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基(埃及著名現代詩人)

邵基(埃及著名現代詩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邵基(Ahmad Shawgī )埃及著名文學家、詩人。是繼埃及大詩人巴魯迪之後阿拉伯詩歌復興運動的中堅之一,由於他在詩歌創作方面的卓越成就,被譽為“詩聖”、“詩王”,在阿拉伯世界極享盛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邵基
  • 外文名:Ahmad Shawgī
  • 國籍埃及
  • 職業:文學家、詩人
簡介,主要作品,家庭背景,社會環境對他的影響,《淡水窪的回憶》,《尼羅河》,風格轉變,寫詩批判,愛國主義的歌曲,社會評價,

簡介

埃及現代傑出的詩人艾哈邁德·邵基(1Ahmad Shawqi,1868-1932),是繼埃及大詩人巴魯迪之後阿拉伯詩歌復興運動的中堅之一,由於他在詩歌創作方面的卓越成就,被譽為“詩聖”、“詩王”,在阿拉伯世界極享盛名。
生於開羅一穆斯林貴族家庭。早年畢業於開羅法律學校。1887年由埃及國王選派赴法國留學,主攻法律,兼學文學。1892年在宮廷中任職。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被英國人放逐到西班牙。戰後回國,專事寫作。邵基在埃及阿里王朝國王阿拔斯二世宮廷20年間,寫了大量頌詩,讚揚埃及王室和奧斯曼帝國的政績,描述宮廷生活。此外還寫有愛情詩、悼亡詩、豪情詩等。

主要作品

1894年在日內瓦東方學者會議期間發表的史詩《尼羅河流域的大事件》,以浪漫主義手法描述了埃及的歷史,表達了對祖先業績的崇敬,並流露出對祖國屢遭不幸的沉痛心情。流亡期間(1915~1919)的詩歌多以緬懷歷史、憑弔遺蹟來抒發思鄉之情。他以伊斯蘭教曆史為題材創作的大量詩歌,都收在《伊斯蘭各國及其偉人》一書中。1919年他返回埃及後,在埃及民族解放運動的影響下,他的詩作表達了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願望以及為此而進行的鬥爭,從而使他進入了一個新的創作階段。以埃及歷史古蹟為題材的《獅身人面獸》和《在金字塔下》,抒發了詩人的愛國熱忱。他的詩倡導伊斯蘭文化與現代科學相結合,改革宗教和教育,發展穆斯林科學文化教育,主張婦女解放,男女平等,以期復興伊斯蘭國家。《大馬士革的災難》、《敘利亞的獨立》表達了詩人對敘利亞人民反法鬥爭的支持和同情,反映了阿拉伯人民團結戰鬥的兄弟情誼。邵基晚年借鑑法國古典派和莎士比亞戲劇,創作了《克婁巴特拉之死》、《萊伊拉的痴情人》等6部詩歌和一部散文劇,成功地將阿拉伯詩歌運用於戲劇,為阿拉伯文學開闢了新領域。他的作品以《邵基詩集》(4卷)最為著名。還有散文集《黃金市場》以及早期的幾部歷史小說。邵基的詩歌想像豐富,音律優美,語言凝鍊、典雅,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他繼承阿拉伯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不斷創新,形成獨特的風格和流派,在阿拉伯近現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家庭背景

邵基出身於一個貴族官僚家庭,他的家族雜有阿拉伯、土耳其、庫爾德和希臘人的血統。他四歲入私塾,從小受良好的教育,受阿拉伯文學的薰陶。在中學就學寫詩,稱頌國王,顯露了擅長詩歌的天賦。在學校里他不僅學習了阿拉伯語,還學了法語,他的家庭環境又使他懂得了土耳其語。由於掌握了三種外語,這對他博古通今、熟練地駕馭語言、日後成為一位大詩人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邵基在法律學校畢業後,1887年去法國留學,廣泛地接觸西方文化,讀了拉封丹、雨果和拉馬丁等法國文學家的作品。回國後,他在宮廷中供職,任國王阿拔斯二世御前詩人達二十年之久。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宣告廢黜埃王,另立一貫親英的海珊·卡米勒為國王。邵基對此寫詩表示不滿,於是英國人把他放逐到西班牙。
戰後邵基回到埃及,正值埃及民族獨立運動高漲,他發覺國內政治形勢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不久埃及恢復了部分獨立,邵基也恢復了自由。從此他不再在宮中作事,專門從事詩歌的創作。

