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教軍起義

該村宋繼鵬本為田黃社社長,“能誦經書符,為人治病”(《捻軍叢刊》,第4冊,第377頁),結交甚廣,在附近鄉間享有較高的聲譽。後來便成為鄒縣文賢教起義軍的領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鄒教軍起義
  • 地點:中國山東曲阜
  • 時間:1860年至1863年
  • 性質:農民起義
地理位置,起義前期介紹,起義過程,

地理位置

在曲阜、鄒縣、水等縣的交界地區,到處是崇山峻岭,著名的有點燈山、尼山、大山、雲蒙山、辛莊山、鳳凰山、雨山等,綿亘數十里。這裡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在萬山叢中,有幾百個村莊分布其間,其中鄒縣城東數十里的白蓮池(又叫白龍池)是這一帶較大的村莊,隱然成為山區的中心。

起義前期介紹

1853年,鄆城季和裏白蓮教教徒李捌、李玖兄弟,來到鄒縣白蓮池,與宋繼鵬一起組織了白蓮教的支派文賢教(因發源於鄒縣東鄉,又簡稱鄒教),秘密吸收宋繼鵬及馮開疆、郭鳳岡入教,初步形成了以宋繼鵬為首的領導集團。這時,清廷下令在各州縣舉辦團練,協同官軍鎮壓農民起義。宋繼鵬遂以練長的身份出面辦團,組織力量,招募鄉勇,為武裝起義做準備。他們不僅購置了軍火武器,建立了一些堡寨據點,而且還在各個堡寨間構築了長達數十里的長牆工事。與此同時,文賢教組織也在擴大,曲阜、鄒縣、泗水等附近州縣很多信教民眾,也都集中到這裡。因人數不斷增加,宋繼鵬等人便開始設立官職加以管理,並使用自己的年號“天縱”。至此,文賢教已具備了農民政權的雛形。經過七八年的準備,文賢教準備發動武裝起義。
1860年9月,鄒縣知縣林士琦獲悉文賢教密謀起義的訊息,先後兩次請求山東巡撫文煜派兵鎮壓。這時,捻軍進逼山東,文煜正手忙腳亂,亦未將剛剛興起的文賢教放在眼裡。11月,林士琦又上書文煜,聲稱“文賢教反狀已著,非臨之以兵不可”。但文煜無兵可派。迫不得已,林士琦糾合了2000餘勇役,於1861年1月10日向文賢教起義軍發動了進攻。當官軍行至黃土崖、趙家莊、龍泉一帶時,教軍出隊應戰,打得清軍大敗而退。林士琦不得不再次向文煜飛書告急。文煜聞狀,急派署兗州鎮總兵雙齡、兗州知府張鵬志率軍增援。但清軍仍遭教軍痛擊而敗歸。1月16日,兗州鎮總兵富新等糾合鄒縣練勇由土旺村進攻教軍駐地雲蒙山。教軍乘天時地利,主動出擊,又一次擊敗清軍。教軍三戰三捷,極大地鼓舞了士氣。此後教軍乘勝出擊,包圍鄒縣、曲阜兩縣城,搗毀尼山書院,焚燒顏母林,並進駐滕縣、泗水、濟寧一帶。
1861年春,捻軍趙浩然等部大舉進攻山東,文賢教軍奮起回響,連打勝仗。3月間,教軍一舉攻克鄒縣城,由此聲威大振,其勢力北達濟南郊區,南達蘇魯邊區,東達海濱,西達濟寧、兗州。起義軍的基地也包括了曲阜、鄒縣、泗水、滕縣等地,從而成為當時山東地區力量相當大的農民反清武裝之一。

