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振詢

鄧振詢

鄧振詢(1904—1943) 又名鄧仲銘,江西興國縣人。工人運動的著名領袖,1926年參加革命活動,1928年春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翌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3年8月隨新四軍部隊轉移時,時任中共江南區委副書記的鄧振詢遭國民黨軍隊襲擊犧牲於秦淮河高橋渡口。 時年39歲。1958年3月,遺骸遷葬南京雨花台。1983年8月,江寧縣東山鎮(現南京市江寧區)建立“仲銘亭”,以志紀念。

鄧振詢在短短的一生中,為中國工人運動的發展和蘇南抗日根據地的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成為工人運動的著名領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鄧振詢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西興國縣
  • 出生日期:1904年
  • 逝世日期:1943
  • 職業:工人運動的著名領袖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發展蘇南抗日民主根據地
人物生平,主要事跡,早年時期,蘇區時期,長征時期,蘇南殉難,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鄧振詢,1904年生於江西興國縣,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9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2年2月,鄧振詢被選為閩贛兩省工人代表大會主席團成員,先後擔任江西省職工聯合會執行委員兼組織部長、江西省職工聯合會委員長,全國手工業工會委員長等職,“為了大家舍小家”,將全身心投入到革命工作中。
1934年10月,鄧振詢隨中央紅軍主力長征,任紅一方面軍第五軍團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長。長征路上艱險備嘗,戰鬥頻繁,但每到一地,鄧振詢總是不顧疲勞,耐心細緻地做民眾工作,宣傳黨和紅軍的政策,說服和動員民眾為紅軍提供糧食等必需給養,保障紅軍部隊基本生活的供給,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1935年10月,主力紅軍長徵到達陝北,鄧振詢擔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勞動部長。1936年9月,他被任命為陝甘寧邊區政府民政廳長兼工農廳長,致力發展邊區生產和經濟建設,廢除舊政權的苛捐雜稅,為調動邊區人民抗日積極性做出了貢獻。
1938年1月起,他先後任中共江西省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長、中共蘇皖區委書記、中共江南區委副書記等職,奔走於贛南閩西、湘鄂贛、湘贛、蘇皖等地,恢復和發展黨的各級地方組織,協助完成新四軍第二支隊的組建任務。
1943年3月,鄧振詢主持召開了蘇南各縣縣長聯席會議,通過了“蘇南施政綱領”、成立蘇南行政公署,鞏固和發展了蘇南抗日民主根據地,使其成為新四軍挺進蘇北的橋樑。
1943年8月3日,鄧振詢在江蘇江寧布置檢查工作時與敵人遭遇,轉移中過秦淮河時不幸犧牲,年僅39歲。

主要事跡

早年時期

鄧振詢出生在塘下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裡,家中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僅有一間破茅屋籍以棲身。全家就靠幫人打短工,乾零活維持生計。父親去逝時,鄧振詢年僅六歲。四年後,母親陳氏終因無力承受生活的重擔,不得不攜子改嫁,來到一個泥水匠家中。從此,生活開始有所好轉,鄧振詢得以念了幾年私塾。後來他又跟著繼父學手藝,成了一個泥瓦匠。可是,不久鄧振詢唯一的親人——母親去世了,繼父也相繼離開了人間。無依無靠的鄧振詢又重返故里,過繼給伯父為嗣。苦難的童年,悲慘的經歷,使年輕的鄧振詢充滿了對不平等社會的仇恨,對新生活的渴望。
1926年7月,國民革命進入高潮,北伐軍挺進江西。這時,黃埔軍校的許多興國籍共產黨員紛紛回到興國,領導開展了蓬蓬勃勃的工農革命運動。象陳奇涵、胡燦、肖以佐、鄱日新等同志就是這時期回來的。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強烈吸引著鄧振詢,他以飽滿的革命熱情,忘我地投身於革命中,和廣大農民一起開展減租減息,建立農協會等各項鬥爭,成為當地農民運動的領導人之一。
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白色恐怖籠罩中華大地,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了,中國革命進入了低潮,興國縣的革命者也被迫轉入地下活動。這時他經常利用泥水匠的身份進行秘密串連,宣傳發動工人,農民,建立秘密武裝,開展對敵鬥爭。這一年冬天,為了打擊地主豪紳的反動氣焰,他組織並積極參加了秘密鎮壓當地惡霸地主王化銘和謝才偉父子的“赤色恐怖”,這一革命行動極大地打擊了反動傢伙的囂張氣焰,也鼓舞了人們的鬥志。

