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石龍

邯鄲石龍

邯鄲石龍是指1988年起陸續出土的十條邯鄲石龍 ,位於邯鄲市西北10公里的姜窯村臥龍坡。

村的西面,巨崖交錯,峭壁矗立。中間為大,左五右四,布成了有規則的十龍陣型。建有石龍博物館、中華神龍園等旅遊景區,古石龍經修整在2002年10月1日同遊人見面。此石龍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石龍,堪稱天下第一龍。當時專家們都很驚訝,這些石頭外面是黃色,裡面是灰色,很像骨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邯鄲石龍
  • 位置:邯鄲市西北10公里的姜窯村
  • 長度:約有369米
  • 堪稱:“天下第一龍”
發現,形成,結論,現狀,傳說,

發現

石龍在多年前因村民取土而發現,但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2002年3月,國家文化研究院的許國泰教授等九位專家到此考察後發現,古石非同一般,至6月30日,國家文化研究院的專家們到此做了連續四次大的專題考察。每次考察,我都陪同他們,踏遍了附近的嶺丘溝壑,對石龍周圍的環境與地貌作了細緻的現場考察研究,初步揭開了古石龍神秘的面紗。
石龍長度約有369米,已被毀斷的龍頭同龍體部分約100米。現裸露在外面的部分龍體有17.5米,其餘部分仍全部埋藏在土中。龍體是由大致相同的龍節粘接而成,橫斷面呈橢圓形。經詳細考察,石龍不是一個簡單的實心圓柱體,而是由龍骨、龍髓、龍爪、龍頭、龍翼(兩翼呈不對稱狀)、龍尾(現深埋土中)、龍底盤等部分組成。現在裸露的龍底盤可以說明,底盤是一個整體。其橫斷面厚50厘米,寬75厘米,隨龍體一起收縮。底盤托著龍體覆於黃沙之上。村民們證實20年前龍腔曾向外流水。據70多歲的老人回憶,當年龍口能噴水。在現場發掘出的龍爪座有30厘米,龍牙粗5厘米,可說明石龍的頭巨大。構成石龍的石質,似花崗石。經過對從龍體上斷裂下來的石塊仔細觀察,在石塊斷面有清晰的(樹木)年輪形狀,由外向內逐層收縮。石的顏色也由淺變深,到“年輪”中心部位顏色最深。石質非常奇特。經現場勘測和走訪附近村民證實,方圓20公里以內,沒有發現構成石龍的此種石料。
據對石龍所臥地理位置、地層地貌的仔細研究。石龍深埋13米厚的積土層之下,經分析推斷,石龍可能誕生於距今三萬餘年前。另據國家文化研究院最近出版的《龍鳴宇和——龍文化藝術啟示錄》一書,該書蒐集了古今中外有關龍文化大量資料,是中國龍文化專家的最新研究成果。經參閱比較,分析推斷,此石龍迄今為止,是中國境內年代最古、體形最大、結構最複雜的龍,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石龍,堪稱“天下第一龍”。
邯鄲石龍

形成

石龍是如何形成的呢?有關考古學家、地質學家、人文學家經研究後,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海底文明說。在石龍所處的五龍崗及附近周圍地區,採集到大量的都樂石岩塊,以及海蠣子、貝殼等化石。距此1.5公里的趙王陵附近,也採集到許多古海底藻類、蕨類等植物的化石。由此可以證明,數萬年前,邯鄲姜窯一帶曾是汪洋大海。隨著時間推移,地層變遷,滄海桑田,因而推斷石龍可能是“海底文明”的產物。其科技含量不亞於我們目前的科技水平。
邯鄲石龍
二、自然化石說。在數萬年前,石龍曾是一種巨型的爬行類脊椎動物,形似恐龍,軀體比恐龍大得多,數量較少,活動於太行山東麓一帶。跌伏泥沙之中,隨自然逐漸變為化石。
三、人為製造說。從龍體的正截面看,結構複雜銜接機關巧妙,有溝、槽,每節龍骨厚、長、寬大體上一致,龍骨表面還有保護層痕跡。尤其是龍骨、龍節之間,有明顯的粘接材料,酷似現在的水泥材料,很堅硬。特別是在大龍的兩側,左右各有兩條小龍相伴,小龍的石質與大龍的完全相同,龍骨直徑約150厘米。四條小龍與大龍的龍頭一致朝東北方向,布成了有規則的“五龍陣型”。但石龍何人所造?布“龍陣”有何用?巨大的龍體伏在黃沙之上,為何萬年不下沉?等等謎團難解。
邯鄲石龍
四、天人合一說。有關專家對石龍的年代,體型、材質、靈性及其科技含量進行了研究。認為石龍是由天然石料和人為材料合成,歷史久遠,乃天人合一所造。
得天獨厚的龍文化旅遊資源得到了邯鄲縣委、政府的高度重視,經過認真地規劃和建設,古石龍經修整終於在2002年10月1日同遊人見面。 近日,河北邯鄲縣準備對近年來陸續發現的“古石龍”進行開發性保護,擬投資4000餘萬元建設龍文化景區自1988年河北邯鄲縣三陵鄉姜窯村村民發現第一條石龍以來,姜窯村已陸續開掘出一大九小共十條石龍,其中最長的一條經勘測長度竟達369米。

