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帕宮村

鄉帕宮村

  鄉帕宮村隸屬於勐海縣格朗和鄉,地處格朗和哈尼族鄉西北邊,距格朗和哈尼族鄉政府所在地20.00公里,到鄉政府道路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勐海縣城8.00 公里。東鄰蘇湖村委會,南鄰帕沙村委會,西鄰勐混鎮曼筆村委會 ,北鄰勐海鎮曼旦龍村委會。轄賀南下寨、賀南中寨、賀南下寨、團包上寨、團包下寨、團包老寨、三棵樁、曼旦、阿嚕小寨、阿嚕老寨、阿嚕新寨、南模上寨、南模下寨等13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 530戶,有鄉村人口2220人,其中農業人口 2207 人,勞動力1307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 1307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鄉帕宮村
  • 別名:行政村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
  • 人口:2220人
  • 著名景點:瀾滄江,滇南紅河
  • 民族哈尼族
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人文地理,新農村建設,發展重點,

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10.88 平方公里,海拔 1,658.00 米,年平均氣溫20℃,年降水量 1400 毫米,適合種植糧食甘蔗茶葉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11,151.50 畝,人均耕地 5.08 畝,林地 1,826.00畝。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 499.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6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糧食、甘蔗、茶葉為主。
帕宮村委會大門帕宮村委會大門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1,151.50畝(其中:水田3,050.20 畝,旱地 8,101.30 畝),人均耕地5.08 畝,主要種植茶葉、甘蔗、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 1,826.00 畝;水面面積 100.00 畝,其中養殖面積 6.00 畝;草地 130.00 畝;荒山荒地 2,098.00 畝,其他面積 1,010.00畝等資源。
水庫全貌水庫全貌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336戶通自來水,占農戶總數的65.63%,有155戶飲用井水,占農戶總數的30.27%,有21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4.10%。有512戶通電,占農戶總數的100%,擁有電視機農戶445戶,占農戶總數的86.91%,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57戶,占農戶總數的69.73%,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55戶,占農戶總數的30.27%。
變壓器變壓器
該村到鄉道路為砂石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6.0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4.00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232輛,機車266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079.90畝,有效灌溉率為18.64%,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00.00 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5畝。
到2008年底,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53戶;全村有13 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3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3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3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3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2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其他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9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59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6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438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99.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66.7萬元,占總收入的73.47 %;畜牧業收入63.10萬元,占總收入的12.6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561 頭,肉牛214 頭,肉羊0 頭);漁業收入0.06 萬元,占總收入的0.001%;林業收入1.00萬元,占總收入0.02%;第二、三產業收入0.00 萬元,占總收入的0.00%;工資性收入68.30 萬元,占總收入13.68%。農民人均純收入2248元,農民收入以 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38 人(占勞動力的3%),在省內務工 36 人,到省外務工2人。
發展畜牧業_縮小大小發展畜牧業_縮小大小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茶葉甘蔗糧食,主要銷售往縣內。2008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 123.00 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4.64%。該村目前正在發展 茶葉、甘蔗、糧食 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茶葉、甘蔗和蔬菜產業。沒有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 .
