邾國陶文

東周至秦漢時期邾國在陶器上鈐印或刻劃的文字。

邾國陶文
東周至秦漢時期邾國在陶器上鈐印或刻劃的文字。據考古調查:邾國陶文主要分布在邾國故城內,以今紀王城村東至張莊村西南金水河兩岸最為集中。在鄒城市境內8處古文化遺址中也發掘出邾國陶文。鄒城市文物旅遊局已收藏邾國陶文3000餘件。
清代中葉,邾國陶文引起金石學家的注意。道光十七年(1837年)版《鄒縣金石志》記述邾國陶文發現情況。光緒初年,濰縣陳介祺《籃齋藏陶》一書收錄邾國陶文4000餘件。益都孫文楷《木庵古陶文釋》、丹陽劉鶚《鐵雲藏陶》及吳大徵《說文古籀補》、顧延龍《古陶文替錄》等書中也都收錄了大量邾國陶文。民國初年,王獻唐赴邾城考察,較為詳細地調查了陶文出土地點和分布區域,有《鄒滕古陶文字》一書刊行。建國後,文物部門對邾國故城進行了全面的科學考察,發現了東周時期官營、私營制陶遺址及陶窯群,同時對陶文的分布、地層關係進行了初步探索。
邾國陶文以東周時期的為主,漢代次之,秦代較少。東周邾國陶文.主要見於盆沿、豆柄、罐口沿或肩部、瓮的肩部外側、磚瓦外部。其製作方法主要是銅質印章鈐印,另有刻劃。鈐印是在陶器坯胎未乾時直接將文印壓上去,字跡清晰。東周邾國陶文以單字為主,字型為大篆,主要是陰文,個別為陽文,少見框線。內容有戳記符號、工匠姓氏、陶工里籍、窯場名記、器具用途等。秦代邾國陶文主要是陶量上的秦詔文。四字一組,鈐印“廿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召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鈐印字跡清晰,結體端莊,框線整齊。有的陶量底部印有”騶’字,表明系當地窯場製造。漢代陶文主要刻印在泥質陶瓮、盆、罐和器座上。以刻劃為主,鈐印法極少。刻字內容多窯場記號或工匠姓名等。用筆流暢、結體活潑,多系陶工信手刻劃而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