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下佬探親

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主席、著名的電影製作者、慈善家邵逸夫導演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鄉下佬探親
  • 導演:邵逸夫
  • 語言:中文
  • 色彩:彩色
導演簡介,故事梗概,基本資料,演員表,製作團隊,

導演簡介

邵逸夫
邵逸夫邵逸夫
年過百歲的邵老邵逸夫(1907年10月4日—),原名邵仁楞,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主席、著名的電影製作者、慈善家。1957年,他在香港創辦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自立發展電影事業。1965年與利孝和共同投資創辦TVB,邵逸夫在中國內地沒有任何生意業務,但長期向中國內地捐助巨額慈善資金。多年來他為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教育、醫療捐助超過數以十億港元款項。2003年他創立邵逸夫獎,每年選出世界上在數學、生命科學與醫學及天文學三方面卓有成就的科學家,各頒授100萬美元獎金,這些領域是諾貝爾獎所未涵括的。
中文名:邵逸夫
外文名:RunRunShaw
別名:六叔
國籍:中國
出生地:浙江寧波鎮海
出生日期:1907年10月4日
職業:電影製作人,娛樂業大亨、慈善家
信仰:佛教
主要成就:曾拍攝超過一千部電影
成立邵氏兄弟有限公司(1957)
捐款逾億港元成立中大逸夫書院
汶川大地震捐款1億港元(2008)
創立“邵逸夫獎”(2003)
史上最年長的在任上市公司主席
地區:港台
曾獲獎項:獲金馬獎、金像獎等幾十項大獎。

邵氏大獎黃金一代正式退位三重身份
第一重身份:娛樂圈教父
第二重身份:富豪榜常客
第三重身份:慈善大家百年傳奇邵逸夫之最展開
人物簡介
邵逸夫[1907.11.19(農曆10.14)出生]原名邵仁楞。男,浙江寧波人,生於鎮海,後移居香港。漢族,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主席,電影公司邵氏兄弟的創辦人之一,香港著名的電影製作者。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級特大地震自然災害發生後慷慨解囊向災區捐款一億港幣,成為單筆個人捐款最多的人。 邵逸夫的父親是上海錦泰昌顏料公司的老闆。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故後來人稱“邵氏兄弟左起邵邨人邵仁枚邵逸夫
六叔”。邵受教於美國,19歲中學畢業便隨兄長邵仁枚到新加坡開拓電影市場,從此對電影製作產生興趣。他與兄長於1920年代活躍於中國的電影業。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曾與粵劇名伶薛覺先合作,拍攝全中國首部有聲電影《白金龍》(粵語)。1928年,邵逸夫赴星馬等地協助兄長發展電影發行公司。 1957年,與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製作電影,邵逸夫任總裁。1961年,位於九龍清水灣的邵氏影城於12月6日正式啟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當時發展迅速的電視行業,與無線電視合作,培訓藝員。1980年,邵逸夫成為無線電視的最大股東,出任董事局主席至今。同期,邵氏的電影業務不斷收縮,減少電影,於1985年賣出全部院線,至1987年5月,邵氏宣布停止生產電影。由邵氏投產至暫停製作期間計算,邵氏已生產超過一千部電影。2000年,馬來西亞的“天映娛樂”斥資4億港元購入760部邵氏電影的永久著作權,並花費2億港元作數碼復修。 邵逸夫捐助超過數以十億計款項,為內地、香港兩地建設教育、醫療設施等。香港多間專上院校的建設曾得邵逸夫捐助,例如香港中文大學的逸夫書院、香港大學的邵逸夫樓、香港城市大學的邵逸夫圖書館等。2005年,邵逸夫捐出1000萬港元予南亞海嘯受災地區。 1974年獲英女王頒發CBE勛銜以表揚他在娛樂事業的成就,港督麥理浩爵士主持授勳。1977年獲英女王冊封為KNIGHTBACHELOR,賜予爵士銜頭。1990年,中國政府將中國發現的2899號行星名為“邵逸夫星”。1991年,美國舊金山將每年的9月8日定為“邵逸夫日”,以表彰在社會公益貢獻。1998年,獲特區政府頒發的GBM勛銜。 2002年邵逸夫創立“邵逸夫獎”,第一屆於2004年舉行。獎項模仿諾貝爾獎,每年選出世界上在數學、醫學及天文學3方面有成就的科學家,頒授一百萬美元獎金以作表揚。第一屆的數學獎得主是陳省身;天文學獎為P.JamesE.Peebles;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為StanleyN.Cohen、HerbertW.Boyer、簡悅威和RichardDoll。 邵氏與中國星電影公司合作投資11億港元,位於將軍澳工業村的“香港電影城”,於2005年中期開幕。影城設施包括後期製作中心、行政大樓、攝影廠、電影院及展覽廳等。邵氏表示影城落成後,將再與演員簽約,投資大約2億港元開拍約15部新戲。 邵逸夫的髮妻為黃美珍小姐,於1937年結婚,育有兩子兩女。而黃於1987年在美國病逝,享年85歲。在1997年,邵逸夫與方逸華於美國拉斯維加斯結婚。