茶地茶地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30 戶,鄉村人口2220人,其中:男性1191人,女性1029人;農業人口2207人,勞動力1307人。居民多以哈尼族為主,其中:哈尼族1643人,拉祜族87人,漢族467人。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5人(人員名單附後),占人口總數的0.09%;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543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70.23%;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5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 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20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人畜混居的農戶530戶,占農戶總數的79.69%。
格朗和醫院門診樓格朗和醫院門診樓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4所,校舍建築面積1,191.00平方米,擁有教師6人,在校學生 人,距離鄉中學20.00 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94人,其中小學生163人,中學生131人。
格朗和中學教學樓格朗和中學教學樓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8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01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1,151.5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 20.0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 0.00 元(勞均 0 元)。年末集體總收入 0.00 萬元,有固定資產 0.00 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 0.00 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 ,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 。
村務公開欄村務公開欄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 1 個,下設 13 個黨小組,共有黨員34 人,少數民族黨員30人,其中男黨員28 人、女黨員 6 人。
村委會由支書、副支書、副主任組成,下設 13 等 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 1 個,團支部2 個,共有團員36 人。

人文地理

一、哈尼族基本情況介紹
哈尼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1253952人。主要聚居在滇南紅河和瀾滄江之間的元江、墨江、綠春、金平、江城等縣,思茅、西雙版納、瀾滄等市、州、縣也有分布。居住格朗和的哈尼族主要從事農業和茶葉初加工。
民俗風情民俗風情
