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婚禮

鄂爾多斯婚禮

鄂爾多斯婚禮,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鄂爾多斯婚禮發源於古代蒙古,形成於蒙元時期。15世紀,隨著蒙古族鄂爾多斯部進入鄂爾多斯地區,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安奉在鄂爾多斯境內的甘德爾敖包上,蒙古族的鄂爾多斯婚禮便以其特有的儀式程式流傳在鄂爾多斯民間。

2006年5月20日,鄂爾多斯婚禮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X-5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鄂爾多斯婚禮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
  • 形成時間:蒙元時期
  • 遺產編號:X-55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儀式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鄂爾多斯婚禮,始源於蒙古遠古時期,形成於蒙元時期。《蒙古秘史》中記錄了蒙古族婚禮產生的原始佐證。成吉思汗第十三代祖先孛兒只斤氏陶日古勒金巴彥之子圖喔莫爾根,曾設宴迎娶浩利拉爾奠爾根之女阿拉坦高娃為妻。據此記載,蒙古先人們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創造了民族婚禮文明。
20世紀70年代末,人們將鄂爾多斯婚札搬上了舞台,使其從草原走進都市,從中國國內走向世界,成為了一種瑰麗的民俗奇觀,為展現民族風情,發揮魅力。

文化特徵

鄂爾多斯婚禮以男方娶親為主線,濃縮了蒙古族娶親過程中的精華內容,寓情於歌舞,場面熱烈歡快、詼諧喜慶,內容健康,品格高雅,突出表現了蒙古族人民粗獷剽悍、豪爽熱情、講究禮儀的民族性格。
鄂爾多斯婚禮音樂具有鮮明的地城特色,其婚禮宴歌的內容、題材、歌詞的韻律、旋律、節奏及演唱風格等,都顯示出它特有的形態特徵。這種婚禮儀式音樂需通過表演語境,即婚禮場合才能完全表現其自身所具有的各種功能和作用,它對婚禮的每項環節產生影響。如,參加婚禮的個人和群體之間形成了一種相互交流、完成所承擔的儀式任務及相互協作的特殊關係,這種交流的基本方式或手段,就是演唱和表演完整的婚禮宴歌。這一系列的習俗行為,在音樂中得到了傳承和延續。
鄂爾多斯婚禮音樂雖有鮮明的地方性特色,但其演唱習俗,儀式功能和文化意義與其它蒙古地區的婚禮音樂之間卻有共性。它的共性特徵從另一側面反映了婚禮音樂的傳承性、變異性。

