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慶祥國學經典系列·人能弘道:論語詳解

郭慶祥國學經典系列·人能弘道:論語詳解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之一,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本書是“郭慶祥國學經典系列”叢書之一。作者從人性出發,人情著眼,人生著手,嚴謹認真的註疏,純正翔實的解讀,客觀公正的評價,結合現實與創新,賦予《論語》新活力,使《論語》具有時代的特色,與時俱進的光輝,嶄新誘人的魅力,供讀者享受《論語》思想盛宴,仔細品嘗體味;力求使讀者在為人處世,安身立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事業中,得到《論語》思想的指導!

基本介紹

  • 書名:郭慶祥國學經典系列·人能弘道:論語詳解
  •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 頁數:374頁
  • 開本:16
  • 品牌:人民東方出版傳媒有限公司
  • 作者:郭慶祥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607088X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名人推薦,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郭慶祥國學經典系列·人能弘道:論語詳解》作者郭慶祥先生根據平生的豐富閱歷,參考古本註解,對《論語》一書進行詳細的解讀。每章都設有講評。作者用散文般的語言,結合現實事例,闡述《論語》章句的真意。此書文意明了,事例得當,見解獨到,可使讀者從《論語》中獲得益處。

作者簡介

郭慶祥,世界華人藝術家名人協會副主席,中華國學會主席,國學家,歷任中學教師,生產隊長,中型工業企業廠長、商業、文化、音像公司總經理,出版社編輯部主任、社長等職,人生經歷豐富。從1986年起發表散文、雜文、小說,曾獲“首屆全國中老年散文詩歌創作大賽”一等獎;1993年起出版《世界名人語典》《生財之道》《中國名校名師精講系列叢書》;與人合編《學校愛國主義教育全書》《教育小百科詞典》等大型叢書,被國家教委圖工委列為裝備用書。策劃、責編的作品,五次獲團中央“五個一工程”獎,八次獲部級獎,多次被中宣部等五部委推薦為全國優秀音像、電子讀物。退休後著有“郭慶祥國學經典系列”圖書,已出版《中華經典與智慧》《〈大學〉人生大學問》《〈中庸〉人生大智慧》三書,正在出版《〈老子〉的五千箴言》《〈論語〉思想的盛宴》《〈孟子〉的浩然正正氣》等書

圖書目錄

序:《論語》安身立命的人生寶典
讀《論語》孟子法
論語卷一
學而第一
為政第二
論語卷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論語卷三
公冶長第五
雍也第六
論語卷四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論語卷五
子罕第九
鄉黨第十
論語卷六
先進第十一
顏淵第十二
論語卷七
子路第十三
憲問第十四
論語卷八
衛靈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論語卷九
陽貨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論語卷十
子張第十九
堯日第二十

序言

序:《論語》安身立命的人生寶典
兩千多年來,《論語》是影響中華民族為人處世、安身立命的人生寶典;是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聖經;是歷代封建統治者治世的不二法寶;是封建文人入學發蒙、求取功名的必讀科舉教科書;是古代知識分子改變命運,魚躍龍門,進身仕途的登天階梯;是中華民族婦孺皆知,教育子孫,激勵上進,規範行為的倫理準則。
總之,要了解讀先秦聖人孔子,要想了解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核心,就必須首先了解《論語》。
孔子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東南,歸曲阜管轄)人,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生於公元前551年,卒於公元前479年,享年73歲。他被後世尊為聖人、大儒和一代大-宗師。孔子的思想很多記錄在《論語》之中。
《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言論、評論,及孔子和弟子對話的思想總匯。
《論語》成書孔子死後,應該是他的弟子根據其生前講課、言論、答問、記錄、整理、編輯而成。
《論語》是現存記載孔子言行最為翔實,保存孔子思想最為完整,影響最為深遠的儒家思想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最重要、最權威的資料。孔子作為華夏民族的偉大思想導師,其思想對於中國,乃至對於世界的影響之深遠廣大,是任何思想家都難以企及的。
《論語》之中孔子的思想精華,系統歸納起來,基本上可以用“仁禮合一”來概括。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政治上,孔子是改良派和改革家。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思想核心是“仁政”。孔子主張“克己復禮”,遵守傳統的貴族等級制度;提出“正名”,“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使君臣、父子、夫妻等級有序,倡導“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強調以“德”、“禮”治國,施行“仁政”,以緩和尖銳複雜的社會矛盾;提倡“仁”即“仁者愛人”,“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為人處世,安身立命”的原則;反對一味以“刑”、“殺”作為統治人民的手段;憧憬“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理想社會。
第二,在倫理思想上,孔子提倡以“仁”為最高道德標準。其目的在於維護封建等級制度,但這一思想也具有維護社會安定、國家統一的積極意義。孔子在人性上提出“性相近,習相遠”;在倫理觀念上,首先以“仁”為核心的道德理論體系;在形式上,具有一般人道主義道德品質的基本特質;在道德修養上,極端強調人生志向的重要性,“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同時強調“克己”、“內省”、“自訟”等自律原則,又以是否“知禮”作為人性善惡的標準及道德評判的規範。 第三,在天命觀上,孔子承襲殷周傳統,相信天命論。“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言”,所以“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但孔子並不多談天道,不語怪力、亂神。