起義過程

鑒於文賢教起義軍勢力日益發展,清廷遂命親王僧格林沁分兵鎮壓。僧格林沁先抽調都統西凌阿、侍郎國瑞率軍由濟寧出發,攻打教軍。為避敵鋒芒,教軍由縣城退入雲蒙山、白蓮池一帶固守。接著,捻軍進入曹縣,魯西南為之震動,國瑞等見教軍已退,轉而又率軍攻捻軍。教軍便再次乘機出擊,四處襲擾清軍。4月上旬,宋繼鵬親率教軍3000餘人,由尹家溝渡過泗河,進入濟寧陸家橋、南貫集一帶,擊敗當地地主團練後,又由鄭莊渡河返回鄒縣。4月13日,教軍再次圍攻鄒縣城,僧格林沁急派副都統舒通額率軍前往增援。但舒通額懾於教軍聲威,並不敢上前交鋒。5月,僧格林沁親統大軍抵達鄒縣,檄調泗水、曲阜、滋陽等州縣地主團練前來協助,分兵三路向教軍進攻。經半個月的激戰後,教軍便收縮兵力,退入雲蒙山中,據險固守。清軍組織攻山,教軍一面分兵千餘由鹿山出發,抄襲清軍後路,一面以主力堅守陣地,擊退清軍多次進攻。雙方形成長期對峙狀態。這時,長槍會正處於全盛時期,活躍於魯西南各地,清廷無奈,又調僧格林沁西去進攻長槍會,但僧軍卻被教軍拖住,無法抽身。僧格林沁遂派人與教軍議和,終於達成臨時停戰協定,文賢教軍表面上接受了“招撫”。僧格林沁要教軍派勇丁“隨營助剿”,宋繼鵬藉口有病予以拒絕。及僧軍撤後,教軍便積極整頓軍備,除“出山刈麥”,蓄積糧草外,“凡西自點燈山,東迄雨山,諸峰缺處,輒築長牆穴門,設樓櫓”(同上書,第4冊,第379頁),準備對付清軍的再度進攻。
同年秋,捻軍張敏行等部到達山東煙臺,幅軍也在魯中遠征。這時,文賢教軍人數已達10餘萬,遂亦分兵四出。他們往來於曲阜、泗水、滕縣等地,攻占這一地區的許多村莊,還不斷對鄒縣城進行攻擊。
1862年春,文賢教軍占領了泗水縣與鄒縣接壤的大部地區,意在繼續北征,攻打泗水縣城。這時,僧格林沁派所部道員趙康侯由河南率軍入山東,夥同兗州鎮總兵札隆武對教軍發動“聯合會剿”,在泗水南部山區展開了泗水戰役。在戰鬥中,教軍英勇頑強,依託叢山峻岭,終將清軍打得大敗而退。此後,教軍乘勝北上,進駐泰安的石徠、放城等地。
這一時期,譚廷襄接任山東巡撫,他分析了幅軍、教軍的特點,認為“幅匪散而教匪聚”,從而制定了“先清幅而後攻教”的策略,並指揮山東清軍主力先行攻打幅軍,以圖先易後難,各個擊破。教軍乘機大舉出動,積極活動於泗水、曲阜、滕縣等地,使譚廷襄大為恐慌,不得不急調札隆武率部返回曲阜、鄒縣。
10月、11月間,譚廷襄親率“東軍”數千人分兩路進攻教軍基地雲蒙山。行抵鄒縣後,見教軍地處萬山之中,山巒重疊,外山諸峰低缺處,周遭數十里,皆築長牆,重關設險,數萬教軍更替死守,山外數百民寨,存糧積草,皆掠入寨中。而清軍卻“幾無駐足之地”,又“無籌糧之所”。況且,教軍又有捻軍和幅軍的支援。雙方相持一段時間之後,教軍自12月間開始反攻,先擊敗清軍副都統保德,並圍攻鄒縣城,後再大敗副都統海群,又乘勝分路出擊,進兵泗水、新泰等地,“怒馬直趨兗州城下”。
1863年3月、4月間,捻軍李成、李帛部由安徽北上,進至曲阜、寧陽。文賢教軍則乘機分兵作戰,一路與捻軍合作,開至泰安東南的樓德、八里莊一帶;一路攻占了嶧陽、爐丹峪、紅山、唐口山、看莊、樓輿山、趙村等山頭和村寨,並再次籌備攻占鄒縣城。
