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筒街道(郫筒鎮)

郫筒街道

郫筒鎮一般指本詞條

郫筒街道是郫都區區委、區政府所在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接成都高新西區,南接德源鎮,北鄰紅光、新民場鎮,西與安德、友愛鎮接壤,幅員面積35.09平方公里,城市規劃面積27.22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6.88平方公里。郫筒街道辦事處駐郫都區望叢中路398號,轄9個行政村,15個社區居委會。常住人口30餘萬人,外籍人口200餘人。地處川西平原腹心區域,地勢平坦,民豐物饒,風光綺麗,有沱江河、望叢祠之美景,有蓉2號線有軌電車、捷運6號線之便捷,杜鵑化宇落地於此,望叢賽歌蜚聲中外。

作為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一部分,郫筒街道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現代服務業發達,國際化社區建設卓有成效,正在全力打造服務業發展的主陣地、社區治理的示範地、中心城區建設的領頭雁,加快建設產業聚集、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風尚文明的高品質宜居宜業“望叢天府名城 現代服務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郫筒街道
  • 外文名稱:Pitong sub-district
  • 行政區類別:街道
  • 下轄地區:伏龍社區、石牛社區、鳳梨社區、涼水井社區等
  • 電話區號:028
  • 郵政區碼:611730
  • 地理位置:成都市西北郊
  • 面積:35.09平方公里
  • 人口:22萬人(戶籍人口10萬人,外來居住人口12萬人)
  • 方言:西南官話-灌赤片-岷江小片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著名景點:望叢祠(國家4A級旅遊景區)
  • 機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
  • 火車站:郫縣東站,郫縣站、郫縣西站
  • 車牌代碼:川A
  • 行政代碼:510124
史話典故,行政區劃,街道優勢,人文特色,特色產業,特色美食,文化氛圍,宜居環境,地圖信息,

史話典故

郫筒歷史文化悠久,是古蜀文明的發祥地。3000多年前,望帝教民務農,叢帝治水興蜀,定都郫邑(今郫筒街道),締造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公元前314年,秦滅蜀後設蜀郡,郫邑始稱郫縣。源於望帝杜宇化鵑的美麗傳說,郫筒街道又稱“鵑城”,受到歷代文人墨客青睞。李商隱之“望帝春心托杜鵑”,李白之“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俱與此相關。杜甫詩云“魚知丙穴由來美,酒憶郫筒不用沽”,詩人念念不忘的郫筒酒乃是郫筒特產。《華陽風俗錄》說:“郫縣(今郫都區)有郫筒池,池旁有大竹,郫人刳其節,傾春釀於筒,苞以藕絲,蔽以蕉葉,信宿香達於竹外,然後斷之以獻,俗號郫筒酒。”這也是郫筒之名的由來。
郫筒街道

行政區劃

奎星樓社區成灌西路社區成灌東路社區鳳梨社區石牛社區一里橋社區岷陽社區涼水井社區伏龍社區宋公橋社區雙柏社區,望叢社區,書院社區,晨光社區,蜀都新邨社區,文星村,景崗村,中心村,鵑城村,洪石村,太平村,梨園村,濂溪村,長樂村。

街道優勢

郫筒街道地處川西平原的腹心區域,東距成都市中心14公里並與高新西區接壤,西距都江堰市30公里。域內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沱江河穿城而過,溝渠縱橫灌溉,農業和種養殖業發達。域內交通便捷,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國道317線和成灌高速貫穿全境,成都第二繞城高速、南北大道、郫溫路、郫彭路、郫花路、中信大道等十餘條道路與市、區、縣路路相通,構成現代交通網路。
郫筒街道
郫筒街道地處川西平原的腹心區域,隨著城鄉統籌發展的推進和郫都區定位成都西部健康休閒中心,三條大道——317國道、成灌快鐵、成灌高速,便捷的軌道交通(捷運6號線、有軌電車)使郫筒街道和成都的聯繫愈發緊密,城市功能更加顯現,發展潛力不可同日而語。

人文特色

曾為古蜀國都城的郫筒街道,鎮域內有國家4A級旅遊景區--望帝杜宇和叢帝鱉靈的祀祠望叢祠,有市級保護單位杜鵑遺址、何公墓、郫筒井等名勝古蹟。漢代政治家何武、北宋著名詩人張俞、現代著名書法家余中英、英籍華裔女作家韓素英、美術家鄧歟、郭汝愚等均為郫筒街道人。
郫筒街道

特色產業

在城市片區,大力發展生產生活服務業。依託捷運6號線重點發展“捷運經濟”,整合沿線站點的土地、商業、通訊、房地產等資源形成的多元化商業模式,形成商業輻射區, 由點及面, 帶動沿線商業發展,已形成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體育中心、蜀都萬達、百倫廣場、恆創廣場、海駿達城等多個區域的城市綜合體和購物中心。依託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建設,大力發展樓宇經濟,引進商業、金融、總部、研發、酒店等“一芯一屏”相關企業和網際網路相關產業入駐;與成都工業學院共同打造出成工新邨社區雙創空間;依託望叢文化產業園,打造特色文化街區,延伸望叢祠旅遊文化內涵;融合中外文化交流,採取“走出去”和“引進來”的方式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培育社區文化品牌,推出鵑寶、雙小柏、十八匠等文創產品。
郫筒街道
在鄉村片區,充分發揮生態和區位優勢,對太清路沿線鄉村酒店和農家樂進行提檔升級,打造集娛樂觀光、餐飲接待等服務於一體的現代都市農業旅遊產業示範帶,實現一三產業互動互融。在現代都市農業上,大力發展特色花卉產業和近郊“家庭農場”,鼓勵和發展經紀人隊伍和專業合作社,引導鼓勵農戶開展同城市社區結對認、養、種活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在國道317線郫彭路以東,集中發展汽車銷售、服務、維修、保養等生產型服務項目,打造形成汽車銷售服務特色產業區域。

