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孜庫姆

那孜庫姆

納孜庫姆是樂器演奏、競技表演、啞劇表演、與說唱結合的民間舞蹈表演。獨特的蹲步舞在維吾爾民間歌舞中獨領風騷,更具喜劇色彩,是異彩紛呈的地域民風的再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那孜庫姆
  • 外文名:NaZuK
  • 起源地:吐魯番
  • 流行地:鄯善、託克遜、哈密等地區
歷史起源,風格特色,基本動作,

歷史起源

那孜庫姆產生於吐魯番,流行於鄯善、託克遜、哈密等地區,形式多樣,地域特色鮮明,既是著名的“十二木卡姆”的組成部分,又是獨立的民間文藝表演。也有人因那孜庫姆蹲步表演的特點,稱其為鴨舞,與哈密的雞舞相對應。
傳說“那孜”是吐魯番魯克沁王女兒的名字,“庫姆”是公主出嫁的日子,因為在那孜公主出嫁的日子裡,整個魯克沁鼓樂喧天,人們載歌載舞。這種民間傳下來的歌舞得以發揚光大,為了追求幸福真誠的愛情,小伙子們便用多種幽默誇張的動作,詼諧風趣的說唱來博取姑娘的歡心。
第二個版本是傳說古代有一位善良美麗的仙女叫那孜,為了追求幸福真誠的愛情衝破重重的阻力來到人間,小伙子們便用各種幽默誇張,詼諧風趣的動作博取她的歡心。
第三個版本是那孜是很早以前吐魯番大巴依阿斯拉拜的長工,是個舞痴......傳說,阿斯拉拜的兒子生下來就是一個跛子,不會走路。那孜教他跳舞,他學會了跳舞也學會了走路。所以有人才會這樣說, 維吾爾人會走路時就會跳舞。
第四個版本,“納孜”是一個窮苦人的名字,“庫姆”是擊鼓聲。很久以前,納孜爾編了很多諷刺嘲笑反動統治者醜態的動作,深受民眾歡迎。隨著歷史的前進,民間逐漸把它發展成為一種具有獨立風格的民間舞蹈形式,並稱它為“納孜爾庫姆”。
學者說“那孜”是波斯語“NaZuK”,“庫姆”是 維吾爾語中表示動作的“KuM”一詞,合在一起有“細緻美麗的舞蹈”的意思。不管是哪種版本的說法更具說服力都沉澱了維吾爾人深厚的文化精髓。每當我聽到那孜庫姆熱情奔放的旋律,優美舒展,詼諧滑稽的動作,情不自禁的也想隨音樂舞動起來。

