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鎮

都江鎮

1984年實行政社分開,都江區所轄7個公社改為鄉。同年10月上江鄉改為鄉級鎮。1991年8月“建並撤”,撤銷都江區,甲雄鄉與上江鄉合併為都江鎮,轄23個機關單位,14個行政村(上江村、交德村、里基村、擺鳥村、大壩村、控抗村、甲找村、甲雄村、千秋村、塔石村、柳排村、小腦村、怎雷村、柳疊村)、2個林場(百家路林場、甲雄林場)、93個村民小組。

2014年,都江鎮共轄5個社區即都江社區、打魚社區、壩街社區、羊福社區、巫不社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都江鎮
  • 所在地:貴州省黔南州三都縣東部
  • 平均海拔:600—1400米之間
  • 總面積:545.64平方公里
  • 總人口:54886人
  • 行政區類別:鎮
  • 方言:水語、苗語、三都話
  • 機場:荔波機場、龍洞堡國際機場
  • 高鐵站:三都縣站、榕江站
  • 車牌代碼:貴J
  • 電話區號:0854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位置,自然資源,節日風俗,生態方面,社會經濟發展,

歷史沿革

都江區、鎮建制歷史悠久、沿革建置名稱屢經演變。上溯唐朝貞觀三年(公元629年)設都江應州府始為都尚縣、元明時代呼來牛寨,滿清王朝稱都江廳,民國叫做都江縣。新中國成立設都江區,“建並撤”時改都江鎮。統合古今已有1380餘年歷史。
唐代貞觀三年(公元629年)設應州府,轄都尚(今上江村)、婆覽(今合江鎮)、應江(今榕江縣)、羅恭(今雷山縣)、施隆(今台江縣)五縣;雍正六年,都江地區起義猖亂,滿清王朝派白登科張純熙率兵討伐平息有功,白登科領地53寨為歸仁營,官封五品駐甲找,編為仁字9保;即樹仁、慶仁、鹹仁、熙仁、治仁、同仁、懷仁、里仁、建仁。都江府駐治仁保(上江村)。
民國2年(公元1913年)總統府令撤廳建都江縣,轄5區18鄉6鎮。第一區駐治仁鎮(上江村),轄治仁鎮、建仁鄉、震雷鄉、鹹仁鄉、里昔鄉、壩街鎮。第二區駐懷仁鎮(打魚鄉),轄懷仁鎮、同仁鄉、慶仁鄉、里仁鄉。第三區駐文明鎮(奪鳥),轄文明鎮、智德鄉、仁德鄉、勇德鄉。第四區駐三民鎮(喬桑),轄三民鎮、進步鄉、自由鄉、大同鄉、平等鄉。第五區駐自安鎮(怎貝),轄自安鎮、自理鄉、仁和鄉、振益鄉。
1935年都江縣改為3個區6個聯保,39保478甲。第一區駐上江,轄甲找、壩街兩聯保,共11個保;第二區駐千家寨,轄甲雄、雅灰兩聯保,共14個保;第三區駐喬桑,轄達地、宰勇兩聯保,共14個保。
1941年,國民政府將三合縣,都江縣合併為三都縣,都江縣改為區署。
1942年,實行新縣制,撤銷聯保辦公處,都江區署轄拉攬鄉、甲找鄉、壩街鄉、甲雄鄉、雅灰鄉、達地鄉、宰勇鄉,共131個保。
1947年三都縣增設直轄區為三區一鎮。都江區轄上江鄉、壩街鄉、甲雄鄉、雅灰鄉、達地鄉、盤石鄉。
1950年新中國成立,三都劃為四個區。都江為第四區,轄上江鄉、壩街鄉、甲雄鄉、雅灰鄉、達地鄉,盤石鄉。
1953年,將盤石鄉劃歸榕江縣,達地鄉劃歸雷山縣,雅灰鄉劃歸丹寨縣,都江區轄上江鄉、甲雄鄉、巫不鄉、羊福鄉、壩街鄉、壩灰鄉、交平鄉、打魚鄉、介賴鄉、拉攬鄉。
1957年6月2日三都水族自治縣正式成立,都江區轄上江鄉、拉攬鄉、甲雄鄉、壩街鄉、興華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都江區改為都江人民公社,所轄鄉改為管理區。
1961年,農村人民公社實行三級所有,都江人民公社又改為都江區,管理區改為人民公社。
1963年,興華公社劃歸榕江縣,拉攬公社劃歸城關區,都江區轄上江公社(興江大隊(上江村)、集中大隊(交德村)、同心大隊(里基村)、聯盟大隊(擺鳥村)、新建大隊(柳疊村)、前豐大隊(大壩村)、高利大隊(控抗村)、小腦大隊、柳排大隊、怎雷大隊)、甲雄公社、巫不公社、羊福公社、壩街公社、打魚公社、介賴公社。
1984年實行政社分開,都江區所轄7個公社改為鄉。同年10月上江鄉改為鄉級鎮。
1991年8月“建並撤”,撤銷都江區,甲雄鄉與上江鄉合併為都江鎮,轄23個機關單位,14個行政村(上江村、交德村、里基村、擺鳥村、大壩村、控抗村、甲找村、甲雄村、千秋村、塔石村、柳排村、小腦村、怎雷村、柳疊村)、2個林場(百家路林場、甲雄林場)、93個村民小組。
2014年,都江鎮共轄5個社區即都江社區、打魚社區、壩街社區、羊福社區、巫不社區。