據史籍記載,公元前三世紀活動於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可能就是今天哈尼族的先民。"和夷"大約是古羌人南遷的分支。從公元四世紀到公元八世紀,又有部分向西遷移到元江以西達瀾滄江地區。在唐人文獻里,哈尼族的先民被稱為"和蠻"。"南詔"、"大理"政權建立後,其東部的"三十七蠻部"中,"官桂思陀部"、"溪處甸部","伴溪落恐部"、"鐵容甸部"等,都在今天哈尼族聚居的紅河地區。元朝征服"大理"政權後,設定元江路軍民總管府隸屬雲南行省,加強對哈尼族和各族人民的統治。明代在雲南少數民族地區推行土司制度,哈尼族部落首領由明王朝授予土職官銜,並受所隸流官的統治。清朝在雲南實行改土歸流,廢除了哈尼族地區的一些土官,流官制度代替了部分地方的土司制度,但思陀、溪處、落恐、左能等地土官仍被保留下來,土司仍然是這些地區的統治者。
哈尼族的服飾,因支系不同而各地有異,一般喜歡用藏青色的哈尼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對襟上衣和長褲,以黑布或白布裹頭。婦女多穿右襟無領上衣,下身或穿長褲或穿長短不一的裙子,襟沿、袖子等處綴繡五彩花邊,系繡花圍腰,胸佩各色款式的銀飾。
格朗和一帶的婦女,下穿短裙,裹護腿;胸前掛成串的銀飾,頭戴鑲有小銀泡的圓帽。婦女在服裝和裝飾上區別是否已經結婚,有的以單、雙辮區分,有的以垂辮和盤辮區分,有的以圍腰和腰帶的花色區分等等。
採茶採茶
哈尼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內部可分哈(尼)僾(尼)、碧(約)卡(多)、豪(尼)白(宏)三種方言和若干土語。哈尼族原無文字,20世紀50年代為其創製了一套拼音文字,今仍在試行中。
格朗和哈尼族多居住在半山腰,依山勢建立村寨,住的是竹木結構的樓房,旁設涼台,別具一格。
二、社會經濟
千百年來,哈尼族人民為開拓祖國邊疆山區不斷進行辛勤勞動。辟梯田種稻穀,掘坡地植茶林。哈尼族所居西雙版納南糯山,是馳名中外的普洱茶的重要產地。哈尼族種植麻、棉、靛草,自織自染。
新中國成立以前,由於歷史的種種原因,哈尼族的社會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居住在墨江、新平、鎮源等接近內地的哈尼族,因受漢族經濟文化的影響較大,自明清以來已先後進入封建地主經濟的範疇。生產力發展水平與當地漢族大體相當,土地的買賣、租佃關係已很普遍。而居住在西雙版納和瀾滄江一帶的哈尼族,則受封建領主的統治,有的地方還保存一定的"刀耕火種"原始生產方式。居住元江南岸的紅河、元陽、綠春、金平和江城等縣的哈尼族,處於封建領主經濟向地主經濟過渡的階段。這些地區還殘餘著土司制度。由於這些剝削制度的存在,哈尼族人民長期以來受盡了壓迫和剝削,過著十分貧困的生活,特別是帝國主義的入侵和國民黨的統治,更使廣大哈尼族人民的生活陷於水深火熱之中。
新中國成立後,哈尼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了民族區域自治。從1952年起進行了民主改革,並根據不同地區的情況採取了不同的方法,在西雙版納哈尼族地區則採取發展生產的方針。
烤灑烤灑
經過建國五十多年的開發和建設,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哈尼族和哈尼族地區的經濟、文化事業獲得了迅速的發展。目前,各邊遠村組之間都通了公路,哈尼族地區農、林、牧、副、漁等各項生產大有發展,農民生活有了顯著改善,文化教育事業取得了很大進步。以哈尼族聚居的格朗和哈尼族鄉,各哈尼山寨有了學校,全鄉農民中具有國中文憑的達60%以上,國中入學率96.5%,99.82%的學齡兒童入了學。衛生事業也有了很大發展,現在有了鄉有衛生所和各村組衛生室,人民健康水平大為提高。在各條戰線上,本民族幹部逐步成長,在州、縣、鄉各級黨政機關中,都有哈尼族幹部擔任領導工作,實現了本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
