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子牙

邵家經營貢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個多世紀以前。據《邵氏家譜》記載,邵維坤在晉江“始作貢丸”,並摸索出一套精良的手藝傳之後人。其子邵世鏢是個精明的商人,繼承了貢丸技藝,曾幾次到台灣經營。邵世鏢之弟邵世琚早年也在台灣創製貢丸,流傳至今,仍有幾家專營貢丸的食品店。在30年代,邵世鏢闖蕩廈門製作貢丸,不久又回到晉江製作貢丸,但經營規模不大。其子邵子牙自幼跟隨父親學做貢丸,掌握一套祖傳技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邵子牙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台灣
  • 職業:商人
  • 主要成就:貢丸傳承人
人物經歷,貢丸,

人物經歷

1979年,邵子牙一家遷居到廈門,借用一間食堂,利用晚上食堂停業時間做貢丸,白天沿街叫賣出售。由於邵子牙父子苦心經營,貢丸生意越做越大。1989年在濱湖南路開了一家貢丸店。後來又在北京溫州開設了分店。產品也從當初單一的貢丸,發展到魚丸、牛筋丸、蝦丸、香菇丸、墨斗丸、魚鮫丸等20多種產品,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按照邵家祖傳的說法,貢丸的製作是“三分工夫,七分材料”,必須挑選新鮮、有粘性、纖維豐富的豬肉。豬肉在屠宰4小時之內就必須進店,及時進行加工處理,以確保產品的口感。邵子牙集幾十年經驗,已經煉就了一雙“金睛火眼”,能夠迅速分辨出注水肉、病豬肉和死豬肉,做到在原材料挑選上把好關。
貢丸的加工,需要經過削肉、絞肉、打漿、成型、水煮和冷卻六道工序。看似簡單,其實每道工序都要考慮到很多因素。比如在成型時,就得根據天氣情況來決定添加多少調料。貢丸下鍋前,要把水預熱到30℃,下鍋後再逐步升溫到80℃,才能保持貢丸的原汁原味。
由於在原材料挑選和加工過程中一絲不苟,邵氏貢丸能保證質量。據衛生部門抽查,邵氏貢丸的菌含量遠遠低於國家同類產品標準。比如魚丸、肉丸,國家標準是每克菌落總數不超過5萬個,而邵氏魚丸、貢丸等檢查的結果是每克不到10個。在外觀上,邵氏貢丸光澤嫩滑,下鍋後加熱膨脹,浮於水面,而且久煮不散。食之清香甘脆,口感極佳。
邵子牙貢丸店是在改革開放春風中,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經在廈門地區,以至整個閩南地區建立起一定的信譽,生意興隆。一些港台的客人來廈門探親訪友,吃過邵子牙貢丸後讚不絕口,往往買上一些帶回去給家人或朋友品嘗。《廈門日報》曾兩次專題報導邵氏貢丸質優味美,廈門電視台也以紀實形式拍攝了邵子牙創業致富的故事,在民眾中引起較大的反響。
邵家制貢丸的技藝也傳到港澳和海外。1990年,廈門大學有一位外籍學生叫蘇丹,三次上門要求學做貢丸,邵子牙被其誠意感動,吸收他為學徒。他經過半年學習後,在澳大利亞經營牛肉貢丸。此後,邵家又吸收了20多名學徒,出師後另立門戶,有的在深圳和香港等地經營貢丸。
另外,邵子牙的孫子叫邵凱旋。

貢丸

貢丸是閩台地區百姓喜愛的一種食品,有著悠久的歷史。據民間傳說,晉江廚師邵維坤的父親嗜好豬肉,但年老牙齒鬆動,不易食用。孝順的兒媳婦柯烏蒜想出一個辦法,將新鮮的豬肉捶爛,加入地瓜粉,團成丸子,煮熟了孝敬公公。老人嘗之,大喜過望,邀請親戚朋友來品嘗。事後,一傳十,十傳百,肉丸的做法從此流傳開來,並傳入京城。光緒皇帝品嘗肉丸後大喜,下令年年進貢此丸。這便是貢丸的來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