風格特色

納孜庫姆舞蹈動作的特點是自由、活潑、樂觀、詼諧,不論是即興動作還是競技性的表演,都具有這些突出的特色。表演中的步法,一般用“單步走”比較多,保持兩膝微屈,上身鬆弛,走起來變換各種姿態,或模擬不同人物形象,時而加上幾下小動肩,顯得極親切、幽默。還有一些用誇張和風趣的手法,模擬搓線、鞝鞋、和面、拉麵等勞動生活動作,還有各種蹲跳、跳轉等技巧動作,也非常輕快有趣。
納孜庫姆是在婚禮、喜慶節日和晚會中最精彩的表演。但那孜庫姆不同於激昂豪放的刀郎舞,卻有刀郎舞的粗獷奔放氣勢,不同於虔誠亢奮的薩瑪舞,卻有薩瑪舞的出神入化,樸實有力;不同於歡騰跳躍的夏地亞那,卻有著夏地亞那的高亢激昂。那孜庫姆獨特的蹲步,與維吾爾民族其他民間舞蹈相比更具喜劇色彩。表演者可以自由發揮,充分展現自己的藝術天賦,因而非常具有現場感染力,特別能煽情。它多在賽乃姆的後面或吐魯番木卡姆後面舉行。納孜庫姆多由男性即興舞蹈,以兩人為一組進行。舞者只跳不唱,由樂隊和伴唱者演唱。表演內容一般和唱詞無關,伴唱只是渲梁氣氛的作用。開始時合著音樂各自表演,隨著節奏轉快形成高潮,後就進入競技性的表演,先是做常見的動作,你高我低,你左我右配合默契。忽而一人用新的動作難住對方,對方照樣模擬後又創作新的動作給以回敬。
在達甫鼓、嗩吶、熱瓦甫、艾捷克的伴奏下,小伙子們一邊屈膝像矮子一樣走路,下頜向前一伸一伸,五指併攏,雙手一先一後向前伸屈,一邊還要擠眉弄眼,搖頭晃腦,做出各種詼諧、滑稽的動作,或模仿動物,或模仿瘸子、拐子、歪嘴巴、斜眼睛等有缺陷的人的滑稽舞蹈,或勞動生活等有趣動作,還必須隨著音樂而舞,與此同時,不停地插科打諢,又說又唱,對白幽默,妙語連珠,引得觀眾哄然大笑。這時候的表演已轉化為一種縱情至極的狂歡,人們的情緒仿佛被烈焰燃燒著,整個舞場沉浸在熱烈歡快的氣氛中。讓你那顆劇烈跳動的心臟,跟不上激昂鼓樂的節奏,而陶醉的感覺瀰漫全身。喔,還有比這更震撼,動作更難的歌舞嗎?不,那孜庫姆是獨一無二的,在於表演者舉手投足間融萬物天地於一體的地域精神。
那孜庫姆不是簡單的娛樂、模仿生活而是具有強烈的誇張性、虛擬性、象徵性,啟發人們在笑鬧中有所思有所悟。
圍看的民眾合著有規律的鼓點,呼喊著:“加根兒窘根兒加!”“阿拉買斯嗨!”等鼓動性的語言給表演者加油助興。這時在地上常常放上絹花等物品讓他們去取,表演者則大顯身手,力圖用難度大的技巧動作難倒對方,如跪下腰反手取物,或俯地背手用嘴叼起等把表演推到最高潮,在民眾的讚嘆聲中結束。
納孜庫姆跳得最好最烈鬧的地方,要屬吐魯番二堡,這一帶的納孜爾庫姆音樂節奏中吸收了漢族的鼓點,舞蹈中吸收了漢族的跨腿跳轉和蒙古族動肩等動作。
納孜庫姆有固定的唱詞,每段唱詞中都加上“外外噢依囊”和“外外納孜爾庫姆”這兩句襯詞烘托。過去的歌詞多是描寫愛情的,也有些是揭露地主、伯克的昏庸荒淫、貧婪殘暴的。曲調比較簡練自由,情緒歡快活潑,節奏性強。開始是富有吐魯番地區特色的歌舞曲“再突汗”和“都斯頓·艾米拉”做為銜接和過渡,然後轉入納孜爾庫姆。演奏時常常在一個樂句上多次反覆,音量由強到弱,又由弱到強,高潮時只用鼓敲打節奏,民眾合著節奏呼喊助興。
納孜庫姆的伴奏樂器,是新疆東部地區特有的艾捷克、熱瓦甫、彈撥爾、手鼓、嗩吶和鐵鼓等。有時只用嗩吶、鐵鼓伴奏、除音色高低不同的一組鐵鼓外,常加上一個音色渾厚的大鼓連續擊打單一的節奏。有經驗的鼓手,可結合表演者的情緒變化。抑揚頓挫地擊打出富有感情的鼓點,以此烘托舞蹈表演。
納孜庫姆的音樂節奏,緊密地配合著表演,風格獨特。在競技性的表演時,只用鐵鼓和民眾的呼喊聲伴奏,每種喊法重複多次又交錯呼喊。

基本動作

那孜爾庫姆是維吾爾族男子競技性對舞形式的民間舞蹈,多在婚禮、喜慶和麥西熱甫中進行,流傳於新疆吐魯番、都善、託克遜、哈密等地。 那孜爾庫姆有專門曲調,以演唱《吐魯番木卡姆》開始,接著以《再吐汗》《都斯頓.艾米拉》等歌舞曲過渡,轉入那孜爾庫姆的曲調時才開始表演。那孜爾庫姆分兩部分:
一般表演:節奏流暢、活潑,2/4拍。舞者以滑稽可笑的動作,誇張地模擬日常勞動生活,塑造不同的形象。如“鞝鞋”作“拉麵”、跛子走路、鴨子走路等動作。步法有蹲步、單步、單腳跳等。
雙人競技:節奏歡快、跳躍,4/4拍。開始兩名舞者做近似的動作互相模擬,如“動肩相靠”“蹲跳左右轉”等,節奏轉快後,兩人各自用絕招壓倒對方,如:“跳起三拍手蹲落”“跨轉蹲”等技巧。這時觀眾合著鼓點高呼,為舞者加油助興,把表演推向高潮。有時還專門在表演場地放一絹花(過去是錢幣),讓舞者用高難技巧將它拾起,如向後下腰用嘴叼花、或以手拾花。
那孜爾庫姆的伴奏樂器分為兩種:一種是用弦樂、手鼓,同時有伴唱;唱詞有傳統民歌和即興編詞,但都加上“喔依囊”(即圍囊)等襯詞。另一種用瑣吶與鐵鼓伴奏,有時除一兩對鐵鼓外,還專門加一低音大鐵鼓打單一的節奏,沒有伴唱。
那孜爾庫姆有半職業性的藝人,稱為“那孜爾庫姆奇”(行家)。從他們表演的戲劇性和喧鬧氣氛的特點中,可以看出那孜爾庫姆與漢族民間舞蹈有近似處,特別是競技部分的鼓點,很像漢族秧歌鼓點。至於“前後動肩”“抖肩”“扶膝蹲跳轉”等動作,則有明顯的草原遊牧民族的風格。這些舞蹈動作雖有其他民族的痕跡,但仍不失維吾爾族舞蹈的神韻,這正是那孜爾庫姆的風格特點,形成為吐魯番地區一種多民族文化因素的舞蹈形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