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方準

郭方準

郭方準,男,1970年生,漢族,無黨派人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就職於大連交通大學,任先端裝備技術研究所所長,大連齊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1993年自費留學日本,1996-2000年連續四年獲得日本政府最高獎學金;2000年獲得日本大阪市立大學理學博士學位,曾參與並成功研製世界上第一台立體原子顯微鏡;2008年成為日本同步輻射光科學研究中心SPring-8首位中國籍終身研究員;同年放棄國外的優厚待遇回國創業;2010年獲得國家特聘專家榮譽,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知識創新課題組組長,主要承擔超高分辨寬能段光電子分析實驗系統的研發,該項目已填補國內空白,並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郭方準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70
  • 職業:先端裝備技術研究所所長
  • 畢業院校:日本大阪市立大學
  • 主要成就:遼寧省“優秀專家”榮譽等
個人簡介,學習工作經歷,承擔項目情況,著作論文,主要獲獎,

個人簡介

1993年自費到日本留學,1996-2000年連續四年獲得日本政府最高獎學金,2000年獲得日本大阪市立大學理學博士學位。郭方準在超低溫、超高壓及強磁場下的超導研究領域,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實驗技能。博士畢業後,郭方準和日本奈良先端科技大學一起,利用二維球形電子能量分析器和同步輻射的圓偏光,研發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立體原子顯微鏡,其原創性科研成果已經被載入教科書中。至2008年5月日本同步輻射光科學研究中心SPring-8研究員,郭方準以其踏實的科研功底成為該研究所成立以來的首位中國籍永久職位研究員,全面引領光電子顯微鏡的科研和套用。2008年6月起到大連化物所工作,擔任“表面量子構造動力學和同步輻射套用”知識創新課題組組長,獲得國家科研資金8100萬。該項目填補國內空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獲得一系列原創性科研成果,解決一系列科學難題。2012年11月起,郭方準工作調動到大連交通大學,目前是先端裝備技術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導。
《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明確要求提高科研裝備的自主創新能力,將高端技術裝備研發列為五項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郭方準創立的大連齊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科研裝備研發生產為核心業務,正是國家急需的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公司產品已經大量供應中科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蘭州重粒子加速器、上海同步輻射、北京高能物理研究所和國家授時中心等國家重點科研院所,廣泛套用於基礎科研、國防和航天航空等尖端科技領域。公司擁有二十餘項國家專利,高端裝備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也實現了對十餘個國家的出口。
郭方準發表國際論文百餘篇,出版科學著作2本。2003年獲得第七屆國際納米科技大會青年科學家獎,2008年獲得日本國家科技領域最高獎-文部科學大臣獎,2009年獲得日本金屬學會優秀論文獎。郭方準回國後於2009年以工程技術組第一名的成績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2010年入選中組部第三批“千人計畫”,獲得國家特聘專家榮譽,同年也獲得中國僑聯特聘專家榮譽;2011年獲得國務院僑辦重點支持的海外高端人才榮譽,擔任大連市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擔任遼寧省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常務理事;2012年獲得遼寧省“攀登學者”榮譽,當選大連市歸國教授聯誼會副會長;2013年當選大連市政協常委,當選第八屆大連市僑聯副主席,獲得遼寧省“優秀專家”榮譽。
主要研究介紹:
"表面量子構造的動力學和同步輻射套用"研究組主要從事的科研工作有兩項,一是利用低能量/光電子顯微鏡(LEEM/PEEM)進行表面科學的研究,二是套用同步輻射的X線進行物質電子狀態和構造分析的研究。
在利用LEEM/PEEM做表面科學方面,活用LEEM/PEEM的高空間解析度和多功能特性,可以進行局部領域的顯微成像,衍射和光電子能譜研究,獲得的信息量遠遠超過其它實驗手段。當使用同步輻射的X線作為PEEM的光電子激發光源時,結契約步輻射X線的高強度,能量可變性和偏光特性,可進行元素選擇成像和磁性體的磁疇觀察。由於LEEM/PEEM的空間解析度可達幾個納米,所以成為對納米數量級構造體進行綜合研究的強有力手段,在基礎和套用研究兩方面發揮威力。

學習工作經歷

1997.4-2000.3 日本大阪市立大學理學研究科 獲得理學博士學位
2000.4-2002.6 日本奈良先端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物質科學科 博士後
2002.7-2008.6 日本同步輻射光科學研究中心 研究員
2012.11- 大連交通大學 教授

承擔項目情況

1, 複雜體系結構與功能的同步輻射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研究,國家重大科研裝備項目,100萬,子課題負責人。
2, 超高分辨寬能段光電子分析系統 ,國家重大科研裝備項目,8100萬,子課題負責人。