人物事跡
慈善大家邵逸夫 2002年11月15日,一條從香港發出的訊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由著名香港實業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捐資創立的“邵逸夫獎”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類的傑出科學家。 “邵逸夫獎”設天文學、數學、生命科學與醫學三個獎項,每年頒布一次,獎金100萬美元。第一屆頒獎於2004年舉行。頒獎原則是,不論得獎者的種族、國籍、宗教信仰,而以其在學術及科學研究或套用獲得突破性成果,且該成果對人類生活有意義深遠的影響為宗旨。由於其設獎宗旨和巨額獎金媲美聲名顯赫的“諾貝爾獎”,有人稱之為“東方諾貝爾獎”。 2008年5.12四川汶川8.0級大地震邵逸夫捐款1億港幣,2009年8.8水災關愛行動邵逸夫捐款1億新台幣,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大地震邵逸夫捐款1億港幣。 邵玉軒育有5男3女。邵逸夫排行第六,故後人稱他為“六叔”、“六老闆”。他早年就讀於家鄉莊市葉氏中興學校,與包玉剛、包從興、趙安中等為前後屆同學,後赴上海就學於美國人開辦的英文學校“青年會中學”,為此練就一口流利的英語。邵家眾多的兄弟無人繼承父業,幾乎都進入娛樂圈。五兄弟中,大哥邵醉翁於1924年創辦天一影片公司,開始闖入當時尚屬草創時期的中國電影業。 “天一”成立之初,清一色是家族班底。老大邵醉翁是製片兼導演,老二邵囤人擅長編劇邵逸夫與邵氏公司全體人員合影
,老三邵仁枚精於發行,老六邵逸夫則擅長攝影。創業之初,他們分工合作,完成一切工作,公司猶如家庭式作坊。其攝製的第一部影片《立地成佛》放映後,即深受上海市民歡迎,結果賺得盤溢缽滿。旗開得勝,邵氏兄弟們為之歡欣鼓舞,隨後新影片不斷地從“天一”推出。 進入六十年代後,邵氏公司長期稱雄香港市場,曾拍攝過一千多部電影,獲得過金馬獎、金像獎等幾十項大獎。據說最盛時,每天有100萬觀眾光顧他的影院。邵逸夫最早在香港推行電影明星制,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導演和名編劇,如胡蝶、阮玲玉、李麗華、林黛、陵波、李翰祥、鄒文懷、張徹……無不出自“邵氏”門下。其中《江山美人》《貂蟬》《傾國傾城》《梁山伯與祝英台》《大醉俠》《獨臂刀》等影片都曾享譽海外,在華人世界引起巨大的反響,傾倒無數觀眾。據說,《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台灣上映時“完全瘋狂”,有位老太太連看一百多場,由《梁祝》而在台灣掀起黃梅調狂熱;而《天下第一拳》更掀起功夫片新狂潮,發行到全球各大洲近百個國家和地區。 邵逸夫在中國電影史上寫下了諸多“第一”和“之最”。邵氏家族可以說是中國電影事業名符其實的拓荒英雄。從默片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中國電影的每一步變遷都有邵逸夫及其家人獻出的心血。從20年代從事電影業到現在,邵逸夫經歷了電影不同時代的演變,目睹中國電影的成長與興衰,堪稱電影史的見證人。 邵逸夫的成功不僅在於他知人善任,擁有一大批各方面人才,為其所用,更在於他有強烈的事業心和敬業精神。 他是一個精通業務的電影企業家。儘管他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但他乾一樣,學一樣,從不懈怠。他從最卑微的職位做起,一步步奮鬥,最終成為電影公司的大老闆。他熟悉電影製作幾乎每一個方面和環節的工作。從劇本、攝影到導演、演員的選聘以及化妝、剪輯,他樣樣在行,而影片推廣、發行、劇院管理更是行家裡手。邵逸夫工作非常勤勉,精力過人。年輕時曾有1天看9部片子、1年看700部片子的紀錄。他說:“我晚上只睡1個小時,其餘時間便是工作”。為了樹立邵氏的良好形象,他對影片的質量嚴格把關。出現劣片,往往親手燒掉,毫不手軟。他說:“在早期,我成日燒片,沒有好的戲,我寧願燒。” 散盡千金濟眾生。多年來,雖然邵逸夫一直穩居香港超級富豪排行榜上,但他視金錢為身外之物,樂善好施,熱心公益,是港島屈指可數的大慈善家。 “我的財富取之於民眾,套用回到民眾”。這位以“大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為人生信條的影視巨子,不僅是這樣說,更是這樣做的。早在1973年他就設立邵氏基金會,致力於各項社會公益事業,為此他受到了廣泛的好評。1977年。英國女王冊封他為爵士,成為香港娛樂圈獲此殊榮的第一人。美國舊金山為表彰邵逸夫對該市的福利貢獻,將每年的9月8日命名為“邵逸夫日”。 根在寧波的邵逸夫對故鄉也傾注了很大的愛心。1987年後,他不僅多次回鄉探親訪問,還先後捐資4000多萬元幫助發展教育、文化事業。這些項目包括位於寧波大學西區的邵逸夫圖書館、逸夫教學樓、逸夫劇院以及其祖居地康樂園等。他在浙江其他地區也有巨額捐贈,如他為杭州逸夫醫院的捐贈近億元。早在九十年代初,省、市政府就授予他“愛鄉楷模”、“榮譽市民”稱號,以表彰他為家鄉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
