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仲端

鄧仲端,男,武漢同濟醫院病理科教授,博士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27年10月6日出生,廣西南寧人。專業病理學。專長外科病理學、實驗病理學、心血管病理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鄧仲端
  • 畢業院校:廣西醫學院
  • 教學職稱:教授
  • 執業地點:武漢同濟醫院
主要經歷,曾任職務,科研項目,學術論文,科研成果,病理專業工作,著作譯作,獲獎情況,擅長領域,

主要經歷

1947年9月~1952年7月 廣西醫學院醫療系畢業。
1952年9月~1953年8月 中山醫學院病理學高級師資班畢業。
1953年9月~1966年2月 同濟醫科大學(原武漢醫學院)病理學教研室助教。
1966年2月~1980年6月 同濟醫科大學病理學教研室講師。
1980年6月~1983年8月 同濟醫科大學病理學教研室副教授。
1983年9月至今  同濟醫科大學(2000年改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病理學教研室教授。
1998年退休,返聘繼續工作至今。
1979年12月~1981年10月 在德國海得堡大學病理學研究所任職, 受聘為客座教授,擔任部分病理學教學及屍檢工作,並從事動脈粥樣硬化發病機制研究。

曾任職務

曾任同濟醫科大學病理學教研室主任,基礎醫學研究所,心血管病理研究室主任,1986年被批准為博士導師及基礎醫學博士後流動站(病理)的負責人。曾任同濟醫科大學學報副主編及常務編委;中華病理學雜誌編委;中華醫學雜誌特邀編審;中國動脈硬化雜誌副主編。
曾任中華醫學會病理學分會常務委員;中華醫學會湖北分會理事及病理學分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武漢分會理事及病理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病理生理學會動脈粥樣硬化專業委員會委員。目前兼職:中華病理學雜誌、中華醫學雜誌特邀編審;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常務編委。
多年來一直為醫學生及研究生講授病理學課程。先後培養病理學碩士研究生16名;博士研究生17名;病理學博士後人員一名。

科研項目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三項
① 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發病機制(負責人) 批准號:生準字342號,1984~1987。(資助金額:8萬元)
② 氧化修飾VLDL誘導動脈壁細胞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的表達(負責人) 批准號:39470289, 1995~1997。(資助金額:6.5萬元)
③血管損傷的發病機制及其在常見重要疾病中的作用(分題負責人) 批准號:39730220, 1998~2001。(分題金額:17萬元)
(2) 衛生部科學基金項目一項 巨噬細胞和平滑肌細胞源性生長因子的純化及其生物學生化學性質(負責人) 批准號:0665-101, 1991~1994。(資助金額:6萬元)
(3) 七.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一項 載脂蛋白的結構與代謝,血管壁細胞生物學行為與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消退關係的研究(分題負責人) 契約號:75-65-02-11,1986~1990。(分題金額:7.5萬元)
(4) 八.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一項 血管壁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和蛋白聚糖間的相互關係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及消退中的作用(分題負責人) 契約號:85-915-03-04, 1991~1995。(分題金額:3萬元)

學術論文

科研組先後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 大部被中國生物醫學資料庫收錄,部分被MEDLINE收錄, 3 篇被SCI收錄。

科研成果

  1.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機制:VLDL與泡沫細胞;動脈壁細胞間相互調控 1993年10月獲湖北省衛生廳授予的醫藥衛生科技進步一等獎;1994年12月獲國家教委授予的科技進步二等獎。
2.趨化因子和生長因子在動脈粥樣硬化中的作用 2002年獲湖北省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專著 蔡海江主編:動脈粥樣硬化.基礎與臨床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任編委)。

病理專業工作

屍檢工作 1952年在廣州中山醫學院病理學高級師資班期間,受到了屍檢及活檢的系統培訓;1953年被分配到武漢醫學院病理學教研室以後一直從事屍檢及活檢工作。
1980年,在德國海得堡大學工作期間,擔任部分屍檢工作,完成屍檢50例。曾為病理學教材編寫屍檢方法。同時,進行了屍檢操作的實時錄像,以作為學生和青年教師的屍檢培訓工作的基本教材。

著作譯作

同濟醫科大學,中山醫科大學編著. 外科病理學 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第二版(編寫和審閱人)。

獲獎情況

第一版,1996年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擅長領域

在多年的實踐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診斷病理經驗,尤其在脈管炎和脈管腫瘤、軟組織腫瘤、泌尿系統腫瘤、女性生殖系統腫瘤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的工作主要是對疑難病例的診斷進行把關、師資培訓及接受省內、外的病理會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