蘇區時期

1929年,周恩來、朱德、賀龍等同志在南昌發動了武裝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接著,中國共產黨又於8月7日在漢口召開了中央緊急會議,會後毛澤東同志組織領導了秋收起義,並向井岡山進軍,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隨後,朱德率“八一”起義隊伍上井岡山,兩支起義軍勝利會師,革命形勢逐漸走向高潮,黨領導的工農革命鬥爭又在贛南轟轟烈烈開展起來。
1928年春,鄧振詢秘密地加入了社會主義青年團,1929年2月又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先後被選為塘石鄉工會主任和區工會委員長。同年三月,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轉戰贛南、閩西,首次來到興國,幫助興國縣建立了革命政權,成立了縣革命委員會。接著又親自召開幹部會議,傳達“六大”會議精神,號召幹部堅定不移地走民眾路線,爭取革命的勝利。
1930年2月,由於鄧振詢出色地領導了全縣工人革命鬥爭,而“成了興國全縣工人運動的指導者,被選為興國縣總工會委員長,成了全縣工人解放鬥爭的領袖”。
興國縣的工人,大多是從事船筏、碼頭、店員、泥木、紡織、縫紉、理髮等行業的手工業者,工作分散,人員不集中,遊動性大,難於組織。鄧振詢上任之後,首先著力於恢復和建立各級工會組織,為了早日把各行各業的工人團結到工會組織中來,他不分晝夜,深入到碼頭、工場去開展工作,他首先從關心工人的切身利益著手,把增加工人工資,改善工人勞動條件,實現八小時工作製作為工作的主要內容,並把它和政治鬥爭結合起來。他常說:“開展經濟鬥爭,改善待遇是需要的,但必須和政治鬥爭結合起來,必須把爭取工人的個人利益同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結合起來,工人才能獲得徹底的翻身解放。”經過鄧振詢的不懈努力,興國縣的工人運動開展得有聲有色。
1931年11月7日,鄧振詢作為江西省的工人代表,出席了在瑞金召開的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這時,他“已經不僅是興國縣的革命領袖,而成了贛南工農及一切勞動者的領袖了。”
1932年2月7日,全總蘇區執行局為了加強蘇區工會組織,更廣泛地領導蘇區工人進行革命鬥爭,於“二·七”慘案九周年紀念日在瑞金葉坪的黃家山召開了閩贛兩省工人代表大會,大會主席團代表陳壽昌致開幕詞,臨時中央政府代表項英,共青團代表顧作霖,軍委代表葉劍英,總政治部代表李卓然等先後致了詞,周恩來作了政治報告。會議正式宣告成立江西省、福建省職工聯合會,鄧振詢被選為江西省職工聯合會執行委員兼江西省職工聯合會組織部長,後升任省職工聯合會委員長。
鄧振詢在擔任省職工聯合會委員長的一年多時間裡,他拋家為國,一心撲在工作上。妻子被敵機炸死,顧不上回去看上一眼,兒子得天花,他也沒空回去照料,心中只有黨的事業,工人的疾苦,人民的利益。他辛勤的工作,終於換來了全省工人的覺醒,並取得了改善工作條件和生活待遇的勝利,調動了工人民眾擁護工會,參加工會的積極性。為了更好工作,他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在全總蘇區執行局的機關報《蘇區工人》上發表文章,介紹各地工會的工作情況和典型事例。象《安遠縣工人熱烈擁護工會》、《於都工人鬥爭勝利》、《南廣縣城市工人鬥爭勝利》、《在興國縣擴大紅軍新的偉大成績》、《買公債》等文章,有的介紹了工人向不法老闆作鬥爭取得勝利的情況,有的則報導了蘇區工人在發展生產,節約支前,購買公債,擴大紅軍等活動中作出的成績。他還在《寧都職工委員長怠工腐化》一文中,嚴厲譴責了工人內部這種腐化變質的現象。為了純潔工會組織,他堅決地清除混入工會內部的不良分子。
1933年5月1日,為統一全國手工業工會的工作,全總蘇區中央執行局在瑞金召開了第一次全國手工業工人代表大會,鄧振詢作為大會的組織領導者,被選為全國手工業工會委員長。從此,他就在劉少奇的直接領導下工作,並在劉少奇同志的親切關懷和幫助下,迅速成長。
1933年10月,蔣介石調集了五十萬大軍向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五次反革命“圍剿”,為了粉碎敵人的“圍剿”,黨中央決定在蘇區開展擴紅突擊月活動。在這次擴紅突擊月活動中,鄧振詢領導的全總執行局西崗擴紅突擊隊,阿金領導的黨中央瑞金擴紅突擊隊,羅榮桓領導的總政治部興國擴紅突擊隊成績突出,被評為模範突擊隊,受到黨中央的表揚。鄧振詢還被評為“擴紅”模範。為此,黨中央還專門召開了授獎大會,向模範突擊隊授獎旗;據當時的報紙報導:“在授旗的時候,全場的空氣興奮極了,黨中央代表項英同志手擎著旗子(呀!是漂亮極了的旗子)微笑地喊著瑞金、興國、西江(崗)突擊隊的名字,於是在四、五千隻眼睛的欽羨的注視下,三縣突擊隊長阿金、羅榮桓、鄧振詢接受旗子,於是雷鳴般的掌聲響了,於是三個突擊隊長都臉紅紅的勝利地微笑著把他們的獎品帶回自己的代表團來了。”就在這次大會上,鄧振詢被選為勞動人民委員(相當於勞動部長)。從此,他肩上的擔子更重了,責任更大了,為解放勞動人民的事業奮鬥終身的決心也更堅定了。

