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北地震構造區

鄂西北地震構造區是在前震旦紀陸殼(結晶基底)基礎上形成的再生地槽。經印支造山運動第一幕形成褶皺帶。嗣後,遭受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的強烈改造,上部地過沿北西一南東向或北西西一南東東向被分割成許多斷塊結構,或沿斷裂帶形成一系裂具拉分性質的斷陷盆地,如房縣、鄖縣、竹溪、溢水和寶豐盆地等,歷史上強震多發生在這些斷陷盆地邊緣,其中以788年竹山寶豐6.5 級為最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鄂西北地震構造區
  • 地震:6.5 級
  • 原因: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
  • 地點:房縣、鄖縣、竹溪
鄂西北地震構造區是在前震旦紀陸殼(結晶基底)基礎上形成的再生地槽。經印支造山運動第一幕形成褶皺帶。嗣後,遭受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的強烈改造,上部地過沿北西一南東向或北西西一南東東向被分割成許多斷塊結構,或沿斷裂帶形成一系裂具拉分性質的斷陷盆地,如房縣、鄖縣、竹溪、溢水和寶豐盆地等,歷史上強震多發生在這些斷陷盆地邊緣,其中以788年竹山寶豐6.5 級為最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