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柳琴劇團

邳州柳琴戲,舊稱“拉魂腔”、“軸鼓子”、“小戲子”,形成於明末清初,是徐州地區最具影響的本土劇種,流布於邳州及周邊接壤的蘇、魯、豫、皖地區。清乾隆後期,柳琴戲再次吸納本地區的花鼓、道情、俚曲、民歌的表演、唱腔藝術和其他戲曲的表演形式及唱腔,使柳琴戲日臻成熟。 邳州柳琴戲由早期的唱門子,到多人組合的跑坡班子,20世紀30年代又出現了以家庭為主的大型戲班,排演大型劇目演出。戲班由開始在農村摞地攤或於廣場搭台演唱,後逐步走進城裡,進劇院演出。1953年2月,徐州地區根據“拉魂腔”的主奏樂器是柳葉琴(柳琴俗稱“土琵琶”,而定名為“柳琴戲”,從此柳琴戲進入繁榮發展時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邳州柳琴劇團
  • 舊稱:“拉魂腔”、“軸鼓子”等
  • 朝代:明末清初
  • 範圍:邳州及的蘇、魯、豫、皖地區
劇團簡介,戲劇簡介,

劇團簡介

邳州柳琴戲(簡介)
邳州柳琴戲的唱腔曲調優美動聽,表演質樸幽默,聲腔纏綿激昂,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女腔腔尾常有上行七度大跳的拉腔,獨具聽覺魅力,聞之牽魂繞夢,因此觀眾至今仍暱稱柳琴戲為“拉魂腔”。現在邳州民間仍流傳著“三天不聽拉魂腔,吃飯睡覺都不香”的民謠,可見觀眾對柳琴戲的喜愛。許多劇目膾炙人口,風靡全國,至今久演不衰。