結論

國內著名龍文化研究學者王大有教授考察過,他認為:這個石龍陣不是人工建造的;不是化石,因為骨頭不會那么薄;他認為,石龍是海底泥砂沉積形成的,石龍實際上是古海沙在自然脫水、固化、收縮的情況下逐漸形成的巨型脊柱形狀。
河北省地理科學研究所李慶辰教授等專家們經過詳細考察和論證,最後推測古石龍成因是天然形成的古河道鈣化石。所謂粘合物是後來的一些沙子在凝固之前滲進了裂縫中才形成的。認定這些石龍形成的時間大概是3.5萬年前,這是根據沉積速率算出來。不過,還需要用測量古地磁以及碳14同位素等方法來進行測算。

現狀

如今,這些龍依次排開,中間為大龍,左五右四,布成了有規則的“十龍陣型”。大龍與旁邊小龍的間距大約在2.5至3米之間,小龍與小龍之間間距比較小,多數幾乎都是並排挨著的。為首的那條龍,龍頭部分算上復原後的龍角高度為6米,寬4.3米,龍爪長3.4米,寬1.5米,龍身高約2.5米,寬約4.6米,目前清理出來的龍身有30多米長。據勘測表明,這條龍從頭到尾總共有369米長。兩旁的其餘九條龍據勘探,也都有兩三百米長,只是身形要瘦小些
邯鄲石龍
專門用來保護古石龍的龍文化保護館於今年夏天剛剛建成。該館長50米,寬40米,高8米,依臥龍崗而建,剛好可以把發掘出來的這十條古石龍保護起來。
規則的排列、精緻的造型,被疑為趙王陵的“鎮陵之物”
從古石龍陸續被挖掘出來至今,已有多位專家前去研究論證。考察過古石龍的專家都認為,這裡的古石龍是迄今為止,世界上體形最大、年齡最古、石質最為奇特、神秘感最強的石質龍體。
河北省地質勘探大隊游傳澤工程師認為古石龍是人為製造的。他分析,從龍體的正截面看,結構複雜銜接機關巧妙,龍骨每節都有溝、槽,每節龍骨厚、長、寬大體上一致,尤其是龍節之間,似有黏結材料。此外,龍體邊還有龍翼,在龍身下還有一個完整的底盤,其橫斷面厚50厘米,寬75厘米,看起來就像是龍腹。而旁邊九條小龍與大龍都朝東北方向,這樣形象的造型及規則的排列,只有人為製造才可能出現。
其次,出土古石龍的山坡古時候就叫臥龍坡,而且周邊還有許多以龍命名的建築。此外,當地民間自古都流傳著許多關於龍的故事。古石龍都朝向東北方向,而在古石龍東北方向1.5公里遠的地方就是著名的趙王陵遺址。趙王陵是我國戰國時期七雄之一趙國的帝王陵寢,石龍極可能為趙王陵的“鎮陵之物”。
也有人認為,石龍身體為料礓石遇水而天然形成的
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理事,國內著名龍文化研究學者王大有教授給出了另一個答案:“邯鄲古石龍的成因,我一直認為是天然形成的。”
王大有介紹,2002年6月29日,他前往邯鄲考察石龍。當時,姜窯村的石龍數量為5條,均只有龍身,有些還只是露出部分背部。經測量,當中一條龍身挖出了17.5米長,共12節,平均每節約長1.45米。龍身中空曾有隧道流水。龍身外部呈土黃色,內壁部分顏色為灰黑色,看起來就像是一條巨型的“脊椎骨髓”。龍身底下還有一個“托盤”,看起來就像是龍腹,但未看到“龍頭”。他告訴記者,他到當地考察後,發現這裡原來是古海的淺海部分,他推測石龍應該就是古海退去後自然形成的。
王大有回憶,當時石龍很大部分還藏在山坡里。他發現,臥龍崗地表有一層層砂成岩,有海岸階地的那種波痕。路邊又有裸露的海蝕岩,石上還有水流沖刷的溝痕與風洞。此外,在山崗上及姜窯村村口,又發現許多的海蠣子岩石以及還沒有完全變成化石海龜蛋
王大有由此判斷,姜窯村一帶古時候曾是大海海邊,山崗的位置就是海岸階地,而石龍就位於古海淺海的位置。他認為,古石龍實際為料礓石所化。是古河道沙在自然脫水、固化、收縮的情況下逐漸形成的巨型脊柱形狀,可算是一種砂成岩結體。而對於龍頭一事,王大有表示,自己當年並沒有親眼看到,龍頭系人為製造