三、地理環境
格朗和哈尼族鄉為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唯一的哈尼族鄉,現有人口15836人。
哈尼族大多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區,主要從事農業,茶葉文化尤為發達。格朗和哈尼人居住的南糯山,是飲譽中外的普洱茶主產地之一。逶迤連綿的南糯山,有茫茫的原始森林和獨具特色的茶葉文化。在起伏連亘的南糯山中,上百年,甚至上千餘年的古茶樹,從山腳順著坡勢蜿蜒向上伸展,層層疊疊,直通茫茫雲海,蔚為壯觀。
四、民風民俗
(一)宗教崇拜
中國哈尼族固有的宗教。該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除少數地區外,大多已進入封建社會。其宗教信仰仍保持其固有宗教的許多特點,哈尼族認為萬物皆有靈,人死魂不滅,於是盛行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祭祀由巫師"貝瑪"主持。用巫術和草藥治病。西雙版納的哈尼族,每年祭祀象徵寨神的"龍巴門"。20世紀初,基督教傳入部分哈尼族地區,佛教也曾在一些地區傳播過,但信教的人不多,影響不大。新中國成立後,上述宗教活動已逐漸減少。
1.靈魂觀念和喪葬儀禮
哈尼族認為,人和萬物都由靈魂或精靈主宰。靈魂失落,或是觸犯精靈,人就會得病或死亡。西雙版納地區哈尼族專有為病人叫魂治病的儀式,稱"拉枯枯"。用線一根、飯一團、雞蛋一個到所謂病人丟魂的地方,呼喚病人的名字,然後將線拴在病人手腕上,並給病人吃飯糰和雞蛋,認為這樣便可收回失魂而痊癒。該族認為人久病不愈,是由於專捉人魂的精靈"拉帕"作崇,必須糾集眾人,手持刀槍,哄趕拉帕。
葬禮根據死者是否結婚、有無兒女以及死因等情況而有所區別。未婚或已婚而無嗣者,裝殮簡單,一埋了事,其魂稱"密哈"。已婚而僅生女性者,葬禮亦簡,其魂稱"密沙",含有野鬼之意。屬於非正常死亡者,不得葬於公共墓地,其魂稱"疏密",不祭祀。對於有子女或多子多孫的死者,實行厚葬,一般在家停屍三、五天,或七天,然後出殯;要供獻牛、羊祭奠,並請巫師念經祈禱,送魂,使靈魂回到祖先的故地。在葬後十二天,請巫師殺雞兩隻,豬一口,置於竹桌,同死者家屬一起抬到通往墳地的岔路口,由巫師為生者"叫魂"。然後抬竹桌歸家,置於祖先靈台前。家人坐於竹桌周圍,巫師用桌上的線在每人手上各拴一節,表示生者靈魂已叫回,拴在各人的身上。
2.村寨祭祀
包括建寨、分寨和常年的定期祭祀三類。建立新寨時,十分重視寨址的選擇。選定寨址後要卜選寨心,由祭司向四面撒鐵渣,然後拋擲雞蛋,以蛋著地破裂的地方為寨心,立木樁為記。寨心為祭司居住之地。遷寨由祭司率領,全寨同日搬到新寨址,臨時搭棚居住。大家先幫祭司蓋房,然後各家才自建房屋。凡屬分寨,要先選出新祭司。村寨每年要立一次新寨門並舉行寨門祭,祈求精靈保護全寨。寨門有三道:前門、後門和側門。前門供人出入,後門為屍體出口。寨門橫樑刻畫蟲、魚、鳥、獸等。西雙版納哈尼族,每年九月各寨還有集體驅鬼活動,祭司領導全寨男子,手持木刀,在室內室外和寨內寨外,四處揮舞,最後將木刀懸於寨門上,驅鬼方告結束。
製作手工藝品製作手工藝品
3.農業祭祀
在農業生產的各個領域和各個階段都有特定的祭祀儀式和崇拜內容。
祭樹和祭水。各地哈尼族都以大樹作為土地神來崇拜。他們認為樹高大命長。反映土地有滋養生物的神奇力量。各村通常都在所供奉的大樹周圍砌石保護。紅河一帶的村頭寨尾,都供奉"神樹",前者稱"阿瑪周"(公樹),後者稱"本圖周"(母樹)。正月大祭阿瑪周,三月小祭本圖周。金平縣格鄒支哈尼族,特別重視祭井水之神,祭時在井邊設祭台,上供米、酒、茶各兩碗,公雞、母雞各一隻,由祭司主祭,祈求保護井水清潔,水源充足,稻穀豐收。他們還認為田溝水神與農業生產關係密切,祭品相應豐厚,須供羊兩隻。有些哈尼族的村寨,每十二年舉行一次"樓都祭"。樓都是村寨中心的圓形石井。每逢龍年,以村寨集體名義殺牛宰豬,隆重供祭。祭品分食後,將骨頭扔進石井,以求人畜興旺,五穀豐收。
