氏宗親代表大會在台北召開。這次大會制訂了《世界鄭氏宗親總會章程》,成立了組織和管理機構,選舉出《總會》領導人。鄭彥(台灣)當選為理事長,世界鄭氏宗親總會正式成立。總會的宗旨是:"闡揚祖德,增進宗誼,團結互助,共謀福利,並為宗親舉辦各項服務與福利,及致力社會公益與慈善事業"。
據寧都蔚背嶺狀元及第鄭獬墓碑及《寧都鄭氏三修族譜》載:西晉因“懷帝變”(即永嘉之亂)鄭鷹從山東萊州遷江西豫章西山(今南昌),其後遷宜黃候坑、石城南橋嶺。鄭玉付於唐大中九年由南橋嶺遷寧都西關,為寧都始祖。五世鄭義郎於五代後漢商居湖北安陸。七世鄭獬,字毅夫,宋皇祐五年高中狀元及第。八世三郎(鄭宣義)宋元間領全家返徙寧都,並扶三代靈梓歸葬寧都蔚背嶺“美人獻花”形,據此,鄭獬應定為寧都籍,亦為贛南第一個狀元。北宋天聖間鄭清之徙竹笮鄭屋定居。明景泰後期鄭德仁移居會同桃枝。石城《井溪村鄭氏六修族譜》載:“晉懷帝五年,海內大亂,獨江東差安,中國士民避亂者多南遷奔吳,(鄭氏)避居豫章西山龍園梅井坪。”至“晉義熙八年壬子(412年),兄弟遷徙南康郡揭陽縣(今江西寧都)石鼓逯速……後移居南橋嶺。”又據譜牒及史志資料載:南唐時,鄭彥華祖先二代為福建刺史,鄭彥華蔭隸,累升為鎮海軍節度使,同平章事、旋從後主歸宋,太祖稱其勇,封牛尉在磁針軍。鄭彥華祈歸養,攜子孫遷居汀州寧化石壁與長汀,為入汀州的始祖。後裔分遷汀州諸縣、閩南與粵東。清初鄭氏有遷深圳與香港、台灣等地。一系鄭清之從永定遷連城宗溪,後入長汀河田開基。鄭居中,居寧化,後裔萬九郎鄭環遷汀州城定居。鄭姓南遷,越千年發展成客家較大的一個姓氏

鄭吧

主要服務:取名,起字,改名,姓名飾物,姓氏(字母)情侶飾品,姓氏鑰匙扣,姓氏馬克杯,姓氏文化筆,姓氏筆記本,姓氏禮品,文化用品,禮品,姓氏居家飾品,生肖姓氏青銅器紀念文物,飪食器系列、酒器系列、水器系列、兵器系列、樂器系列、古錢幣系列、其他銅製藝術品、家族服飾,民族服飾,古典服飾,喜慶擇吉,男女合婚,舉辦婚禮,出生禮,冠禮,笲禮,射禮,投壺禮,宴會禮,生日慶典,春節、元宵、春社、清明、半年節、中元節、端午、七夕、中秋、重陽、上巳節(女兒節)、花朝節、等節日,成人儀式,節日慶典,人事諮詢,建築設計,決策顧問,形象策劃,修家譜,公祭活動,太昊伏羲祭典,女媧祭典,少昊顓頊祭典,黃帝祭典,媽祖祭典,泰山石敢當習俗,楹聯習俗,燈會,浦江板凳龍、民歌,周禮、周易、文化民俗、故事演繹、古韻、鄭風,鄭聲,鄭學,鄭碼,編輯出版姓氏叢書,圖書出版和發行,家譜系列產品的開發,祖先畫像及神位,家旗紀念品,族徽紀念章,家族吉祥物,姓氏譜牒研究、姓氏文化電子光碟,資料編輯、信息諮詢、會議服務、承辦展覽展示、企業文化和藝術活動、電子商務、禮品設計、書畫研究。尋根服務團、舉辦姓氏文化節、開展姓氏尋根,鄭王陵旅遊等活動。
為本族及國內外各不同姓氏仿古譜牒的印製;採用雕刻木版、石版、銅版及亞克力版等,用宣紙印製併線裝。為本族設計建設仿古祠堂、修建修復古遺蹟;設計並雕塑人物等高級雕像;代理本族及國內外各不同姓氏尋親尋譜尋遺蹟等。代理續修、撰寫、研究、核准不同姓氏的族譜等。網路綜合商務、專項電子商務,服務於家族的往來及稀有物品的遠程訂購配送;加工製作、技術服務、籌建中華鄭氏大宗祠、復原鄭國宗廟、編輯出版《鄭國史》、《鄭姓史》、《中華鄭氏宗族大總譜》等項目。
NO2;尖兵
1.釋義
尖兵,是擔負行軍警戒的連以下分隊。按兵力大小稱為尖兵班、尖兵排、尖兵連。蒹有戰鬥搜尋、偵察敵情、觀察地形地貌的任務。
2.相關書籍
書名:尖兵
作者: 無名書生(原名:韭菜煎雞蛋)
類別:軍事歷史
【尖兵內容簡介】
黃猛,出生於軍人世家,全國五大王牌師876師師長黃野第二子,從小跟隨哥哥黃潛刻苦訓練,但是漸漸長大的黃猛並不想像父親、哥哥一樣成為一名軍官,他只想過一個平常人的生活。
天性好鬥的黃猛在迪吧打架傷人,被父親嚴管,強行送往部隊接受鍛鍊,他的班是當年在演習中讓876師顏面盡失的尖刀班,黃猛的軍人生涯究竟如何繼續.....