長征時期

1934年4月,由於王明“左”傾路線的錯誤,導致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紅軍被迫開始艱苦的二萬五千里長征。鄧振詢被分配在五軍團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長。
五軍團是全軍的後衛,擔負著掩護中央紅軍突圍的重任。而鄧振詢所在的地方工作部,又負有保證全軍團糧食、供給的職責。由於敵人的反動宣傳,沿途民眾受到矇騙,給籌糧工作帶來極大困難,為了解決給養問題,鄧振詢每到一地,顧不上休息就帶領地方工作部的同志深入當地民眾,耐心細緻地宣傳黨的北上抗日方針,解釋紅軍為窮苦大眾謀解放的宗旨,解除民眾對紅軍的疑慮,主動拿出糧食支援部隊。而他自己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中,總是保持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和先人後已,艱苦奮鬥的高尚品德。
1935年8月,鄧振詢又被調到中央軍委直屬政治部民運部工作。紅軍到陝北後,又改任勞動部長。1936年,任中華全國總工會西北辦事處主任。次年一月,鄧振詢進入抗大第二期學習。1937年9月,任邊區政府民政廳廳長兼工農廳廳長。短短几年中,鄧振詢多次調換工作崗位,但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他都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所到之處,深得同志們的好評。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經過中國共產黨的多方努力,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終於形成,第二次國共合作得以開始。蔣介石被迫承認了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並達成協定,將湘、贛、閩、粵、浙、鄂、豫、皖八省邊界十五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改編成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任命葉挺為軍長,項英為副軍長。為了完成這支隊伍的集中整編,加強南方黨的工作,黨中央決定派鄧振詢、曾山、李堅真、羅梓明等同志到南方工作。鄧振詢一行於十二月初離開延安,十二月底經武漢到達南昌後,立即著手恢復和發展黨的組織,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
1938年1月6日,新四軍軍部在南昌正式成立,同時成立中共江西省委,鄧振詢任江西省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長,同時成立了中共中央東南分局,由項英任書記。
一月底,鄧振詢受東南局的派遣,前往贛南、閩西,完成組建新四軍二支隊的任務。鄧振詢一行五人帶著軍費、電台、委任狀乘車前往龍巖,途中住宿在廣昌時,聽說譚震林等同志在瑞金被自稱為“國民黨別動隊”的王彩特部扣留。鄧振詢等人第二天即趕往瑞金交涉,也遭到王彩特的無理扣留。面對這些人的倒行逆施,鄧振詢、譚震林進行了不懈的鬥爭,痛斥其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延誤部隊集中開赴前線抗日的反動行徑。後經新四軍軍部及中共中央干涉,王彩特才被迫將他們放行。溫仰春、鄧振詢等先後抵達龍巖,協助鄧子恢、張鼎丞、譚震林等完成了二支隊的組建工作。