社會環境對他的影響

邵基博聞強記,聰穎過人。他有堅實的阿拉伯文學基礎,他以阿拉伯中古時期大詩人艾布·努瓦斯,布赫圖里、艾布·泰馬姆和穆太奈比等的優秀作品為借鑑,掌握近代詩人巴魯迪等詩作的精髓,汲取西方優秀作家的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他的詩歌帶有某種古風,但同時又體現出詩人的個性和時代的精神。
流放前,他在安逸享樂中生活,利用各種機緣歌頌埃及王室和奧斯曼帝國,寫下大量宮廷頌詩,這方面和中古阿拔斯王朝的一些詩人相仿佛。有時也用“明珠玉杯鑲,金銀相輝映”的輕巧短韻,描寫飲宴、歌舞的場面。他效仿古人,寫了不少情詩、誄詩、飲酒詩、自豪詩等等。
不過,邵基畢竟生活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埃及民族運動蓬勃興起、反抗外國占領的鬥爭年代。祖國的危難不能不在他心中激起層層漣漪,他的許多詩篇撫今思昔,藉以抒發對祖國的感情。著名史詩《尼羅河谷的巨大事件》(1894)就是受雨果《歷代傳說》的啟發而描繪的一幅埃及歷史的畫卷,表達了他對祖先光榮業績的崇敬,對國家屢遭不幸的沉痛心情。

《淡水窪的回憶》

詩人對祖國的重大事件,有強烈的反映,他寫的《淡水窪的回憶》(1907)是一篇出色的詩作。1906年一群英國軍官到淡水窪村獵取家鴿,遭到農民抗議。其中一個英國人中暑而死,野蠻的殖民者竟製造藉口,進行了血腥的鎮壓。這次大屠殺,激起埃及人民極大的憤怒。邵基在詩的最後幾行憤怒地寫道:
噢,淡水窪村啊!
讓完全明了這事件的人們相信,
這是起義,也是復仇,
它象巨流沖向全國各地。
人們的臉上帶著悲憤,
憎恨正在母親的心田裡成熟。
詩作表現了對英國殖民者的仇恨和對敢於揭竿而起進行反抗的埃及農民的熱愛,既揭露了英國殖民者的殘暴,又對淡水窪事件的遇難者及其孤兒、寡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尼羅河》

邵基在流亡期間(1914-1918)也寫下不少著名詩篇,《尼羅河》便是其中的一首。他在詩中盡情謳歌禮讚自古以來哺育著埃及人民的神聖的尼羅河,傾注了對飽經蹂躪的偉大祖國的無限深情:
她象大海一樣奔流,
用潮水
哺育人們
和人們栽培的莊稼。
她是食用的麥粒,
又是作衣裳的棉花。
她是我們歡樂和希望的
永不枯竭的源泉!
為人民造福——
是她的生活準則,
她對一切人公正無私,
殷勤灌溉著每塊土地,
不分貧富,
她一律帶給豐收,
你一旦收穫,
就趕緊耕耘吧!
她永遠奔流不息,
乍一看——卻象凝然不動。
一望無際的河水傾瀉奔流,
是如此雄渾,又如此安詳;
可是只要稍微激怒,
洶湧的水流便泡沫飛濺,
帶著雄獅般的怒吼,
掀起驚濤巨浪。
象甜蜜的希望,
她的玉液瓊漿對我們無比珍貴。
象龍涎香一樣,
她的兩岸碧波蕩漾,四際芬芳。
儘管她泥沙渾濁,
卻使世界上最美麗的江河黯然失色,
神聖、浩瀚的尼羅河啊,
是我們永恆的母親!