鄒縣城東門裡舉人董乾儒,與宋繼鵬早就暗中往來。這年5月,當譚廷襄率軍從鄒縣退走,前往魯西北進攻白蓮教起義軍時,董乾儒遂與兒子士紅組織了回響文賢教軍的起義。在教軍協助下,董氏父子占據了嶧山圩及南華觀、太白山、嶧陽岩、小鳳山、後華宮、紅廟等7處圩寨,人數也發展到2萬餘人。當董乾儒與宋繼鵬約定以紅燈為號合攻鄒縣城後,鄒縣知縣張體健勾結南華觀團練頭子王朝棟為內應,開始向教軍反攻。由於有叛徒開門接應,致使嶧山圩等7個寨子先後失守,教軍傷亡慘重。董乾儒父子逃走,退保劉莊和棗園,繼續堅持鬥爭。
教軍嶧山失利,至傷元氣,而清軍乘勝步步進逼。教軍只好暫停進擊,收縮兵力,回鄒東山區固守,再圖發展。這時,幅軍被清軍擊敗,首領劉雙印、程四虎等率餘部七八千人投奔並加入了文賢教軍。教軍勢力雖由此有所擴充,但由於頓失外援,加上整個反清形勢日趨惡化,教軍愈來愈顯孤立,處境亦日益艱難。
不久,僧格林沁派道員趙康侯、副將何建鰲前來鎮壓文賢教軍,隨後又派都統舒通額和德楞額合軍來攻,而僧部總兵陳國瑞部亦移軍鄒縣、滕縣一帶。教軍面對圍攻,毫不畏懼,與來犯清軍展開殊死搏鬥。6月17日,雙方會戰於雲蒙山麓。結果,教軍失利,投奔教軍的原幅軍首領劉雙印誤中埋伏,被俘犧牲。合入教軍的捻軍李帛部,在戰敗後也開往沛縣。
接著,何建鰲、郭寶昌等部清軍會師鄒縣,分兩路向教軍發起攻擊:一路進攻鳳凰山;一路進攻嶧山。至8月,董乾儒父子的最後據點劉莊和棗園圩寨失守。董乾儒打算混入難民中逃走,被清軍捕獲殺害。教軍力量更為孤單了。
教軍根據地圩寨連連失守後,除留一部分精銳力量堅守白蓮池外,大部分人員分守鳳凰山、小紅山等處山頭。8月18日,僧格林沁鎮壓了淄川劉德培起義軍後,自統大軍來鄒,夾攻白蓮池。僧軍在付莊安營紮寨後,由僧格林沁親自督戰。勢態對教軍愈加不利。教軍憑險固守,多次打退清軍進攻,但因力量單薄且分散,分守各山頭的教軍往往失去聯絡與照應,加上糧食得不到補充,致使士氣下降,戰鬥力銳減,在以後的戰鬥中連連失利。小紅山戰鬥中,郭鳳岡、李捌被俘犧牲,餘部南奔靈山。宋繼鵬、李玖帶領的近萬名教軍,在崗上、大步頂一帶與清軍對峙數日後,終於抵不住清軍的攻擊,一敗再敗。9月5日,教軍基地白蓮池也為清軍攻破。教軍將士死難者數以萬計,血流成河。首領宋繼鵬、李玖等全部英勇戰死。至此,堅持鬥爭達3年之久的文賢教起義軍終於失敗了。
清軍一入白蓮池,立即進行了慘無人寰的大屠殺。至今田黃辛莊一帶仍有俗稱“萬人坑”的數處起義軍殉難將士埋葬處。當地兩塊石碑上記載著:“同治二年七月二十三日,王師平定白蓮池,陣斬教逆及傷亡將士、裹脅被難人三萬有奇,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殭屍遍野,白骨成堆,慘狀殆不忍睹矣”(《山東近代史資料》第1分冊,第201—203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