播種祭。西雙版納哈尼族稱播種祭為"牙卡培樓"。在正式播種前兩天,由祭司主持。第一天,祭司用酒、茶和糯米年糕祭祀祖先;第二天清晨,祭司和村寨長者在"神井"前舉行洗滌谷種儀式,以公雞、母雞各一隻,米一筒、酒一筒、茶葉少許和稻穀三把供祭。祭司播下三把稻種後,即就地分食祭品。接著各家相繼在臨時搭建的祭棚處舉行播種儀式。栽種水稻的金平等地哈尼族都是全村同日播種。播種前,各家用正月祭樹時分到的豬肉祭祀穀神,插完秧再以雞獻祭。有些地區每村都有專供祭祀用的水田。插秧時先要殺雞祭水田,然後由老年婦女在祭田中央插第一叢秧,各家繼之開插。每家水田中也有小塊祭祀田,插秧均從祭田開始。
收穫祭。包括嘗新、收割和入倉的祭祀。嘗新祭在稻穀黃熟時舉行。西雙版納地區由祭司先嘗新,然後各家才能嘗新。嘗新祭要用種在祭棚處的稻穀,同時備雞、酒、茶以及將登場的瓜果蔬菜等祭祀祖先,並取回三穗稻穀掛於祖先靈台處。正式開始收割,要以酒、茶、飯、蛋為祭品,舉行祭祀,並將最後收割的一叢稻穀掛在穀倉的橫樑上。入倉祭先用糯米飯、雞蛋、茶、米酒祭穀倉,然後舉行入倉儀式。用於背谷進倉的背籮,下墊九片樹葉,上蓋男子上衣,要三進穀倉,才能正式裝倉。開倉取谷時也有開倉儀式,由家長身負背籮進出三次。在第三次背出時,要抓三把稻穀還倉。以後每次進倉取谷,都須如此。
4.祭司和巫師
  祭司的職責是主持公共祭祀。巫師有兩種:一是專司葬禮和送魂,一是專為病人叫魂驅鬼。
民俗風情民俗風情
各地祭司的情況不盡一致。西雙版納地區的祭司稱"追瑪",世襲,除非祭司家出現六指、兔唇等畸形胎兒和雙胞胎時才可替換。祭司移居,整個村寨也隨之遷徙。不然就要撤寨門,另選新祭司。村人如殺豬宰牛或獵獲野獸時,都要奉獻一條獸腿給祭司。金平、元陽等地的祭司稱"厄阿瑪"或"米古"。由全村卜選產生,終身制。
專司葬禮和送魂的巫師各地一般都稱"貝牟",為男性。供奉哈尼族神話中的天神"翁沙"之女"沙厄"。學當貝牟者要先請老貝牟到家舉行祭沙厄的儀式,拜老貝牟為師,初稱"貝扎"。為病人驅鬼的巫師,各地稱呼不一。西雙版納稱為"尼帕",不論男女都可擔任,非世襲。有的是拜師學習而後當尼帕的,更多的是在自己患病時被尼帕指為有尼帕鬼附身,並經許願,在病癒後供奉尼帕鬼而後本人成為尼帕的。
(二)婚喪習俗
哈尼族的家庭形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家庭,這在西雙版納比較嚴格。一般認為多妻不符合哈尼人的習俗,如果婚後多年不育男孩而娶妾則被允許。青年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戀愛,但結婚要徵得父母同意,也有一些地區實行包辦婚姻
哈尼族人在整個婚禮儀式中,從頭到尾都離不開舞蹈。婚禮前夕,男女雙方都要在自家屋外用松、竹等搭一座棚子,作為迎送新人和待客的活動場所。婚禮這一天,迎親隊在途中留下一部分人準備回程時接應,其餘跟隨新郎前往女家。當他們來到女家寨口時,寨內鼓樂齊鳴,送親隊跳起傳統的舞蹈向寨口舞去,給接親人一一敬酒敬茶,然後大家共舞進寨直抵棚子裡。休息片刻,一對新人站在一張方桌旁,女家親屬用兩指夾著一片筍葉,環繞方桌起舞,意在禳災祈祥。
新郎、新娘在迎新隊和送親隊簇擁下前往男家的半途中,與等候多時的另一部分接親人相遇。大家就地圍成圓圈,踏著鋩鑼和鼓點節奏縱情起舞,以表示相互祝賀。當他們一起來到男家時,棚子內外已擺滿了豐盛的酒席。賓客剛落座,一位能歌善舞的婦女從上席起挨桌又唱又跳,緊跟其後的是一位男方主人,他端著上置三隻碗和一個酒葫蘆的簸箕,向每一桌取一點酒菜。待酒席快要結束時,一位廚師端著放有八隻大碗的竹篩,從廚房裡出來舞向每一酒席,客人們又象徵性地給搛上菜餚。最後,在他"該跳舞了"的一聲號令下,眾賓客紛紛離席,圍成一圈又一圈歡舞高歌,大家熱烈地祝福新人喜結良緣,勉勵他們勤儉持家、尊老愛幼。