特色美食

城內遍布各色小吃,沱江肥腸粉、胖哥面、芙蓉蹄花、酥肉豆粉、紅糖鍋盔、滷肉肘子、黃老二牛腦殼、眼鏡麻辣燙、紅燒兔、葉兒粑、艾蒿饃饃、碗碗飯,還有各色串串、冒菜、乾鍋、燒烤、湯鍋、火鍋、冷淡杯……數不勝數;泰和園、銅壺苑、錦宴等鄉村酒店和新一代農家樂,環境優美,菜品豐富,味道“巴適”;蔣排骨、楊雞肉、蔡二哥大排檔等特色餐館,聲名遠播,食客如雲。除了極具特色的本土美食,還匯聚了中餐、西餐、泰餐、日韓料理,川味、湘味、廣味……,甚至能品嘗到日本友人現場製作的咖喱飯和奈及利亞、孟買等各國留學生帶來的異國美味。
郫筒街道(郫筒鎮)
郫筒街道(郫筒鎮)

文化氛圍

街道內有:
國小:郫筒一小、郫筒二小華西校區、郫筒二小金花橋校區、嘉祥外國語學校
國中:郫都區實驗學校、郫都區岷陽實驗外國語學校
中學:郫都一中、郫都二中
高等學校:西華大學、成都工業學院、四川水產學校
公園:創智公園、知識公園、石牛公園

宜居環境

國際化社區:圍繞書院社區、雙柏社區、蜀都新邨社區為核心,打造出開放共融、活力創新、美麗和諧的產業服務型國際化社區。通過城市微更新和國際化氛圍營造,創智北環路Block街區新消費場景、創智公園國際化景觀等成為新地標,休閒、開放、親和的步行街區、海駿達商業綜合體、國際友鄰中心,涵蓋網紅店、無人店、快閃店、智慧店等系列特色商業體驗,加上人臉識別技術、24小時無人值守店面、導賞團等時尚、科技元素,是具有郫都特色的國際化消費新場景,集聚大量人氣。圍繞環成都工業學院知識經濟圈建成3000平米“成工新邨眾創空間”,搭建校企社合作平台。中外交流頻繁,社會力量參與廣泛,形成了詹叔、立夏姐姐、青木先生等國際化社區IP,每周開辦“詹叔英語沙龍”“雙柏對外漢語培訓”“日語課堂”,擁有“雙語志願者庫”成員50餘人,建立了來自高新區企業的30餘名外籍員工在內的國際志願者智囊團。
郫筒街道(郫筒鎮)
望叢祠:望叢祠,是紀念春秋戰國時期古蜀國帝王望帝杜宇、叢帝鱉靈的祀祠,早為叢帝新廟,南北朝齊明帝建武(494-498)時,益州刺史劉季連將原在灌縣(今都江堰市)的望帝祠遷至郫縣合為望叢祠。北宋時期曾大加擴建,明末毀於戰火,現存古建築為清乾隆十二(1747)年重修的二進四合院型,附近有望帝、叢帝二陵墓,冢高約8米。199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將望叢祠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進行擴建維修,占地面積已達100餘畝,內有花木盆景、水榭亭台,古柏森森,鬱鬱蔥蔥,環境幽靜雅致,舒爽宜人。望叢祠內有郫都區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約3000件,以戰國銅兵器和漢代畫像磚、石棺、說唱陶俑最具特色,曾在國內外展覽中引起轟動,書畫碑帖藏品也比較豐富。現基本陳列有《石刻館》。《石刻館》設在祠內晚清建築聽鵲樓下,面積約120平方米,展出漢代至清的各類碑刻、石雕人像及動物、石棺、墓門等石刻文物30餘件。
郫筒街道(郫筒鎮)
郫筒街道(郫筒鎮)
沱江河綠道:沱江河綜合整治一期工程全長6.5公里,榮獲“2015年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按照“防洪、治污、造景、休閒”四位一體的理念,通過拓寬河面、重建水毀橋樑、截污治污、改造城中村和棚戶區、建設綠化景觀和市政基礎設施等一系列改造工程,在生態系統修復、河道防洪治污、生物多樣性恢復、水質淨化、民眾生活環境改善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為沿河15萬居民提供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公共設施配套完善的優美環境。
望叢賽歌會:望叢賽歌會是郫筒的特色民俗,郫都人民的文化盛事。望帝興農業,叢帝治水患,歷代蜀人在每年端午節舉行盛大的賽歌會,俗稱“吼山歌”,參與者數以萬計。90年代以後,望叢賽歌會功能得到拓展,升級為民間文化藝術節,將內涵延伸到整個古蜀文化領域,並同時舉辦物資交流會、美食節等,邀請來自國內外歌手、舞者參與,廖昌永等知名歌唱家都曾在這裡一展歌喉,是郫都人民和遊客的文化盛宴。

地圖信息

地址:成都市郫都區望從中路398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