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其昌

郭其昌

郭其昌,中國人常用名,較出名的有:紅酒界泰斗郭其昌和反清義士郭其昌等等。

基本介紹

  • 本名:郭其昌
  • 出生地:安徽界首市
  • 出生時間:1866
  • 去世時間:1903
紅酒界泰斗,反清義士,

紅酒界泰斗

人物簡介
作為國內第一瓶乾白乾紅締造者,並參於葡萄酒文獻的翻譯。
作為國內第一瓶乾白和乾紅的締造者,他不斷追隨國際趨勢的腳步,記錄了“西風東漸”下產業接軌國際主流的征程;
從黃河故道,到河北沙城、河北昌黎、新疆鄯善、寧夏玉泉營、甘肅黃羊河,正是他力主科研要結合生產,不斷引進國際著名釀酒葡萄品種,從而帶活了一方經濟;也是他,在古稀之年依然執著畢生努力的事業,參與翻譯彙編OIV(國際葡萄和葡萄酒組織)的三部權威經典著作以及其它相關文本,累計文字數百萬,是我國葡萄酒行業和國際接軌的重要文獻;
將這一切都聯繫在一起的是一位88歲高齡的老人,他就是紅酒界泰斗——郭其昌。2007年2月的一個午後,北京當天的氣溫異於往年同時段的溫暖,當記者坐在這位和藹的前輩面前時,感受到是一種平和與包容。對於自己付出畢生心血的事業,郭老說:“新中國葡萄酒業發展的幾十年,我只是參與其中,親身實踐。”一段60載執著於事業的生命歷程,一本代表新中國葡萄酒業進程的鮮活史書,在寥寥數語中,瞬間將極致的絢麗化為了平靜。
入行,曾經只是個偶然
1946年夏天,從上海大同大學化工系畢業的郭其昌回到青島家中。時值抗戰勝利日本投降,國民政府接收敵產的混亂階段,要尋找到一份對口工作相當困難。經人介紹,郭其昌到青島敵偽產業清理委員會,負責查抄工作。
作為那個時代有理想的年輕人,他所思考的是如何報效這個已是千瘡百孔的國家。因此,郭其昌便常向父母念叨:“我是學化工的,整天干清點、抄寫的工作,以後時間長了,會將學到的知識忘記。”在他的極力要求下,郭其昌在銀行中任職的父親幫他謀到一份化工廠的工作。
找到了對口工作的郭其昌下定決心:好好工作,學有所用。但是一場突來的變故,改變了這位年輕人今後的命運。因為當時生產條件有限,工廠里年久失修的管道向外緩慢泄漏氯氣,參加補漏工作的郭其昌身體嚴重受損,不得不回到家中靜養。不久,時任青島啤酒廠廠長的朱梅來到郭其昌家中做客,問他:“我們廠和你專業也對口,要不到我那裡去試試?”於是,郭其昌在1946年冬去了青島啤酒廠。由於勤學肯乾,朱梅廠長對這位年輕人很是器重,並有意製造機會讓他得到更好的鍛鍊。啤酒廠新接收了一個葡萄酒廠後,朱梅便派郭其昌去管理。
郭其昌就這樣跨進了葡萄酒界,他的人生從此轉折。當時國內尚在經營的葡萄酒企業僅7個,年產量115.8噸,並且這7家酒廠中有5個是由外國人建立的。面對落後的民族經濟和尚在襁褓期的葡萄酒行業,郭其昌感慨道:“葡萄酒業需要大發展啊!”
熱愛,用事業表達
解放後,新中國萬象更新。此時,年輕的郭其昌對中國葡萄酒事業的感情與日俱增。
1954年的春天注定令郭其昌永遠難忘。青島市公安局市南分局兩位工作人員找到他,在摒退他人後對他講:“有項政治任務需要你廠配合。三天內提供數箱香檳酒,勿出差錯,三天后來取貨。請辛苦一下。”
滿懷對黨組織和人民的無限忠誠,郭其昌迅速組織老工人分成兩班,晝夜不停趕工,郭其昌作為負責人家也不回,倦了就在辦公桌上趴一下。第四天一大早,一板車香檳酒按時保質地送了出去,這時他才鬆了口氣。
半月後,有人才把事情的原委告訴了他,“國際和平大會在日內瓦召開,周總理率代表團赴會所帶的就是這批香檳酒,這酒在記者招待會上受到了外國客人的高度稱讚!”周總理回國後,直接指名要該香檳酒作為國宴用酒。但由於酒廠廠房、設備所限,當時酒的產量並不大。當輕工業部將此情況向周總理匯報後,周總理批示:“廠子小,可以建大一點嘛!”
“關鍵時刻能為國爭光,這是我進入酒界之後受到最大的一次啟發,也成為了我熱愛這個行業的開始。”得到周總理的認可,郭其昌心中難以平靜,開始暗下決心“一定要在酒行業乾出點兒成績來,為國家爭取更大的榮譽。”