哈尼族仍然保留著古羌戎父子連名制的傳統,即父親名字後頭的一個字或兩個字作為兒子名字的起頭字,世世代代連續下來。喪葬主要實行火葬。
(三)重要節日
哈尼族傳統節日主要是趕湯帕節、吃新米飯節、苦扎扎節及端午節和中秋節等。
  1.嘎湯帕節
哈尼族婦女在勞動哈尼族婦女在勞動
哈尼族的最大節日是過"嘎湯帕節"。按照他們古老的曆法,每年陽曆十二月為新年之始(相當於漢族的大年初一)。新年當天,每個寨子要共殺一口豬。豬無論大小,肉按戶平均分配,哪怕心、肝、肺、腸、肚等數量有限,也要家家都分到。到了下午,各家各戶用分得的豬肉和下水祭獻祖先。節日裡闔家團聚,還邀請附近其他民族的好友參加。他們終日歡聲不絕,特別是少不了唱起古老的民歌,講述節日的來歷和民族的歷史,歌唱豐收的喜悅。
2.吃新谷節
哈尼族有"吃新谷"的習俗。吃新谷這一天,每戶人家按照老規矩,應在東方剛露魚肚白時,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連根帶穗的稻子。拔稻時要選擇株數逢單的稻穴,背回時無論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則以為不吉。
到了下午,把早上背回來的稻穗搓下穀粒,連殼放在鍋里烘焙直至出米花。大家吃米花前,應先給狗吃一點。因為自古傳說,哈尼族在一場大洪水後重新得到的谷種是狗叼來的,所以要感謝它。吃過米花,也要把當年栽種的瓜豆菜蔬統統拿出來嘗新,同時一定要吃一碗嫩竹筍,象徵來年的收成象新竹一樣節節高;還要殺吃閹過的大肥雞,希冀來年的生活豐足美滿。
六月年也是個歡樂的節日,格朗和地區稱"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後,節期三至六天。節日裡,以村寨為單位殺牛祭"秋房",牛肉各戶分回祭祖,青年們聚集在一起"盪鞦韆"、摔角、狩獵、唱山歌,盡情歡樂。
4.其它節日
勐海縣的哈尼族,也有過正月年、端午和中秋等節日。正月年過三至五天,有條件的人家殺豬祭祖,初一吃湯圓,親友之間、各民族之間互相宴請。端午和中秋節大體同漢俗。
五、文化藝術
哈尼族文化藝術絢麗多姿,有神話、傳說、詩歌、故事、寓言、童謠、諺語、謎語等。神話,傳說中有敘述萬物來歷的《創世紀》;有謳歌人類戰勝洪水,繁衍生息的《洪水記》;有反映哈尼族歷史遷移的《哈尼祖先過江來》等。詩歌主要有"拉八熱"和"阿基估"兩類。"拉八熱"多在婚喪、節日、祭祀以及其他莊重的場合吟唱,曲調莊重嚴肅。"阿基估"即山歌,只能在山間田野唱,以愛情為主,男女對唱。
哈尼族是個喜愛歌舞的民族。樂器主要有三弦、四弦、把烏、笛子、響篾、葫蘆笙等,"把烏"是哈尼族特有的樂器。舞蹈有"三弦舞"、"拍手舞"、"扇子舞"、"木雀舞"、"樂作舞"、"葫蘆笙舞等。在西雙版納地區流行的"冬波嵯舞",舞姿健美,節奏明快,氣氛熱烈,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
六、飲食文化
哈尼飲食文化豐富多彩,別具特色。哈尼族以大米、玉米為主食,喜歡吃酸、辣食品,善醃酸菜。採用各種野菜做湯,用帶有香味的葉子放在蔬菜中做調味品。哈尼族嗜酒喜茶,請客辦席已具規模,用料廣泛,技藝較高。
哈尼族傳統曆法把一年分為冷季、暖季和雨季,每季4個月。在一年之中有過兩個年節的習慣,一個是十二月年,一個是六月年。十二月年是農曆十月的第一個屬龍的日子,歷時五六天,主祭天神和祖先。屆時,每家殺一隻大紅公雞,就地煮食,不得拿入室內。家庭每個成員吃一塊,出嫁的姑娘不得食。到第三天時,每天下午都要舉行盛大的"資鳥都"活動,即全寨人同飲團結、幸福的酒。全寨分為三組,每組輪流一天作東,日將偏西,當家男子在鑼鼓聲中,將美味佳肴以及高粱燜鍋酒端到街心,順序擺在早已鋪好的長蔑笆上。有的大村寨的筵席長達百米,各戶當家男子圍席盤腳就宴,各家各戶爭相拿出自己的拿手好萊,按規矩邊飲邊舞。