行政區劃

1.都江社區:
面積182.54平方千米,人口17575人。鎮政府駐上江。轄14個村委會:上江村、大壩村、甲雄村、甲找村、千秋村、塔石村、柳排村、小腦村、怎雷村、控抗村、交德村、里基村、擺鳥村、柳疊村。
2.打魚社區:
面積143.8平方千米,人口12342人。社區駐打魚。轄10個村委會:打魚村、來術村、蓋賴村、巫勞村、岩撈村、河壩村、排怪村、打略村、排抱村、平甲村。
3.壩街社區:
面積160.9平方千米,人口12181人。社區駐壩街。轄6個村委會:壩街村、高平村、壩輝村、羊瓮村、光明村、中明村。
4.羊福社區:
面積56.4平方千米,人口7730人。社區駐達榮。轄6個村委會:里勇村、排外村、達榮村、孔榮村、小昔村、羊甲村。
5.巫不社區:
面積53平方千米,人口5058人。社區駐大腦。轄4個村委會:堯排村、怎雅村、大腦村、高堯村。

地理位置

都江府駐地歷來在上江,坐落在都柳江中上游東岸半坡至峰頂上,距縣城35公里。境內山峰此起彼伏,河谷縱橫交錯,有“地無三尺平”之稱。平均海拔600—1400米之間,最高海拔1562米,最低317米,鎮駐地海拔550米。

