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諱習俗始於何時?

避偉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種特殊的習俗,即對君主和尊長的名字,不能直接說出或寫出,如遇應諱的字,就要讀白或寫自,如林黛玉母名“敏”,黛玉每逢此字,即讀如密或米;漢武帝團名徹,遂改官爵徹侯為通侯;孔丘的“丘”字,在古文獻中總是寫作缺筆的“丘”等等。

避諱之低起源於何時呢?一說起源於夏商時期。錢希言在《戲瑕》中提出,避偉之俗夏商時已有之,證據是《山海經》中往往把夏後啟寫作夏後開,這就是夏人避諱的實例。但陳光堅《諱源略說》一文以為,避諱起自夏商的證據不足,《尚書》中對夏商國君的名宇,都直書不諱,如《尚書·五子歌》云:“太康屍位,以逸豫,滅厥德,黎鹹貳。”太康是繼啟之後的帝王,可臣下並不避諱。《山海經》、《楚辭》中之所以避啟為開,乃是漢朝人按當時日趨嚴格的諱法,抄書時避漢景帝劉啟諱所致。一說起源於西周。《左傳·桓公六年》說:“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禮記·檀弓下》也說:“卒哭而諱,生事畢而鬼事始也。”因此,宋代洪邁《容齋三筆·帝王諱名》提出,避諱之制始於周代,但僅在本廟中避諱。生者避諱是很不嚴格的,當時有所謂“讀書不諱”、“臨文不諱”、“不諱嫌名”等,如《詩經》“克昌厥後”以及《詩經·噫》“駿發爾私”中的“昌”、“發”,都沒有避諱。一說起源於春秋時期。清代趙翼《陔余叢考·避諱》主張避諱習俗始於東周。其理由是,晉僖侯名司徒,宋武公名司空,魯獻公名具,魯武公名敖,避諱之風興起後,造成晉廢司徒的官職,宋改司空為司城,魯國改掉具、敖二座山名。他們都出生在西周末年,如果當時已有避諱之俗,為什麼要為他們取那樣的名字呢?陳光堅《諱源略說》也力主避諱之俗起自春秋時期。避諱之風至唐、宋和清朝,極為盛行,學人探究其起源,是很有意義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