家庭情況

邵逸夫
邵逸夫邵逸夫
邵逸夫(左一)與結髮妻黃美珍(前)等人
人們習慣於被港姐簇擁著的邵逸夫,因為他的旗下美女如雲,但實際上,邵逸夫只經歷過兩段婚姻。 他於1937年與年長他5歲的黃美珍在新加坡結婚,兩人育有二子二女,長子邵維銘、次女邵素雯、三女邵素雲及幼子邵維鐘。這段婚姻維持了50年,直到1987年黃美珍85歲時於美國洛杉磯病逝。邵逸夫的現任太太方逸華於1931年出生於上海,隨母親長大,早年是個紅歌星,在南洋一帶很受歡迎。兩人在1952年邂逅,此後四十餘年,方逸華一直在邵逸夫身邊幫他打理邵氏和無線的日常業務。直至1997年,兩人才在美國拉斯維加斯正式註冊結婚,當時邵逸夫90歲,方逸華61歲。 自從髮妻黃美珍逝世後,邵逸夫的幾個子女便陸續淡出邵氏管理層。邵逸夫的兩個兒子長居新加坡,在那裡打理邵氏家族名下的商廈及住宅,對父親的影視帝國無接手的興趣。
少年時期
邵逸夫1907年生於上海,祖籍浙江寧波。邵氏兄妹八人,逸夫排行老六(成名後被尊稱六叔)。有趣的是,邵逸夫和大哥邵醉翁、二哥邵村人、三哥邵山客的名字如出一轍,皆源於陶淵明的田園詩篇,原為“號”,叫慣了也就成了“名”。 邵逸夫自幼受英文敎育,中學時入美國人開辦的“靑年會中學”讀書,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當時的上海十里洋場,娛樂事業已經相當蓬勃。耳濡目染之下,少年邵逸夫暗生“娛樂心”。 年輕時邵逸夫
邵逸夫的父親玉軒是舊上海有名的錦泰昌顏料公司的老闆,經營漂染、財務等多種生意。 當時,上海劇院“笑舞台”的老闆因無力還債,惟把“笑舞台”“斷當”,邵玉軒遂派當律師的長子邵醉翁接收該劇院。邵醉翁走通俗路線,大演武俠戲,“笑舞台”一時頗受歡迎。 1923年,邵家已趨敗落,所有家業中只剩下一幢房子和“笑舞台”一家劇院。邵氏兄弟毅然買掉房子,舉家搬進“笑舞台”,破釜沉舟,成敗在此一舉。 邵家四兄弟仁傑、仁棣、仁枚、仁楞都沒有繼承父業,全部投身娛樂圈,並棄本名而改別號依次為醉翁、邨人、山客、逸夫。四兄弟別號均為大哥所起。長兄邵醉翁由買賣電影片子到放電影,到後來獨樹一幟,成立中國電影史上赫赫有名的“天一影業公司”,開始自己拍電影。 邵氏兄弟目肖如炬,下決心買來一部電影攝影機,1924年出品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故事片《立地成佛》,該劇原是邵醉翁編導的一部話劇,影片獲得極大成功。 旗開得勝的邵氏兄弟為之歡欣鼓舞,之後一口氣拍出《女俠李飛飛》、《梁祝痛史》、《義妖白蛇傳》和《孟姜女》等黃梅調古裝戲,深受觀眾喜歡。 邵醉翁自己是製片人兼導演,妻子陳玉梅領銜主演,老二邵邨人做編劇,老三邵山客主管發行,剛剛中學畢業的邵逸夫也被兄長們拍的片子搞得心癢難耐,在片場中覓一個“夥計”之職。 由於邵逸夫勤奮又肯鑽硏,很快,從攝影、編劇到導演,電影製片各個環節他都了如指掌。
編輯本段電影鼻祖
上海灘搶吃電影這碗飯的公司不止一家,“天一公司”遭到鐵壁合圍式的圍剿。為求一條生路,老三邵仁枚想到東南亞去發展。初到新加坡,浙江口音的邵仁枚被來自廣東、福建的新加坡華人拒邵逸夫
之門外,幸得一位浙江老鄉的幫襯,邵仁枚帶去的幾部“天一公司”的片子才很快大受歡迎,一時爆棚。 邵仁枚忙得不可開交。只得拍電報回國,要六弟邵逸夫來當幫手。1926年,剛從中學畢業的邵逸夫趕到了新加坡,協助三哥開拓南洋電影市場。創業的時日裡,最使邵逸夫難忘的,是和哥哥一起到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搞流動放映。他們像苦力一樣,扛著電影機和影片,在烈日下長途跋涉,深入到華僑眾多的農場去放露天電影。那時的放映設備還很落後,要用手工一格格地搖片子,一場電影放下來,放映人都累得腰酸手痛。更要命的是蚊蟲叮咬,奇癢難過。 經過努力,走遍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大小鄉鎮,兄弟倆在新加坡站穩了腳跟,1930年,掛牌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先後買下了美芝路的新娛樂劇院和曼舞羅戲院,專門上映天一公司的新電影。 1929年到1933年,美國的經濟危機引發了世界性的經濟蕭條。不少電影院也不得不關門停業。邵氏兄弟毅然決定堅持下去。同時邵逸夫也意識到,儘管在南洋已建立起自己的影業基礎,但是,與美國和西方國家的有聲電影相比,自己的無聲狀態定將被淘汰,於是提出了拍攝有聲電影的建議。他說:“現在大家都困難,捨不得拍有聲電影,我們正好乘虛而入,捷足先登!” 1931年,邵逸夫前往美國購買有聲電影器材。途中輪船觸礁沉沒,命不該絕的他抱著一塊小舢板,在茫茫大海上飄了一夜後獲救,並從美國好萊塢買回所需的“講話機器”。 邵逸夫從美國回到新加坡後,在他的電影院瑞安上了有聲設備。放映設備有了,但有聲影片還沒拍出來。邵逸夫不得不自己坐下來寫劇本,兩隻腿被蚊蟲咬得吃不消,他只好打上一桶水,把腳泡在水裡。一寫半個月,可是都不滿意。他一邊繼續拍無聲片,一邊摸索有聲片的拍攝技術,訓練人員,包括他自己。多年之後,邵逸夫談到他當時的心境時說,如果有聲電影最後搞不出來,他就要去跳太平洋了! 終於在邵逸夫摸爬滾打出一身電影製作的眞功夫後,1932年,他高價請來粵劇名伶薛覺生擔任主演,自任製片和導演,拍出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白金龍》,轟動一方。