戲劇簡介

如《喝面葉》:
陳士奪(念)五月忙,五月忙,大麥小麥都上場,
高粱紅,穀子黃,七八月里還是忙。
我陳士奪,陳家凹的人氏。我家裡有五六畝地,還有一頭小毛驢。娶了個老婆叫梅翠娥,比我小五歲,今年才二十一。俺倆過得還不孬,人家都說我陳士奪有福,娶了個好媳婦;不管場裡地里,紡紗織布,粗活細活,燒茶做飯,樣樣都能。就有一樣,脾氣不大好,我罵她一句,她就還我一句,我得順著她。順著她就順著她,反正是我娶來的老婆買來的驢,任我使來任我騎,還得不聽我的!今年麥子收進了家,東莊上麥後唱會戲,我又好看戲,又好賭個小錢,一去我就住了三四天沒回家。今天戲完了,我帶的幾個錢也花光了,想給俺老婆買幾個粽子,買幾根麻花的錢都沒剩下。唉,連我自己也還沒有吃東西。······(看天色)趕緊回家要緊。
陳士奪(唱)大路上來了我陳士奪,
我趕會趕了三天多。
我想起東莊唱的那台戲,
有幾個唱的真不錯。
頭一天唱的“三國戲”,
趙子龍大戰《長板坡》;
第二天唱的《七月七》,
牛郎織女會天河。
那個“黑頭”嗓子實在大,
十里地以外聽得著,
有個“小旦”裝得好,
外號就叫“人人學”。
看了戲,飯館進,
要了四兩老酒喝,
炒了一葷一個素,
吃了五個大饃饃;
酒足飯飽心高興,
賭博場裡我帶幾盒,
頭一回我輸了一吊五,
二一回輸了三吊多。
一吊五,三吊多,
心疼的士奪直跺腳。
回家罷,回家罷,
老婆在家等著我。
趕路熱得我一身汗,
肚裡餓的我真難過。
緊緊腰,擦擦汗,
看看還有五里多,
我順著大路走下去······。
邳州柳琴戲的唱腔音樂源自民間音調、生產勞動號子等語音的衍化,後又不斷吸納民間曲藝及民間歌舞的音樂元素,通過長期融匯、整合,形成了清麗、秀美、潑辣的演唱藝術風格。邳州自古就是南北文化藝術交融地,受此影響,柳琴戲既有南方音樂的古樸舒雅,又有北方音樂的火爆激越。它的唱腔色彩豐富,結構獨特。它的組腔方法既不同於板腔體戲曲,也不同於聯曲體戲曲,而是用基本腔、色彩腔、民歌小調三種具有個性色彩的曲調相互穿插、功能互補來組構喜怒哀樂輕重緩急的多種唱段。
邳州柳琴戲的演唱多用本嗓,但在女腔唱“拉腔”時,都使用小嗓(即假聲)。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始,一些女演員也開始使用真假嗓結合的唱法,但是,青衣行當的演員仍用本嗓演唱。演員演唱時注重字韻的平仄,卻不計尖圓。許多老藝人的唱法講究“字正腔圓”、“字領腔,腔不裹詞”、“氣發丹田,胸腦轉圓”等不成文的法則。
由於柳琴戲是從唱地攤起家,逐漸形成飾演傳統大戲的,藝人與行當在傳承延變中確立了自己的獨特性。行當有:大生(老生)、小生、毛腿子(花臉)、武生、老拐(彩旦、丑旦)、奸白臉(白面)、小頭(閨門旦)、二頭(青衣)、二腳梁子(青衣兼花旦)、老頭(老旦)、勾角(丑角,丑角中又分有文丑、武丑、老醜、小丑)等角色行當。
邳州柳琴戲有大小三百餘出劇目,二百多個“篇子”。這些劇目和篇子多從生活趣聞、民間故事、章回小說中改編積累,以生活喜劇為多,悲劇很少;另外一部分以忠孝愛國、懲惡揚善為內容的大戲和連台本戲。藝人把最有影響的劇名連線起來編成順口溜:“東西回龍二五反,點兵四告大花園,大小隔簾老少換,禪州西歧小燕山”。 因柳琴戲醞釀、形成於我國清代農耕時期,藝人的先祖又均來自於農民、災民,他們是劇目創作的主體。所以柳琴戲的劇目也必然以農民的審美情趣為依據,形成了質樸、幽默、愛憎分明、充滿憧憬等風格特點。據藝人講,在柳琴戲二、三百年的發展過程中,並沒有文人介入,所以柳琴戲劇目中的故事及人物品質行為等都是藝人自己的生活體驗的展現。因此,這些劇目和篇子無論是什麼內容,劇中什麼人物全被“農民化”。即使是皇帝、高官他們說的也是農民的話,做的是農民的事,並且多以大團圓、皆大歡喜來結束。
新中國建立之後,在邳州市政府和文化部門的支持下,經過幾代柳琴戲演職人員的努力實踐,邳州柳琴戲已發展成為一個獨具藝術魅力和較高藝術價值的地方戲曲劇種,產生了一大批民眾喜愛的表演藝術家和優秀劇目。1954年,《喝面葉》在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獎,被江蘇省人民廣播電台全部錄音播放,這是柳琴戲有史以來第一次被省電台錄音播放的節目。同時該戲還被上海唱片社錄音並灌制唱片,在全國發行,這也是柳琴戲首次灌制唱片的劇目。1958年,《相女婿》在江蘇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獎,被江蘇省廣播電台錄音播放。1959年,《喝面葉》、《相女婿》兩個劇本被《中國地方戲曲集成》收入出版發行。1964年,《志群接鞭》在江蘇省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獲獎,《新華日報》、《江蘇青年報》特發了劇評和讚揚文章。1980年,《紅桃圖》在江蘇省戲曲現代戲評選中獲獎,劇本發表在《江蘇戲劇》雜誌。1982年,江蘇省電視台錄製並播放了邳縣柳琴劇團演出的《靈堂花燭》。1983年,《步步高》在江蘇省青年演員新劇目調研中獲獎,劇本發表在《江蘇戲劇》雜誌。還有邳縣柳琴劇團演出的《休丁香》、《蓮子恨》、《大雁灘》、《哨聲嘹亮》、《春秀》、《梅雨情》、《雪桃緣》、《王繼天》、《甜水彎彎》、《一門三烈》、《楊松林》等數十齣劇目參加江蘇省、徐州市戲劇匯演(調演),分別獲省、市五星工程獎和優秀劇目獎。《靈堂花燭》、《王華登基》、《牆頭記》、《鴻雁捎書》、《十五貫》、《劉庸私訪》等一大批傳統劇目久演不衰,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
邳州柳琴戲作為地方劇種,充滿濃郁的地方特色,有著較高的觀賞性。尤其是它豐富的思想內涵和特定區域的審美觀念,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和藝術價值。
2007年,由徐州市聯合申報的《徐州柳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