從1938年初開始,鄧振詢一方面以公開合法的身份完成新四軍整編工作,另一方面利用去各地聯絡的機會,秘密恢復黨的各級組織,成立了瑞金、贛州、吉安、龍巖等通訊處,向民眾宣傳黨的抗日統戰政策,組織抗日民眾團體。1939年1月,他調任中共皖南特委書記,第二年二月,又派往蘇南任中共蘇皖區黨委書記,七月初任江南軍政黨委書記。在這期間,他組織有關方面草擬並正式頒布了《為堅持江南敵後抗戰之綱領》,提出了“堅持江南抗日戰爭,驅除日寇出江南,驅除日寇出中國”,“結束一黨專政與腐敗的官僚統治,實行敵後抗日民主政權”;“發展抗戰經濟,改善民生,破壞敵偽一切經濟”等項主張,號召“全江南人民本此方針,團結一致共同奮鬥。”這個綱領對於發展和鞏固蘇南抗日根據地,具有重大指導作用。
鄧振詢蘇南工作期間,正值蘇南鬥爭最艱苦的時期。一方面國民黨頑固派掀起反共高潮,在蘇南加緊軍事進攻,企圖把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趕出潥(陽)武(進)公路以南地區。另一方面,國民黨反動派又乘新四軍主力北渡之機,策動刀會暴亂,製造“橫山事件”,武裝侵入我宣(城)當(塗)蕪(湖)地區,繳去我地方武裝槍械,殺害我農救會委員和烈軍屬。面對敵人的囂張氣焰,鄧振詢堅決貫徹黨中央“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方針。他首先團結一切進步力量,親自出面做好統戰工作,爭取了大批地方開明人士參加抗日行列,消除了部分人士的疑慮,結交了許多新的抗日朋友,發展了陳毅同志親手培植起來的蘇南統戰戰果。同時,及時糾正一度又出現的“左”傾錯誤,對當地的刀會組織採取團結的方針,爭取其基層組織,中立上層頭子,孤立和打擊極個別的反動分子。鄧振詢還主持區黨委制定了切實的措施,照顧刀會組織的經濟利益,如不在其地區內收稅等,因而逐步緩和了緊張關係,並爭取了蔣永廣等刀會首領的中立。這些工作,進一步發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加強了根據地建設,使蘇南成為新四軍挺進蘇北的橋樑,成為插進敵人心臟的一把尖刀。
1940年冬,國民黨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從此,蘇南敵後鬥爭進入最艱難時期。日寇集中了三、四千人的兵力,對丹北、茅山、江(寧)、句(容)等地發動了持續六個月的反覆“掃蕩”,使蘇南革命力量遭受嚴重損失,游擊區域不斷縮小,幹部連續犧牲,部隊大量減員。面對這種險惡環境,鄧振詢毫不畏懼,堅定地指出:“目前的困難只是暫時的。只要我們堅持鬥爭,講究策略,依靠民眾,團結多數,勝利就一定屬於我們。”他還及時召集了區黨委會議,對形勢作了充分的認識,確定了“仍是堅持團結抗戰,反對投降分裂危機,爭取利用頑偽,打擊敵人,堅持鞏固原有地區工作,開闢新地區,打通南北聯繫,充實主力,充實地方武裝,鞏固黨,深入民眾鬥爭”的方針,極大地鼓舞了廣大軍民的鬥志。在頻繁的戰鬥生活中,鄧振詢身先士卒,和廣大軍民同甘苦,共患難,粉碎了國民黨頑固派和日偽軍的夾擊,渡過了難關。至1943年6月蘇南敵後的形勢開始好轉,各地的黨政組織和抗日武裝陸續恢復。