儀式流程

鄂爾多斯婚禮的一些主要儀式與規矩,都是從12世紀的蒙古婚禮發展、演變而來的,其中富有特徵性的內容有:
哈達定親:男方請一位媒人向女方提親,試探對方的態度。女方若有意,男方媒人便領著未來的新郎再次去女方家,送禮獻哈達;女方接過了哈達,這門親事就算定下來了。所以人們稱其為“放下了哈達,就釘下了釘子”。
佩弓娶親:古代的蒙古草原,地廣人稀,山高路遠,再加上搶婚制的存在,給迎親嫁娶帶來了許多料想不到的襲擾,難免險象環生。娶親隊伍佩弓掛箭,以備不測時的武力防禦。時至當代,婚禮上的新郎官仍然佩弓掛箭,但它早已失去原先的用場,卻成為一種象徵陽剛之美和烘托男兒英氣的標誌。
擋門迎婿:當娶親隊伍來到女方家門前的時候,大嫂和伴娘先將新郎等擋在門口,不讓進家。此時,只好由男方能說會道的“諢精”(祝頌人)出面,與女方大嫂進行一番舌戰,而後新郎方可進家。這是蒙古古代搶婚制和部落內部禁婚制的必然產物。遊戲的目的,就是對新郎進行“驗明正身”。當代,它已成為鄂爾多斯婚禮中最精彩最風趣的場面。
獻羊祝酒:這是男方向女方獻羊背子,獻祝酒詞的隆重儀式。羊背子,蒙古語稱“修斯”,就是全羊宴。獻放羊背子,是蒙古族的最高的禮節,也是最重的禮品。敬酒要從女方主婚的開始,依次向每位客人敬獻三三九盅酒。由男方祝頌人唱三遍祝酒詞,新郎官跪拜著敬三次酒。
求名問庚:蒙古人非常講究新娘的名字,不能與婆家長者的名字相同。而且也十分講究新娘和新郎的屬相不能相剋。所以,特意安排有該項儀式,為的是弄清姑娘的芳名和生肖,以備改名或更齡。“求名問庚”是鄂爾多斯婚禮中耗時最長,內容最多的部分。由男方祝頌人與女方伴娘或祝頌人之間以對詩的形式進行。正因為如此,它自始至終充滿哲理性、知識性和文學性,富有詩情畫意,引人人勝。
分發出嫁:這是在女方家中舉行的儀式。因為它將宣告一個姑娘少女時代的結束和婦人生活的開始。分發梳辮儀式,由女方聘請的“結髮爹娘”來主持。蒙古民歌中所唱的“六位父母”,便是指親生父母、公爹公婆和“結髮爹娘”。所以,“結髮爹娘”的角色十分重要,必須由一對完全的父輩夫妻來充當。首先由“結髮爹”用新郎佩帶的象牙筷子或白翎銀箭或羚羊角,將新娘的秀髮從頭頂正中間向兩邊分開;再由“結髮娘”用清純的泉水或聖潔的奶水將新娘的長髮反覆梳理,然後編成12股細辮子,纏在頭飾腮垂上,再戴以雍容華貴的頭飾和繡龍圓頂帽子,蓋上藍色或紅色的蓋頭。
送親路上:“送親歌”是鄂爾多斯婚禮上最動人、最迷人的歌聲——
在那沙灘上賓士的,額霜駿馬是我們的。
蟒緞和珊瑚裝扮的,
美麗的姑娘是人家的。
在那冰灘上賓士的,
銀斑駿馬是我們的。
銀子和珊瑚裝扮的,
美麗的姑娘是人家的....
在動人的歌聲中,幸福的新娘告別親人,告別家鄉,走向遠方,走向婆家。
在送親路上,還有一個有趣的遊戲,那就是“搶帽子”。新郎在娶親過程中,會受到女方的多種考驗,搶帽子”便是其中之一。送親方與娶親方互相進行賽馬時,一位小伙子會突然用鞭桿將新郎官的帽子搶到手,以此檢驗新郎的脾氣德行和應變能力。“搶帽子”遊戲,也是從古代婚札上的“叼羊”習俗演繹而來的。
聖火洗禮:蒙古民族是遊牧民族,歷來將火視為聖潔的神物。牧人們認為,火能避邪禳禍,火能祛病消災。所以新娘嫁到婆家之後,首先必須接受聖火洗禮。新郎用馬鞭子牽著新娘的手,從聖火堆間教款走過,方可進人婆家的門。進到婆家後,還要舉行祭灶儀式。
跪拜公婆:新娘來到婆家之後,跪拜公婆和“認大小”也是一種很重要的程式。新娘在伴娘的攙扶下向公婆行“三拜九叩”禮。認過大小後,新郎為新娘掀開神秘的面紗,並由婆婆將象徵家庭權力的銀制茶勺交給兒媳。從此,新娘便成為婆家的新主人,開始人生道路上的新生活.....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鄂爾多斯婚禮凝聚了蒙古民族禮儀風俗的精華,成為當代保留最完整、內容最豐富的一部蒙古民族風情畫卷。鄂爾多斯婚禮集鄂爾多斯蒙古族傳統的崇尚文化、祭祀文化、宮廷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禮儀習俗、民族歌舞之大成,以幸福、吉祥、喜慶、熱烈的情緒貫穿始終,展示了民族魅力,表達了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具有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

傳承人物

曹納木,男,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申報,申報項目:鄂爾多斯婚禮。

保護措施

在20世紀70年代,由鄂托克旗烏蘭牧騎的銀大寶等一批藝術家總結民間鄂爾多斯婚禮,經過藝術加工後,將歌舞劇《鄂爾多斯婚禮》搬上舞台,之後在鄂托克旗推廣開來,保護了鄂爾多斯婚禮的傳承。
2005年,齊·畢力格與蒙古族作家莫·哈斯巴千合作、策劃並創作完成20集民族風情電視連續劇《鄂爾多斯婚禮》(蒙古文版)文學劇本,向世人展現鄂爾多斯婚禮這一習俗。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5年08月25日,第三屆鄂爾多斯婚禮文化旅遊節再伊金霍洛旗開幕,依託蘇泊罕大草原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美麗的人文自然景觀,通過大型民眾參與性節慶活動,繼續傳承和弘揚鄂爾多斯婚禮文化。
2014年1月16日,大型原創舞蹈詩《鄂爾多斯婚禮》在美國華盛頓甘迺迪藝術表演中心演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