自然資源

1.土地資源
都江鎮全鎮總耕地19211.69畝,境內山峰此起彼伏,河谷縱橫交錯,有“地無三尺平”之稱。耕地土層厚,有機質含量高,質地多為輕粘輕壤或壤土,土地可利用率高,農作物一年兩熟或三熟。
2.水力資源
都江鎮轄區內河流屬於珠江流域柳江水系。都江鎮境內河道屬珠江流域。主要有都柳江一條主幹流,流經都江境內總長8千餘米,從三都縣到廣西樟江經境內過柳疊村、上江村、里基村,主要支流有柳疊河、布仰河、欄牛河、排長河、打魚河等。地
3.漁業資源
以都柳江為最豐富,主要魚類有30種,隸屬6個科。其中鯉科有22種,鰭科4種,鯰科1種,鮑科1種,鰍科2種。都柳江所產的角角魚等優質淡水魚類,在省內外負有盛名。
4.森林資源
都江鎮境內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主要樹種有杉樹、馬尾松、油桐、油茶、麻櫟、柏樹、楓樹、楠木、樟木、桫欏、楠竹、漆樹、杜仲等。都江、壩街、羊福、巫不、打魚4個社區有大面積的原始森林和次生林。
5.礦產資源
都江境內已發現有銻、銅、鐵、硫、鉛鋅、重晶石、磚用頁岩等9種礦。已開採的有銻、鐵、硫等。全鎮擁有礦產地、礦區、礦點。銻礦開採歷史悠久,銻礦以縣內品位最高的礦床而聞名。銻礦主要分布在小腦村、控抗村一帶。以銻礦為代表的採礦業和冶煉業在都江現代工業中占據主導地位。
6. 自然災害:
我鎮地處三都縣東部地區,地質災害、自然災害等災情發生較為頻繁。2000年以及2010年大旱,“6·21”和2007年“7·26”特大洪澇災害,2008年遭50年不遇雪凝冰災。造成全鎮農作物大面積損毀,500餘戶房屋受損嚴重,300餘戶居民房屋不同程度受災。
7.旅遊資源
主要以民族風情與自然景觀為主,主要有:水族村寨、水族端節、卯節情歌、民族工藝品。鎮境內名勝古蹟數量眾多、內涵豐富,自然景色風光旖旎、秀美如畫。名勝古蹟有貴州“新疆六廳”故城遺蹟之一的都江古城垣、羊福崖墓等。主要景區有都柳江省級風景名勝區內,都柳江沿岸多優美的田園風光。景區內有都江古城垣、羊福崖墓等文物古蹟。怎雷水族村寨(上寨),距縣城41公里,周圍有大壩、楓柳、里小、里送、棉花地、崩坡、甲雄等水族村寨,形成以怎雷上寨為中心的水族文化社區。怎雷水族村寨背負青山,前臨深澗,層層梯田由山腳累級而上,氣勢恢宏。民居隨著山勢的起伏,巧妙地組合於青松翠柏之間,使建築物與山、水、泉、林、田園有機地結合起來,組成了一幅“入村不見山、進山不見寨”的山野村居圖,形成了“天人合一”優美、宜人、質樸的人居環境。在此繁衍生息300餘年的水族同胞,至今仍保留和傳承著水族圖騰崇拜、宗教信仰、民族習俗、生活習慣和文化藝術。

節日風俗

水族端節端節,水語稱為“借端”。“端”,意為“歲首”或“新年”;“借”,意為“吃”。因此,端節亦可直譯為“吃年”,意為“過年”。又因水族的這個年節的日期以水歷為準,水歷把九月作歲首,歲首要過年,端節就定在九月初九日,通稱“水年”。分散居住的彝胞,為方便互相走訪,也有按地域約定時日過端節的。端節(水年)是水族人民辭舊迎新、祭祀祖先、慶賀豐收和預祝新的一年幸福美滿的傳統節日。節日前夕,水族人民舂新米,釀新酒,縫新裝,籌備各色食品、果品,以備祭祖待客之用。除夕夜,人們將銅鼓或大皮鼓懸於庭中,盡情敲擊,以示辭舊迎新。初一凌晨,各家設素席,祭品有魚(水族把魚看作素菜)、新糯粑、新米飯、新米酒、豆腐、筍乾、南瓜、花生、水果、糖、青菜等。其中尤以清蒸或清燉“魚煲韭菜”和“炕(烤)魚”為必不可少的祭品。水族民間有“無魚不成年”的說法。初一早上,家家戶戶殺雞宰鴨,準備豐盛的酒菜迎候登門拜年的客人。節間,各村寨還舉行“趕端坡”的娛樂交際活動。“端坡”會上,人們盡情賽馬、鬥牛、斗鳥進行各種歌舞活動。在廣西的南丹、環江、河池、宜州、融水等地居住的水族過“端節”民俗甚濃。
水族有自已的曆法,每農曆九月初一為歲首、八月為歲尾。他們有獨特的民族風情和節日,端節。相當於漢族同胞的春節。每逢農曆8月的頭個“亥”日開始至10月的“亥”日結束,從頭至尾長達49天。臨近端節,水鄉山寨處處洋溢著節日的喜慶,到大年除節夕,家家戶戶打掃衛生,漿洗衣被,殺豬宰鴨,磨豆腐,開塘捉魚等,一片繁忙,好不熱鬧。除夕之夜,各家各戶除了忌葷吃素,還要進行莊重神秘的祭祖儀式。
二天午餐過後,男女老少穿著節日的盛裝邀約親朋好友爬端坡,觀看端坡賽馬和玩龍舞獅,一時間,端坡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跑馬之前要舉行一個簡便的祭典,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長者主祭。祭典完畢,宣布賽馬活動開始。此時,馬道兩側擠滿了觀看的人群,百十匹快馬一躍而出,吶喊助威聲不絕於耳。賽馬結束後,應邀親朋好友回家用水族人民特有佳肴魚包韭菜招待客人,這天晚上,各家飲酒通宵達旦,村村起舞,處處銅鼓聲聲。