石龍是古河道沙被鈣質膠結形成的?
河北省地理科學研究所原所長李慶辰教授最終為記者揭開了謎底。
李慶辰告訴記者:“我對現場進行了仔細察看,我認為這些石龍是天然的,是古河道沙被鈣質膠結形成的。形成時間為晚更新世時期,也就是距今1萬至12萬年之間。”李慶辰表示,他今年八月份去現場勘察時並沒有發現任何海相的動物、植物、礦物。另外,從地質學上可知,從第四紀,即248萬年以來,邯鄲附近並沒有關於海相方面的記錄。而石龍形成時間僅十萬年左右,所以不可能是海底沙沉積而成的。
至於臥龍崗上發現的波痕地形,李慶辰表示,它既可能出現在海邊,也可能出現在湖邊、河邊,甚至是沙漠裡。只要當地有流體比如風或水,分散性顆粒比如沙子,就有可能出現這種階地地形。
李慶辰教授告訴記者,8月22日他來到古石龍處,通過他對周邊環境及同位土層的對比觀察發現,石龍形成的那段時期,當地處於比較乾燥的環境。而古河道沙在自然界中會逐漸脫水、固化、收縮。由於古河道沙體中間都是沙子,而兩邊還摻有一些泥土,而泥土的收縮率要高於沙子的收縮率,所以,在收縮過程中,逐漸變成中間隆起,而兩邊變凹的圓柱狀骨頭形狀。石龍體上的沙體顆粒均勻,所以當它們固化收縮而斷裂時,受力均勻,石龍的骨節就會呈等距離斷開。
至於龍爪子之類的旁物,李慶辰解釋,這些其實是古河道原本的小叉支,裡面也留有沙子,沙子同古道河沙一起變化,就形成了類似龍爪的外形。另外,之所以會出現十條石龍,是因為河道總是在不斷改道,平行移動,河流移走後剩下的河道堆滿沙子,於是便最終形成了數條相對平行的古石龍。
至於龍頭部分,李慶辰認為,這些龍頭都是後來人為製作的(另外,國內著名龍文化研究學者王大有教授表示,自己當年並沒有親眼看到,龍頭系人為製造)。但是,同時他也表示並不贊同這種做法,“古河道沙成形並不少見,但是像這樣均勻斷裂成如同巨型脊柱形狀卻極為罕見。如果能原樣保留,供大家欣賞,其價值意義遠比如今安上人造龍頭要高。”李慶辰言語之中流露出了惋惜之情。
龍頭究竟是怎么來的?出土圖片怎么有龍頭?王大有當年考察時挖掘進程到什麼階段?當地政府和專家們應該給出調查結論。如果原有龍頭,無論是否殘缺不全,結論就不同了。
直到2002年8月,邯鄲縣文化旅遊局根據縣委縣政府指示,開始投入古石龍的正式規劃開發及保護性修復工作。隨後,臥龍崗發現的龍由最初的一條增加到了總共十條。據古石龍景區王岩嶺科長介紹,由於這些石龍均遭到一定破壞,挖掘時龍頭都殘缺不全(只有無頭長身,村民說是傷龍)。如今所看到的龍頭都是幾年前修復起來的。

傳說

值得一提的是發現石龍的地方古時候的名字就叫“臥龍坡”。至於為何叫臥龍坡也未見有任何說法和記載。離臥龍坡幾公里的地方就是著名的九龍聖母傳說發源地。九龍聖母是個邯鄲地區家喻戶曉的故事。據傳,九龍聖母為古時邯鄲北牛叫村的女子,名為房寶。一日,房寶與嫂子在河邊洗衣,見水上游一鮮桃漂來,鮮艷誘人,便撈予其嫂,嫂子又回讓房寶。豈料吃下桃子後沒多久,房寶肚子一天天大起來。其父認為未婚先孕不守婦道。於是就給女兒搭了個草棚安頓在山後每日給送飯,一天送飯回來,半道忽然雷電交加,只見身後女兒草棚處有九條龍騰空而起,回身找房寶也不見了蹤跡。事情傳開後,人們都說房寶是“九龍聖母”,生了九龍子。九子為:九龍、蒼龍、金龍、焦龍、黃龍、黑龍、火龍、青龍、白龍。後聖井崗廟宇中立起了“九龍聖母”的神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