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寫實繪畫

鄉土寫實繪畫

鄉土寫實繪畫,在構思上,概括,提煉,構圖上,人物組合自然。表現了鄉野、質樸的美,古樸、粗獷的人物和他們近乎原始的生活,是屬於油畫藝術流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鄉土寫實繪畫
  • 構思上:概括,提煉
  • 構圖上:人物組合自然
  • 類別:藝術流派、油畫
早期,中期,

早期

代表畫家及作品:陳丹青的《西藏組畫》、羅中立的《父親
1980年,在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作品展覽和全國青年美展上,兩個青年油畫家的作品引起大家的注意。這就是陳丹青的《西藏組畫》和羅中立的《父親》。他們的作品表現了鄉野、質樸的美,古樸、粗獷的人物和他們近乎原始的生活。但正是他們對於鄉野、質樸的虔敬描繪並獲得成功,表明中國的畫家和觀眾終於超越了延續十數年的格式,進入了繪畫創作的新階段。《西藏組畫》的題材和藝術手法都是“土”的、“舊”的,但正是這個“土”和“舊”使人耳目一新。
1979—1984年是新時期美術的“覺醒期”,這一時期突出地表現出對人的價值和藝術價值的進一步思考與呼喚,即主體意識的覺醒和本體觀念的確立。傷痕美術是新時期美術的第一股思潮。同具有正義感與批判意識與社會縱深的歷史背景上進行文化反思願望聯繫在一起的。同時另一股思潮是鄉土寫實主義,它可以特指70年末80年代早期,四川、中央美院一批畢業生的繪畫風格,整個畫壇共有的思想傾向,陳丹青的《西藏組畫》是這一思潮和現象的代表。
《西藏組畫》不是先入為主地和概念化地描繪藏民的生活,而是用一種平實的眼光看待藏民的日常狀態,把藏民樸實、平凡的形象和藏民生活的細微現象呈現出來,現實生活的各種景觀和各類人物,在畫作上曾經被過濾為某種“典型”普通的,平凡的,帶有鄉土氣息的形象,曾經被披染的“英雄”的色彩,現在恢復了本來的面目,以不加修飾的“真實感”出現在一大批青年畫家的筆下。藝術由歌頌英雄人物,轉化為表現日常平凡的人。
《西藏組畫》之一 陳丹青《西藏組畫》之一 陳丹青
陳丹青去西藏一共半年,《西藏組畫》中有六幅在拉薩完成,有《母與子》《康巴漢子》《進城》之一,《進城》之二,《朝聖》《牧羊女》回北京後畫《牧羊人》,畫家偏愛倫勃朗、柯羅、米勒、普拉斯托夫的風格,他對尋常生活和人倫情感也熱愛,面對西藏渾樸天然的人情風貌很自然地選擇了自然主義的油畫語言,那種親切質樸,那種細膩的刻畫,那種令人追戀的古風,畫家藝術語言真摯、貼切、對每一幅作品都要進行反覆的實踐、在七幅畫的構圖中,力求單純穩定,不過份強調空間透視,人物寧可擺得滿一些,甚至是單調,對稱一些,不講求參差交錯的變化,在畫面上不使有擺布,填補或故意切除畫面的痕跡。作品《母與子》主要表現的是藏婦女哺乳孩子的畫面,她們散坐在地上,默不作聲,呆呆出神的面容,在構思上,概括,提煉。構圖上,人物組合自然,作品進城之一,人物刻化的用筆和用心少而又少,牧羊女呆板的面孔透著羞怯,露著一種含蓄的美。而《康巴漢子》是充滿激情的。他們目光炯炯前額厚實,盤起的髮辮和重掛的佩帶步伐勇武穩重,威風凜凜,人物在畫面中並列而立,在他們沉著而隨便的微笑上看到某種典型的東西,那嘴吧透出他們異常強旺曠達的性格力量。
在《進城》之二中,畫家對藏婦女形象與情緒的塑造具體而充實,抱孩子的牧羊女,怯生生的神色和緊拽丈夫衣袖的動作,畫面黑白灰節奏的處理,體積感質感的表現,以及每一筆的刻畫,均恰到好處,在這一家三口的動人關係上,顯現出了一種莊嚴的美,一個簡單平常的事物,在藝術作品中又變得豐富又奧妙,因而也引發人們太多的感觸和聯繫。
《西藏組畫》七幅,則是更具“生活流”或自然主義特徵,而且為了區別貫常“典型性”的現實主義,作者是著意以類似習作的瞬時性手法來撲捉這些他眼中的所看到的“西藏渾樸天然的人情風貌”儘管作者早就在“內心充滿往日在底層的種種印象”,他還是極端重視以速與的方式敏銳地把握眼前生動的感性直觀,而他最終的追求則是以近乎古典大師的樸厚、深沉、蘊藉而凝練的藝術手法來表現他對這種很“土”的尋常生活和人倫情感的熱愛。他說:“如果觀眾能夠不期而然地被作品的真實描寫和人道感情打動,感到‘這就是生活,就是人’,那就是我最大的願望了。”陳丹青至少在回顧自己的創作時是既想到庫爾貝的現實主義宣言,也想到恩格斯關於現實主義的經典定義。他們認定的創作原則正是針對特別是“文革”以來那種僵化的教條主義。而且是從根本上歪曲了對現實主義的理解,象《西藏組畫》這種對生活真實、對人道主題,對人的真誠品質和在“尋常生活”中閃現的真摯“人倫情感”的犀利洞察與揭示,應當說是正在虛偽,矯飾與謊言風行後極有時代特色的現實主義藝術表現。陳丹青這套組畫所體現的藝術思想對當代油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畫家選擇最易被人忽略,又極具繪畫性的生活細節,以造成藝術的真實,同時講究油畫語言的純潔性和學術性,追求純屬視覺的繪畫的最為單純的藝術效果。