蘇南殉難

1942年一、二月間,鄧振詢在阜寧單家巷參加了劉少奇同志主持召開的華中局擴大會議,在會上作了《關於蘇南工作的報告》,介紹了蘇南地區在建立根據地過程中所經歷的各個階段的環境、特點,工作任務與方針,回顧了各個時期黨的各項政策的實施情況,肯定成績,糾正錯誤,找出差距,分析原因,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對蘇南今後鬥爭的估計,受到與會同志的好評。為了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迎接新的鬥爭,區黨委於1942年8月召開了蘇南民運工作擴大會議,鄧振詢作了《組織民眾與秋收問題》的報告。這個報告回顧了過去蘇南民運工作的發展經過,總結了蘇南鬥爭的發展規律,提出了今後蘇南民眾工作的任務及其具體措施。報告對促進蘇南民運工作的發展,鞏固和加強根據地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鄧振詢在蘇南工作期間,非常重視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和思想建設。他認為“提高黨的戰鬥力,保證每個黨員與幹部都能一切為黨,犧牲個人”的關鍵是“提高黨性”。他採取辦訓練班的方式,組織區縣以上幹部學習,並親自給學員作報告,上黨課。為進步提高他們的覺悟與水平,還制訂了教育黨員幹部的具體措施,“縣級幹部應以策略教育為主,區級幹部應以工作教育為主,支部黨員應以思想教育為主。”僅1940年,區黨委就辦了三期黨訓班,培訓學員二百餘名。
鄧振詢還特彆強調各級領導要正確掌握黨的政策和策略,堅決執行黨的正確決議和指示。他對蘇南的同志們說:“我們是長期處在敵偽頑夾擊的鬥爭形勢下,如果政策不能正確掌握,武裝就不能發展,根據地就不能鞏固,江南鬥爭就不能堅持。因此,全體黨員,尤其是幹部,必須加強對黨的政策與策略的研究、學習……。”為了使各級黨政軍幹部能及時聽到黨中央的聲音,了解黨的政策,鄧振詢十分重視報刊工作,儘管困難重重,蘇南敵後仍然有《民眾報》、《太湖日報》、《長滆報》、《前進報》、《火線報》、《江南黨報》、《江南通訊》、《青年團報》等十幾種報刊堅持正常出版,較好地起到了黨的喉舌作用。
1943年3月,蔣介石發表了臭名昭著的《中國之命運》,藉以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四月中旬,國民黨以第三十二集團軍副司令陶廣為總指揮,調動了十三個團的兵力向我駐蘇南潥水、潥陽的部隊發起進攻。鄧振詢協同江渭清,領導蘇南軍民進行了自衛反擊,擊退了曹山、萊蓬山一線的敵人。六月,國民黨又向我發動了第二次進攻。為了保存有生力量,新四軍主力全部撤出潥水地區,鄧振詢也隨四十六團轉移到橫山地區活動。八月三日,部隊宿營於江寧縣馮潭村,後因遇敵情,部隊連夜轉移。就在渡秦淮河時,鄧振詢不幸於高橋渡口為國殉難,當時年僅39歲。

人物評價

鄧振詢不幸遇難的訊息一經傳開,山河為之動容,草木為之變色。整個蘇南抗日根據地都在為失去了一位好領導而悲痛,為我黨失去了一位忠誠的戰士而惋惜。幾天后,江寧縣軍民在周崗圩綠楊頭村舉行追悼會,由於當時敵情嚴重,追悼會原定規模較小,但各界代表還是紛紛前往弔唁,參加追悼會的幹部民眾有好幾百人。直至深夜。會場中掛了很多輓聯,有蘇皖領導機關的,有地委的、專署的,有本縣、鄰縣的。
1944年8月3日,蘇皖區黨委,蘇南行署在宜興又一次隆重舉行追悼鄧振詢烈士大會,江渭清代表蘇皖區黨委致悼詞說:“鄧副主任為中國共產黨高級幹部之一,盡瘁中國革命,十年有餘,領導蘇南鬥爭時逾三載,而其對黨與革命無限忠誠,生活刻苦,嚴肅,學習緊張積極,沉著果斷,誨人不倦,實為全國人民及全體共產黨之模範,因此鄧副主任犧牲,不獨為蘇南黨及蘇南鬥爭之重大損失,而且為全黨及中華民族之重大損失。
1958年3月,遺骸遷葬南京雨花台。
1983年8月,江寧縣東山鎮建立“仲銘亭”,以志紀念
鄧振詢烈士的孫女鄧春蘭說:“為讓後輩傳承紅色基因,記住歷史,我每年都會帶著女兒祭奠祖父,接受革命教育。祖父那種‘革命生死為大眾’、舍小家為大家的奮鬥精神,值得我們永遠懷念。”
鄧振詢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清正廉潔的工作作風、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正引領和激勵著家鄉人民攻堅克難、砥礪前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