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正堂

避正堂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bì zhèng táng,是指古代國家有災異急難之事,帝王避離正殿,表示自我貶責,以期消災彌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避正堂
  • 拼音:bì zhèng táng
  • 注音:ㄅㄧˋ ㄓㄥˋ ㄊㄤˊ
  • 條目:避正堂
基本信息,引證解釋,

基本信息

拼音:bì zhèng táng
注音:ㄅㄧˋ ㄓㄥˋ ㄊㄤˊ
條目:避正堂

引證解釋

1. 見“避正殿”。古代國家有災異急難之事,帝王避離正殿,表示自我貶責,以期消災彌難。《史記·吳王濞列傳》:“今卬等又重逆無道,燒宗廟,鹵御物,朕甚痛之。朕素服避正殿,將軍其勸士大夫擊反虜。”《後漢書·锺離意傳》:“永平三年旱,而大起北宮,意詣闕免冠上疏曰:‘伏見陛下以天時小旱,憂念元元,降避正殿,躬自克責,而比日密雲,遂無大潤,豈政有未得應天心者邪?’”《新唐書·姚璹傳》:“證聖初,加秋官尚書。明堂火,後欲避正殿,應天變。” 宋 沈括 《夢溪筆談·藝文二》:“熙寧六年,有司言日當蝕四月朔,上為徹膳,避正殿。”亦稱“避正堂”、“避正寢”。《漢書·五行志下之下》:“太史曰:‘在此月也,日過分而未至,三辰有災,百官降物,君不舉,避移時’……降物,素服也;不舉,去樂也,避移時,避正堂,須時移災復也。”《隋書·禮儀志三》:“隋制,諸岳崩瀆竭,天子素服,避正寢,撤膳三日。”《宋史·文苑傳四·蘇舜欽》:“陛下當降服、減膳、避正寢,責躬罪己,下哀痛之詔,罷非業之作,拯失職之民。” 宋 劉攽 《為馮參政久旱待罪表》:“陛下憂勤民瘼,寅畏天明,避正寢而不居,貶常珍而弗御。”
2. 謂讓出正廳。表示恭敬。《漢書·曹參傳》:“聞膠西有蓋公,善治黃老言,使人厚幣請之。既見蓋公,蓋公為言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推此類具言之。參於是避正堂,舍蓋公焉。” 晉 皇甫謐 《高士傳·蓋公》:“參(曹參)悅,乃避正堂舍之,師事之。”亦省作“避堂”。 唐 蘇頲 《奉和崔尚書贈大理陸卿鴻臚劉卿見示之作》:“避堂貽後政,掃第發前機。” 宋 范成大 《寄題鹿伯可見一堂》詩之一:“聊攀鐵鎖問何似,豈敢避堂邀 蓋公 ?”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七:“子房之師,實維黃石;曹參避堂,以舍蓋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