此時,在釀酒領域已經駕輕就熟的郭其昌已成為國家重點培養的青年專家,1957年2月被輕工業部派往越南河內酒廠援助,改進產品質量和開發新產品。郭其昌受到胡志明主席的接見,獲獎章和獎狀各一件。回國後,郭其昌心緒難平:“此次援外讓我清楚的認識到,從事這行也能有所作為,也能為國爭光。”
協作,將產業推上正軌
50年代,每一年的葡萄收購是最頭痛的事情,因為栽培和釀造大家是各顧各。
儘管當時的葡萄釀酒行業已經認識到,沒有葡萄就沒有葡萄酒,沒有好的葡萄,就釀造不出好酒。但在當時的情況下,對葡萄好壞的認定一直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所謂的好葡萄,就是不容易腐爛、含糖高的,對於品種基本不做要求,能買到合適的葡萄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郭其昌從單純的釀酒工作到走上科研與生產相結合的道路,是在1957年底結束對越南的技術援助工作後,他被輕工業部糖酒工業管理局通知調任到新成立的部屬發酵工業科學研究所。作為國家級唯一從事酒類研究的研究所,發酵工業科學研究所中聚集了像秦含章、熊子書等一大批新中國釀酒業具有里程碑式的人物。
1958年來到新建成的發酵所後,郭其昌被分配在果酒組工作,任項目負責人。在研究所中,郭其昌有條件查閱很多專業資料,他進一步認識到:“葡萄酒的質量先天在於葡萄,後天在於工藝。”由於自身的專業是化工,對於葡萄栽培沒有學過,郭其昌為了儘快提高國內葡萄酒生產的質量水平,煞費苦心。
在所領導的授權下,郭其昌與兩家葡萄栽培科研單位簽訂了5年的協作協定。經研究所向輕工業部匯報後,被批准為輕工業部重點科研項目《釀酒葡萄優良品種選育》。自此,研究所每年都要進行約200個品種次的試驗。從1959年到1968年共選育出16個良種。1966年文革開始,1969年發酵所遷至江西,第一次的試驗到此中止。
不過,郭其昌一直沒有放棄對葡萄栽培的努力。1972年輕工業部下達了《優質白蘭地、威士忌的研究》項目,郭其昌任負責人駐京負責項目實施。過去一些熟識的人,尤其是一些酒廠的領導和栽培研究人員到京後,紛紛到他那裡暢敘。在和大家的接觸中,他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將葡萄酒協作會和葡萄栽培協作會統一在一起召開,這個提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
在他的倡議下,1974年12月19日-24日在煙臺召開了《葡萄酒和釀酒葡萄品種研究技術協作會》。此次會議有來自全國20個省市98個單位的146名代表。此會的重要性,在過了若干年後被評價為:“為葡萄酒釀酒工業的成型以及各地葡萄栽培種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與國際接軌,一次主動的選擇
“愛琢磨、善打破常規”是郭其昌幾十年事業生命的真實寫照,隨著對葡萄種植的越發關注,郭其昌發現,以往照搬蘇聯的葡萄栽培、種植模式,將中國最普通的葡萄與山葡萄、玫瑰香(麝香)雜交所得出的釀酒葡萄品種並不理想。
讓郭其昌感覺“走了十幾年彎路”的最直接體現是在1975年廣交會上,與會的郭其昌在詳細考察了不少國外進口酒之後,很鬱悶地發現:“人家葡萄的品種,都是一些釀酒名種,具有很強的傳統型、區域性。”自此,加強國內釀酒葡萄區域化發展成了他多年來一直堅持呼籲並積極倡導的一件事。除此之外,細心的郭其昌還發現了一個迥異於當時國內葡萄酒產業發展方向的趨勢,那就是國際葡萄酒生產國都是以乾型酒為主,而像美國這些新興的葡萄酒國家也經歷了由甜型口感向乾型轉化的市場演變過程。
廣交會上的見聞對郭其昌大為觸動,在做了精心的調研之後,他通過發酵所向中央打報告,希望能夠完成國內葡萄釀酒由甜轉乾的科研攻關項目。在翔實的數據論證以及具有前瞻性的產業形勢分析前,國家很快便通過了此項目的申報,並在1975年正式下達了科研任務,委派他為國家項目負責人。
