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應台

字伯華,號雲谷,清暘田人。嘉慶二十一年(1816)舉鄉試,歷任貴州、婺川、遵義、開州、畢節、永從、貴築等縣。事必躬親,案無留牘。初任婺川縣令,有難捕之巨盜。應台微服出城,密與人謀,夜抵其居,捕得之。又常立一小冊,訪四鄉良莠之民,分而列之。

基本介紹

  • 本名:鄧應台
  • 字號:字 伯華
    號 雲谷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江西金谿縣
  • 出生時間:1786
  • 去世時間:1850
  • 主要成就:歷任貴州婺川、遵義、開州、畢節、永從、貴築等縣
簡介,經歷,

簡介

鄧應台(1786~1850),字伯華,號雲谷,江西金谿縣人。嘉慶二十一年(1816)舉鄉試,歷任貴州、婺川、遵義、開州、畢節、永從、貴築等縣。事必躬親,案無留牘。初任婺川縣令,有難捕之巨盜。應台微服出城,密與人謀,夜抵其居,捕得之。又常立一小冊,訪四鄉良莠之民,分而列之。暇日,則至鄉村微服私訪,按籍審察。時常突然道出民之根底,人皆駭服。民俗亦為之一變,奸胥蠹吏莫敢欺。又捐款倡學以訓士,修建慶余橋以便民,從此婺川科名頓盛。既去,民立生祠祀之。

經歷

後歷任各縣,俱如婺川,人呼之為鄧青天。某縣一搶劫殺人案,搶劫者被抓獲,被殺者之父屢次抗訴不停,知府討厭其不停地抗訴,就其上報所失的銀數不對,要判他誣告。應台力言不可,詳審得其實,其父亦感服。印江大盜田大官力敵百人,其手下人較多,數任官員不能捕。應台偵得其匿於鄰邑邊境,趕緊召集鄉民數百人擒之。升台州同知,入朝覲見皇帝。回黔,署思州府,兼署同仁思南府事。道光十八年(1838)鎮遠水災,民不得食,應台親往撫恤。不待上準,即發倉賑濟。仁懷謝法真討平賊寇後,令應台去處理訴訟案件,事畢,督撫以其為人才,將上報其功。應台請讓功於其他幾位因此事失誤的官員。從皆服。授大定知府,又調補貴陽,設紡織局,立育嬰堂、尚節堂,設柏舟、清河兩義學,清理貴山正本、正習書院,刻棉花圖記以教黔民栽種。道光二十一年獲理糧道事,六月,擢湖北漢黃德道。二十三年,署辰沅永靖兵備道,清理碉卡、屯堡、邊牆、苗寨。五月,並署按察司。值武崗出現殺官事件,官兵駐賓慶,準備攻剿。民眾雲集抗拒,相持達半月之久。應台奉命前往安撫,鄉民迎道拜曰:此鄧青天也,我們能活了。應台感泣,多方斡旋,斬營弁,飭鄉紳,擒要犯,僅三日而事定。至湖南,幫弁黃某私下請門子送來金二盒,應台嚴詞斥退。問其故,乃述旗丁勒索之由。應台稟知漕帥,免除了各項苛費。漕運官吏皆震懼。雖曰應台才識過人,但還在於其有無愧於君民之心。二十五年,以精力衰而引疾歸。居家建祠宇,增祭產,立義學、義倉,自身生活節儉。見其子將房子修得很好,則不悅,題“守朴”二字以警之。因父貧而臨終未視含殮,遂終身不慶壽筵。休養數年,自顧尚強健,思以餘力報國,乃復出,剛抵京而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