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雞(肉蛋兼用型品種)

邊雞(肉蛋兼用型品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邊雞屬肉蛋兼用型品種,體型中等,呈元寶形。脛長且粗壯。冠型以單冠為主,間有少量的草莓冠、豌豆冠與個別的冠羽。公雞冠形直立,母雞冠形較小,有明顯的S狀彎曲,冠色鮮紅。原產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盟的涼城縣、卓資縣、察右中旗和四子王旗一帶。屬於兼用型品種。冠小,多為單冠或草莓冠,體型中等偏大,胸骨彎曲羽色大致可分黃麻、黑麻和灰麻等三種,間有其它羽色;喙、蹠多為青灰色,有的雞在蹠部與小腿的跗骨部著生硬羽。成年公雞體重2.23~2.5公斤,母雞約1.8公斤,肉質細嫩,晚熟,一般初產目齡為240天左右,年產蛋70~110個,蛋重56~73克,有的重達82克,蛋殼厚而緻密,呈褐色或粉褐色,就巢性弱。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邊雞
  • 分布區域:內蒙古自治區與山西省北部相毗連的長城內外一帶
  • 飼養量:約有50萬隻
  • 特點:蛋重大、肉質好、適應性強
簡介,產地和分布,品種形成,體型外貌,生產性能,產肉性能,產蛋性能,繁殖性能,評價和展望,

簡介

形態特徵公雞的羽毛主要為紅黑色或黃黑色,個別為黃色和灰白色;母雞為白、灰、黑、淺黃、麻黃、紅灰和雜色。初生重為35 克,成年體重公雞為1800克,母雞為1500克。屠宰測定:公雞半淨膛為79%,全淨膛為73%,母雞半淨膛為73.8%,全淨膛為67.5%。一般8 月齡開產,年產蛋101.7枚,最高150~160枚,平均蛋重為66克左右,有的達到70~80克,蛋形指數1.33,蛋殼深褐色占70%,蛋殼厚度 0.386毫米全嚷提。

產地和分布

邊雞是一個蛋重大、肉質好、適應性強、耐粗抗寒的優良地方雞種。當地人民視長城為"邊牆",所以稱這一雞種為邊雞(在山西省也稱為右玉雞)。主要分布在內蒙古烏蘭察布盟的涼城、和林、豐鎮;興和、卓資;察哈爾右翼前旗、察哈爾右翼中旗、四於王旗、武川和山西省雁北地區的右玉縣,以涼城、卓資、察哈爾右翼中旗和右玉縣最為集中.

品種形成

邊雞的起源先尚未見到史實記載.據民間相傳,該雞系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約公元1750年左右)在原綏東四旗(今烏蘭察布盟一帶)進行墾殖時,自奉天府(今遼寧)帶來的大骨雞,經長期風土馴化,逐漸繁衍擴大而形成的一個獨特的品種。
邊雞產區位於陰山山脈中段南北兩麓的高原丘陵地區,間有沖積川灘您虹祝地,海拔約1500m,年日照時數為3001.5h。四季溫差為-34-36℃;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5℃,年降水量為201--652mm,且多集中在7、8月份,無霜期為90--130d。該地區的農作物有小麥、莜麥、玉米、穀子、高粱、馬鈴薯和胡白拜趨棗麻等。
該地區氣候寒冷,致使雞的性成熟期很晚。在補飼時主要餵給營養較好的莜麥.長期以來,在民間一直有選大蛋孵化的習慣。這些因素均促使形成了這一優良品種。

體型外貌

邊雞的體型中等,身軀寬深;前胸發達,肌肉豐滿,背平而寬,脛長且粗壯。全身羽毛蓬鬆絨羽較密,體軀呈元寶形。邊雞以單冠為主,間有少量的草莓冠、豌豆冠與個別的冠羽。喙短粗略向下彎,以黑、褐、黃色居多。眼大有神,虹彩呈紅色或黑紅色。臉、肉垂、耳葉均呈紅色。腦部較清秀,著生有長短不一的細羽。公雞的羽毛顏色主要分為紅黑或黃黑色,個別的為黃白和白灰色。
母雞的羽色有白、灰、黑、淺黃、麻黃、紅灰和雜色七種類型。其中黃麻羽色又可分為深褐、淺褐、紅黃和麻黃四類。邊雞脛部有發達的脛羽,但近年來有減少的趨勢。公雞的主尾羽不發達,母雞的後羽短而上翹。脛多呈黑色,少數呈肉色、灰色。胸骨較長。