中期

代表畫家及作品:張冬峰《父老鄉親》
《父老鄉親》150*168cm 1997年
1997年由中國油畫學會舉辦的《走向新世紀--中國青年油畫展》,從11月25日至12月7日在中國美術館舉行。這次展覽的參展畫家的年齡以40周歲為界,從2500餘件中選出203件作品展出;另外,這次入選作者大部分來自各藝術院校的歷屆畢業生,因而,此展不僅意味著對以往教學成果的檢驗,而且通過展覽所顯示的成就與問題,也將對我國各美術專業院校今後的教學指向和制定培養跨世紀優秀人才的方針及目標,為藝術教育和創作研究提供了直觀的重要依據,它將直接影響新世紀我國油畫藝術的發展進程,而為海內外所矚目。
張冬峰〈父老鄉親〉中國風現代美術館收藏張冬峰〈父老鄉親〉中國風現代美術館收藏
其中張冬峰的這件參展作品《父老鄉親》,可謂“鄉土寫實繪畫”的佳作。
張冬峰,1958年出生於桂林市,1984年畢業於廣西藝術學院美術師範系。現為廣西藝術學院教授,廣西書畫院特聘畫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待遇的專家。
南寧,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這裡,風景秀麗,是民歌飛出的地方。從1980年至今,張冬峰一直生活在這裡,對這塊土地上的文化與生態,民風與習俗,他用油畫系統地表現南寧的景象。
張冬峰說:“我,記不清自己去過幾次鄉村集市!記不清農民額上的汗珠是如何淌下!記不清黝黑皮膚上一根根皺紋是怎樣的排列!我只記得他們很忙,很充實。為了今秋的收成,為了明春的種子…..辛苦啦,父老鄉親!
我儘可能地放棄表層細節的描畫,希望通過暖融融的色調,人們熟悉的身影以及繁忙的場景,交代一種親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