第四,在教育思想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對教育對象的身份不加限制,打破了數千年封建貴族統治者壟斷教育“學在官府”的局面。他還總結出“因材施教”、“循循善誘”、“不恥下問”、“身體力行”、“學思結合”、“多聞闕疑”、“溫故知新”、“不教之教”等多種教育教學方法。孔子本人以“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形象著稱。孔子提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反對主觀成見,主張實踐出真知。孔子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創立私人講學風氣的第一人。
第五,在文學思想上,孔子認為詩歌具有教育意義和認識意義,可以為治理國家服務,“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又說“辭達而已矣”,認為寫文章要言簡意賅,意思表達清楚即可,不必追求華麗辭藻。
綜上所述,孔子思想的基本架構和《論語》的中心思想,都是“仁禮合一”。禮,是孔子對先秦古文化的繼承,是華夏民族文化的共同法則;而仁,則是孔子的獨創,是儒家思想的本質。
禮是變道,仁是常道;禮,是人外在的行為規範;仁,是人的內在本質;“仁”決定著“禮”,“禮”體現著“仁”;常與變、內與外、自覺與他律的合一,就是孔子“仁禮合一”的思想精華所在。
孔子的弟子曾子所著的《大學》,則將孔子“修己以安百姓”的精義具體地展現出來,由內到外的貫通,體現儒家思想的橫向意識。
孔子之孫子思所著的《中庸》,主要完成了孔子實踐“仁以知天”的理論,從上到下的貫通,體現了儒家思想的縱貫意識。
子思弟子的弟子——孟子——所著的《孟子》一書,充分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
著名思想家荀子所著的《荀子》,則充分發展了孔子“禮”的思想。
北宋儒學大師程頤、程顥二兄弟,將《論語》《大學》《中庸》《孟子》集中編輯整理排次,稱為“四書”。
南宋大儒朱熹,終其一生心血為“四書”作注。
而《論語》則是“四書”中成書最早的一部經典。所以,讀《論語》而知孔子,讀“四書”而知儒家。
《論語》一書,是儒家學說的真正源頭,在經學中的地位極高,有“五經之管轄,六藝之喉舌”之稱。可見,《論語》是進入“四書五經”的門徑,也是進入儒家思想文化殿堂的門徑,更是切入博大精深中華思想文化的門徑。
歷史上著名的宋朝開國宰相趙普有“半部《論語》佐(宋)太祖平天下,半部《論語》佐(宋)太宗治太平”的傳說,成為流芳千古的美談。

名人推薦

“《魯論語》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記諸善言也。”邢疏: “直言日言,答述日語,散則言語可通,故此論夫子之語而謂之善言也。”
——西漢經學家劉向《別錄》云:
“《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東漢史學家班固《漢書·藝文志》云:
“《論語》,記孔子與弟子所語之言也。論,倫也,有倫理也。語,敘也,敘己所欲說也。”
——東漢經學家劉熙《釋名·釋典藝》云:
“昔仲尼既沒,仲尼之徒追論夫子之言,謂之《論語》。”
——南朝蕭統《昭明文選·辨命論注》引西晉傅玄《傅子》云:
“《論語》有弟子記夫子之言者,有夫子答弟子問,有弟子自相答者,又有時人相言者,有臣對君問者,有師弟子對大夫之問者,皆所以討論文義,故謂之《論語》。”
——宋末元初何異孫的《十一經問對》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