哈尼族還有一道奇餚叫"白旺",是用生豬血、羊血、狗血製作的剁生,哈尼族支系的愛尼人稱之為"阿壓馬捏"。以剛宰殺的豬、羊、狗鮮血為主要原料,或再加以切碎炒熟的瘦肉,肝、腰等,撒入辣椒粉、八角面、野花椒麵等佐料,不失時機地迅速攪拌而成。此菜看著怕,吃著香,味道醇濃,麻辣可口,被列為殺豬宰羊期間不可缺少的名菜,也是哈尼人熱誠待客的佳肴。豬血為風靡海內外的超級"液體肉",諺稱為人體內的"清道大",用來治療痔瘡便秘或老年性腸道乾燥所致習慣性便秘,掃除肺部塵埃及金屬微粒等有毒有害物質,都有妙不可言的實在功效。哈尼"白旺"之於此,是捷足先登進行天然保健食療了。
竹筒煮湯和卵石煮湯,是西雙版納哈尼族食品中特色最鮮明的菜餚。
竹筒煮湯,以竹筒為鍋,可煮鮮菜湯、雞湯、豬蹄湯等。烹製時,砍下一節帶節子的新鮮龍竹,略加刷洗,將備煮的雞(解塊)或豬蹄裝入竹筒,加湯在火塘上煮熬至可以食用時,加油、鹽、味素調味後,倒入裝有蔥花、芫荽的盛器內食用。竹筒煮出來的肉湯或菜湯,味清醇,鮮香,具有獨特風味。
卵石煮湯,需選擇酒杯般大小的光滑卵石(最好是河中的卵石),洗淨,投入火塘內加溫,將卵石燒紅。
豬蹄或豬排骨預先煮熟,盛於器皿之內,加上豌豆尖等時鮮小菜及蔥花等佐料擺在桌上。待欲開宴進餐時,將燒紅的卵石投入盛湯的器皿內,使湯滾沸,將時鮮小菜煮熟。用卵石煮過的湯,特別鮮香,具有特殊的海鮮味。這道菜是時下哈尼族風味餐廳中最時髦的風味菜餚。

新農村建設

  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 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放聲高歌放聲高歌
自2008年開展新農村建設工作以來,結合當地實際,根據黨中央、省委、州委和縣委對新農村建設的工作精神,在鄉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村"兩委"的積極配合下,順利完成了"村兩委"的換屆選舉,擬定了帕宮村委會的發展規劃,制定了村規民約,完善了組織建設的各種規章制度,同時做好為民排擾解難,抓住突出的村寨作為突破口,認真履行"六大員"的工作職責,以下就半年來的工作作小結。
一、關於宣傳黨的政策和法律法規的情況
3月份進駐到帕宮村委會的時候,及時與村兩委說明來意,並及時召開村黨支部全體黨員大會,召開村委會議和群團會,在與當地黨員幹部民眾座談會中了解到,該村黨員民眾法制意識和黨的惠農政策認知較少,可以說是一知半解,針對這一情況,與村兩委商議,召開黨員大會、團大會等形式,傳達中央及省委的相關檔案,認真解答給民眾,特別是黨員同志,強調中央今後的有關政策和黨組織建設的方向和任務,結合"雲嶺先鋒"工程,將黨組織建設要上一個新台階,先後召開黨員大會6次,有217人參加;召開村民小組會7次,有831人參加;召開團員大會2次,有104人參加;召開婦女會2次,有23人參加。通過各種以會代訓的辦法宣傳黨的政策和法律法規,以會代訓採取邀請鄉黨委政府領導;邀請鄉派出所、鄉計生所、鄉林業站、鄉九義校的領導講授,並將村治安問題、計生問題發放問卷調查,並督促黨員、村民小組長個人親自做,通過這樣的形式講解和宣傳,使黨員幹部認識到什麼是新農村建設,什麼是和諧社會的含義。同時與村兩委的同志一起下到自然村召開民眾宣傳新農村建設的精神和法律法規,帕宮13個自然村中召開了17次民眾大會,參加1132人。在村寨召開民眾大會的時候,特彆強調中央提出的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並且用民族語言翻譯,反覆講解,讓人民民眾思想和行為統一到鄉黨委政府新農村建設的工作精神上來。
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發展的情況