據說放映的時候,觀眾對電影中的人說話十分驚奇,只要一有聲音出來,就大聲歡呼!有一次在泰國放映時,觀眾硬是把留聲機砸開,要看看是不是有人藏在裡面。害得邵逸夫以後每次放電影都要派專人保護留聲機。 這部電影為邵逸夫大規模進行電影製作轟開了道路,影片成本1萬元,僅在廣州一地的放映收入,就達60萬元。這一成功不僅使邵氏機構轉危為安,也讓邵逸夫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有聲電影的開山鼻祖。 上世紀30年代中期到二戰前,邵氏兄弟在東南亞一帶已經擁有139家電影院和9家娛樂場,成了聲名顯赫的大富豪。然而,殘酷的戰爭徹底毀掉了邵氏兄弟苦心經營20多年創立的龐大產業。1937年後,日寇的野蠻入侵打亂了邵氏影業的發展進程。邵氏慘澹經營,直至難以為繼,被迫關門了事。1945年抗戰勝利後,正當盛年的邵逸夫雄心不減當年。他摩拳擦掌,決心大幹一場,重振邵氏家業。 戰爭結束後,邵逸夫考察了澳大利亞和美國,迫切地感到邵氏的電影事業不應該只是恢復舊業,而是要重新創立一個全新事業。一切都得從頭開始。他決心要尋找一個地方,實現他對電影事業的理想。他最後選中了香港。
風雲港島
上世紀50年代,香港得歷史之機遇百業興盛,電影業也不例外。1957年,邵逸夫正式移師香港,以50歲年紀為開闢事業新天地而搏命。1958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他想搶占香港這個制高點,還要建立自己的影院和出品自己的影片,而後者難度更大,關鍵要有製作優質電影的攝影廠。建廠就得買地。香港地少供不應求,他只買得清水灣一塊地皮。那是一座荒山,用邵逸夫的話說,在山上向四周開槍,都不會擊中任何人。 邵逸夫別無選擇。買下山後,夷去60英尺為平地,在上面建製片場。這便是後來聞名遐邇的邵氏兄弟電影製片廠。據悉這項工程僅地價和土方就花費近50萬港元。此後,從這裡拍攝的影片源源流向邵氏電 邵逸夫造就的“五虎將”叱吒香港娛樂圈多年
影發行網,每年高達40多部影片,遠遠超過香港其它電影公司的影片產量。邵氏影城全盛時期,員工超過1300人,被外國傳媒譽為“東方的好萊塢”。邵逸夫到香港之前,香港的電影院實行分級制,本土出品的電影只能在低級電影院放映。邵逸夫不信這個邪,他要用自己的電影征服香港人。作為一名優秀的製片人,他懂得組建什麼樣的隊伍來實現意圖。於是邵逸夫在報紙上大登廣告,招聘人才。廣告中說:“本公司有感於當今電影水準之低,決心改良設備,引進新技術,發掘製片人。本公司已選址清水灣建邵氏之影城,急需如下人才:製片、化妝、剪輯、配音及暗房等,公司將與同仁並肩奮鬥,同甘共苦!” 這則廣告收到了意外的成效。不久,陶秦、李翰祥、卜萬蒼、岳楓、羅臻、何夢華、嚴俊等名導演來了;林黛、李麗華、樂蒂、張仲文、丁紅、丁寧、陳厚、趙雷、關山等名演員也來了。此外,邵氏公司還物色到一大批攝影、製片、化妝、剪輯等方面的人才,不少劇作家也前來應聘。邵逸夫首先聘用邵文懷當他的《電影周刊》主編。《電影周刊》內容豐富,生動活潑,特別是“影星生活”、“邵氏明星”、“國際影壇訊息”等欄目,吸引了大批年輕人。 就在這座電影城中,邵氏兄弟先後拍攝了1000多部電影,其中不少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了打響邵氏影城的第一炮,邵逸夫親自挑選劇本,從幾十部劇本中,最後選中了描寫貂蟬故事的《江山美人》。然而財務人員一做預算,費用至少要花100萬港幣!便勸邵逸夫放棄這部片子。但邵逸夫大膽起用年僅30歲的李翰祥擔任導演。李翰祥果然沒有辜負邵逸夫的厚愛,《江山美人》一炮打響,創下當時香港電影票房最高紀錄,並且囊括了第五屆亞洲電影節五項大獎。這部電影不但使邵氏公司站穩了腳跟,也使李翰祥一舉成名。 緊接著,邵逸夫又不惜重金,把《楊貴妃》、《梁山伯和祝英台》搬上了銀幕。這兩部傾注著邵逸夫心血的巨片上映後,在香港、台灣以至東南亞一帶掀起了一股中國片的狂潮,觀眾簡直為它著了魔。據說《梁山伯和祝英台》在台灣上映時,有位老太太居然連看了100多場。各種報刊爭相評論邵氏出品的電影,歐美人也紛紛前來訂購邵氏的影片。
精益求精
邵逸夫以實際行動來要求自己成為精通電影的專家。他每天最低限度看一部電影,幾十年來堅持不輟。好的電影和壞的電影他同樣喜歡看,他要看好的電影好在哪裡、壞的電影怎樣壞。他不但是看電影最多的中國人,而且他也是中國最精通業務的電影企業家。早在上世紀50年代,他就精通了電影中的任何工作:剪輯、攝影、化妝、劇本、導演,樣樣內行。而他取得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他做事認真。他曾說:“我做事的態度,便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即使是最微細的部分,也要徹底做好。一樣事情不做到十全十美,我是絕對不放鬆的。同時我自己的工作時間也很長,一早就來(上班),很晚很晚才下班”。邵氏拍每一部影片,首先考慮的是觀眾喜歡不喜歡。凡是觀眾不喜歡的,就堅決不拍。因此,他拍的電影上座率很好,常常觀眾場場爆滿。最盛時,每天有100萬觀眾光顧他的影院。邵逸夫最早在香港推行電影明星制 邵逸夫
