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甫作西齋於潁尾請予賦詩

這兩首七律作於1071年(熙寧四年),當時黃庭堅任汝州葉縣(今屬河南)縣尉。詩題已標明了寫作緣由。這兩首詩是“聯章體”,既各自成篇,又成為一個整體。這種聯章的七律,杜甫寫得最多,如《曲江》、《秋興》、《詠懷古蹟》等。黃庭堅早年曾精研杜詩,這兩首聯章詩,便是規摹杜詩體制的。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其一
食貧自以官為業,聞說西齋意凜然。
萬卷藏書宜子弟,十年種木長風煙。
未嘗終日不思潁,想見先生多好賢。
安得雍容一尊酒,女郎台下水如天。
其二
東京望重兩并州,遂有汾陽整綴旒。
翁伯入關傾意氣,林宗異世想風流。
君家舊事皆青史,今日高材未白頭。
莫倚西齋好風月,長隨三徑古人游。

作品賞析

第一首寫西齋風景,傾吐對朋友的渴慕之情,最後表示想同朋友歡聚。因為西齋的落成是朋友來函告知的,所以首聯便從“聞說”寫起。但詩人並不落筆就寫“聞說”,而是先說自己作鋪墊。他家境清貧,不得不以做官為業,所以聽說郭明甫不願入仕,在潁尾營西齋隱居讀書,便肅然起敬。“意凜然”三個字,感情色彩濃郁,既含有對友人的敬重之情,又寓有反躬自問之意。這三字是全篇聯章的主旨所在,表示這兩首詩並非一般應酬之作,而是有所為而作。首聯二句,意思連貫而下,仔細品味,又有抑揚轉折之妙。黃庭堅律詩用筆謹嚴,細針密線,詩句中轉折尤多,深得杜甫詩的頓挫之法。從這二句也可見一斑。
由首聯的“聞說”,便引起頷聯對西齋風光的遐想。西齋是友人隱居讀書的書齋,於是從藏書寫起。稱讚友人藏書之富,正是讚美友人飽讀詩書,學問淵博。“宜子弟”,更是表述友人的詩禮傳家。第四句寫景兼寓意,暗用《管子·權修》“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之意。這一聯,既寫了西齋的藏書、子弟、林木、風煙,又抒發了關於培養人才的深刻見解,巧妙地寓議論於描寫,使人幾乎感覺不到這是說理之筆。這樣的議論,帶情韻而行,有形象,不失詩意之美。
西齋如此幽雅宜人,引起了作者傾心嚮往之情。於是,頸聯便寫對朋友的思念。“未嘗”和“想見”二句,靈動流走,表面上是信手拈來,其實是用了多種技巧。第一,因果倒置的表現手法。本來是由於友人的好賢樂善,才時常懷念。但作者卻反過來,先寫自己終日思潁,後寫先生好賢。這就使情意表達得曲折有味。第二,加倍一層寫法。施補華峴傭說詩》中說:“‘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無風雲出塞,不夜月臨關’,是律句中加一倍寫法。”黃庭堅這兩句詩,也用了這神寫法。上句,詩人本來說自己“未嘗不思潁”就可以了,卻加上“終日”,表現對友人的朝思夜想。下句,本來只說“先生好賢”也夠了,添上一個“多”字,更加深了讀者的印象。第三,“未嘗終日不思潁”一句,還有意使用雙重否定句法,比直接說終日思潁,感情要強烈得多。
律詩中兩聯對仗,最能見出作者功力的深淺。這首詩對仗很精彩。頷聯用正名對,對得工整。上、下句之間,上句是實,下句是虛,上句是主,下句是陪襯,毫無雕琢呆板之感,更無“合掌”之弊。頸聯尤為出色:氣勢充沛,運筆如風,十四個字一筆直下,一氣說出;對仗不強求精嚴,而具自然渾成之妙;上下句句法不同,卻能正反相對,並形成一意貫連的流水對,讀來覺不到是對仗。律詩之法,第三聯須奇警。此詩五六句就是“警聯”。
由於對友人思念之切,便生歡聚之想,所以尾聯宕出遠神,以景結情,詩人想像自己已到潁上,同友人從容載酒泛舟於女郎台下,但見台下水天一碧,空明澄澈。這闊遠的境界,正好襯托出兩人聚會時心曠神怡之情。情景交融,渾為一體,使人逸興遄飛。
程千帆沈祖棻說:“這篇詩賦西齋,但詩人卻並沒有到過西齋,所以全從想像落筆,化實為虛。‘聞說’、‘想見’、‘安得’,都非泛下。”(《古詩今選》下冊)見解精切。此外,從“聞說”到“想見”,再到“安得”,詩意連貫而下,層層遞進,如行雲流水,舒捲自如。
第二首進一步寫對友人的勉勵,希望他出來從政,為國家出力,表現了作者對人才的愛惜,反映了他前期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在藝術表現上,前四句句句用典,一氣連舉五個姓郭的歷史人物故事。首句,用東漢郭丹郭伋之事。這兩個人都做過并州牧,是當時有名望的人物。次句,用唐代郭子儀之事。郭子儀封汾陽郡王,曾平定安史之亂,擁立天子登基,再造唐室。第三句用西漢豪俠郭解(字翁伯)之事,郭解入關時,關中豪傑聞聲爭來交歡。第四句用東漢郭太之事。郭太字林宗,是當時的儒林領袖人物。他死後,蔡邕寫了一篇很有感情的碑文。作者引用這么多姓郭的歷史遺事,是為了勉勵郭明甫,希望他向先人學習。所以,在第五句總括一筆之後,便稱讚郭明甫年富力強,才華極高,希望他不要貪圖西齋好風月,應出來濟世立功。黃庭堅寫詩,講究章法布局,後一首的結構不同於前一首。他先把主旨隱藏起來,從容不迫地徵引典故,最後才畫龍點晴,道出主題。另外,詩中的“今日高材”和“西齋風月”,同前首的“萬卷藏書”、“先生好賢”、“聞說西齋”,前後吻合,遙相呼應,也見出作者藝術構思的謹嚴細密。宋人好以才學為詩,以示學識的廣博。此詩後一首連用五個古人的典故,正表現了宋詩,尤其是江西詩派的這一特色。

作者簡介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年間(1064—1067)進士。宋哲宗時以校書郎為《神宗實錄》檢討官,遷著作佐郎。後因修史“多誣”遭貶。早年以詩文受知於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詩以杜甫為宗,有“奪胎換骨”、“點鐵成金”之論,風格奇硬拗澀,開創江西詩派,在宋代影響頗大。又能詞。兼擅行書、草書,為“宋四家”之一。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