生產性能

產肉性能

據對選用農村飼養條件下的成年雞進行屠宰測定。邊雞屠體的胸、腿肌豐滿充實,占屠體重的26.3%,肌纖維細嫩,皮膚顏色以白色和青色為主,適於加工成薰雞,右玉與卓資山的薰雞均享有盛名,約有近百年的歷史。

產蛋性能

開產日齡農戶飼養的邊雞,一般8月齡左右開產。據1979年10月內蒙古農牧學院測定的結果,達到40%產蛋率的時間為251日齡,開產體重約為1.5kg。邊雞的年產蛋量約為100個,據1989年內蒙古農牧學院測定,500日齡產蛋量為70--96個,最高個體可達150--160個。
邊雞的蛋重大,一般均在60g左右,70-80g的蛋也較多。據1960--1979年4次調查,共稱測910個蛋,平均重為66g這是該雞種一個突出的特點。蛋殼呈深褐色的蛋約占70%,其餘均呈褐色或淺褐色。蛋殼厚而細密,平均厚度為o.386mm,其中0.4mm以上的約占40%。蛋形指數為1.33。邊雞蛋的保存時間很長戶戲,在當地自然條件下保存20d後,哈氏單位仍在72以上,保存到130d時的散黃率為27.5%。邊雞蛋的血斑率很高,據內蒙古農牧學院測定為15.8%,初產蛋的血斑率最高競達48%。

繁殖性能

由於該地區寒冷,每年的春孵,一般在4月中旬至6月。夏孵在7、8月份進行。種雞群的寒市定公母比例為1:10--15。採用自然孵化時,孵化率可達80.90%。在種雞場,種雖受精率為90%受精蛋孵化率為80%左右。
邊雞的就巢性較陵埋遷強,故糠祖騙在農戶一般每年只孵化一次。育雛成活率一般為85-90%,中雛的育成率為90-94%。

評價和展望

邊雞是一個適於高原丘陵寒冷地區飼養的具有獨特性能的優良雞種。在呼和浩特、涼城縣、察哈爾右翼中旗和右玉縣均已建立種雞場,開展保種、選育和推廣工作。在選育過程中,應著重保持其抗寒耐粗和蛋重很大的特點,克服其產蛋量低、血斑率高和就巢性較強等缺點。

生產性能

產肉性能

據對選用農村飼養條件下的成年雞進行屠宰測定。邊雞屠體的胸、腿肌豐滿充實,占屠體重的26.3%,肌纖維細嫩,皮膚顏色以白色和青色為主,適於加工成薰雞,右玉與卓資山的薰雞均享有盛名,約有近百年的歷史。

產蛋性能

開產日齡農戶飼養的邊雞,一般8月齡左右開產。據1979年10月內蒙古農牧學院測定的結果,達到40%產蛋率的時間為251日齡,開產體重約為1.5kg。邊雞的年產蛋量約為100個,據1989年內蒙古農牧學院測定,500日齡產蛋量為70--96個,最高個體可達150--160個。
邊雞的蛋重大,一般均在60g左右,70-80g的蛋也較多。據1960--1979年4次調查,共稱測910個蛋,平均重為66g這是該雞種一個突出的特點。蛋殼呈深褐色的蛋約占70%,其餘均呈褐色或淺褐色。蛋殼厚而細密,平均厚度為o.386mm,其中0.4mm以上的約占40%。蛋形指數為1.33。邊雞蛋的保存時間很長,在當地自然條件下保存20d後,哈氏單位仍在72以上,保存到130d時的散黃率為27.5%。邊雞蛋的血斑率很高,據內蒙古農牧學院測定為15.8%,初產蛋的血斑率最高競達48%。

繁殖性能

由於該地區寒冷,每年的春孵,一般在4月中旬至6月。夏孵在7、8月份進行。種雞群的公母比例為1:10--15。採用自然孵化時,孵化率可達80.90%。在種雞場,種雖受精率為90%受精蛋孵化率為80%左右。
邊雞的就巢性較強,在農戶一般每年只孵化一次。育雛成活率一般為85-90%,中雛的育成率為90-94%。

評價和展望

邊雞是一個適於高原丘陵寒冷地區飼養的具有獨特性能的優良雞種。在呼和浩特、涼城縣、察哈爾右翼中旗和右玉縣均已建立種雞場,開展保種、選育和推廣工作。在選育過程中,應著重保持其抗寒耐粗和蛋重很大的特點,克服其產蛋量低、血斑率高和就巢性較強等缺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