,造就了大批大明星、大導演和名編劇,如胡蝶、阮玲玉、李麗華、林黛、陵波、李翰祥、鄒玉懷、張徹……無不出自“邵氏”門下。邵逸夫稱自己製片相當“嚴謹”,為了保證影片質量,他對影片嚴格把關。出現劣片,若無法補救,寧願燒掉。他說:“在早期,我成日燒片,沒有好的戲,我寧願燒,燒掉好多部。”“觀眾看了劣片一定好不開心,看多了,就會對你失去信心,所以做劣片不如燒。”據稱,邵氏在迄今的37年間,燒掉的影片以十部計。“邵氏出品,必屬佳片”此話絕非誑語。 邵逸夫的成功還在於他從步入電影業時就認定,搞電影事業必須生產發行結合,方有出路。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邵氏兄弟實行“每月一院”的辦法,在香港和東南亞,邵氏影院星羅棋布,形成一張巨大的發行網路。70年代,邵氏影院開始闖入世界影片市場,先後在美國、加拿大與歐洲若干國家自建戲院,或組織發行渠道,使中國影片在世界影壇嶄露頭角。進入80年代,邵氏公司已有300多家自辦或代理的電影院發行網路,每年拍攝的40多部國產片可及時發往世界各地。這不僅娛樂了各國觀眾,對傳播中華文化亦有莫大之功。
編輯本段電視行業
1965年,邵逸夫開始進軍電視業。他與利孝和、余經緯及英資公司合資創辦“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即“無線電視”)選定1967年11月19日正式啟播,並由公司最大股東利孝和出任董事局主席,而邵逸夫則為常務董事。70年代末期,電影業開始走下坡,受到來自電視的威脅和挑戰,精明的邵逸夫立即收縮電影業務,轉投無線電視。當時曾有人批評他誤入歧途,邵逸夫卻笑罵由人,我行我素。 1980年,因利孝和心臟病突發逝世,利氏家族又無心打理之下,改為邵逸夫接任董事局主席一職,並增持無線股權,成為最大股東。隨後他集中力量經營所屬的電視明珠台和翡翠台,將“邵氏影城”的明星和香港演藝的精英都網羅到門下,使“無線”製作的高水平高質量的電視劇集紛紛出籠,收視率急劇上升,壓倒其在香港的競爭對手“亞視”,雄視港島,影響擴及中國內地、澳門、台灣和世界各地華人社會。時至今日,仍然是香港免費電視“一哥”。
邵氏大獎
邵逸夫一直穩居香港超級富豪排行榜上。他樂善好施,熱心公益,是港島屈指可數的大慈善家。早在1邵逸夫獎
973年他就設立了邵氏基金會,致力於各項社會公益事業。 從1985年起,邵逸夫開始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中國內地。從那一年起,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億多港元用於支持內地的各項社會公益事業。他對中國敎育事業更是情有獨鐘,如今以“逸夫”兩字命名的敎學樓、圖書館、科技館及其它文化藝術、醫療設施遍布中國各地。 20多年來,邵逸夫一共向內地捐助了30多億港元,興建了5000多個敎育和醫療項目。 2002年11月15日,邵逸夫捐資創立的“邵逸夫獎”在香港正式宣吿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類的傑出科學家。“邵逸夫獎”100萬美元的巨額獎金足以媲美被視為國際最高自然科學獎項的“諾貝爾獎”,因而被稱之為“21世紀東方的諾貝爾獎”。邵逸夫說:“我相信人類的偉大在於追求、硏究、傳授學問、造福人類。” 1990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為表彰邵逸夫對中國科學敎育事業的貢獻,將中國發現的2899號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1991年,美國舊金山市將每年的9月8日定為“邵逸夫日”。
編輯本段黃金一代
邵逸夫叱吒影視圈和商界八十載,除了擁有邵氏兄弟和TVB兩家上市公司,在新加坡也持有大量物業,保守估計其私人資產值超過一百億港元。 他持有其上市旗艦企業邵氏兄弟公司74.58%股權,市值達56億元,其持股市值有42億元。同時,他通過邵氏兄弟公司和邵逸夫基金,控制市值超過200百億元的TVB32%的股權,成為單一大股東。 1967年邵逸夫創建香港無線電視(TVB),並於1971年開設了被譽為“港星搖籃”的訓練班,香港演藝圈“黃金一代”如:周潤發、周星馳(Q吧)、梁朝偉、劉德華、郭富城、劉嘉玲等頂尖巨星,乃至大導演杜琪峯等都出自這個訓練班。 TVB在邵逸夫帶領下好戲連台:《上海灘》《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鹿鼎記》等巨製捧出了“五虎將”黃日華、劉德華、梁朝偉、苗僑偉、湯鎮業;女星則在汪明荃、趙雅芝、鄭裕玲後,捧出陳玉蓮、曾華倩、戚美珍、劉嘉玲、邵美琪等各具特色的花旦。值得一提的是,“四大天王”的人選和稱號也由邵逸夫一手操辦。
編輯本段正式退位
在娛樂圈打拚大半個世紀的“六叔”邵逸夫,終於以102歲高齡榮休。從2010年1月1日起,他便卸任香港無線電視台TVB行政主席職務,只出任董事局非執行主席,由副主席及董事總經理、79歲的“六嬸”方逸華正式執掌大旗,掌管這間市值164億港元的電視王國。不過邵逸夫退出江湖之際,TVB卻面臨創立42年來最大威脅――收入銳減以及壟斷多年的香港電視界音樂王國隨時面臨瓦解,甚至引以為傲的電視劇製作也是口碑逐年下降。裁員節流仍止不住營業額下滑邵逸夫近年已鮮有參與TVB的日常業務,僅在一年一度的股東大會以及每年的台慶才會公開露面;反而妻子方逸華漸趨高調,由以往“垂簾聽政”走向幕前,2008年起更“坐正”出任董事總經理之位,可見邵逸夫早已為交棒做足準備。接班人沒有問題,但TVB業績停滯不前卻是很大問題。2005年到2008年期間,TVB的營業額從41.76億港元增至44.7億港元,每年增長率僅為1.35%。盈利方面更是不進而退,2008年賺了10.55億港元,比起前三年平均每年賺11億港元左右還要倒退,而且毫無復甦跡象。至於2009年上半年的業績,半年營業額僅為17.54億港元,較2008年同期減少一成半。邵逸夫
