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粗筒苣苔

鄂西粗筒苣苔

鄂西粗筒苣苔,中藥名。為苦苣苔科植物鄂西粗筒苣苔Briggsia speciosa(Hemsl.)Craib的全草。分布於湖北西部、湖南西南部、四川東部。具有祛風解表,解毒消腫之功效。常用於感冒頭痛,筋骨疼痛,癰瘡腫毒。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鄂西粗筒苣苔  
  • 別稱:雅頭還陽、丫頭還陽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管狀花目
  • :苦苣苔科
  • :鄂西粗筒苣苔
  • 分布區域:湖北西部、湖南西南部、四川東部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辛、苦,性平。

歸經

歸肺、脾經。

功效

祛風解表,解毒消腫。

主治

感冒頭痛,筋骨疼痛,癰瘡腫毒。

用法用量

9-15g。外用:適量,搗敷。

採集加工

春、夏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多年生無莖草本。葉全部基生,具葉柄;葉片長圓形或橢圓狀狹長圓形,長3-8厘米,寬0.8-3.2厘米,頂端鈍,向基部漸窄而偏斜,邊緣具鋸齒和鈍齒,兩面被白色貼伏柔毛,側脈每邊4-5條,下面微凹陷;葉柄長4.5-12厘米,密被白色柔毛。聚傘花序,1-6條,每花序具1-2花;花序梗長9-16厘米,被褐色長柔毛;苞片2,長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長3-7毫米,寬1.5-2毫米,被白色短柔毛,頂端鈍,全緣。花萼5裂至近基部,裂片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長4-6毫米,寬1-3毫米,外面被褐色柔毛,內面無毛。花冠粗筒狀,紫紅色,下方腫脹,長3.8-5.3厘米,外面疏生短柔毛,內面下唇一側具兩條黃褐色斑紋,有時有紫色斑點;筒長3.6厘米;上唇長9毫米,2裂至中部,裂片寬三角形,長5毫米,寬4-5毫米,頂端鈍,下唇長1.2-1.7厘米,3裂至中部,裂片長圓形,長7-10毫米,寬5-6毫米,頂端圓形。上雄蕊長約2.4厘米,著生於距花冠基部0.5毫米處,下雄蕊長約3厘米,著生於距花冠基部1毫米處,花絲疏被腺狀柔毛,花葯腎形,長約1.2毫米,藥室頂端不匯合;退化雄蕊長約4毫米,著生於距花冠基部1毫米。花盤環狀,高1.5毫米,雌蕊疏被腺狀短柔毛,子房線狀長圓形,長約2厘米,直徑約1.8毫米,花柱短,長約3毫米,柱頭2,近圓形,長0.4毫米。蒴果線狀披針形,長6-6.8厘米,直徑2-2.2毫米。花期6-7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00-1600m的山坡陰濕岩石上。分布於湖北西部、湖南西南部、四川東部。

相關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苦,性平。用於勞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