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堆山文化

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因四川省綿陽市邊堆山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北部涪江流域的淺丘河谷地帶,與成都平原和盆地邊緣山區都有天然的密切聯繫。發現有灰坑、石灰窯、大石遺蹟等。陶器以夾砂陶為主,有紅褐、灰黑等色和少量泥質陶,一般火候較高。流行繩紋、刻劃紋、戳印紋、附加堆紋等,盛行在陶器口沿唇沿上施繩紋或略成花邊樣的裝飾。器形可辨有罐、盤、盆、豆、碗、缽、瓮、紡輪等。石器以磨製的斧、錛、鑿為常見,還有一些打制的小石片,,發現的大石遺蹟散布在遺址上,多是自然形狀,似為自然的散落堆積,但一些大石上有明顯的人工斧鑿和磨礪的痕跡。發現的石灰窯,很小也較簡易,僅存下部窯底,還保留有石灰岩礫石經燒制而成的石灰成品狀的礫塊,是邊堆山文化和四川盆地史前使用石灰的證據。據碳十四測定,文化年代為距今約4000年。邊堆山文化與三星堆一期遺存及寶墩文化有許多相同特徵,是四川盆地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的一個典型代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