雖然TVB大刀闊斧、裁員節流,令成本由9.6億港元縮減至8.5億港元,但上半年純利潤仍然大跌三成半,由2008年上半年的5.02億港元,跌至3.3億港元。香港電視音樂壟斷地位將被打破除了業績連續下滑外,TVB壟斷多年的香港電視音樂王國也可能被打破。以往華人歌手在香港宣傳一般只上TVB,要是接受別的電視台採訪就會面臨被TVB封殺的危險,儘管別的電視台近年想到借用內地電視台的採訪鏡頭,用國語來採訪歌手,但TVB依然處於壟斷地位,唱片公司一般不會得罪TVB。但近日由環球、華納、SONY和EMI等唱片公司組成的HKRIA(香港音像聯盟)開始發難,要求採用國際同行的分紅方式――按照廣告收入的分紅制度來制定版稅金額。按照這樣的算法,近年TVB要交480萬港元的版稅,到了2012年則要交960萬港元。這對於TVB來說將大幅增加預算。這段時間HKRIA與TVB一直爭執不下,TVB左右為難,要是答應了新的交稅方式,未來別的唱片公司也跟進的話,那將是很大的一筆開支;假如不答應,TVB在香港的音樂壟斷地位很可能將被打破。據了解,HKRIA的這四大唱片公司擁有陳奕迅、李克勤、謝安琪、方大同等眾多華語一線歌手,目前這些歌手將缺席TVB本月舉行的勁歌金曲總選,而且TVB的很多節目也需要用到這些歌手的歌曲。例如前晚在香港尖沙咀舉行的煙火倒計時,TVB負責製作,結果只邀請到英皇旗下的古巨基,其他唱片公司的歌手紛紛缺席2009年同一個活動就有李克勤、譚詠麟等大牌出席,這讓TVB很尷尬,也不利於廣告招商。過多植入廣告台慶劇大失口碑TVB最大的一筆資源――電視劇目前也陷入“港劇危機”,除了創意缺乏外,TVB為了討好廣告客戶在劇集中大量植入廣告品牌,令觀眾感覺厭煩。以TVB最新台慶劇《富貴門》為例,該劇大量植入香港一家銀行的廣告,還把該銀行的經營理念都植入進去,把整部電視劇搞得好像一部銀行廣告專輯。據傳該銀行給了TVB約1000萬港元的贊助費。但觀眾對這樣的植入非常反感,該劇在香港收視率很一般,平均收視連30點都沒有,這成績創了近年TVB重頭戲的新低,有部分觀眾還向香港廣播電視管理局投訴廣告植入太厲害,這對於TVB來說是贏得收入但口碑盡失。2011年3月31日,香港電視廣播(TVB)創始人邵逸夫將所持的26%控股股權,連同新界清水灣地皮,以86億港元售給李嘉誠密友、有“殼王”之稱的富豪陳國強。香港廣播事務管理局已批准該交易,TVB逾40年的邵逸夫時代正式結束。年逾百歲的“六叔”邵逸夫由於一直未能找到接班人,今年1月宣布將出售手中持有的所有TVB股份。這單備受關注的交易終於宣告完成,包括商人陳國強、“台灣首富”王雪紅等在內的財團,全數收購邵氏兄弟所持有的1.14億股,約占26%的TVB股權。同時,邵氏基金已將公司2.59%股權,饋贈給數家教育及慈善機構。饋贈完成後,邵氏基金的持股比率將降至3.64%,TVB副主席、“六嬸”方逸華的持股量則為0.26%。 現年53歲的陳國強旗下有多家上市公司,擅長收購空殼公司,注入資產並尋覓買家以較高價出售,因此有“殼王”之稱,與李嘉誠關係密切。
編輯本段三重身份
第一重身份:娛樂圈教父
邵逸夫出席活動照(19張)不久前,本港傳媒評選娛樂圈中最具影響力的人物,六叔位居榜首。這不僅是因為他是本港娛樂圈明星中惟一年齡過百的人瑞,更重要的是他所執掌的TVB王國是目前亞洲最大中文節目內容的供貨商,在本港有著近乎壟斷的競爭態勢;邵氏出品的影響力,甚至在港資還未全面啟動北上掘金潮之前,便已先行滲入內地,TVB製作的《射鵰英雄傳》等電視劇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內地引發了萬人空巷的盛況,至今仍被一代人奉為“經典”;香港演藝圈的“黃金一代”也基本出自邵氏,如周潤發、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劉嘉玲等等。 不僅如此,邵逸夫對推動香港電影的發展亦功不可沒,他可以被視為是華人電影史的“活古董”。在上世紀的二三十年代,他與幾位兄長聯袂稱霸整個東南亞的電影市場,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爪哇、越南、婆羅洲等地擁有110多家電影院和9家遊樂場。1932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攝製完成第一部有聲片《白金龍》,開創了中國由邵逸夫獨掌大權的局面始於上世紀60年代。1957年,他隻身赴港創業,一年後,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20世紀六七十年代,邵氏兄弟出產了1000多部電影;在日本、泰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200多個發行網點,專門放映邵氏公司拍攝的中國影片;當年風靡亞洲的影星,如胡蝶、阮玲玉、李麗華、林黛、凌波等無不出自邵氏門下。 可以說,邵逸夫締造了香港影視的黃金時代。在香港的文化史上,他是一個即使再過一百年都不可被忽略的標桿性人物。
第二重身份:富豪榜常客