通過一段時間的了解民情,該村在格朗和哈尼族鄉內經濟發展居中上水平,人均占有糧食420公斤,人均純收入2248元左右,自然村與自然村的發展水平懸殊較大,極不平衡,是人為因素和地理環境造成了發展不平衡,針對這一情況,與村委會的同志一起提出經濟發展的計畫,如今年的雲麻產業,將放在經濟相對落後、茶葉面積較少 的3個村寨種植,茶葉面積相對較多的南莫上寨,要求村民把好茶葉質量關,如接近勐海縣城的賀南上、中下三個村寨要引導和鼓勵適合景洪、勐海市場的蔬菜,通過採取及時調整發展經濟產業的辦法,種植雲麻的3個村寨,麻收入最高農戶種植2畝,產量136公斤,有些農戶平均單產達88公斤;南莫上寨困茶葉加工質量這一環節把得住,每公斤茶葉售價達到85元,據不完全統計,戶均收入超過30000元;賀南上、中、下三個村寨每戶農戶每個星期兩次到勐海賣菜,收入在600以上,戶均收入在4000元以上。根據13自然村的實際情況,擬定了今後的發展項目,茶葉發展項目,今年上半年引進了200畝的茶苗給茶葉種植面積較少的村寨種植,爭取今年戶均2畝的茶葉面積,今後該共新植茶葉1400畝。
三、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情況
基礎設施薄弱是帕宮村委會最大的突出點,特別是公路、農用電,雖然離縣城僅10多公里,但公路情況較差,晴通雨阻,當地民眾所說的一樣,拖拉機叫"推拉機",城裡賣是山珍,山里是浪費;再如綠色蔬菜沒有辦法拿到勐海市場變成現錢。今年組織當地民眾投工投勞,工作指導組和村兩委擠出1萬元錢鋪墊了6公里的縣村組公路,但路況較差,起不到很大的作用,面對這樣的現狀,同村黨支部全體黨員一起商討解決這一問題,最終達成一個共識,要致富先修路,並將這一決定上報鄉黨委政府,爭取在今年底引進此項工程。
四 開展基層組織建設情況
帕宮村黨支部共有黨員54名,黨員平均年齡接近60歲,老弱病殘黨員較為突出。針對這一情況,黨支部提出近年內黨員的平均年齡隆至40歲左右,特別是4月份新的黨支部班子產生以後,加強這方面的工作,班子成員分工明確,支書抓全盤工作,由副支書抓組織建設工作,今年5月份黨支部召集入黨積極分子在村委會進行培訓,並要求參加培訓的積極分子的年齡在40歲以下,具有國中文化程度的青年人參加,共有24人,並在其中較成熟,條件好的7位同志選送到鄉學校培訓。有2位同志今年接納為預備黨員,有2位同志轉為正式黨員。同時新的黨支部班子產生以後,明確分工了新的黨小組長,並側重於年輕有文化的同志擔任這重任。並把群團組織納入了黨支部的重要日程。今年5月份,全村群團組織重新造冊登記,進行換屆,將有文化、有積極性、熱愛家鄉的婦女、團員選到工作崗位上。同時完善各種當建的規章制度,最突出的是發展黨員實行公示制,受人民民眾的督促,同時好受到了黨外民眾的好評。
五 抓好和諧農村建設情況
進入帕宮村委會後,深入村寨,了解民情,總的讓人感覺是村容村貌不整潔,髒亂差的現象突出,治安現狀不容樂觀。目前還有人吸食大煙,經濟發展相當滯後的村寨還有。協同村委會針對上述情況深入村寨做思想工作,宣傳黨的惠農政策,開導發展經濟產業,如三棵莊和南下寨,整體而言是相對落後的村寨,幫助民眾尋找經濟發展滯後的因素,動員民眾發展茶葉,破除對發展不利的不良習慣。如賀南下寨,離縣城9公里,人心團結,經濟發展,因此將該村列為新農村建設的示範點,有望在年實施該項目,治安方面,與鄉派出所一道簽訂了治安聯防責任書。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帕宮村委會的道路都為土路路面,交通及為不便,晴通雨阻,很多農產品運不出去,如:茶葉、甘蔗等經濟作物。大大的制約了農民的生產經濟發展。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要致富,先修路,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和幫助下,積極改善進村道路,帶領村民向小康邁進,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讓村民都過上幸福的新生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