回憶起當時的情況,郭其昌說:“項目本身對我來說並不難,關鍵是讓下面的人信服。”當時,乾型酒研發是科研項目,郭其昌並沒有將這一影響行業進程的試驗僅僅放在實驗室內,而是走了一條科研生產相結合的工業性試驗的道路。
1979年,中國第一瓶龍眼乾白在沙城問世,1981年獲得了國家金質獎章,一下讓當時不太信服的人徹底服了氣。榮譽沒有讓郭其昌止步,乾白研製成功後,他又馬不停蹄的在河北昌黎開始了乾紅的研製,並在1983年研製成功。
上世紀80年代,在中國這片葡萄乾酒的沙漠,郭其昌經常遭遇到的情形是:有人喝了一口乾酒,只是撂下“發酸了”的評價。消費者的不懂欣賞讓乾紅和乾白的問世並未立即為市場所接受,但令他足以欣慰的是,“當年曾參與乾白、乾紅研製項目的20多個小青年兒,現在都成為了葡萄酒行業的技術骨幹。許多人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國內葡萄酒產業逐漸和世界接軌。”
大師,是因為畢生的積澱
“把乾酒在中國定下來,非常不容易。”面對國人對乾酒口感的諸多不理解,當時國內技術人員還只是在為提高甜酒釀造工藝而努力之時,郭其昌為何能極具前瞻性的提出研製乾酒的產業發展新方向呢?
當記者拋出此疑問時,娓娓而談的郭其昌遲疑了一會兒,短暫思考後說道:“乾一行就得愛一行,既然進入了這個行業,就得盡力為這個行業的發展負好責、站好崗。我的事業基本上一直圍繞新中國葡萄酒事業,能參與到其中,非常光榮。”
為“參與到其中”而欣慰,謙虛和藹的郭其昌已是兩次提起同樣的話語。聽到這裡,記者似乎明白了此行的最大價值,那便是當所有的人都在談及郭其昌為葡萄酒行業所做出的貢獻之時,當事人看重的卻是見證新中國葡萄酒事業不斷的進步。能為行業所敬仰,並不是因為郭其昌的科研成果以及行業帶頭人的地位,而是那份樸素而堅定的職業感情。持之以恆地經歷,令人無法不為之折服。
一件小事,足以為郭其昌“乾一行愛一行”的60年事業生命作一個最好的註解,那便是《1949-1979年葡萄酒產量和全國商品量及折全汁量情況表》的出爐。
時值文革末期,郭其昌全家已隨單位全部遷至江西宜春,而此時的他則在河北沙城酒廠進行輕工業部重點科研項目《乾白葡萄酒新工藝的研究》。由於根本沒有時間進行大量的數字整理,他便將每年陸續收到的有關廠家統計資料一一保存。儘管對一個行業進行統計的龐雜工程並沒有任何部門要求,但他考慮到日後研究的需要,依然努力為之。
在短暫的春節假期里,宜春郭家上下最為溫馨的一件事情便是全家都坐下來幫助做統計,匯總和折算則由一生供職於銀行的80歲老父來處理。因為統計數據十分浩繁,在無計算機的情況下,先後用了三個春節才將該表製成。
這張普普通通的統計表,正是郭其昌出於對行業的熱愛,多年來堅持不懈的關心統計數據匯集編制而成。凝聚著一家三代人心血的統計表,如今是國內葡萄酒行業珍貴的文獻。而畢生以推動我國葡萄酒行業向前發展為行為準繩的郭其昌在晚年依然筆耕不輟,親自參與翻譯彙編OIV的三部權威經典著作以及其它相關文本,累計文字達數百萬之多。“去年剛搬了新家,現正在逐步整理以往的筆記,看有無什麼以往曾遺漏的東西”,88歲高齡的郭其昌靜靜地坐在北京新家中,想的依然是那些有關葡萄酒的往事。

反清義士

郭其昌(1866-1903)安徽界首市人。性豪爽,廣結交,自幼習文練武。十八歲中武舉。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與馬鐵通赴京參加會試,目睹清廷政治腐敗,而放棄功名回鄉。經過年余奔波,組織哥老會,提出“反清驅洋,打倒貪官污吏、土豪劣紳,綏靖天下,保護百姓,平等相處,安居樂業”口號。次年,三月初三,會首在界首集聚議,被公推為總督。不幾月,會眾達數萬人。十九年,策畫刺殺知縣奪取太和縣城不果。叛徒告密,郭其昌在率眾迎擊清軍中負傷受縛,被革去武舉功名,判刑二十年。在獄中仍暗中指揮部下,在安慶及長江兩岸等地,又發展會員數萬人,準備第二次起事。由於泄密,暴動之夜被絞死在獄中,英勇就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