與時常出現在娛樂版頭條的明星身份相比,六叔或許更鐘意被視為是一名成功的商人——捱得苦、做事勤勉、精通業務、市場敏銳度極強、對成本錎銖必較,老一輩港商的致富之道在他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邵逸夫並非出身於貧苦人家。他的父親在上海擁有一家頗具規模的顏料公司,可邵氏兄弟無人繼承父業,全數進了娛樂圈。他於1926年追隨兄長赴新加坡開拓南洋電影市場,由職位最卑微的電影放映員做起。由於當時邵氏剛起步,並沒有自己的電影發行網路,他只能自己挑著裝影片和器材的擔子跑遍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每個角落,到有華人聚集的地方放映。 至上世紀60年代,邵逸夫的影視王國頗具規模,他的勤勉卻不減年少。據說他至古稀之年仍堅持每天工作16個小時。著名導演張徹在邵的手下工作過,他寫的書中回憶說:“邵逸夫當年治事之勤,是我生平罕見,他坐的勞斯萊斯是名貴豪華的車,車裡有酒吧,他改裝成小型辦公桌,連途中的時間都不浪費。” 就商人而言,六叔也算是魄力過人、決策果斷。他從上世紀20年代與兄長一起打拚三十餘年,已在南洋積累了相當的身家,卻仍選擇在知天命之年赴港“創業”;至20世紀70年代末,他淡出拼搏了近50年的電影業,轉向進軍新興的電視行業時,已年過古稀––即使忽略掉他所創出的那一番業績,六叔的毅力也值得今日受困於轉型的香港後生景仰。 拍電影、賣電影的人大多喜歡以“文化人”自居,六叔倒願意誠實地承認自己是一個生意人。影評家們常常指責邵氏出產的影視作品“媚俗”,缺少藝術價值,產量大、傳世少。但僅以商業價值而言,專走小市民路線的“邵氏出品”稱霸香港電影市場近二十年;常被斥為盛產肥皂劇的TVB,也能常年坐擁本港收視率和廣告收入之首在營商方面,六叔則與所有對成本錎銖必較的香港老闆並無差別,他甚至為此鬧出了笑話。例如,當年尚未成名的李小龍曾找他毛遂自薦,欲以每部一萬美元片酬拍電影。但邵逸夫認為此人太狂妄而把價碼壓至每部2500美元。結果李小龍掉頭投奔了六叔的競爭對手嘉禾,致使邵氏錯失了香港電影史上最具票房號召力的“金雞”。另一次是他拒絕了一名劇務要20元買100個生煎饅頭給片場工作人員的申請,理由是公司內部食堂所賣的饅頭一個纔一毛錢。結果,出外景的工作人員因沒有早餐吃而鬧罷工,邵氏為此損失了近萬元。 事後,六叔的太太方逸華只好戲謔地告訴公司同仁“他可省了十元”。
第三重身份:慈善大家
六叔並非香港最有錢的人,但卻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數的大慈善家。可以說,他在香港的影響力源自於他的影視王國,而他在內地的口碑則主要是因為他的慈善捐贈。 早在1973年,六叔就設立了邵氏基金會,從1985年起,他平均每年向內地捐贈1億多元,用於支持各項社會公益事業。 1990年,中國科學院為了表彰他為中國教育事業做出的貢獻,將中國發現的2899號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 據統計,二十多年來,他共向內地捐贈了34億港元,興建了5000多個教育和醫療項目。目前,以逸夫兩字命名的教學樓、圖書館、科技館及其它文化藝術、醫療設施遍布中國各地。2002年,六叔還捐資創立被譽為東方諾貝爾的邵逸夫獎,用以資助全球造福人類的傑出科學家進行研究,目前基金總額已高達50億元。
編輯本段百年傳奇
從顏料世家到影業王國打造“東方好萊塢” 1907年10月出生,祖籍寧波,邵逸夫出生於寧波鎮海莊市朱家橋老邵村一個富商家庭,原名邵仁楞。因為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故人稱“六叔”。邵氏世代以商為業。其父邵玉軒與當時成千上萬的寧波人一樣,於19世紀末前往日趨繁華的上海“淘金”。 百年傳奇-邵逸夫
1901年設立一家頗具規模的“錦泰昌”顏料號。邵玉軒不僅經營有方,生意紅火,而且同情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在當時的上海工商界頗為活躍。 1926年,剛從中學畢業的邵逸夫,應三哥邵仁枚之邀,南下新加坡協助開拓南洋電影市場,從此注定其一生與電影業的不解之緣。那段時間,邵氏兄弟帶著一架破舊的無聲放映機和“天一”影片,在舉目無親的南洋鄉村巡迴放映,並開設遊藝場和電影院。他們歷經磨難,備嘗艱辛,星馬的窮鄉僻壤留下了他們的身影。
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與三哥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先後購入多間戲院,更到歐美蒐集西方的先進電影及器材。 百年傳奇-邵逸夫
1931年,邵逸夫前住美國購買有聲電影器材。途中輪船觸礁沉沒,幸虧其命大,落水的邵逸夫抱著一小塊木舢板,在茫茫的大海上飄泊一夜後終於獲救生還,並從美國好萊塢買回所需的“講話機器”。
1932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攝製完成第一部有聲片《白金龍》,開創了中國電影從無聲進入有聲的新時代。經過他們的不懈努力,到1937年抗戰前夕,邵氏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爪哇、越南、婆羅洲等東南亞各地已擁有電影院110多家和9家遊樂場,並建立了完整的電影發行網,稱雄東南亞影業市場。當時“天一”在上海,邵氏兄弟在南洋,他們南北呼應,分工協作,共同打造邵氏家族的電影王國。
1934年,邵氏兄弟第一部有聲電影《白金龍》在港推出。
