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實擊虛之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避實擊虛之法
  • 其他名稱:避實取虛之法、背實擊虛之法
【避實擊虛之法】小說寫作的技法之一。又稱“避實取虛之法”、“背實擊虛之法”。
主要含義有:一、人詳我略,出奇制勝;人略或無能為力之處,則筆墨縱橫以出。清代蒲松齡《與諸弟侄書》:“及其取於心而注於手也,務於他人所數十百言未盡者,予以數言了之,及其幅窮墨止,反覺有數十百言在其筆下。又於他人所數言可了者,予更以數十百言,排盪搖曳而出,及其幅窮墨止,反覺紙上不多一字。如是又何慮文之不理明辭達、神氣完足哉?此則所謂避實就虛之法也。”此法強調獨創,至人所未至。他的《聊齋志異》便是實踐這一寫作理論與方法的產物。二、避開正面和實處,而運筆於虛處和側面。清代金人瑞評點《水滸傳》第五十二回:“吾聞文章之家,則有所謂避實取虛之法矣。今茲略於破高廉而詳於取公孫,意者其用此法也與?然業已略於高廉而詳於公孫,則何不並略公孫,而特詳於公孫之師?蓋所謂避實取虛之法,至是乃為極盡其變,而李大哥特以妙人見借,助成段局者也。是故凡李大哥插科打諢,皆所以襯出真人;襯出真人,正所以襯出公孫也。若不知作者意思如此,而徒李大哥科諢之是求,此真東坡所謂‘士俗不可醫’,吾未知之何也。”清代臥閒草堂《儒林外史》第二十回總評:“此篇前半結過牛浦郎,遞入鮑文卿傳,命案三件,其情節荒唐略同,兩虛一實,襯托妙無痕跡,寫向知縣是個通才,卻不費筆墨,只有一兩句點逗大略,又從鮑文卿口中傳述,行文深得避實擊虛之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