忠誠鑄就戰士熱血軍魂
青春壘起祖國鐵血長城
無數戰士用肩膀頂起那片美麗藍天
無數軍人用血肉之軀支起茫茫乾坤
火熱的軍營,火樣的熱情
紅色的尖兵,紅色的雷霆
他們注定是兵中的尖刀
戰鬥,不停的戰鬥便是他們終生的宿命!
書名:尖兵悍裝
作者:大醉
作品類別:玄幻
作品性質:公眾作品
【內容簡介】
衛雨晨一名無意間擁有超級進化力量的學生……
一種名為羅姆的急速進化生物出現在茫茫宇宙中…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3.相關電影
【大型革命現代劇-尖兵頌】
分類:電影-藝術片-20開-60年代-國產影片
簡介:
淮陰市京劇團1964年排演《尖兵頌》
【淮陰市京劇團簡介】
1960年12月,淮陰專區從所轄沭陽、宿遷等6縣的京劇團中挑選出演職員200餘名,成立淮陰專區京劇團(後改名淮陰地區京劇團)。淮陰專署撥款7萬元為劇團添置服裝,劃定一宅大院、一個禮堂作為宿舍和排演場。主要演員有宋長榮、姜素娟、陳玉華、王瑤華、白劍華、王傾梅、曾雲鵬、張長富及周正雯、季鴻奎、曹正豹、王正良等。
1961年,宋長榮拜苟派創始人荀慧生為師。1961年至1963年,該團先後加工排演《望江亭》、《滿江紅》、《鎖麟囊》、《謝瑤環》等劇,深入蘇北農村,並赴蘇、皖、浙、贛等地巡迴演出。1964年排演《尖兵頌》、《送肥記》、《打銅鑼》、《紅燈記》等劇。1965年,創作的《六塘河兒女》、《雪夜》,參加全省京劇革命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獲好評。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劇團停演。
1970年2月,省戲曲學校分配16名京劇班畢業生到劇團,逐步恢復演出。從1973年到1977年,先後排演了《沙家浜》、《海港》、《龍江頌》、《杜鵑山》等。1978年排演傳統戲《小刀會》、《逼上梁山》等,中斷舞台生活14年的宋長榮復排荀派名劇《紅娘》、《金玉奴》、《紅樓二尤》等。1979年,劇團南下南京、常州、蘇州、上海等地演出,被譽為“小劇團轟動大上海”(1980年1月23日《新華日報》)。1980年,劇團北上,演於徐州、濟南、天津、北京,並進入中南海。一曲《紅娘》動京華,中央電視台向全國轉播了《紅娘》的演出實況,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將《紅娘》拍攝成彩色戲曲片。文化部頒發l萬元獎金,表彰淮陰地區京劇團。從1979年至1982年,劇團足跡遍及全國14個省、市,《人民日報》、《戲劇報》等26家報刊發表評論文章及贊詩200多篇,中央、省級20多家電台和電視台,錄製和播放了劇團演出的錄音、錄像。
1983年,淮陰地區京劇團改名淮陰市京劇團。1984年,淮陰市京劇團赴香港演出,劇目有荀派旦角戲《紅娘》、《紅樓二尤》、《勘玉釧》、《花田錯》、《金玉奴》、《香羅帶》、《魚藻宮》,裘派花臉戲《赤桑鎮》、《遇後龍袍》、《鍘美案》、《鎖五龍》、《盜御馬》、《姚期》,程派青衣戲《鎖麟囊》、《亡蜀鑒》,葉派小生戲《小宴》、《叫關》等,主要演員有荀派花旦宋長榮、裘派花臉齊嘯雲、程派青衣陳玉華、葉派小生江其虎等。演出期間,香港16家主要報紙共發表評介文章、報導143篇,登載劇照、速寫等近80幅。
淮陰市京劇團為市級集體所有制事業單位。1987年,全團有職工78人,其中業務人員55人;固定資產原值71.4萬元,其中演出裝備20萬元;公用房屋建築面積1924平方米,其中排練、練功用房464平方米。是年,演出劇(節)目10台,演出71場次,觀眾7.5萬人次,無農村演出;全年演出收入6.8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