1937年後,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入侵打亂了邵氏影業的發展進程。邵氏慘澹經營,艱難度日,後來更是難以為繼,被迫關門了事。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正當盛年的邵逸夫雄心不減當年。他摩拳擦掌,決心大幹一場,重振邵氏家業。
1957年,邵逸夫從新加坡來到經濟開始起飛的香港,開始創立屬於自己的電影事業。兩年後,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期間,邵逸夫傾力打造位於香港清水灣,占地近80萬平方英尺的邵氏影城。這一工程歷時七年始告完工。其規模宏大,氣勢恢宏,被稱為“東方的好萊塢”。從此,從這裡拍攝的影片源源不斷地流向邵氏電影發行網,每年高達40多部影片,歷經數十年至邵氏電影海報(12張)今仍是香港最大的影視拍攝製作基地。 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當時發展迅猛的電視業,與無線電視合作,培訓藝員。
1974年,由於貢獻突出,獲得英女王頒發的CBE勛銜。
1977年,再獲英女王賜予爵士頭銜。 1980年,邵逸夫以無線電視最大股東出任董事局主席至今。
從1985年起,邵逸夫開始將關注的目光投向祖國內地。當年他向中國保護敦煌畫展工程和浙江大學分別捐資1000萬元。有關部門特立碑予以紀念。甬上文化人王重光先生1996年曾前往敦煌考察。大漠深處,類似的紀念碑不止一個,但惟有同鄉邵逸夫是炎黃子孫。
1985年後,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億多元用於支持內地的各項社會公益事業,對於中國教育事業更是情有獨鐘。正如他所說:“國家振興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培養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邵逸夫視教育為立國之本,為此多年來他盡心盡責,不遺餘力。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至2008年,邵逸夫捐助內地事業的資金達32億元,受惠學校及教育項目近5,000個,遍布31個省、市及自治區,“逸夫樓“也遍布中國大地校園。幾年來邵逸夫還不顧耆耋之軀,多次親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視察捐贈項目。此外,邵逸夫在英國、美國、新加坡及香港等地都有巨額捐贈,合計金額早已超過30億元。在古令中外捐資助學史上,邵逸夫當之無愧可稱為第一人!
1980年,邵逸夫以最大的私人股東身份出任香港“無線”董事局主席。隨後他集中力量經營所屬的明珠台和翡翠台,使其收視率長期在港島獨占鰲頭,影響擴及中國內地、澳門、台灣和世界各地華人社會。與此同時,邵逸夫還投資房產物業、股票市場等,開展多元化經營。
1994年“邵氏”年報顯示:物業出租收入達2.3億元,而電影放映收入僅2924萬元。香港素為藏龍臥虎之地,富商豪賈雲集,但以經營影視而步入香港富豪排行榜前列的惟有邵逸夫一人!
1990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為表彰邵逸夫對中國科學教育事業的貢獻,將一顆新發現的行星使命名為邵逸夫星。這是該台首次以當代知名人士命名小行星。
1995年,捐資興建河南省偃師市實驗中學科教樓——命名“逸夫科教樓”。
1997年,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迎娶方逸華,時年90歲。
2002年,創立邵逸夫獎每年選出世界上在數學、醫學及天文學三方面卓有成就的科學家,授予100萬美元獎金。
2006年,因患肺炎一度入院,雖無大礙,但透露出要退休的意思。
2007年,邵氏兄弟公司成立五十周年,邵逸夫迎來百歲誕辰。
2008年5月15日,也就是四川汶川8.0級大地震三天之後,香港著名愛國人士邵逸夫及夫人方逸華女士在得知四川地震災區學校遭到嚴重破壞,學生受到嚴重傷亡後,十分悲痛,即向教育部表示捐款1億港元(折合人民幣約9000萬元),與教育部配合,為災區師生重建校舍,使他們早日重返校園。 教育部負責人表示,教育部對邵逸夫先生和夫人方逸華女士對災區人民的關心和無私的幫助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並要求有關部門一定要按照邵逸夫先生和方逸華女士的意願,幫助受災學校早日重建校園,使災區學生早日複課。
邵逸夫之最
拍攝了中國最早的有聲粵語電影《白金龍》
拍攝影片1000餘部,為中國所有電影製片廠之冠
擁有最多的影院,最高時期達200多家,為中國私人擁有量之首
建造了亞洲最大的電影拍攝基地
歷史上最年長的在任上市公司主席

故事梗概

<>的劇情描述鄉下佬林坤山一家大小到城中探親,期間,林坤山學人著裝,又被人捉'黃腳雞',鬧出連篇笑話.

基本資料

鄉下佬探親家(1937)(Thecountrybumpkinvisitshisin-laws)
導演:邵逸夫
編劇:邵逸夫
主演:林坤山唐雪卿廖夢覺子喉七
上映:1937年
地區:中國香港
語言:粵語
顏色:黑白
類型:喜劇片

演員表

林坤山 鄉下佬
唐雪卿
廖夢覺
子喉七
馮顯洲

製作團隊

導演 邵逸夫
編劇 邵逸夫
監製 邵仁枚
發行公司 南洋影片公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