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家村(山東省煙臺市海陽鳳城街道辦事處下轄村)

鄧家村(山東省煙臺市海陽鳳城街道辦事處下轄村)

明洪武初年,劉姓在現村後小河以北建莊,以姓命村名劉家莊。其後夏姓、周姓先後遷入。明洪武末年,大嵩衛副指揮使鄧中遷入,以姓改村名鄧家。後又有趙、邵、李、張、王、刁等姓,自外地遷來定居。另一說為崇禎年間(1628-1643年),鄧姓建村。 鄧家村位於海陽市南部,地處東經121°14′,北緯36°43′。東與鞠家莊相鄰,南距鳳城港3公里,與建設村接壤,西與窯上村、河崖村相連,北依嵩山,西距煙鳳公路1.5公里。距街道辦事處駐地2公里,距市政府駐地12公里。隸屬鳳城街道辦事處。 全村轄區總面積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76.7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水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194戶,585人。除白族1人、佤族1人外,其餘均為漢族,有鄧、周、夏、張、邵、李、楊、王、刁、趙、劉、賈等姓,其中鄧姓人口較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鄧家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電話區號:0535
  • 郵政區碼:261400
  • 面積:76.7
  • 人口:585人
  • 方言:膠遼官話-登連片-煙臺話
  • 氣候條件: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機場:煙臺國際機場
  • 火車站:煙臺站
  • 車牌代碼:魯F
大事記,社會進步,組織建設,地圖信息,

大事記

清末鄧翼賓任七品官職。後,在中華民國警察總署任職。 1936年以鄧昆峰為首聯絡鞠家莊、北河溝村、馬家莊部分民眾投資,於村西建起聯村國小。 1942年5月本村解放。 1953年鄧曰生、周之諫、趙炳謙、邵模等人,組織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7年在村幹部的帶動下,廣大村民及在外工作人員80人,捐款2萬餘元改建學校。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本村自古以來重視文化教育。1936年成立聯村國小以後,村中有文化的人越來越多。1997年,村黨支部決定改造原鄧家國小教室、教師辦公室。在村幹部的帶動下,廣大村民及在外工作的人員80餘人,慷慨解囊,籌集資金2萬元,重新建起鄧家村國小及幼稚園。到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30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生活困苦,吃的是半糧半糠菜。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1年,村成立合作醫療站。1980年,村投資3萬元,全村用上電網供電。1986年,村投資5萬元建起自來水塔,解決了村民的吃水問題。2002年,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48輛,機車130輛,電話140部,彩電180台,電冰櫃40台,洗衣機30台,電風扇16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1982年,在公社鄉村建設辦公室的指導下,規劃房屋建設,達到房齊街整,交通便利。1997年,邵京民建住宅樓一幢。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15平方米。 集體福利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70年起,對願意享受“五保”待遇的孤寡老人,給予“五保”待遇。1995年加入鎮幸福院,每年按鎮幸福院的標準付給“五保”費,使老人安享晚年。自1977年實行喪葬改革以來,火化費、火化車輛費均從村民福利費中支出,並給喪葬理事人員相應的工日補貼。1981年,購買電影放映機,自放電影。1984起,對工作多年退職養老的老幹部,每年給予生活補貼。本年,村投資2萬餘元,補助每戶150元購買電視機,成為鳳城鎮第一個電視村。到2002年,80%的戶已換上了彩色電視機。1985年,村出資1萬元,補助村民用上電風扇。1998年村投資1萬元,安裝上閉路電視。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8年,周雲峰經王鑑溪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39年、1940年,又先後發展周兆霞、周永祿、周之河、周之誥、周兆洪、邵模等人入黨。1940年成立黨支部,周兆霞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並組織38人隨軍作戰。1949年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1人。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3個,黨員33名。先後有周兆霞、邵模、周兆晉、鄧曰生、鄧曰群、鄧曰生、周兆晉、邵京利、楊龍祥、邵延秋、周永森任黨支部書記。1994年起,周永森任黨支部書記。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5月,村設村公所,周之誥任村長。1945年起,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周之河、周兆洪、趙炳謙、鄧日王郎、李本法、周兆晉、張學升、周永法、周永森。1999年4月,黨支部書記周永森當選為首屆村民直選村委會主任。2002年4月起,周永法任村委主任。 1991年,本村被評為海陽縣科普村。1998年,又被評為海陽市文明單位。

地圖信息

地址:煙臺市海陽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