著作論文

1.《Frontal Semiconductor Research》F.Z. Guo, et al.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Inc. ISBN 1-60021-210-7. (USA, 2006).
2.《實用真空技術》郭方準,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ISBN 978-7-5611-7035-9 (2012).
國內解說文章
1.《解說低能量電子/光電子顯微鏡》 郭方準 《物理》 39卷 (2010年) 211-218.
2.《國產氬離子槍的研發》 臧侃,董華軍,郭方準 《物理》 (2014年1月).
國際論文:
1.[Observation of Micro-Magnetic Structures by Synchrotron Radiation Photoelectron Emission Microscopy] Toyohiko KINOSHITA, Kuniaki ARAI, Keiki FUKUMOTO, Takuo OHKOCHI, Masato KOTSUGI, Fangzhun GUO, Takayuki MURO, Tetsuya NAKAMURA, Hitoshi OSAWA, Tomohiro MATSUSHITA, and Taichi OKUDA J. Phys. Soc. Jpn. 82 (2013) 021005.
2. [Direct observation of Twin-domains of NiO(100) by x-ray linear dichroism at O K edge using photoe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Kuniaki Arai, Taichi Okuda, Arata Tanaka, Masato Kotsugi, Keiki Fukumoto, Takuo Ohkouchi, Fangzhun Guo, Tetsuya Nakamura, Tomohiro Matsushita, Takayuki Muro, Masaki Oura, Yasunori Senba, Haruhiko Ohashi, Akito Kakizaki and Toyohiko Kinoshita, PHYSICAL REVIEW B 85 (2012) 174401.
3. [Dependence of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epitaxial few-layer graphene on the number of layers investigated by photoelectron emission microscopy] H. Hibino, H. Kageshima, M. Kotsugi, F. Maeda, F.Z. Guo, and Y. Watanabe, PHYSICAL REVIEW B 79 (2009) 125437.
4. [Atomic-LayerResolvedMagneticandElectronicStructureAnalysisofNiThinFilm
onaCu(001)SurfacebyDiffractionSpectroscopy] F. Matsui, Y. Kato, M. Hashimoto, K. Inaji, T. Matsushita, F.Z. Guo and H. Daimon, Phys. Rev. Lett. 100 (2008) 207201.
5. [ Energetics of endohedral atoms in type-I clathrates observed by soft x-ray spectroscopy] Jun Tang, Takeshi Rachi, and Ryotaro Kumashiro, Marcos A. Avila, Kouichirou Suekuni, and Toshiro Takabatake, FangZhun Guo and Keisuke Kobayashi, Koji Akai, Katsumi Tanigaki, PHYSICAL REVIEW B 78 (2008) 085203.
6.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 for atomic-resolution holography using translational symmetry] Matsushita, T, Guo, FZ, Suzuki, M, et al. PHYSICAL REVIEW B 78 (2008) 144111.
7. [Three-dimensional atomic-arrangement reconstruction from an Auger-electron hologram] Tomohiro Matsushita, Fangzhun Guo, Fumihiko Matsui, Yukako Kato, and Hiroshi Daimon, PHYSICAL REVIEW B 75 (2007) 085419.
8. [Characterization of spectroscopic photoemission and low energy electron microscope using multipolarized soft x-rays at BL17SU/SPring-8] F.Z. Guo, T. Muro, T. Matsushita, T. Wakita, H. Ohashi, Y. Senba, T. Kinoshita, K. Kobayashi, Y. Saitoh, T. Koshikawa, T. Yasue, M. Oura, T. Takeuchi, S. Shin, Rev. Sci. Instrument 78 (2007) 066107.
9. [Superconductivity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Ba24Si100 determined from electric transport, specific-heat capacity,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measurements] Takeshi Rachi, Harukazu Yoshino, Ryotaro Kumashiro, Masaki Kitajima, Kensuke Kobayashi, Keiichi Yokogawa, Keizo Murata, Noriaki Kimura, Haruyoshi Aoki, Hiroshi Fukuoka, Syoji Yamanaka, Hidekazu Shimotani, Taishi Takenobu, Yoshihiro Iwasa, Takahiko Sasaki, Norio Kobayashi, Yuji Miyazaki, Kazuya Saito, Fangzhun Guo, Keisuke Kobayashi, Keiichi Osaka, Kenichi Kato, Masaki Takata, and Katsumi Tanigaki, PHYSICAL REVIEW B 72 (2005) 144504.
10. [Surface compositional gradients of InAs/GaAs quantum dots] G. Biasiol, S. Heun, G. Golinelli, A. Locatelli, T. O. Mentes, F. Z. Guo, L. Sorba, Appl. Phys. Lett. 87 (2005) 223106.
11. [Visualization of Graphite Atomic Arrangement by Stereo Atomscope] F. Matsui, H. Daimon, F. Z. Guo and T. Matsushita, Appl. Phys. Lett. 85 (2004) 3737-3740.

主要獲獎

1,第七屆表面界面和納米技術國際會議青年科學家獎(2003)
2,日本文部科學大臣獎(2008)
3,日本金屬學會優秀論文獎(2009)
4,國務院僑辦重點支持的海外高端人才榮譽(2011)
5,遼寧省“攀登學者”榮譽(2012)
6,中國僑聯建言獻策特等獎(2012)
7,中央統戰部“優秀信息聯絡員”(2013)
8,遼寧省“優秀專家”榮譽(201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