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大英

邱大英江西省廣昌縣人。清乾隆三十二年 (1767)任西和知縣。

基本介紹

  • 本名:邱大英
  • 所處時代:清朝
  • 出生地:江西省廣昌縣
  • 主要成就:西和知縣
歷史記載,人物生平,人物詩文,

歷史記載

乾隆三十二年(1767),西和大饑荒,知縣邱大英請求上司減集倉糧賑濟。
乾隆三十九年(1774),縣知事邱大英與任尚蕙編纂的《西和縣誌》成書,全書四卷。
乾隆四十六年(1781),前西和知縣邱大英、胡兆龍調任徑州、宕州知事,因參與監糧冒娠案,由乾隆皇帝親自主持,經一年多的審理,牽扯甘肅省及府、州、縣各級官員113人,追回贓銀281餘萬兩,甘肅省布政使王宜望等56人被處斬,46人被流放或革職。其中被殺的有邱大英,判刑有的胡兆龍。

人物生平

初到任時,就到四鄉察看,深感西和地瘩民貧,“即有振興厚意”。三十六年 (l 771)西和大早,民不聊生.邱大英用自己的傣銀買糧煮粥,以娠饑民.又向上級請示,將國庫糧食,減價案給饑民,使一些瀕臨死亡的民眾。得以苟活。邱大英非常重視義學 (免費私塾,經費主要來源於地租),發揮民眾的力量興建學校,振興教育事業。對一些有才之士,他以自己的律銀,資助他們上省應試。西和舉人任尚蕙,能中進士與邱大英的推薦資助是分不開的。西和民俗,崇尚巫神,對夭亡之人,不予埋葬,拋置溝壑,’任狼吃鳥啄,殘不忍睹.邱大英往任,見此情狀,出示《禁不掩埋,告示,以勸諭鄉民掩埋瘍骨,禁令巫師不得邪說.起到了移風易俗的效果.邱大英在西和任職多年,深知西和經濟凋蔽,實因地處偏僻,商業不夠發展所致,他以“輕稅薄賦”招徠商旅,使西和商品得以交流,改變了西和經濟閉塞的現狀。“貨財數年,百廢俱興”。
乾隆三十九年 (1774),他倡導籌集款項,編纂《西和縣誌》。僅用一年時間,“搜羅遺稿,博採遺事”,編成了四卷《西和縣誌》,自捐傣銀,刊印成書.也就在這一年,乾隆旨批甘肅捐監生1.9萬餘名,收各色糧82.75萬餘石。乾隆本意,對所收捐生的糧食,“為備荒娠恤之用”。不料甘肅布政使王亶望夥同省、州、縣貪官,捏造災情營私舞弊,以救災錢糧肥身利己。乾隆查清此案,擬定侵冒努銀 (國庫銀)二萬兩以上者,立即正法,邱大英 (已播升為徑州知州)也在此列。於乾隆四十七年 (1782)伏刑。

人物詩文

乾隆三十九年《西和縣誌》序,邑令邱大英著
附靈原序雲: 西和達激地也,介於秦隴之間,歷代廢興,兵戎擾攘。蜀漢武侯,恢復漢柞,營於祁山東西。晉世氏酋楊氏,竊據仇池,劉趙符秦攻之,迄無寧日。唐天寶中,淪陷吐蕃。南宋渡後,瘡痰金虜。迫前明之季,亦賞寇盜竊發。史冊所載,難於縷述。我國家休養生熙累洽之徐,士勤於學,農勤於耕,起凋敝之影色,雙而為熙眸富庶,今樂土安居,雖洛陽風物無以過也。余於丁亥歲來往是邑,觀其俗尚,吏朴而謹,民醇而義,有急公奉上之忱,無澆漓岔爭之習。論庭春永,花發鶯鳴,惟日與琴書為友,而吏民亦諒余之拙,共相安於和風甘雨中,幾同官隱焉。問賞勸耕視獲,周覽山川,見控桐高峙,漢水長流.為問前賢遺蹟,而田夫野老指點,若信若疑,因以邑志,原無成書可考,用是瞿然訪之,邑人士有出前令藍君志稿一編相覽者。余閱之,見其廖廖數紙,體裁草創,紀載簡略,並後之添鼓績采,更多附會訛詐,愛為悉心纂訂。建置沿革,忠孝節義,則稽之史傳;輿圖疆域,城守堡寨,則蹬之近令。山川、名勝、古蹟、寺廟采而博之,風俗、物產、詢而志之;至於祀典、學校、丁搖、田賦一遵現在準則,無敢或異近代。節孝、隱逸定以鄉評允協,記錄唯真,詩文詠嘆,以永其情。凡三閱,月而稿成,按編次,付諸梨棗。嚨乎 ! 邑志記載之書也,考信於今,傅於奕祀;使後之覽者。興起而觀法之。西和以隘扼之區,古今興廢,城廓人民,歷世滄桑,不知凡幾。故有前代聞人碑墓依然,訪其後裔無有者,況百尺豐隆,作人柱下石者哉 ! 余承之茲土,往再流光,倏忽七載非敢矜。稽古之今,文詞之雅,而簡編荒略之際,使前古近代,一二幽潛,不至連會遠流,隨風湮沒,為余志願也。夫是為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