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西街

都江堰西街

都江堰西街位於都江堰寶瓶口以南,與伏龍觀隔江相望,是一條有著幾百年歷史的古街,是南方絲綢之路入藏的起點,是典型的茶馬古道,也被譽為古代茶馬道上的第一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都江堰西街
  • 位於:都江堰寶瓶口以南
  • 補充:典型的茶馬古道
  • 長約:390米
西街歷史介紹
清代為西正街。從南門口西側至西門。長約390米,街道狹窄,清末至民國時期,此街多玉石加工及銷售作坊,故又名“玉石街”。文化大革命中改名為“團結路”。後復舊名。
這條一條石板路面的老街,街兩邊的建築多為一至二層的木結構。在這裡可以看到典型的老四川城鎮生活,較完整地體現了清末民初的歷史風貌,保存了比較完整的舊成都風貌。西街是都江堰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
西街上的門牌一直編到212號。一些門洞裡,又藏著“附一”、“附二”、“附三”號。今天西街的熱鬧遠遠無法和過去最繁華的時期相比。作為歷史上溝通漢族和藏羌勢力範圍的唯一一條“官道”——“松茂古道”的起點,“三垴九坪十八關,一鑼一鼓到松潘”,就是當年商人走山販貨的歷史寫照。西街居民的祖先看中了地利之便,經過世代努力把這裡打造成近代都江堰著名的商業街。作為商旅穿梭的貿易通道,西街上自然少不了旅店。西街上曾經小客棧林立。那時客棧沒有豪華房、標準間之分,靠近主人家的房子貴一點,反之也就便宜一些。西街上的職業不止於此,除了玉石鋪、鐵匠鋪,另外還有賣湯圓的、點豆腐的、打棕墊的、編篾筐的。
都江堰西街
1955年成都到阿壩的公路通車。汽車跑起來,馬幫就失去了作用。作為“一五”計畫的重要項目,成阿公路是1952年動工的。築路大軍走入重重大山,物資給養也依靠了人背肩扛。一些西街居民曾經為築路隊背過糧食,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他們自己終結了西街的輝煌。從1953年開始到1956年結束的社會主義改造,國家通過公司合營,把手工業者都變成了工人。公私合營按照歸口管理的原則進行。於是玉匠去了玉雕社,木匠去了建築社,開旅店的去了服務公司。
後來國家在工業局和輕工業局之外,又成立了“二輕局”,專門管理聯合起來的城鎮手工業者。西街民宅多是上百年歷史的木房,“5·12”地震對西街的破壞不大。震後都江堰進行了重新規劃,將旅遊模式從過去的以觀光為主,轉變為將來的以休閒度假為主。原汁原味的西街就是一個隆重推出的亮點,其中蘊含的價值不亞於成都的寬窄巷子。作為古城區整治改造和恢復重建的核心地區,不久以後的西街必將成為都江堰市——這一歷史文化名城的標誌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