生態方面

都江鎮以植樹造林為抓手,生態文明建設成效得到明顯鞏固。生態文明紮實展開,砍伐與植樹抵消後,全鎮森林覆蓋率提高0.3個百分點,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全面推進,為加快都江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社會經濟發展

1.國民生產總值
2011年末都江社區完成工農業總產值6661萬元,年均增長11.44%,糧食產量達4553噸, 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219元,年均增長9.08%;人均占有糧278公斤,勞務輸出5000餘人次,實現勞務經濟收入600餘萬元。合併後的新都江生產總值尚未統計完成。
2.農業
“幽深不見人,蒼翠萬千里”。都江鎮是國內為數不多的低緯度、高海拔、日照條件兼具的原生態農業區,也是高品質山區特色農業的理想種植區域。近年來,都江鎮利用優良的生態資源,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走出了一條產業化發展之路,加快了富民增收的步伐。
隨著國家重大項目貴廣快速鐵路、廈蓉高速公路等現代化交通大動脈的建設,徹底改變了都江鎮以及許多山區的邊緣化問題。
面對交通環境大改變帶來的新機遇,都江鎮黨委、政府結合縣、省、州規劃和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緊緊圍繞“兩加一推”主基調,提出以“185”工程為抓手,農業產業發展出現新亮點。搶抓全省扶貧攻堅示範縣項目實施機遇,以“185”工程為主抓手,大力實施山地高效農業工程,紮實推進了核桃、葡萄、黑豬、林下養殖等一批項目,農業基礎得到較大夯實。截至今年上半年,累計完成“185”工程1.65萬畝、農業招商14個、豬存欄6.8萬頭、雞出欄8.6萬羽、核桃種植0.43萬畝、葡萄種植0.75萬畝。
同時抓好觀光種植三帶。一是沿著打略村、打魚村、平甲村、柳疊村、上江村、大壩村、控抗村、里基村、擺鳥村、交德村、羊瓮村、壩輝村、壩街村、高坪村一線,利用扶貧開發資金,整合其他項目資金,用兩年的時間,大力發展椪柑、水晶葡萄產業,形成1萬畝以上的都柳江種植觀光農業產業帶,帶動周邊的村組發展。二是沿著排外村、里勇村、達榮村、小昔村、羊甲村、孔榮村、塔石村、千秋村、甲雄村、甲找村、柳排村、小腦村、怎雷村一線,招商引資,整合項目資金,形成以1萬畝茶葉、0.5萬畝核桃、1萬畝紫秋葡萄為核心的排長河綜合種植產業帶,帶動民眾發展。三是沿著達榮村、孔榮村、塔石村、怎雅村、柳排村、甲找村一帶,招商引資,連片種植,用2年的時間,形成銅馬山—涼風坳1萬畝生態茶產業帶,帶動周邊民眾致富。
3.旅遊業
都江鎮依託資源優勢,打造特色旅遊。都江鎮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主要有:都江古城遺址、水族苗族歌舞、村寨。以民族風情為主的旅遊資源主要有:水族村寨、水族端節、民族工藝品等。鎮境內名勝古蹟數量眾多、內涵豐富,自然景色風光旖旎、秀美如畫。名勝古蹟有貴州“新疆六廳”故城遺蹟之一的都江古城垣、羊福崖墓等。
近幾年來,都江鎮著力探索文化旅遊創新路子,以民族文化為引領,民族特色城鎮化呈現新面貌。高質量完成了《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鎮總體規劃(2013—2030)》、《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鎮鎮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古城垣(含通判署)保護性規劃》、《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鎮鎮區修建性詳細規劃》、《三都水族自治縣“夢幻打魚谷”修建性詳細規劃》等文本,排長關移民村、怎雷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來述“夢幻打魚谷”等正按規劃加快建設,水師營等一批新的城鎮綜合組團正在加快招商引資,收效卓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