風格轉變

邵基還以舉世矚目的金字塔、獅身人面獸等古蹟為題材,抒發了同樣的思想感情。他身處異鄉,吟出“樂園雖嚮往,怎及祖國好。為何大樹禁黃鶯,雜類烏鴉亂聒噪?”的詩句,這不但表達了他對祖國的懷念與熱愛,還傾吐了傷時憂國的心情。
流放歸來後,在如火如荼的民族獨立運動的感召下,邵基置身於運動之中。他不再為國王歌功頌德,轉向描寫人民的民族願望和社會政治生活等等,這在他創作的道路上是一個轉折。他不僅描寫埃及人的愛國主義感情,也表現伊斯蘭的、阿拉伯的共同感情。

寫詩批判

1924年,埃及各政黨為了自身的利益,傾軋激烈。邵基為此寫詩,尖銳地提出“分歧何時了?吵鬧為什麼?”號召各政黨不要只顧鬧矛盾,應該團結一致對敵。1925至1926年,敘利亞人民進行了英勇的反法鬥爭,詩人寫道:“大馬士革啊,我的淚在不住地流,我向你致以問候,它比巴拉達河上的微風還親切。”詩人堅信“用烈士們的鮮血染紅的手,一定能打開自由之門。”1911年,利比亞人民在民族英雄歐麥爾·穆赫塔爾領導下,進行了反對義大利占領的鬥爭,後來被鎮壓,1931年穆赫塔爾被處以絞刑。詩人吟道:“沙漠中你的遺骸是一面旗幟,它日日夜夜在動員著沙谷里的人們。敵人豎起的是一座血的燈塔,它指引我們新的一代前進。”邵基以熱烈的心情,參加他們的革命,表達了阿拉伯各國人民相互支援的戰鬥情誼。用詩人自己的話說,“在東方我們是同族同文的子孫,我們是同甘苦、共患難的兄弟”,“我的詩是歌唱東方的歡樂,哀嘆東方的不幸”。

愛國主義的歌曲

邵基是出現於本世紀初的埃及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積極贊助者,他的許多詩篇表達了這樣的主張:通過改革教育、發展文化、解放婦女、努力工作等途徑實現民族獨立的目的。他也用詩歌積極反映社會生活,如成立埃及銀行,建立埃及大學和發起節約一角線運動等。他寫的許多詩都能吟唱,有些成了愛國主義的歌曲,在青年中廣泛流傳。如歌唱尼羅河的小曲:
尼羅河啊,你多可愛,
象條褐色的飾帶。
如黃金,似白玉,
真是千姿百態!
邵基在他的晚年以法國古典派戲劇為借鑑,創作了五部古典題材的詩劇、一部現代題材詩劇和一部古典題材的散文劇。其中以《克婁巴特拉之死》(1929)和《萊伊拉的痴情漢》(1931)兩部最有名,前者講的是公元一世紀末埃及抗擊羅馬侵略,最終亡於羅馬的歷史故事,後者是一部阿拉伯式的《羅米歐與朱麗葉》。邵基把詩劇介紹到阿拉伯文學中來是個創舉,為阿拉伯文學開拓了新領域。

社會評價

邵基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他的詩歌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首先它有鏗鏘和諧的音韻,朗誦起來悅耳動聽。詩人總是仔細地推敲每個輔音和元音,關注詞句音韻的協調。其次,他的詩作想像豐富,感情細膩。詩中有美妙的幻想,細緻的描寫。讀來意境清新,引人入勝。第三是語言凝練有力,簡潔暢達。他靈活地運用古典的比喻和借喻,遣意造句,靈活自如。他的詩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受到阿拉伯各國讀者一致的讚揚。
在十九世紀中葉開始的埃及文化復興中,繼巴魯迪之後,邵基的詩歌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把阿拉伯詩歌推向了新的高峰。他由最初的模仿古詩逐步走上了創新的道路,給阿拉伯詩歌寶庫留下了一份寶貴的遺產,為阿拉伯文學和詩歌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